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新课改背景下增进高中生物课堂互动交流的三种措施:创新活动课堂,促进交流;用激励的方式,增进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加强交流。引导学生愉快地投入到高中生物学习中。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生物 课堂交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36-02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建立“努力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知识构建者’”的思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想学、愿学、乐学”,从根本上让他们喜欢高中生物课堂。为了尽快适应高中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找到课堂师生交流的好方法,尽可能地创造出让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在加强师生交流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创新活动课堂,促进交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传统的教室内授课,笔者尝试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生物课堂转移到了室外上活动课。比如笔者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课为例,将之设计为活动课堂。我们知道,“转录和翻译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在前一节新授课中,学生已经初步构建了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以活动课的形式来巩固这节课的重点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两个阶段”的理解。这节活动课以5人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将之贯穿于整节课中。活动主要分为问题导入、活动体验、知识互答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问题导入。包括:(1)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简述)(2)DNA的遗传信息是怎么传给mRNA的?(转录)(3)mRNA是如何翻译成蛋白质的?(翻译)以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并紧紧抓住关键的知识点:转录、翻译过程的场所、模板、原料、酶、能量及结果等,为第二阶段“活动体验”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活动体验。以小组为单位,竞争性地完成以下几项活动(尝试用七巧板色块拼组完成):(1)转录的过程;(2)翻译的过程;(3)分泌蛋白的合成;(4)密码子、反密码子、对应DNA的基因组成推测;(5)氨基酸的查找比赛。最后以各小组完成每项活动的时间快慢来计分。第三阶段,知识互答。各小组依次循环,共同完成10道相关题目的解答。首先由任意一组抽题,另一组来回答。然后,答对的组可加1分并抽出下一题给另一组回答;答错的组则减1分且需在课外准备一个小节目,在下节课上表演。其中,如遇到学生有质疑,教师和学生都可进行现场讨论、解答。通过三个阶段学习,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图表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互助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其实,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做导学案,就已经是学习的开始了。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身的知识盲点,这相当于向课外延伸了一个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平台。
当然,还可以在课外通过“整理知识框架图”的书面交流形式(分为教师梳理的、学生自行整理的两类,可进行对照、补充和完善)、班级Q群或微信群上的网络平台的交流形式、电话直接交流等不同平台,来拓宽师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传递了积极信息,使得师生既轻松又紧凑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为实现自我目标而不断努力。师生之间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轻松和谐的关系,营造了良性发展的课堂生态氛围。
笔者认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终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从传统的教师讲授逐渐转变为学生合作互助的学习交流模式,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形成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用激励的方式,增进交流
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采用激励的方式,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表扬和激励他们,如教师赞许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包容的举动等,都能使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更顺畅。在讲台上,教师笑容满面,让学生感觉如沐春风;教师说话流畅、富有感情,让人听起来心情愉快;一句充满正能量的、鼓励性的话语,如“勤奋给人更多的机会”“不要怕困难,勇敢地推算下去”“讲错没关系,给我一个帮助你的机会”等让学生充满着信心与勇气。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给学生鼓励,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除此之外,笔者还会在课堂上给默写重点知识点正确率较高的学生予“奖”字印章,当这“奖”字印章积累达一定数量就可以换取一个小奖品;也会在考前给学生送祝福的话,把最美好的祝福语送给学生;或者把带有激励意义的印章(奖、你真棒、加油、优秀等)带到教室,给学生当场盖印章进行激励。这些做法向学生传递了积极的信息:老师是爱他们的,是关注他们的进步的,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人的。以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通过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传递积极信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师生之间在交流中逐渐形成轻松和谐的关系,营造出良性发展的课堂生态氛围。
三、通过小组合作,加强交流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笔者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左右,在组内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主导和协调小组活动中组员之间的关系。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承担具体角色,完成任务。在组内人人相互提醒、监督,不漏人、不漏事项,做到人人互动、相互交流、全覆盖。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良性的学习竞争活动,构建积极的学习交流模式。以习题讲评课为例,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被提问的小组不仅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和不好三个等次,由各组长代表本小组对被提问小组的答疑解惑的表现举手表决评分。这样,每个小组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既可锻炼组内成员的多方面能力,如组织、协调、表达等能力,又能够化整为零,人人参与。这样,全班学生基本都能参与到讲练结合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轻松和愉快地完成习题的讲练。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建立一对一、多对多、多对一的学习交流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教与学不同角色转换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合作交流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实效、高效、有魅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有效评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评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孙宏安,廖玉萍.有效的知识学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3]韩立福.