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师当以爱为根,以理论为滋养,以行动为经脉,培育出姹紫嫣红。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课堂“问题”学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体育教学中怎样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谈谈个人体会。
一、心理疏导,唤起自尊心
体育“问题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后进生,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案例1 周×是残疾学生(小儿麻痹)文化成绩中等,不上体育课,自卑心理严重。由于初三将进行体育加试,其父母来校询问相关事宜,我建议让周×考一两个可考项目(排球垫球、实心球),而诱导其参与体育课。开始练垫球时,他躲着同学,藏在无人处。我找他谈话,举例XX学校某老师,也是小儿麻痹患者,由于经常参加运动,他篮球、排球打得都很好,排球还是主力二传。我特别佩服他的心态:能够接纳自己,又能不断奋争。周×很胖,身高176厘米、体重80公斤。残疾的一腿,难以支撑体重,常以跳跃方式走路。垫球时’,他不便捡球,我让他面对墙练习,有时安排见习学生帮助。他的垫球水平从一个、两个,慢慢地到十个、二十个,信心也渐强。他的力量不错,实心球投掷超出多数同学。后来他甚至尝试跳绳。我感觉他象是变了一个人。校园,经常有他跳跃身影;体育课,时闻他的笑声。
二、表扬激励,加深情感交流
对体育“问题”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晰地进步。
案例2胡×,高一2班学生,经常缺课。课堂上,整队时一人站在队外;集体跑时突然冲出队伍一大截;“贴烧饼”游戏时,会跑出校园。各种批评谈话乃至惩戒,收效甚微。一次与同学追逐打闹,罚其跑步,不理。为不影响教学令其站在一旁,而他置若罔闻,径自离开,我喝止,拉扯中被我打了屁股。课后未及谈话(午餐前的课)。中午其母来校,见我即涕告,乃知胡×为单亲家庭,平时居家较任性,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便以不去读书要挟其母。其母有补偿心态,过度溺爱孩子,对其百依百顺,使其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脆弱的心理状态。
下午我找他谈话,首先向其道歉:不该打他,接着表扬他出众的跑步能力,拉近距离;然后指出他不守纪律,影响了同学,必须改正;最后提了小要求:每次上课排好队,老师检查。一阶段下来,表现不错,我也不吝表扬。针对他长跑的特长,练习时经常让他带队,并鼓励、指导其课余练习长跑。其后在学校体育节中获1500米第二名。胡×身体灵活、敏捷,在各类游戏比赛中表现出众,我及时表扬赞赏,增其信心和自尊。加强情感交流,关心其生活,鼓励他主动与人交往。一个学期下来取得了明显功效。
启示之二: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忧虑、苦闷压抑,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对待他的生活、学习,要像对待正常的孩子那样。在对问题学生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家校一起努力。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谈话、交流,诚心实意地谈对孩子的看法及解决孩子问题的想法。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
三、保护兴趣激发个性发展
要真正相信和尊重“问题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案例3高一3班李伟等三人,有篮球特长,课上只愿自由活动,几个人一起打篮球。其它项目一味抵触,甚至躲开你的视眼,加入其他班级打球。找其谈话,收效甚微。经过了解,这几名学生父亲皆为单位、地方的篮球队员,自小跟随玩学,对篮球有较浓的兴趣,有一定技战术水平且引以为豪。一次,在课外活动时,我特意找了几个校田径队学生(有一定篮球基础),与他们比赛(半场)。由于身体素质差距明显,李伟等虽身高、技术占优却频频受挫,刺激颇深。我适时点拨:任何运动技能若无良好身体素质的支撑,难免成为空中楼阁。而即使姚明,进入NBA也必苦练力量增强对抗能力。而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可成为拒绝其它运动的理由,更不能影响破坏他人的兴趣爱好。此后李伟等人,课上大有改观,遇到体能练习,格外认真。我也在课余经常与其打球交流,发展其特长。李伟后来成了校篮球队骨干。
启示之一: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把兴趣作为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出发点,在每学习一个新内容,都力求找出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地方,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成为他们学习、锻炼和创新的动力。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总之,只有切实、深入研究学生,研究“问题”学生,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的目标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教师当以爱为根,以理论为滋养,以行动为经脉,培育出姹紫嫣红。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周国韬,关于内在动机若干问题的研究[Al.当代中国心理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钟秉枢.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7-7-9
