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中国高校德育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从中得到有益启示。中国与新加坡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两国高校德育之间却有着相似之处,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比较研究两国高校德育内容的异同点,对揭示高校德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 新加坡 高校德育 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超过2700万。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人才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能否将这一庞大的潜在“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现实的人才资源,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而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高校德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据2009年6月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周顺文副教授自编调查问卷对重庆地区的8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政治和学习能力方面是目前高等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德育内容是品德、学习能力、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在高等学校德育内容与其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关系上,教育越多的内容不一定对大学生的影响越大,两者不一定成正比。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未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因此,比较研究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高校德育的内容的相异点和共同点(本文以新加坡为例),有利于适应这些需要,揭示高校德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中国和新加坡的高校德育由于社会发展需求、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在内容选择方面各有侧重,自成特色。
1 中国高校德育内容
我国对高校德育内容一直有着明确的规定。1995年11月23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通知中提出,我国高校德育的内容为以下10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提出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归纳来讲,我国高校德育内容一直围绕以下几点开展:
1.1 理想信念教育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国内外各种思潮层出不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这是我国高校德育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2 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三大领域。社会公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最一般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它是保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所以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高校德育的基础性内容。
家庭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等等。因为学生的道德养成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所以家庭道德教育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方面之一。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大学生成就未来事业的基础,我国高校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中专以上各高校中进行。
1.3 主旋律教育
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它们同时也是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旋律。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中国各级各类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我国高校德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关系的重要原则。我国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奉献精神,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我国,集体主义教育是贯穿在高校德育其他各方面内容中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内容。
1.4 民主法制教育
为达到建成法制国家的目标,我国高校德育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从1986年开始,全国中学和高校就陆续开设了“法律常识课”和“法律基础课”,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授有关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明确民主与专政、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民主与纪律的相互关系,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
2 新加坡高校德育内容
新加坡教育部对高校德育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因而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德育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加坡大学生首要的德育课程就是培养国家意识。在高校德育中,从课程设置,到日常行为教育,都始终贯穿“我是新加坡人”的爱国精神主线,激发大学生树立起国家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大学生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自1988年开始,新加坡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家意识周”活动,以凝聚国民的国家意识,这些活动常常又是由大学生发动和组织的。在这些活动中,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加坡德育的重要内容。新加坡高校总是采取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每年8月9日是新加坡的国庆日,在这一天,全国每个家庭都要挂国旗,而大学生就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升国旗的仪式使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亦激发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90年代以后,在新加坡高校中,不论是道德教育课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弘扬国家利益为先和培养国家意识始终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旋律。
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还体现在“共同价值观”的教育上。新加坡在1991年提出了五条“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人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共同价值观是在博采新加坡各种族价值观念共同精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包容了东方文化的传统价值,又确定了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所应具有的基本价值取向。新加坡高校将此作为高校德育内容之一。
2.2 儒家伦理教育
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有些高校将儒家伦理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为了适应新加坡社会的现实需要,新加坡高校还对儒家思想中一些“过时”的观念或内容进行了现代化转化和创新,舍弃有些不适合培养现代人的内容,对有些内容加以认真改造。例如,新加坡将“五伦”观念作了修改,把“父子”改为“父母与子女”,把“君臣”改为“国家和人民”,把“兄弟”改为“兄弟姐妹”,并对“五伦”的内容赋予了现代解释,如强调男女平等,强调国家领袖和普通民众都应该对对方尽职尽责等等。在课程设计上,显示出新加坡建设自身文化的一般特点:整个教学结构是以东方价值观念为内容,以西方教育原理和方法为形式,即东方内容和西方形式的有机结合。
2.3 品德教育
近年来,新加坡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品格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爱国、诚实、勇敢、善良等良好品质。比如,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在1997年推行“品德教育”课程,增设了社区服务,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该院院长拉保绍说:“品德教育课程通过个案、讨论和郊游等方式将廉洁、进取、毅力、关怀、合作与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这些价值观不但对学生将来有所帮助,在个性发展上也将身受无穷。”
2.4 国民教育
1998年,新加坡总理宣布教育政策的三大措施之一—国民教育,也就是实施国家意识教育计划。前总理吴作栋指出:“国民教育,应该培养出共同的国家意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情感。”在国民教育政策指导下,新加坡的高校德育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作为主要渠道,推展国民教育,对学生灌输政府所提供的为国尽忠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3 中新两国高校德育内容的共性与差异
3.1 中新两国高校德育内容的共性
德育内容的选择是以实现德育目标为依据的,基于中新两国在德育目标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点,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德育内容方面,两国也同样拥有很多共同点,经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中新两国都是以德育课程为主要渠道,把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并遵循基本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2)社会规范的传递。即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维护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原则,能顺利地参加社会的正常生活,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3)维护国家利益。虽然中新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也不尽相同,但维护国家利益都是两国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2 中新两国高校德育内容的差异
由于中新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两国在高校德育内容方面也具有明显差别。
在德育工作中,我国一直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相结合,具有我国自身的特色。德育内容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将政治思想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它培养大学生坚持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具有政治敏感性、洞察力以及鉴别力。
