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到一家寄宿制学校采访,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男孩在教室门口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腿不松手,他爸爸一副无奈的表情,一个劲地劝孩子回去上课,孩子哭喊着:“爸爸,你别走!”这时,站在我和记者身旁接待我们采访的副校长走了过去,用呵斥帮那位父亲把孩子推到了教室。我还在想,都上小学二年级了,怎么还如此厌学呢?又不是上幼儿园。这时,副校长过来跟我们说:孩子是舍不得他爸爸,他爸爸出去打工,平时不能回来看他。平时只有姥姥或奶奶来看他,奶奶和姥姥都岁数大了,走起路来颤微微的。爸爸每次来,孩子都舍不得让他走。爸爸只能狠心地将孩子推进教室,转身就走,一走就是半年多。我们学校,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听完这番话,我一下子就泪湿眼圈,几次转身擦去。孩子太可怜了,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不能陪伴在他左右。
我讲述这个见闻,并没有批评这样的家长的意思,这样的情况情有可原。这样的家长也已不易,为了生存,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只得背井离乡,他们是上进的,只是现实让他们照顾孩子和挣钱养家不可兼得。
但是,这种情况,亦包括在我想说的问题之内。我想说的是,家庭教育正在逐渐流失。比如说,有的年轻父母生完孩子,就把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顾,他们只是周末去看看孩子——不是说老一代人就不会家教,而是他们的知识和观念距离现在比较远,由他们来负责给孩子家教,是很吃力的。很少有爷爷奶奶能够辅导孩子的作业的,就是一个明证。还有的,直接将孩子送到托儿所、寄宿制学校,直接将育儿的责任承包给他人。反正,有那么多的机构,那么热心地想赚这笔钱。还有的是,将孩子的周末甚至是晚上时间交给各类特长班或补习班,将孩子的时间填充得满满登登,而自己教育孩子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我曾跟同事打趣道:现在只要有钱,养孩子并不累。从一两岁开始,就可以送孩子全托,上小学可以住宿,上中学就更不用说了。
然而,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当孩子跟同学闹矛盾了怎么办?当小朋友欺负他怎么办?当老师处事不公怎么办……遇到这些问题,孩子不能及时向父母说,不能够得到家长的帮助和指导。跟着坏孩子学,或是学会了坏习惯,久而久之,就会积重难返了。在孩子心中,本来就没有是非观念,即便是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的是非观念也不强,不及时给他们纠正怎么行?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给他足够的关爱,他们与父母的感情有隔阂,并且当父母的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所学所思所想,长大后,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孩子叛逆,父母束手无策,不也是正常的吗?
我认为,各种特长班或补习班,不仅不能代替家庭教育,而且大都是糊弄钱的。我儿子四五岁时,我送他到一个美术培训班学习。可是学了一年,我发现每天老师教的内容和方式都差不多。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如龟兔赛跑、毛驴拉车之类,然后就告诉学生照着画。完事之后,老师就悠闲地在课堂里走来走去,偶尔指点一下学生,画的是不是太大,或者太不像,涂色是否涂出格了。那位老师在一家正规学校任美术教师,我没看到他教孩子怎么去观察大自然,怎么去拓展想象力,而是这样整日照葫芦画瓢。这还用他教吗?买本画册,自己照着画就是了。给孩子寻了几个特长班,我最后明白,要想在小县城找个具有真才实学的启蒙老师,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据说,有孩子在本地学了两年的拉丁舞,后来到省城比赛,被评委告知,孩子的脚的姿势是错的。愁人,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给教对。
此外,也不要把教育的责任都寄托在学校上,在学校的时间,是远不如在家多的。而学校的老师,也照顾不来每个孩子,现在一个班级四五十乃至七八十个孩子,一个班主任哪里能照顾过来呢?在家里,您想如何开展家教,您心里是否有谱?据我所知,很多人是茫然不知的。