一、心理疏导,唤起自尊心
体育“问题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后进生,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案例1 周×是残疾学生(小儿麻痹)文化成绩中等,不上体育课,自卑心理严重。由于初三将进行体育加试,其父母来校询问相关事宜,我建议让周×考一两个可考项目(排球垫球、实心球),而诱导其参与体育课。开始练垫球时,他躲着同学,藏在无人处。我找他谈话,举例XX学校某老师,也是小儿麻痹患者,由于经常参加运动,他篮球、排球打得都很好,排球还是主力二传。我特别佩服他的心态:能够接纳自己,又能不断奋争。周×很胖,身高176厘米、体重80公斤。残疾的一腿,难以支撑体重,常以跳跃方式走路。垫球时’,他不便捡球,我让他面对墙练习,有时安排见习学生帮助。他的垫球水平从一个、两个,慢慢地到十个、二十个,信心也渐强。他的力量不错,实心球投掷超出多数同学。后来他甚至尝试跳绳。我感觉他象是变了一个人。校园,经常有他跳跃身影;体育课,时闻他的笑声。
二、表扬激励,加深情感交流
对体育“问题”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晰地进步。
案例2胡×,高一2班学生,经常缺课。课堂上,整队时一人站在队外;集体跑时突然冲出队伍一大截;“贴烧饼”游戏时,会跑出校园。各种批评谈话乃至惩戒,收效甚微。一次与同学追逐打闹,罚其跑步,不理。为不影响教学令其站在一旁,而他置若罔闻,径自离开,我喝止,拉扯中被我打了屁股。课后未及谈话(午餐前的课)。中午其母来校,见我即涕告,乃知胡×为单亲家庭,平时居家较任性,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便以不去读书要挟其母。其母有补偿心态,过度溺爱孩子,对其百依百顺,使其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脆弱的心理状态。
下午我找他谈话,首先向其道歉:不该打他,接着表扬他出众的跑步能力,拉近距离;然后指出他不守纪律,影响了同学,必须改正;最后提了小要求:每次上课排好队,老师检查。一阶段下来,表现不错,我也不吝表扬。针对他长跑的特长,练习时经常让他带队,并鼓励、指导其课余练习长跑。其后在学校体育节中获1500米第二名。胡×身体灵活、敏捷,在各类游戏比赛中表现出众,我及时表扬赞赏,增其信心和自尊。加强情感交流,关心其生活,鼓励他主动与人交往。一个学期下来取得了明显功效。
启示之二: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忧虑、苦闷压抑,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对待他的生活、学习,要像对待正常的孩子那样。在对问题学生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家校一起努力。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谈话、交流,诚心实意地谈对孩子的看法及解决孩子问题的想法。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
三、保护兴趣激发个性发展
要真正相信和尊重“问题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案例3高一3班李伟等三人,有篮球特长,课上只愿自由活动,几个人一起打篮球。其它项目一味抵触,甚至躲开你的视眼,加入其他班级打球。找其谈话,收效甚微。经过了解,这几名学生父亲皆为单位、地方的篮球队员,自小跟随玩学,对篮球有较浓的兴趣,有一定技战术水平且引以为豪。一次,在课外活动时,我特意找了几个校田径队学生(有一定篮球基础),与他们比赛(半场)。由于身体素质差距明显,李伟等虽身高、技术占优却频频受挫,刺激颇深。我适时点拨:任何运动技能若无良好身体素质的支撑,难免成为空中楼阁。而即使姚明,进入NBA也必苦练力量增强对抗能力。而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可成为拒绝其它运动的理由,更不能影响破坏他人的兴趣爱好。此后李伟等人,课上大有改观,遇到体能练习,格外认真。我也在课余经常与其打球交流,发展其特长。李伟后来成了校篮球队骨干。
启示之一: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把兴趣作为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出发点,在每学习一个新内容,都力求找出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地方,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成为他们学习、锻炼和创新的动力。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总之,只有切实、深入研究学生,研究“问题”学生,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的目标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教师当以爱为根,以理论为滋养,以行动为经脉,培育出姹紫嫣红。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周国韬,关于内在动机若干问题的研究[Al.当代中国心理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钟秉枢.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