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以国家安全为由,建议阻止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开展投资贸易活动。荒诞不经的是,美国国会的这份调查报告完全建立在主观猜忌和不实依据基础上。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进行的无端指控,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排斥中国企业在美开展正常经营和参与正当竞争。
美国国会对华为、中兴的调查始于去年初。美众院情报委主席罗杰斯一上任就开始推动这项针对拥有在美业务的中国企业“危害国家安全”的调查。
事实上,这两家中国企业一直在积极配合美国方面的调查。华为甚至提供了过去10年的董事会成员名单、历年销售数据、财务情况,同时邀请美国方面的人员访问其深圳总部,希望可以让美方了解真实的华为。但是,华为和中兴的积极配合调查和努力沟通,并未最终改变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戴着“有色眼镜”的既有立场和态度。
华为有关人士表示,“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其本质是阻挠中国公司进入美国ICT(信息及通讯技术)市场,阻碍竞争。”中兴通讯则指出,今天,几乎所有的西方电信设备供应商包括美国供应商在内,都在中国进行生产。
近年来,我国汽车、船舶、铁路机车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成为新的出口增长主体。而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高端设备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在通信领域,华为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全球前50大电信服务提供商有45家使用华为产品。
在明眼人看来,美方无端指控的背后显现更多的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多年来,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始终不愿正视中国经济日益强大的事实,不愿正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的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
指责中国企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论调并不新鲜。打拼了十余年,华为、中兴仍然没拿到美国市场的“绿卡”,相反,却屡屡受卡。
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华为来到美国,由资深副总裁陈朝晖带领的华为先遣队择邻而居,把自己在美国的第一个分支机构设立于科技公司扎堆的德克萨斯州Plano市。
三年后,当华为总裁任正非前往“检查作业”时,华为美国公司还几乎没有签过一个大合同,甚至很少有人能准确读出它的名字。像觊觎其他海外市场时一样,相信水到渠成的华为选择了循序渐进的“三步走”战略:首先安营扎寨,进入美国市场;其次获得一些外围合同;最后打入以AT
美国国会对华为、中兴的调查始于去年初。美众院情报委主席罗杰斯一上任就开始推动这项针对拥有在美业务的中国企业“危害国家安全”的调查。
事实上,这两家中国企业一直在积极配合美国方面的调查。华为甚至提供了过去10年的董事会成员名单、历年销售数据、财务情况,同时邀请美国方面的人员访问其深圳总部,希望可以让美方了解真实的华为。但是,华为和中兴的积极配合调查和努力沟通,并未最终改变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戴着“有色眼镜”的既有立场和态度。
华为有关人士表示,“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其本质是阻挠中国公司进入美国ICT(信息及通讯技术)市场,阻碍竞争。”中兴通讯则指出,今天,几乎所有的西方电信设备供应商包括美国供应商在内,都在中国进行生产。
近年来,我国汽车、船舶、铁路机车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成为新的出口增长主体。而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高端设备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在通信领域,华为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全球前50大电信服务提供商有45家使用华为产品。
在明眼人看来,美方无端指控的背后显现更多的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多年来,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始终不愿正视中国经济日益强大的事实,不愿正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的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
指责中国企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论调并不新鲜。打拼了十余年,华为、中兴仍然没拿到美国市场的“绿卡”,相反,却屡屡受卡。
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华为来到美国,由资深副总裁陈朝晖带领的华为先遣队择邻而居,把自己在美国的第一个分支机构设立于科技公司扎堆的德克萨斯州Plano市。
三年后,当华为总裁任正非前往“检查作业”时,华为美国公司还几乎没有签过一个大合同,甚至很少有人能准确读出它的名字。像觊觎其他海外市场时一样,相信水到渠成的华为选择了循序渐进的“三步走”战略:首先安营扎寨,进入美国市场;其次获得一些外围合同;最后打入以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