放弃家教,主要有两块,一块是自己不陪孩子不教孩子,另一块是家长自己不做。《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口说无凭,眼见为实。身教,以其信服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要胜于言传的。我想东晋政治家谢安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示范。这与日本的一句谚语——“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是一个道理。我经常鼓励亲朋好友多学习多读书,他们反问我,我这么大岁数了,还学习干啥?我说,即便是你用不上了——其实,哪里是用不上呀,只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罢了——也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我坐车时听两位家长聊天,一位家长说:我姑娘总让我陪她练书法,可是我写一会就累得受不了。另一位家长说:我也想练书法,在单位放着毛笔和宣纸,但是也写得也没啥长进,没有环境,要是在书法班,大家都练就能学进去。我觉得很有意思,那么大的人怎么学习还得靠环境呢?自制力也太差了吧。其实,自制力差的还真不少,一位报社编辑说,他们报社不用坐班,但是有的人在家天天刷微博,一周连一篇稿子也写不出。大人都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了。所以,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是相当重要了。要不,为何孟母三迁呢?别以为你的言行,与孩子的学习无关,关系大着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家长的不能自己在打麻将,回过身告诉儿子:你好好写作业!凭啥你们大人玩,我作为孩子的还得如此受累呢?孩子不会这样想吗?不仅如此,我还觉得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学习共成长。光是嘴上说总是虚的,言传之后应落实到身教上,当父母的要给孩子做个爱学习努力上进的榜样。当家长的不能说我是没啥出息了,你得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自己整天玩电脑游戏看电视剧,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又不是七老八十了,为何现在不努力?就像有个笑话,爸爸数落儿子道:儿子,贝利像你这么大都成超级球星了,你瞅瞅你。儿子回应道:爸爸,克林顿,像你这么大都当美国总统了,你瞅瞅你。当家长不仅要在写作业时,陪孩子忙起来,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奋斗,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孤单。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前不久我读《走进院士》发现一个问题,院士大多出生于书香家庭。缪昌文院士虽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但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父亲也是个教书匠。王梦恕院士的家堪称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清朝宣统年间小有名气的才子,父亲学习法语多年,后在陇海铁路任职。在战争流亡中,王家的一箱书籍始终不肯丢弃。这一个有《资治通鉴》《道德经》《康熙字典》《石头记》《西游记》等整套的线装古书以及外文书、科技书的箱子,对王梦恕的启蒙与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齐康院士的父亲就是建筑师,他父亲有着丰富的藏书,并订阅了20多年的国外各类建筑杂志,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齐康和他的哥哥们都走上了工程技术之路。可见家学有多么重要。虽说这只是我在一本书里几位院士的经历中总结出的信息,若称其为调查信息的话,面太窄了,没有说服力。但是我想,书籍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人们是可以想见的。当家长的,是不是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书香环境呢? 叶圣陶曾说:“优良家庭的儿童,国文成绩恒属于优良”。
有的人说我儿子看书是遗传我,因为他们知道我常看书。但他们不知道,我每年给孩子买书都有上百本,每年光给孩子订阅的杂志就十余种。有的书,孩子连翻也没翻,但是我还是坚持给他买。而有的家长,可能只给孩子买过几本书,看孩子不爱看,就不买了。我总是认为,孩子爱不爱读书,直接取决于父母对书的态度。先得给孩子书,然后他才有读的可能。今年不读,明年后年也许会读。孩子自己不懂也不能选择,唯有做家长的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我表哥的孩子在我家呆了一天,他看到我儿子的书架,回家之后就埋怨父母不给他买书。也许,在他父母看来,他是不可能爱看书的。八九岁时,就能自己骑自行车到十里外的河里摸鱼的农村娃,怎么是看书的料儿呢?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许多家长是为了生存而忙碌着,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其实,我也并不属于生活条件优越之列,我也是整日里顶着经济压力奋斗着。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挤去打牌的时间,挤去自己与朋友吃吃喝喝甚至逛街的时间,我想多少还是有一点时间的。而有的人宁愿拿电视或平板电脑来哄孩子,也不愿意跟孩子一起做做游戏,一起观察观察大自然。为了免去陪孩子写作业的麻烦,将孩子送到课后补习班,让别人给看着写作业。家快成了只是孩子睡觉的地方了,就连一天三顿饭,有时都在外边解决一两顿,如在学校吃午餐,在课后补习班吃晚餐。对孩子的功课一问三不知,对孩子的思想从不过问,这样的家长不是极少数吧?
