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真是我国东北古代的一个民族。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若无靺鞨为女真,从此,女真这一名称代替了靺鞨。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早期他们以渔猎或狩猎为生,是一个擅长骑马射箭的民族。
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并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天命元年,即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称大汗,沿用“金”为国号(史称后金),并建都于赫图阿拉。
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语意思为横岗,即平顶的小山岗,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东4千米处的苏子河南岸。
赫图阿拉城依山傍水,东靠皇寺河、西邻嘉哈河、南依羊鼻子山、北连苏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它首创布椽筑城法,开创了清朝建都之制,整个都城分为内外两城,城垣由土、石、木混筑而成。
内城东西长551米,南北宽512米,城墙周长2027米;城内居住有皇室家族、宗亲、八旗大臣、旗民,汗宫大衙门(俗称“金銮殿”)、八旗衙门、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故居等古建筑散落其间。外城东西1335米,南北1352米,外城墙高2米多、周长5230米,已有40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当年军队在此驻守,主要遗址有驸马府、铠甲制造场、弧矢制造场等。
汗宫大衙门位于赫图阿拉城北门内、东南北岗,是内城的心脏。在这里可以俯瞰全城内外,眺望十几里之外的景象。它的整体造型呈八角型,体现了满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明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此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礼。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及八旗大臣在殿前按八旗顺序,行跪拜礼。赫图阿拉城由此成为后金第一国都和清王朝的发祥地。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把被合并的女真各部部众分别编入“牛录”中。“牛录”是一种以氏族、村寨为基础的生产和军事组织,后来努尔哈赤将这种基层组织逐步扩充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八旗衙门,是八旗大臣们处理本旗政务的场所,全部设在赫图阿拉城内。在八旗衙门中,目前只有正白旗衙门保存完好,现有正房五间,基本保持了原正白旗的风貌。
古井,也称汗王井,是中国罕见的明代早期木结构泉水井,位于城内中心最洼的地方。作为赫图阿拉城唯一的一口饮用水井,井壁用木板筑成,井深仅3米有余,但井水充足,清澈见底。古井历经400多年岁月洗礼,至今仍井水清清。站在古井旁,盛一勺井水,甘甜爽口。八旗人称这口井为“圣水井”,赞其井水“千军万马,畅饮不干”。
塔克世故居位于内城东北门内,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女真(满族)茅草土房,小屋小院,分正房和东西厢房。而努尔哈赤就出生在其父故居邻院(为典型的满族起脊土房)的土炕上。
位于赫图阿拉城外西北2千米处的苏子河以北的土台,东西长28米,南北宽10米,高9米。这里是当年努尔哈赤的练兵场,可容纳10万军队操练,至今保存完好。教练场也称点将台,即努尔哈赤检阅军队的地方。当年从这里走出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八旗将士。
关东“三大怪”
当年乾隆皇帝东巡至赫图阿拉时,曾亲笔题诗“赫图阿拉连兴京,依山树栅聊为城,秋风策马一凭阅,兆基缔构钦龙兴”。如今,在塔克世故居及努尔哈赤的出生地,我们仍可以看到关东“三大怪”:窗户纸贴在外;生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个大烟袋。
以前我国民居的窗户多用纸糊。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又经常刮大风,如果把窗户纸贴在窗户内,容易被风刮掉,所以只好贴在外面。在努尔哈赤出生的屋子前,你可以一睹关东“三大怪”之一的“窗户纸贴在外”。
在满族先民的生活中,孩子降生后便被放到悠车(摇篮)里。这种悠车,一般用绳子穿过房梁吊起,孩子放到悠车里,母亲坐在悠车旁,一边唱自编的摇篮曲,一边摇着悠车的绳子,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在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就挂有一个悠车,再现了努尔哈赤小时候的成长情境。
在努尔哈赤出生的屋子里还摆放着他母亲曾经用过的大烟袋。东北夏天蚊虫特别多,抽烟可以驱赶蚊虫;而且东北气候寒冷,很多人认为冬天抽烟可以祛寒取暖。“姑娘叼个大烟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满族姑娘性格豪爽的一面。如今,这种情景在东北地区已经消失。
