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118–01
古往今来,“天才出于勤奋”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但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为后盾,学习就是被动而枯燥的,造就不了人才。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轻松愉快的。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并在孩子兴趣点挖掘具有价值的内容,使孩子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
一、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是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千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学生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体验。课前,我让学生先到超市去找一找,哪些东西的质量要千克作单位,然后再掂一掂这些东西的质量。有了这些粗浅、感性的体验之后,再进行新课的教学。
如多媒体展示一些商品是质量标识。
师:包装袋上的质量,为什么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生:克是表示较轻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是表示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师:是啊,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克是表示较轻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是表示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还可以用字母㎏(课件闪现包装袋上的“㎏”)来表示。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克的认识”。(板书)
用熟悉的超市场景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认识到克常用来表示较重的物体。这样基于学生感性的生活体验进行的教学,学生觉得熟悉而亲切,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期待。
二、自主探索,引发兴趣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尽可能让学生有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外部的操作活动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三、构建数模,提高兴趣
小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在学习一些抽象的数量关系时,常常是借助直观能够理解和运用,一旦离开直观就无从下手,不是根据立体猜算法就是根据个别词语定算法,如见多就加见水就减等。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再加上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不可能也不能一直让学生借助直观解题。要突破这类教学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简单的半抽象的直观图、式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模型,架好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桥梁。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教学例题时,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分析:哪个多,哪个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一边帮助学生建模,即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地画出长条图。学生由于有了操作的基础,这时借助半抽象的长条图就能很快找到例题的算法并明白这样算的道理。完成后面的“想想做做”时,在学生分析哪个多、哪个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时,教师仍然相应地指上面的长条图。这样通过多次的说和指,就使比较数量多少的过程与长条图有机结合起来,也使黑板上的长条图变成学生头脑中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模型。当离开直观图解题时,随着两个数量多和少的比较,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长条图,从而顺利地找到解题思路。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后,再引导他们将例题和“想想做做”等题进行比较,说一说为什么都用加法算?借助数模和已有的解题经验,学生就能很快发现并理解“较大的数总可以分成两部分,要求较大的数,就要将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这一规律,从而顺利过渡到运用这一规律解题。因为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我们只有想办法使学生头脑中有图或式,他们才能逐步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顺利地向抽象思维过渡。
四、关注差异,保持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要求每位学生从家里带来旧报纸或杂志,模拟“跳虱”市场的买卖情境。活动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安排不同的角色,如会表达的担任“推销员”,计算功底好的担任“收银员”,组织能力强的担任“市场管理员”;也可有意锻炼学生的弱项能力,如让生性胆小的学生做“推销员”,让平时粗心大意的学生做“收银员”。这样的活动,既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亲历“买卖”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了自主空间,增进了相互间的沟通。
总之,只有有效地培养、提高孩子的兴趣,才能挖掘孩子的天真童趣,才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往今来,“天才出于勤奋”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但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为后盾,学习就是被动而枯燥的,造就不了人才。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轻松愉快的。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并在孩子兴趣点挖掘具有价值的内容,使孩子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
一、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是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千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学生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体验。课前,我让学生先到超市去找一找,哪些东西的质量要千克作单位,然后再掂一掂这些东西的质量。有了这些粗浅、感性的体验之后,再进行新课的教学。
如多媒体展示一些商品是质量标识。
师:包装袋上的质量,为什么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生:克是表示较轻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是表示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师:是啊,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克是表示较轻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是表示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还可以用字母㎏(课件闪现包装袋上的“㎏”)来表示。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克的认识”。(板书)
用熟悉的超市场景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认识到克常用来表示较重的物体。这样基于学生感性的生活体验进行的教学,学生觉得熟悉而亲切,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期待。
二、自主探索,引发兴趣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尽可能让学生有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外部的操作活动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三、构建数模,提高兴趣
小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在学习一些抽象的数量关系时,常常是借助直观能够理解和运用,一旦离开直观就无从下手,不是根据立体猜算法就是根据个别词语定算法,如见多就加见水就减等。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再加上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不可能也不能一直让学生借助直观解题。要突破这类教学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简单的半抽象的直观图、式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模型,架好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桥梁。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教学例题时,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分析:哪个多,哪个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一边帮助学生建模,即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地画出长条图。学生由于有了操作的基础,这时借助半抽象的长条图就能很快找到例题的算法并明白这样算的道理。完成后面的“想想做做”时,在学生分析哪个多、哪个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时,教师仍然相应地指上面的长条图。这样通过多次的说和指,就使比较数量多少的过程与长条图有机结合起来,也使黑板上的长条图变成学生头脑中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模型。当离开直观图解题时,随着两个数量多和少的比较,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长条图,从而顺利地找到解题思路。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后,再引导他们将例题和“想想做做”等题进行比较,说一说为什么都用加法算?借助数模和已有的解题经验,学生就能很快发现并理解“较大的数总可以分成两部分,要求较大的数,就要将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这一规律,从而顺利过渡到运用这一规律解题。因为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我们只有想办法使学生头脑中有图或式,他们才能逐步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顺利地向抽象思维过渡。
四、关注差异,保持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要求每位学生从家里带来旧报纸或杂志,模拟“跳虱”市场的买卖情境。活动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安排不同的角色,如会表达的担任“推销员”,计算功底好的担任“收银员”,组织能力强的担任“市场管理员”;也可有意锻炼学生的弱项能力,如让生性胆小的学生做“推销员”,让平时粗心大意的学生做“收银员”。这样的活动,既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亲历“买卖”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了自主空间,增进了相互间的沟通。
总之,只有有效地培养、提高孩子的兴趣,才能挖掘孩子的天真童趣,才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