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严重脱离了生活,也正是偏离了人文性的一面,使得语文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要使语文焕发活力,就要把生活引进语文。
【关键词】生活的常识;生活的经验;生活的真理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读小学时,遇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了更好地教学生记圆周率,他引用了顺口溜:“山顶一去一壶酒,二鹿舞三舞”。我们顿时觉得数学原来也是趣味十足的。数学可以引进生活中的顺口溜,那么语文呢?长期以来,由于太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的教学丧失了独立性,严重脱离了生活。学习古诗,习惯于强调名句诵读,至于诗歌的平仄、对仗之美,学生倒是麻木得令人揪心;学习古文,只是记住几个常用的句子和词汇,至于曹操为什么叫魏武帝,为什么会有闺怨词一说,就很少有学生知道了。其根源在于语文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严重脱离了生活,使得语文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一、把生活引进语文的必要性
把生活引进语文是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它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性和语文的学科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也就意味着语文老师不仅要教字词句,还要传承文化思想,寄托民族感情,传递思维方式。
语文体现为一种思想,有了生活铺垫,才有了生存的依托和发展的背景。当你把“生活”引入语文时,也就把这种思想完美地传递下去了。岳飞是令人崇敬的人物。一首《满江红》道尽了对昏庸帝王的不满,牵动了千千万万颗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因此,教师们讲到《满江红》,不能不讲到南宋的历史,不能不涉及岳飞的生活。
语文体现为一种感情,有了生活做引子,它显得更加感人,充满活力。当教师把语文引入生活时,也就让这种感情复活了。自古以来,思乡是游子的一种痛。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尽了千古离人的心愿。当教师把这种心愿和学生的体验相结合时,学生们也就体会到了诗歌当中的爱憎之情,并陶冶了情操。
语文还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语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感性认识,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向学生传授时,它首先为感性的形象,然后会演化为一个个生活的实例。因此,语文的学习,它需要观察,需要介入生活、评价生活。当教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的感受和生活的经验,就教活了语文,学生也学活了语文。
二、引进生活中的哪些内容
一是把生活的常识引入。讲到古诗,不能单单看字面上的含义,还要看古代的风俗民情。以王维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因为古代有九月九日登高插茱萸的习俗,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名句,才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而单纯讲古人如何登高,如何思乡都显得太突兀。
二是把生活的经验引入语文。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感悟,而离开了生活经验的感悟,也只是空中楼阁。在学《魏武将见匈奴使》[1]一文时,由于生活阅历不够,学生只体会到了曹操凶残的一面,而无法体会到他的无奈。因为国家政体的差异和时代的差异,现代的社会,君主专制的国家少有见闻了,要去理解曹操的行为会显得比较难,而曹操为什么称作魏武帝也一样。
三是把生活的真理引入语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因为它传递了生活的真理。而为什么杜甫的诗歌被评价为律诗的集大成者,地位远在李白之上,因为杜甫的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和最完美的形式的结合。须知,战争是人类都厌倦的,所以杜甫的一首《春望》:“家书抵万金”,不显得夸大其词,他抒发的国仇家恨也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须知,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性,是时代弘扬的主题。所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叩响了人类的心弦。
正因为这样,说到语文不能离开真理的传授。对亲情的歌颂,对爱情的赞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作为永恒不变的话题,让世人传诵不断。也正是因为把生活的真理引入了语文,才把语文的人文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把生活引进语文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初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蒹葭》,他们知道了对爱情的追求,教师不必强调学生也有类似的经历,才能准确地感知。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可以通过解读字词句,或者借助平时的观察、巧用电视电影等媒体的方式。
其次要突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有一定基础的。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因素。一个终年生活在南方的学生,他从来没有到过北方,就很难感同身受地体会《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寒冷程度。为了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情境,可以引入北方边疆的相关图片;或者学生平时看《新闻联播》中介绍的天气预报情况。
第三要突出学生的思维方式。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强烈,教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讲解《秋天》的时候,不必要对少女思恋图做过于详细的讲评,可以由学生来朗读。学生的生活中有着和这样类似的心思,如果不方便说出来但可以用笔写出来。这就是最为真实的生活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生活也是千变万化的,而把“生活”引进语文,也应该把握住生活的主旋律,把准时代的脉搏,只有这样,才算抓住了生活的本质。综上所述,把生活引进语文,作为教师也该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只有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把握住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易维农.新编初中文言文译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谢世英,女,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第二中学。