赫图阿拉——后金政权在这里诞生,女真人在这里崛起,清王朝在这里孕育;凭借其在清前史中的特殊地位,为人们追寻努尔哈赤的足迹,了解满族风土民俗打开了一扇古老的窗。
【责任编辑】王亚娜
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并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天命元年,即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称大汗,沿用“金”为国号(史称后金),并建都于赫图阿拉。
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语意思为横岗,即平顶的小山岗,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东4千米处的苏子河南岸。
赫图阿拉城依山傍水,东靠皇寺河、西邻嘉哈河、南依羊鼻子山、北连苏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它首创布椽筑城法,开创了清朝建都之制,整个都城分为内外两城,城垣由土、石、木混筑而成。
内城东西长551米,南北宽512米,城墙周长2027米;城内居住有皇室家族、宗亲、八旗大臣、旗民,汗宫大衙门(俗称“金銮殿”)、八旗衙门、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故居等古建筑散落其间。外城东西1335米,南北1352米,外城墙高2米多、周长5230米,已有40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当年军队在此驻守,主要遗址有驸马府、铠甲制造场、弧矢制造场等。
汗宫大衙门位于赫图阿拉城北门内、东南北岗,是内城的心脏。在这里可以俯瞰全城内外,眺望十几里之外的景象。它的整体造型呈八角型,体现了满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明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此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礼。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及八旗大臣在殿前按八旗顺序,行跪拜礼。赫图阿拉城由此成为后金第一国都和清王朝的发祥地。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把被合并的女真各部部众分别编入“牛录”中。“牛录”是一种以氏族、村寨为基础的生产和军事组织,后来努尔哈赤将这种基层组织逐步扩充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八旗衙门,是八旗大臣们处理本旗政务的场所,全部设在赫图阿拉城内。在八旗衙门中,目前只有正白旗衙门保存完好,现有正房五间,基本保持了原正白旗的风貌。
古井,也称汗王井,是中国罕见的明代早期木结构泉水井,位于城内中心最洼的地方。作为赫图阿拉城唯一的一口饮用水井,井壁用木板筑成,井深仅3米有余,但井水充足,清澈见底。古井历经400多年岁月洗礼,至今仍井水清清。站在古井旁,盛一勺井水,甘甜爽口。八旗人称这口井为“圣水井”,赞其井水“千军万马,畅饮不干”。
塔克世故居位于内城东北门内,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女真(满族)茅草土房,小屋小院,分正房和东西厢房。而努尔哈赤就出生在其父故居邻院(为典型的满族起脊土房)的土炕上。
位于赫图阿拉城外西北2千米处的苏子河以北的土台,东西长28米,南北宽10米,高9米。这里是当年努尔哈赤的练兵场,可容纳10万军队操练,至今保存完好。教练场也称点将台,即努尔哈赤检阅军队的地方。当年从这里走出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八旗将士。
关东“三大怪”
当年乾隆皇帝东巡至赫图阿拉时,曾亲笔题诗“赫图阿拉连兴京,依山树栅聊为城,秋风策马一凭阅,兆基缔构钦龙兴”。如今,在塔克世故居及努尔哈赤的出生地,我们仍可以看到关东“三大怪”:窗户纸贴在外;生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个大烟袋。
以前我国民居的窗户多用纸糊。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又经常刮大风,如果把窗户纸贴在窗户内,容易被风刮掉,所以只好贴在外面。在努尔哈赤出生的屋子前,你可以一睹关东“三大怪”之一的“窗户纸贴在外”。
在满族先民的生活中,孩子降生后便被放到悠车(摇篮)里。这种悠车,一般用绳子穿过房梁吊起,孩子放到悠车里,母亲坐在悠车旁,一边唱自编的摇篮曲,一边摇着悠车的绳子,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在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就挂有一个悠车,再现了努尔哈赤小时候的成长情境。
在努尔哈赤出生的屋子里还摆放着他母亲曾经用过的大烟袋。东北夏天蚊虫特别多,抽烟可以驱赶蚊虫;而且东北气候寒冷,很多人认为冬天抽烟可以祛寒取暖。“姑娘叼个大烟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满族姑娘性格豪爽的一面。如今,这种情景在东北地区已经消失。
赫图阿拉——后金政权在这里诞生,女真人在这里崛起,清王朝在这里孕育;凭借其在清前史中的特殊地位,为人们追寻努尔哈赤的足迹,了解满族风土民俗打开了一扇古老的窗。
【责任编辑】王亚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