新加坡德育虽然也强调国家意识,但由于其国家的根本制度,它的德育内容包含强烈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当然,这是因为新加坡建国以来一直为资产阶级服务。新加坡德育的指导思想是遵从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想,它目的是鼓励个人自立、积极参与竞争,使人减少依赖性,争取独立性。
4 新加坡高校德育内容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启示
在政府的重视下,我国高校德育一直在不断完善。但是,在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下,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奢待改革和完善。通过对中新两国高校德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高校德育内容有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我国德育建设的参考。
4.1 确立“以人为本”宗旨
在高校德育内容方面,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宗旨。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理论,主体性价值是内在价值,是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的源泉。无论是从道德的产生还是从它的存在意义来说,道德的宗旨都应是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政治的传声筒、经济的扬声器、文化的维护者,道德以及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人的需要才是它的终极目的和根本动力。所以,道德教育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宗旨。从这层意义来说,是否以人为本也就成为区分现代与传统德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的高校德育必须顺应“以人为本”的世纪潮流,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核心的、本体性的地位。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调整有关的德育理念。
4.2 更多关注学生成长
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看,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将德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有机整合。德育不仅仅对个人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而且也对个体生活起着推动和提升的作用。所以,现代德育必须着眼于关怀学生的成长,以德育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3 德育课程安排应有针对性
根据高校学生各个年级的特点,针对性地安排高校德育课程。在纵向上,应遵循发展的一般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设立德育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差异性,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编排德育教材内容。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扭转高校德育中的“倒金字塔”序列。
4.4 丰富德育内容、思想与时俱进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取得好的德育效果。所以,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重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生态与环境道德教育、知识道德教育、协作精神教育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更新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念,以满足青少年的内心追求。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国高校德育对于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过高,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把学生的需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内容枯燥呆板,缺乏生动和吸引力,这样既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此外,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省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我国的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无疑对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和创造型人格的培养起很大的抑制作用。
总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德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尤文.新加坡公共行政[M].时事出版社,1995:264.
[2] 杜珠成.新加坡的国民教育[J].中国德育,2001,(02).
[3] 刘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7).
[4] 高楠.中国、新加坡学校德育比较[J].技术与教育,2006,(02).
[5] 梁金霞,黄祖辉.道德教育全球视域[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6] 戴胜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 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 王永炳.公民与道德教育[M].新加坡莱佛士书社,2000
[10]冉小先.新加坡德育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J].前沿,2006,(02)
[11]刘红英.新加坡高校德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12]罗春洪.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05).
[13]http://www.china.com.cn/txt/2009-05/12/content_17762579.htm
(中国网),2007,(02).
【关键词】中国 新加坡 高校德育 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超过2700万。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人才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能否将这一庞大的潜在“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现实的人才资源,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而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高校德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据2009年6月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周顺文副教授自编调查问卷对重庆地区的8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政治和学习能力方面是目前高等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德育内容是品德、学习能力、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在高等学校德育内容与其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关系上,教育越多的内容不一定对大学生的影响越大,两者不一定成正比。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未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因此,比较研究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高校德育的内容的相异点和共同点(本文以新加坡为例),有利于适应这些需要,揭示高校德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中国和新加坡的高校德育由于社会发展需求、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在内容选择方面各有侧重,自成特色。
1 中国高校德育内容
我国对高校德育内容一直有着明确的规定。1995年11月23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通知中提出,我国高校德育的内容为以下10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提出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归纳来讲,我国高校德育内容一直围绕以下几点开展:
1.1 理想信念教育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国内外各种思潮层出不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这是我国高校德育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2 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三大领域。社会公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最一般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它是保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所以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高校德育的基础性内容。
家庭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等等。因为学生的道德养成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所以家庭道德教育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方面之一。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大学生成就未来事业的基础,我国高校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中专以上各高校中进行。
1.3 主旋律教育
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它们同时也是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旋律。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中国各级各类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我国高校德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关系的重要原则。我国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奉献精神,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我国,集体主义教育是贯穿在高校德育其他各方面内容中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内容。
1.4 民主法制教育
为达到建成法制国家的目标,我国高校德育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从1986年开始,全国中学和高校就陆续开设了“法律常识课”和“法律基础课”,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授有关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明确民主与专政、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民主与纪律的相互关系,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
2 新加坡高校德育内容
