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akk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念是: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同时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品德课应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怎样才能让品德课堂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贴近生活,模拟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友爱残疾人》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同学两人一组合作扮演盲人和跛脚的人互相搀扶着走一段路,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哪个小组就获胜。开始时很多同学看到“盲人”、“跛脚”的人的样子哈哈大笑。为了让同学们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我邀请全班同学参加游戏,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艰难,再联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认识到了不应该嘲笑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该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顾,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二、接触生活,沟通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教学,缺少开拓精神,在单一、被动、灌输的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乐趣。随着课改的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一种必然,特别是对于品德课程而言,“课外的事情比课内的事情更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把握、寻找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的结合点,打破教学场所的限制,让学生去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我执教《我们遵守规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道理,我设计这样的活动:事先没有提到游戏规则,让学生顽“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当学生说出“游戏玩不下去的时候,及时提到游戏规则,使愉悦情绪中的孩子更强烈地体验出规则的重要。然后汇报交流生活中的规则时,同学们更是积极活跃,虽然同学们收集到的规则并不全面,但从他们汇集的方方面面的规则来看,已无需教师去塞给,所以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中,学生的自悟加上他人(包括教师)的启发,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才能收到好效果。
  三、体验生活,认识生活
  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参与、体验社会生活,才能够使他们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从而提高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为学生创造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活动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比如:学习人们的职业和劳动,在学生了解了社会上有哪些职业以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职业劳动的不同特点,课后让学生观察、调查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的劳动情景和劳动特点,并跟随爸爸妈妈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如:我当一天售货员、今天我是清洁工、我学指挥车辆行……等等。通过这些体验活动,使学生对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比如:学习购物的学问,通过让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自己购物的经验,并亲自去购物,使学生在购物活动中,不但了解了在商店工作的人们、价格的秘密以及买卖中的道德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 这是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要使学生从小就了解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社会生活,“爱是力量的源泉”,从小就热爱社会生活,具有光荣的使命感,才能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爱护我们的居家环境》、《社区的明天会更好》等课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教学《社区的明天会更好》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所在社区的现状:近几年有哪些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还存在哪些不如人意的地方等,然后让学生畅想社区的明天,激发了学生热爱社会生活之情,使他们懂得社区的明天靠大家,更要依靠明天的他们,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主题,把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题、学习的课堂。
其他文献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江泽民总书记说:“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  一、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历史上的一些道德规范在今天已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同时,“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古诗词源远流长,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沉淀着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是最好的选择。从古到今,无数的中国人不断地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汲取文化的养分,使之形成独特的中华文明和文化。教学中,我们在汲取养分的同时,又
期刊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工作刻不容缓。为了能提高幼儿的全面素质,我们把提高幼儿语言能力作为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切入点。幼儿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在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完成的,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
期刊
一、研究的背景  1、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都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3、为了深入贯彻十六大精
期刊
早恋是什么?是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年龄在18岁以下青少年和或中学生谈恋爱的行为。不管在普通学校还是在特殊学校,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早恋现象,而且还屡禁不止。为何会这样呢?  日前,某中学16名高中男女学生来到该县一个旅游景点游玩,成双成对,异常亲热。这些学生的这种大胆举动让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大为吃惊,“作为学生,怎么能这样?学校是怎么教育的?”他们对此十分不解。  据一些初中年级的班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会学习将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政治开卷考试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关键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新的新势下,政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呢?下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
期刊
尊重指敬重;重视。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他人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好的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  从教育效果看,尊重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尊重可以使子女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也更乐于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研究人的思想、行为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当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并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发展学生为本”,
期刊
读书,是我为之醉心的事;读书的生活状态是我的梦想;找到一本好书酣读、沉浸、领悟,于我而言便是美梦成真。  书籍浩如烟海,好书近乎可遇不可求,遇到一本好书,像极了一段分外值得珍惜的机缘。  做教师的我,捧读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不啻于醍醐灌顶,经历了一场智慧的洗礼,更是思想的激烈碰撞。因而,就有了心潮澎湃,有了获益匪浅,有了对于“意识”的“强烈意识”。  人最宝贵的是精神,精神是人之为
期刊
步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人的全面素养,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必将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在于学科教学,而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担当此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贯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