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是好还是坏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lintianx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以获得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政府为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呈现逐年上涨的态势。财政补贴作为财政调节经济过程中派生的一种分配形式,是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也是弥补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缺陷的特殊手段。运用得好,能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运用不当,则使国家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必须客观的认识财政补贴的积极和消极两种效应。本文从我国现行财政补贴现状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财政补贴对于企业的影响,认为财政补助财政补贴有利有弊,“不可不补、不可多补”。
  【关键词】政府;企业;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内涵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或某些特定的产品、事项给予无偿补助或津贴。通过财政补贴,政府将从社会获得的一部分无偿收入,又无偿地转给某些企业使用,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财政补贴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可控性、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极强的时效性和被替代性等特征。
  二、政府对企业财政补贴概况
  纵观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大多采用直接无偿支付补贴资金、实物补贴、税收支出和财政贴息四种形式。直接无偿支付补贴资金包括亏损补贴和专项补贴,以现金形式补贴。实物补贴主要体现在政府以低价或免费的土地及某些商品补贴企业,以减少企业投入成本。税收支出包括税收减免和返还,大多采用先征后返的形式。财政贴息类似于现金补贴,是指财政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企业负责本金和其余利息的偿还。
  三、政府对企业财政补贴的正面影响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在一定条件下、合理范围内,实行财政补贴有助于实现政府产业政策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有效调节产品的供需结构。
  政府对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最为直接作用就是刺激企业的生产活动。在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既定时,某产品的生产出现政策性亏损,但又不宜提高产品价格,或者需要提高某产品的收购价格,但又不宜提高其销售价格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的数量和机构,政府可以依据市场情况,鼓励或控制部分产品的生产,以使产品市场结构更加合理化。
  2.鼓励和扶持公共产品的生产。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价低利少等特性,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参与生产。因此,国家为了鼓励和扶持公共产品的生产,对公共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在维持低价的同时保证产品的正常供给,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如针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补贴进行医疗保健、社会保障性服务和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对全国范围内的义务阶段教育拨付专项补贴资金;对跨经济协作的水利投资、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等。
  3.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益。
  对于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大利益的产业、企业、产品,国家进行财政补贴,能够改变生产资源的配置,引导和鼓励企业将资源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部门、行业和产品的生产中去,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使产品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有利于企业建立地区品牌。如青岛海尔在国家推广节能家电政策下,每台家电享受补贴资金100元至400元不等。
  四、政府对企业财政补贴的负面影响
  财政补贴作为政府间接调控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运用不当,超过合理限度,不仅会使国家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还会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
  1.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近年来,我国补贴规模的金额庞大,规模急剧膨胀,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978年,财政补贴总支出仅为11.14亿元,到1990年上升为959.68亿元,2006年补贴额跃升为6444.89亿元,近些年更是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过多的财政补贴挤占了对其他部门的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日益不堪重负。长久来看,必将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歪曲商品的实际比价关系。
  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范围不断扩大、金额不断增加,使得部分商品价格长期背离实际价值,加剧了价格体系的不合理矛盾,削弱价格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妨碍正确核算成本和效益。若财政补贴无序过滥,必将会扰乱市场供求关系的正常发展,扭曲市场正常的相对价格体系。
  3.影响其他居民的利益。
  众所周知,政府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当某个企业获得财政补贴时,这意味着政府将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收转移给了少数企业,即政府使用本属于公共的财政资源补贴给竞争性企业,居民的利益必将受到影响。因为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一定的,将其一部分用于对企业的补贴,就意味着用于地区社会公共产品和项目资金的减少。
  综上所述,政府财政补贴应该量力而行,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而应该辩证的、可控的来看待这一现实问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财政补贴,则能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如果过度的、一味的对企业进行补贴,实际上是把旧的经济体制中的行政手段用一种市场经济的形式体现出来,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越俎代庖的表现。总之,财政补贴有利有弊,“不可不补、不可多补”。
  参考文献:
  [1] 蔡秀云.对我国财政补贴的经济分析[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9-10.
  [2] 李松森,曲卫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M].沈阳: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17.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态文明是目前我国的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想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探究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意义,结合目前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经济发展;意义;措施  对于林业来说,它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保持生态平衡,相应的,林业经济可以改
【摘 要】成本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在分析目前制造业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实施目标成本管控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企业快速有效的实施目标成本管理。  【关键词】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管理  一、引言  成本是影响企业利润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发展潜力的重要问题。企业需要将成本管理由职能管理,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培育企业成本竞争优势,才能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亚投行的介绍,以及成立亚投行的原因探究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亚投行的建立主要基于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需求、话语权需求以及中国承担自己亚洲地位的必然选择。亚投行的建立将对“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正向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亚洲经济一体化及亚洲高储蓄与高投资的桥梁的搭建。  【关键词】亚投行;“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亚洲经济一体化;高储蓄高投资桥梁  一、亚投行介
2001年,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经济实现了由对外开放向开放经济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深刻意义是:从此决定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将不仅主要取决于国内因素,而同时
【摘 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银行的支柱。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关系到金融的建设,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问题,甚至是国家的安全。作为一种高风险、高负债的行来来说,商业银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并且风险控制的难度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商业银行的风险也变得多样化,那么,如何让采取有效的手段去进行控制和管理,是本文主要的探索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  一、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迅猛,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展公允值会计的周期效应的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的被显现出来。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可以更好的明确资产负债表的的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具体关系。开展以银行为模型的资产负债表的的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探究,从而明确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关系。
【摘 要】近些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仍然在我国的经济体量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在农业领域我国政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同时有计划性的建立了多种农业补贴制度,通过农业补贴制度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农业发展速度,保障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切实的保证了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但是,具体
【摘 要】《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规定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高校成本核算是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本文结合高校实际,研究了高校成本核算的内容和原则、成本核算的对象与时空范围、成本项目的设置与核算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成本;成本核算;成本项目  一、高校成本核算的现实状况及必要性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长期以来未受到社会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返乡创业人员的增多、个体私人企业的发展,农村的金融市场应该有一个迅速的发展。但是,当我们走进乡村,走进距离西安市不远的郊区村镇,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二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本文要表明的是,只要试图建立一个以均衡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理论体系,就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