新加坡教育部对高校德育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因而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德育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加坡大学生首要的德育课程就是培养国家意识。在高校德育中,从课程设置,到日常行为教育,都始终贯穿“我是新加坡人”的爱国精神主线,激发大学生树立起国家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大学生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自1988年开始,新加坡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家意识周”活动,以凝聚国民的国家意识,这些活动常常又是由大学生发动和组织的。在这些活动中,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加坡德育的重要内容。新加坡高校总是采取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每年8月9日是新加坡的国庆日,在这一天,全国每个家庭都要挂国旗,而大学生就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升国旗的仪式使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亦激发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90年代以后,在新加坡高校中,不论是道德教育课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弘扬国家利益为先和培养国家意识始终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旋律。
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还体现在“共同价值观”的教育上。新加坡在1991年提出了五条“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人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共同价值观是在博采新加坡各种族价值观念共同精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包容了东方文化的传统价值,又确定了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所应具有的基本价值取向。新加坡高校将此作为高校德育内容之一。
2.2 儒家伦理教育
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有些高校将儒家伦理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为了适应新加坡社会的现实需要,新加坡高校还对儒家思想中一些“过时”的观念或内容进行了现代化转化和创新,舍弃有些不适合培养现代人的内容,对有些内容加以认真改造。例如,新加坡将“五伦”观念作了修改,把“父子”改为“父母与子女”,把“君臣”改为“国家和人民”,把“兄弟”改为“兄弟姐妹”,并对“五伦”的内容赋予了现代解释,如强调男女平等,强调国家领袖和普通民众都应该对对方尽职尽责等等。在课程设计上,显示出新加坡建设自身文化的一般特点:整个教学结构是以东方价值观念为内容,以西方教育原理和方法为形式,即东方内容和西方形式的有机结合。
2.3 品德教育
近年来,新加坡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品格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爱国、诚实、勇敢、善良等良好品质。比如,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在1997年推行“品德教育”课程,增设了社区服务,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该院院长拉保绍说:“品德教育课程通过个案、讨论和郊游等方式将廉洁、进取、毅力、关怀、合作与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这些价值观不但对学生将来有所帮助,在个性发展上也将身受无穷。”
2.4 国民教育
1998年,新加坡总理宣布教育政策的三大措施之一—国民教育,也就是实施国家意识教育计划。前总理吴作栋指出:“国民教育,应该培养出共同的国家意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情感。”在国民教育政策指导下,新加坡的高校德育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作为主要渠道,推展国民教育,对学生灌输政府所提供的为国尽忠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3 中新两国高校德育内容的共性与差异
3.1 中新两国高校德育内容的共性
德育内容的选择是以实现德育目标为依据的,基于中新两国在德育目标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点,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德育内容方面,两国也同样拥有很多共同点,经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中新两国都是以德育课程为主要渠道,把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并遵循基本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2)社会规范的传递。即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维护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原则,能顺利地参加社会的正常生活,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3)维护国家利益。虽然中新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也不尽相同,但维护国家利益都是两国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2 中新两国高校德育内容的差异
由于中新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两国在高校德育内容方面也具有明显差别。
在德育工作中,我国一直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相结合,具有我国自身的特色。德育内容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将政治思想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它培养大学生坚持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具有政治敏感性、洞察力以及鉴别力。
新加坡德育虽然也强调国家意识,但由于其国家的根本制度,它的德育内容包含强烈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当然,这是因为新加坡建国以来一直为资产阶级服务。新加坡德育的指导思想是遵从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想,它目的是鼓励个人自立、积极参与竞争,使人减少依赖性,争取独立性。
4 新加坡高校德育内容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启示
在政府的重视下,我国高校德育一直在不断完善。但是,在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下,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奢待改革和完善。通过对中新两国高校德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高校德育内容有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我国德育建设的参考。
4.1 确立“以人为本”宗旨
在高校德育内容方面,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宗旨。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理论,主体性价值是内在价值,是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的源泉。无论是从道德的产生还是从它的存在意义来说,道德的宗旨都应是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政治的传声筒、经济的扬声器、文化的维护者,道德以及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人的需要才是它的终极目的和根本动力。所以,道德教育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宗旨。从这层意义来说,是否以人为本也就成为区分现代与传统德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的高校德育必须顺应“以人为本”的世纪潮流,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核心的、本体性的地位。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调整有关的德育理念。
4.2 更多关注学生成长
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看,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将德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有机整合。德育不仅仅对个人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而且也对个体生活起着推动和提升的作用。所以,现代德育必须着眼于关怀学生的成长,以德育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3 德育课程安排应有针对性
根据高校学生各个年级的特点,针对性地安排高校德育课程。在纵向上,应遵循发展的一般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设立德育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差异性,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编排德育教材内容。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扭转高校德育中的“倒金字塔”序列。
4.4 丰富德育内容、思想与时俱进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取得好的德育效果。所以,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重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生态与环境道德教育、知识道德教育、协作精神教育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更新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念,以满足青少年的内心追求。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国高校德育对于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过高,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把学生的需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内容枯燥呆板,缺乏生动和吸引力,这样既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此外,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省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我国的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无疑对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和创造型人格的培养起很大的抑制作用。
总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德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尤文.新加坡公共行政[M].时事出版社,1995:264.
[2] 杜珠成.新加坡的国民教育[J].中国德育,2001,(02).
[3] 刘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7).
[4] 高楠.中国、新加坡学校德育比较[J].技术与教育,2006,(02).
[5] 梁金霞,黄祖辉.道德教育全球视域[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6] 戴胜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 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 王永炳.公民与道德教育[M].新加坡莱佛士书社,2000
[10]冉小先.新加坡德育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J].前沿,2006,(02)
[11]刘红英.新加坡高校德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12]罗春洪.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05).
[13]http://www.china.com.cn/txt/2009-05/12/content_17762579.htm
(中国网),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