(编辑:钟园)
【关键词】生活的常识;生活的经验;生活的真理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读小学时,遇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了更好地教学生记圆周率,他引用了顺口溜:“山顶一去一壶酒,二鹿舞三舞”。我们顿时觉得数学原来也是趣味十足的。数学可以引进生活中的顺口溜,那么语文呢?长期以来,由于太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的教学丧失了独立性,严重脱离了生活。学习古诗,习惯于强调名句诵读,至于诗歌的平仄、对仗之美,学生倒是麻木得令人揪心;学习古文,只是记住几个常用的句子和词汇,至于曹操为什么叫魏武帝,为什么会有闺怨词一说,就很少有学生知道了。其根源在于语文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严重脱离了生活,使得语文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一、把生活引进语文的必要性
把生活引进语文是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它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性和语文的学科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也就意味着语文老师不仅要教字词句,还要传承文化思想,寄托民族感情,传递思维方式。
语文体现为一种思想,有了生活铺垫,才有了生存的依托和发展的背景。当你把“生活”引入语文时,也就把这种思想完美地传递下去了。岳飞是令人崇敬的人物。一首《满江红》道尽了对昏庸帝王的不满,牵动了千千万万颗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因此,教师们讲到《满江红》,不能不讲到南宋的历史,不能不涉及岳飞的生活。
语文体现为一种感情,有了生活做引子,它显得更加感人,充满活力。当教师把语文引入生活时,也就让这种感情复活了。自古以来,思乡是游子的一种痛。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尽了千古离人的心愿。当教师把这种心愿和学生的体验相结合时,学生们也就体会到了诗歌当中的爱憎之情,并陶冶了情操。
语文还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语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感性认识,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向学生传授时,它首先为感性的形象,然后会演化为一个个生活的实例。因此,语文的学习,它需要观察,需要介入生活、评价生活。当教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的感受和生活的经验,就教活了语文,学生也学活了语文。
二、引进生活中的哪些内容
一是把生活的常识引入。讲到古诗,不能单单看字面上的含义,还要看古代的风俗民情。以王维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因为古代有九月九日登高插茱萸的习俗,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名句,才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而单纯讲古人如何登高,如何思乡都显得太突兀。
二是把生活的经验引入语文。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感悟,而离开了生活经验的感悟,也只是空中楼阁。在学《魏武将见匈奴使》[1]一文时,由于生活阅历不够,学生只体会到了曹操凶残的一面,而无法体会到他的无奈。因为国家政体的差异和时代的差异,现代的社会,君主专制的国家少有见闻了,要去理解曹操的行为会显得比较难,而曹操为什么称作魏武帝也一样。
三是把生活的真理引入语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因为它传递了生活的真理。而为什么杜甫的诗歌被评价为律诗的集大成者,地位远在李白之上,因为杜甫的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和最完美的形式的结合。须知,战争是人类都厌倦的,所以杜甫的一首《春望》:“家书抵万金”,不显得夸大其词,他抒发的国仇家恨也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须知,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性,是时代弘扬的主题。所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叩响了人类的心弦。
正因为这样,说到语文不能离开真理的传授。对亲情的歌颂,对爱情的赞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作为永恒不变的话题,让世人传诵不断。也正是因为把生活的真理引入了语文,才把语文的人文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把生活引进语文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初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蒹葭》,他们知道了对爱情的追求,教师不必强调学生也有类似的经历,才能准确地感知。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可以通过解读字词句,或者借助平时的观察、巧用电视电影等媒体的方式。
其次要突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有一定基础的。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因素。一个终年生活在南方的学生,他从来没有到过北方,就很难感同身受地体会《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寒冷程度。为了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情境,可以引入北方边疆的相关图片;或者学生平时看《新闻联播》中介绍的天气预报情况。
第三要突出学生的思维方式。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强烈,教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讲解《秋天》的时候,不必要对少女思恋图做过于详细的讲评,可以由学生来朗读。学生的生活中有着和这样类似的心思,如果不方便说出来但可以用笔写出来。这就是最为真实的生活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生活也是千变万化的,而把“生活”引进语文,也应该把握住生活的主旋律,把准时代的脉搏,只有这样,才算抓住了生活的本质。综上所述,把生活引进语文,作为教师也该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只有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把握住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易维农.新编初中文言文译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谢世英,女,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第二中学。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