我知道,要想阐述这个问题,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表达,都避免不了说教的成分,权当抛砖引玉吧。
责任编辑 李 淳
我讲述这个见闻,并没有批评这样的家长的意思,这样的情况情有可原。这样的家长也已不易,为了生存,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只得背井离乡,他们是上进的,只是现实让他们照顾孩子和挣钱养家不可兼得。
但是,这种情况,亦包括在我想说的问题之内。我想说的是,家庭教育正在逐渐流失。比如说,有的年轻父母生完孩子,就把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顾,他们只是周末去看看孩子——不是说老一代人就不会家教,而是他们的知识和观念距离现在比较远,由他们来负责给孩子家教,是很吃力的。很少有爷爷奶奶能够辅导孩子的作业的,就是一个明证。还有的,直接将孩子送到托儿所、寄宿制学校,直接将育儿的责任承包给他人。反正,有那么多的机构,那么热心地想赚这笔钱。还有的是,将孩子的周末甚至是晚上时间交给各类特长班或补习班,将孩子的时间填充得满满登登,而自己教育孩子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我曾跟同事打趣道:现在只要有钱,养孩子并不累。从一两岁开始,就可以送孩子全托,上小学可以住宿,上中学就更不用说了。
然而,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当孩子跟同学闹矛盾了怎么办?当小朋友欺负他怎么办?当老师处事不公怎么办……遇到这些问题,孩子不能及时向父母说,不能够得到家长的帮助和指导。跟着坏孩子学,或是学会了坏习惯,久而久之,就会积重难返了。在孩子心中,本来就没有是非观念,即便是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的是非观念也不强,不及时给他们纠正怎么行?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给他足够的关爱,他们与父母的感情有隔阂,并且当父母的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所学所思所想,长大后,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孩子叛逆,父母束手无策,不也是正常的吗?
我认为,各种特长班或补习班,不仅不能代替家庭教育,而且大都是糊弄钱的。我儿子四五岁时,我送他到一个美术培训班学习。可是学了一年,我发现每天老师教的内容和方式都差不多。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如龟兔赛跑、毛驴拉车之类,然后就告诉学生照着画。完事之后,老师就悠闲地在课堂里走来走去,偶尔指点一下学生,画的是不是太大,或者太不像,涂色是否涂出格了。那位老师在一家正规学校任美术教师,我没看到他教孩子怎么去观察大自然,怎么去拓展想象力,而是这样整日照葫芦画瓢。这还用他教吗?买本画册,自己照着画就是了。给孩子寻了几个特长班,我最后明白,要想在小县城找个具有真才实学的启蒙老师,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据说,有孩子在本地学了两年的拉丁舞,后来到省城比赛,被评委告知,孩子的脚的姿势是错的。愁人,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给教对。
此外,也不要把教育的责任都寄托在学校上,在学校的时间,是远不如在家多的。而学校的老师,也照顾不来每个孩子,现在一个班级四五十乃至七八十个孩子,一个班主任哪里能照顾过来呢?在家里,您想如何开展家教,您心里是否有谱?据我所知,很多人是茫然不知的。
放弃家教,主要有两块,一块是自己不陪孩子不教孩子,另一块是家长自己不做。《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口说无凭,眼见为实。身教,以其信服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要胜于言传的。我想东晋政治家谢安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示范。这与日本的一句谚语——“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是一个道理。我经常鼓励亲朋好友多学习多读书,他们反问我,我这么大岁数了,还学习干啥?我说,即便是你用不上了——其实,哪里是用不上呀,只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罢了——也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我坐车时听两位家长聊天,一位家长说:我姑娘总让我陪她练书法,可是我写一会就累得受不了。另一位家长说:我也想练书法,在单位放着毛笔和宣纸,但是也写得也没啥长进,没有环境,要是在书法班,大家都练就能学进去。