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这句话用在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非常中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手段、方式,在教学设计、课堂模式结构、监测与反馈手段上无论如何变化,其最终追求的目标还要落实在对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上,逐步提高认识、理解、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上,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创新性地独立解决问题、快速实现自我发展。
一、课文教学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研究教材时多注意,就会发现教材中的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方面的文章,并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安排。如,教师在进行《童趣》一文的教学时,将文中作者把“藐小之物”—夏蚊、丛草(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虫蚁、土砾、癞虾蟆想象成群鹤、树林、野兽、丘壑、庞然大物制成一张张形象的图片;将作者把癞虾蟆在草丛中吃蚊子的过程想象成“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的过程制成PPT动画;再将融入作者神态、情感倾向—“观之,兴正浓”时,“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贵的情感变化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口头交流互动的人机交流白板课件。那么,这样的文章、词句把儿童的天真、淳朴,对世界独到的观察和体味写得传神之至的精妙之处就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领会和感悟。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紧紧围绕人物对司空见惯的、平常的再也不能平常的东西,挖掘出人物观察后以独到的思维方式展开的想象、描述,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某个季节(时间)、某个环境(场景)等情况下曾经有过的类似想法说出来或在白板上简要地写出关键词来,学生一定会表达出许许多多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并能在相互表达中实现充分的共享,得到更多的启迪。这样会使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较为理想的培养。
再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如果能把那些画面感、意境氛围较强的文章、古诗词制成便于学生观察的多种情调的画面,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一定会在这种自由的课堂情境下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课堂理解与感悟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善于运用电子白板图像、音视频启发学生,让学生从观察图画、欣赏音视频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自然感知文意。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课前按照课文中主要体现景色特点的内容—“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绝不讲究对称”“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等内容,搜集相应的景观图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观察图片入手,通过深刻的、多角度的对图片的分析、体会来反观课文内容。在个人对形象感知的前提下,结合与别人的交流、互动,逐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效果要比按照课文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体会的单向思维要深刻、牢固得多。
再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课文反映的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充满原始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融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民风民情浑然一体。教师如果在朗读课文时将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画面或视频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朗读的同时,结合课文语句,认真欣赏、切实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生命的律动、语言中包含的情感和深意。尤其是对文中震人心魄的场面描写的排比句—“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的体会,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振。这样的画面或视频,会带动学生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地思考,多角度地去探寻安塞腰鼓内在的魅力、思考
(下转页)
(上接页)
黄土高原这方水土孕育出这种文化艺术的渊源。此时,课堂已不再需要教师的讲解,这种手段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听说训练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对学生的开放性的听说训练时,电子白板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和表达空间,为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提供便捷。如,在引领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争鸣,明白文章所讲的道理,把握文中的词汇含义、用法,流畅地翻译文中语句。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把文中所讲的“日初出、日中时”两个时段太阳给人的感觉,以PPT或自行拍摄的视频给学生播放出来,让学生对这个表象进行充分的分析、争论,教师不必做任何解释。然后,教师再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对地球、月亮、太阳间的距离以平面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把三球仪图像直接调出来让学生观察,待学生明白太阳与地球间早晨、中午的关系后,再引发对文末“谁谓汝多知乎”展开多角度讨论。学生在这样的开放状态下,既能有效地拓宽知识面,又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在对文章字词句学习结束后,可以在白板上设计一个引发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课件—绵延、巍峨的太行山,一位耄耋之年的瘦弱老者,两者相比较,然后让学生展开分析、争鸣:我们怎样分析愚公这样做的“愚”或“不愚”?其理由是什么?这样,学生会迅速地对问题展开深刻而激烈的辩论,课堂的拓展生成甚至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此外,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南郭先生》等文章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办法。
一、课文教学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研究教材时多注意,就会发现教材中的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方面的文章,并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安排。如,教师在进行《童趣》一文的教学时,将文中作者把“藐小之物”—夏蚊、丛草(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虫蚁、土砾、癞虾蟆想象成群鹤、树林、野兽、丘壑、庞然大物制成一张张形象的图片;将作者把癞虾蟆在草丛中吃蚊子的过程想象成“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的过程制成PPT动画;再将融入作者神态、情感倾向—“观之,兴正浓”时,“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贵的情感变化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口头交流互动的人机交流白板课件。那么,这样的文章、词句把儿童的天真、淳朴,对世界独到的观察和体味写得传神之至的精妙之处就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领会和感悟。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紧紧围绕人物对司空见惯的、平常的再也不能平常的东西,挖掘出人物观察后以独到的思维方式展开的想象、描述,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某个季节(时间)、某个环境(场景)等情况下曾经有过的类似想法说出来或在白板上简要地写出关键词来,学生一定会表达出许许多多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并能在相互表达中实现充分的共享,得到更多的启迪。这样会使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较为理想的培养。
再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如果能把那些画面感、意境氛围较强的文章、古诗词制成便于学生观察的多种情调的画面,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一定会在这种自由的课堂情境下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课堂理解与感悟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善于运用电子白板图像、音视频启发学生,让学生从观察图画、欣赏音视频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自然感知文意。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课前按照课文中主要体现景色特点的内容—“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绝不讲究对称”“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等内容,搜集相应的景观图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观察图片入手,通过深刻的、多角度的对图片的分析、体会来反观课文内容。在个人对形象感知的前提下,结合与别人的交流、互动,逐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效果要比按照课文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体会的单向思维要深刻、牢固得多。
再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课文反映的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充满原始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融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民风民情浑然一体。教师如果在朗读课文时将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画面或视频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朗读的同时,结合课文语句,认真欣赏、切实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生命的律动、语言中包含的情感和深意。尤其是对文中震人心魄的场面描写的排比句—“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的体会,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振。这样的画面或视频,会带动学生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地思考,多角度地去探寻安塞腰鼓内在的魅力、思考
(下转页)
(上接页)
黄土高原这方水土孕育出这种文化艺术的渊源。此时,课堂已不再需要教师的讲解,这种手段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听说训练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对学生的开放性的听说训练时,电子白板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和表达空间,为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提供便捷。如,在引领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争鸣,明白文章所讲的道理,把握文中的词汇含义、用法,流畅地翻译文中语句。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把文中所讲的“日初出、日中时”两个时段太阳给人的感觉,以PPT或自行拍摄的视频给学生播放出来,让学生对这个表象进行充分的分析、争论,教师不必做任何解释。然后,教师再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对地球、月亮、太阳间的距离以平面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把三球仪图像直接调出来让学生观察,待学生明白太阳与地球间早晨、中午的关系后,再引发对文末“谁谓汝多知乎”展开多角度讨论。学生在这样的开放状态下,既能有效地拓宽知识面,又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在对文章字词句学习结束后,可以在白板上设计一个引发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课件—绵延、巍峨的太行山,一位耄耋之年的瘦弱老者,两者相比较,然后让学生展开分析、争鸣:我们怎样分析愚公这样做的“愚”或“不愚”?其理由是什么?这样,学生会迅速地对问题展开深刻而激烈的辩论,课堂的拓展生成甚至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此外,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南郭先生》等文章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