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大学校园里真实存在的“潜规则”,青锐网和《青锐》杂志在网友和读者中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潜规则”尤其是“校园官僚潜规则”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蔓延至大学校园里的各个角落——大学生被潜规则辐射了!
调查提问1: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你怎么认识大学校园里的“潜规则”?(如,社团领导人更容易得到推荐,获得offer;替老师跑腿的人儿,更容易因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受益等等)
太原理工大学 女生 康同学:
我对这个东西挺反感呢,觉得太那个灰暗呢,因为讨厌这种关系式的人际关系,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成了互相利用,然后就会怀念高中那种纯洁的同学和老师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太原理工大学 男生 徐同学:
虽然看不惯,但我认为这很正常。换做是我们坐在领导的位置,也会这么做。首先企业用人首先会让老师推荐,一个人的才能并不是由学习能够全面表现出来的。所以老师推荐就显得很重要。我认为人际关系并不是单一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假如这个人做事不行,老师不但不会看好他,而且会首先忽视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潜规则”是把双刃剑,对于那些有能力、勤快又肯干的人来说,自然会得到很多机会,反之,呵呵,你们都懂的。
陕西师范大学(男女不明)朱同学:
“潜规则”都是和有权力的人沾边的(权力很广泛的),其实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脉关系,就是看你的硬还是不硬了,当然这是相对的,你在讨厌某个潜规则的时候,说不好你在享受着另一个潜规则的好处呢。而且还一直维护着这个潜规则,生怕别人抢了去。所以,那个啥,哈……
陕西师范大学 女生 赵同学:
“潜规则”对于那些交际能力比较强的人来说非常容易实现,对于那种比较内向的人来说却很无奈又很鄙视,却又羡慕!本人没有从潜规则里受益,所以极其不支持,这种潜规则使纯净的校园变得是那么黑,和社会没什么两样。
河南师范大学 男生 小阳:
我觉得大学校园存在“潜规则”是很正常的。为同学服务有时候受到一些特殊照顾是很正常的,毕竟干部们用他们的空闲时间替大家、替老师服务,照顾也是无可厚非的。
调查提问2:你是否曾经被“潜规则”?或者身边是否有同学曾经被“潜规则”,有因为“潜规则”受益的典型案例吗?
理科女生 Fanny:
每年的班级最高奖学金都是班长的,班长干活儿多也无可厚非,但是那什么团支书什么的待遇也挺好。还有比如各种比赛中,学生会的干部如果参赛就会得奖,就连入党也要先和辅导员的助理或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搞好关系,另外辅导员也会把一些很好的机会留给偏爱的学生。
文科男生 老牛:
俺是深有体会呀,大一的时候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还交钱买资料学习。放假前一天让交入党材料,至少三十页,我从晚上八点写到凌晨五点,最后名额竟然给内定了,不是班干部的靠边站。还有就是奖学金,本来说的是挂科的没有资格得奖学金,但是副班长挂了一科还是获得了,结果把我挤下去了。
调查提问3:“潜规则”在大学校园里的辐射面究竟有多大?
研究生 GG:
几乎所有的同学在心里都默认了这种“潜规则”。我认为,这种对规则的认同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北京理工大学 理科生 王同学:
到处都是呀,无处不在!这都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就拿我们球队来说吧,大一的时候踢比赛必须让师兄首发尽管他们踢得不如我们,大四的毕业时候我们得出钱请他们吃饭。
北京科技大学 文科生 张同学:
大学里的潜规则随处可见。学生会选举,班委选举,奖学金选评等等,很多,我和我身边的同学大都经历过潜规则,都觉得大学里最打消学生积极性的就是潜规则。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同学是个“闷子”,每次评奖学金的时候,他总是排在第二,因为第一是一个很会混事儿,很社会化的一个女生……
“潜规则”调查中诞生的经典语录:
大学里的“潜规则”,并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它只是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客观存在,当它代表的内容是行贿、拉关系的时候,它可能是一个具有负面效应的规则。但当它代表的是考证、打工等内容的时候,又反映了大学生活里积极的一面。更多的时候,潜规则代表的却是一种无奈,他们逃课、他们请客吃饭、他们拍低胸照求职,这其中许多都并非出自他们本意。
我认为“潜规则”本身是一场游戏,我们都是这场游戏中的棋子。我们无法改变游戏规则,只能被“潜”。只有不断改变自己,强大自己,才能成为这场游戏的赢家。
大学里的“潜规则”这是普遍存在的,既然它能生存就代表着他有生存的价值,而这些潜规则是我们走上社会所必须学的,这是大学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学习平台。面对学校里存在这些现象,我觉得要慢慢地适应它,或许我们会被“潜规则”。但是我们也能从中学到处事做人的一些必要知识,而这些是不能从书本上学到的。
我认为在大学校园里“潜规则”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必然存在一些“潜规则”。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我们应当正确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对“潜规则”的不满,正源于我们出于劣势的一方。而如果“潜规则”对我们有利,相信我们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它。