有效评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评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生物 课堂交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36-02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建立“努力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知识构建者’”的思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想学、愿学、乐学”,从根本上让他们喜欢高中生物课堂。为了尽快适应高中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找到课堂师生交流的好方法,尽可能地创造出让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在加强师生交流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创新活动课堂,促进交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传统的教室内授课,笔者尝试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生物课堂转移到了室外上活动课。比如笔者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课为例,将之设计为活动课堂。我们知道,“转录和翻译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在前一节新授课中,学生已经初步构建了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以活动课的形式来巩固这节课的重点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两个阶段”的理解。这节活动课以5人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将之贯穿于整节课中。活动主要分为问题导入、活动体验、知识互答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问题导入。包括:(1)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简述)(2)DNA的遗传信息是怎么传给mRNA的?(转录)(3)mRNA是如何翻译成蛋白质的?(翻译)以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并紧紧抓住关键的知识点:转录、翻译过程的场所、模板、原料、酶、能量及结果等,为第二阶段“活动体验”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活动体验。以小组为单位,竞争性地完成以下几项活动(尝试用七巧板色块拼组完成):(1)转录的过程;(2)翻译的过程;(3)分泌蛋白的合成;(4)密码子、反密码子、对应DNA的基因组成推测;(5)氨基酸的查找比赛。最后以各小组完成每项活动的时间快慢来计分。第三阶段,知识互答。各小组依次循环,共同完成10道相关题目的解答。首先由任意一组抽题,另一组来回答。然后,答对的组可加1分并抽出下一题给另一组回答;答错的组则减1分且需在课外准备一个小节目,在下节课上表演。其中,如遇到学生有质疑,教师和学生都可进行现场讨论、解答。通过三个阶段学习,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图表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互助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其实,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做导学案,就已经是学习的开始了。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身的知识盲点,这相当于向课外延伸了一个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平台。
当然,还可以在课外通过“整理知识框架图”的书面交流形式(分为教师梳理的、学生自行整理的两类,可进行对照、补充和完善)、班级Q群或微信群上的网络平台的交流形式、电话直接交流等不同平台,来拓宽师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传递了积极信息,使得师生既轻松又紧凑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为实现自我目标而不断努力。师生之间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轻松和谐的关系,营造了良性发展的课堂生态氛围。
笔者认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终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从传统的教师讲授逐渐转变为学生合作互助的学习交流模式,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形成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用激励的方式,增进交流
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采用激励的方式,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表扬和激励他们,如教师赞许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包容的举动等,都能使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更顺畅。在讲台上,教师笑容满面,让学生感觉如沐春风;教师说话流畅、富有感情,让人听起来心情愉快;一句充满正能量的、鼓励性的话语,如“勤奋给人更多的机会”“不要怕困难,勇敢地推算下去”“讲错没关系,给我一个帮助你的机会”等让学生充满着信心与勇气。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给学生鼓励,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除此之外,笔者还会在课堂上给默写重点知识点正确率较高的学生予“奖”字印章,当这“奖”字印章积累达一定数量就可以换取一个小奖品;也会在考前给学生送祝福的话,把最美好的祝福语送给学生;或者把带有激励意义的印章(奖、你真棒、加油、优秀等)带到教室,给学生当场盖印章进行激励。这些做法向学生传递了积极的信息:老师是爱他们的,是关注他们的进步的,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人的。以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通过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传递积极信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师生之间在交流中逐渐形成轻松和谐的关系,营造出良性发展的课堂生态氛围。
三、通过小组合作,加强交流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笔者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左右,在组内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主导和协调小组活动中组员之间的关系。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承担具体角色,完成任务。在组内人人相互提醒、监督,不漏人、不漏事项,做到人人互动、相互交流、全覆盖。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良性的学习竞争活动,构建积极的学习交流模式。以习题讲评课为例,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被提问的小组不仅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和不好三个等次,由各组长代表本小组对被提问小组的答疑解惑的表现举手表决评分。这样,每个小组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既可锻炼组内成员的多方面能力,如组织、协调、表达等能力,又能够化整为零,人人参与。这样,全班学生基本都能参与到讲练结合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轻松和愉快地完成习题的讲练。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建立一对一、多对多、多对一的学习交流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教与学不同角色转换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合作交流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实效、高效、有魅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有效评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评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孙宏安,廖玉萍.有效的知识学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3]韩立福.有效评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评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