调查提问1: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你怎么认识大学校园里的“潜规则”?(如,社团领导人更容易得到推荐,获得offer;替老师跑腿的人儿,更容易因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受益等等)
太原理工大学 女生 康同学:
我对这个东西挺反感呢,觉得太那个灰暗呢,因为讨厌这种关系式的人际关系,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成了互相利用,然后就会怀念高中那种纯洁的同学和老师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太原理工大学 男生 徐同学:
虽然看不惯,但我认为这很正常。换做是我们坐在领导的位置,也会这么做。首先企业用人首先会让老师推荐,一个人的才能并不是由学习能够全面表现出来的。所以老师推荐就显得很重要。我认为人际关系并不是单一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假如这个人做事不行,老师不但不会看好他,而且会首先忽视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潜规则”是把双刃剑,对于那些有能力、勤快又肯干的人来说,自然会得到很多机会,反之,呵呵,你们都懂的。
陕西师范大学(男女不明)朱同学:
“潜规则”都是和有权力的人沾边的(权力很广泛的),其实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脉关系,就是看你的硬还是不硬了,当然这是相对的,你在讨厌某个潜规则的时候,说不好你在享受着另一个潜规则的好处呢。而且还一直维护着这个潜规则,生怕别人抢了去。所以,那个啥,哈……
陕西师范大学 女生 赵同学:
“潜规则”对于那些交际能力比较强的人来说非常容易实现,对于那种比较内向的人来说却很无奈又很鄙视,却又羡慕!本人没有从潜规则里受益,所以极其不支持,这种潜规则使纯净的校园变得是那么黑,和社会没什么两样。
河南师范大学 男生 小阳:
我觉得大学校园存在“潜规则”是很正常的。为同学服务有时候受到一些特殊照顾是很正常的,毕竟干部们用他们的空闲时间替大家、替老师服务,照顾也是无可厚非的。
调查提问2:你是否曾经被“潜规则”?或者身边是否有同学曾经被“潜规则”,有因为“潜规则”受益的典型案例吗?
理科女生 Fanny:
每年的班级最高奖学金都是班长的,班长干活儿多也无可厚非,但是那什么团支书什么的待遇也挺好。还有比如各种比赛中,学生会的干部如果参赛就会得奖,就连入党也要先和辅导员的助理或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搞好关系,另外辅导员也会把一些很好的机会留给偏爱的学生。
文科男生 老牛:
俺是深有体会呀,大一的时候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还交钱买资料学习。放假前一天让交入党材料,至少三十页,我从晚上八点写到凌晨五点,最后名额竟然给内定了,不是班干部的靠边站。还有就是奖学金,本来说的是挂科的没有资格得奖学金,但是副班长挂了一科还是获得了,结果把我挤下去了。
调查提问3:“潜规则”在大学校园里的辐射面究竟有多大?
研究生 GG:
几乎所有的同学在心里都默认了这种“潜规则”。我认为,这种对规则的认同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北京理工大学 理科生 王同学:
到处都是呀,无处不在!这都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就拿我们球队来说吧,大一的时候踢比赛必须让师兄首发尽管他们踢得不如我们,大四的毕业时候我们得出钱请他们吃饭。
北京科技大学 文科生 张同学:
大学里的潜规则随处可见。学生会选举,班委选举,奖学金选评等等,很多,我和我身边的同学大都经历过潜规则,都觉得大学里最打消学生积极性的就是潜规则。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同学是个“闷子”,每次评奖学金的时候,他总是排在第二,因为第一是一个很会混事儿,很社会化的一个女生……
“潜规则”调查中诞生的经典语录:
大学里的“潜规则”,并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它只是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客观存在,当它代表的内容是行贿、拉关系的时候,它可能是一个具有负面效应的规则。但当它代表的是考证、打工等内容的时候,又反映了大学生活里积极的一面。更多的时候,潜规则代表的却是一种无奈,他们逃课、他们请客吃饭、他们拍低胸照求职,这其中许多都并非出自他们本意。
我认为“潜规则”本身是一场游戏,我们都是这场游戏中的棋子。我们无法改变游戏规则,只能被“潜”。只有不断改变自己,强大自己,才能成为这场游戏的赢家。
大学里的“潜规则”这是普遍存在的,既然它能生存就代表着他有生存的价值,而这些潜规则是我们走上社会所必须学的,这是大学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学习平台。面对学校里存在这些现象,我觉得要慢慢地适应它,或许我们会被“潜规则”。但是我们也能从中学到处事做人的一些必要知识,而这些是不能从书本上学到的。
我认为在大学校园里“潜规则”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必然存在一些“潜规则”。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我们应当正确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对“潜规则”的不满,正源于我们出于劣势的一方。而如果“潜规则”对我们有利,相信我们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