我觉得很有意思,那么大的人怎么学习还得靠环境呢?自制力也太差了吧。其实,自制力差的还真不少,一位报社编辑说,他们报社不用坐班,但是有的人在家天天刷微博,一周连一篇稿子也写不出。大人都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了。所以,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是相当重要了。要不,为何孟母三迁呢?别以为你的言行,与孩子的学习无关,关系大着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家长的不能自己在打麻将,回过身告诉儿子:你好好写作业!凭啥你们大人玩,我作为孩子的还得如此受累呢?孩子不会这样想吗?不仅如此,我还觉得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学习共成长。光是嘴上说总是虚的,言传之后应落实到身教上,当父母的要给孩子做个爱学习努力上进的榜样。当家长的不能说我是没啥出息了,你得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自己整天玩电脑游戏看电视剧,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又不是七老八十了,为何现在不努力?就像有个笑话,爸爸数落儿子道:儿子,贝利像你这么大都成超级球星了,你瞅瞅你。儿子回应道:爸爸,克林顿,像你这么大都当美国总统了,你瞅瞅你。当家长不仅要在写作业时,陪孩子忙起来,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奋斗,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孤单。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前不久我读《走进院士》发现一个问题,院士大多出生于书香家庭。缪昌文院士虽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但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父亲也是个教书匠。王梦恕院士的家堪称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清朝宣统年间小有名气的才子,父亲学习法语多年,后在陇海铁路任职。在战争流亡中,王家的一箱书籍始终不肯丢弃。这一个有《资治通鉴》《道德经》《康熙字典》《石头记》《西游记》等整套的线装古书以及外文书、科技书的箱子,对王梦恕的启蒙与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齐康院士的父亲就是建筑师,他父亲有着丰富的藏书,并订阅了20多年的国外各类建筑杂志,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齐康和他的哥哥们都走上了工程技术之路。可见家学有多么重要。虽说这只是我在一本书里几位院士的经历中总结出的信息,若称其为调查信息的话,面太窄了,没有说服力。但是我想,书籍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人们是可以想见的。当家长的,是不是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书香环境呢? 叶圣陶曾说:“优良家庭的儿童,国文成绩恒属于优良”。
有的人说我儿子看书是遗传我,因为他们知道我常看书。但他们不知道,我每年给孩子买书都有上百本,每年光给孩子订阅的杂志就十余种。有的书,孩子连翻也没翻,但是我还是坚持给他买。而有的家长,可能只给孩子买过几本书,看孩子不爱看,就不买了。我总是认为,孩子爱不爱读书,直接取决于父母对书的态度。先得给孩子书,然后他才有读的可能。今年不读,明年后年也许会读。孩子自己不懂也不能选择,唯有做家长的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我表哥的孩子在我家呆了一天,他看到我儿子的书架,回家之后就埋怨父母不给他买书。也许,在他父母看来,他是不可能爱看书的。八九岁时,就能自己骑自行车到十里外的河里摸鱼的农村娃,怎么是看书的料儿呢?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许多家长是为了生存而忙碌着,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其实,我也并不属于生活条件优越之列,我也是整日里顶着经济压力奋斗着。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挤去打牌的时间,挤去自己与朋友吃吃喝喝甚至逛街的时间,我想多少还是有一点时间的。而有的人宁愿拿电视或平板电脑来哄孩子,也不愿意跟孩子一起做做游戏,一起观察观察大自然。为了免去陪孩子写作业的麻烦,将孩子送到课后补习班,让别人给看着写作业。家快成了只是孩子睡觉的地方了,就连一天三顿饭,有时都在外边解决一两顿,如在学校吃午餐,在课后补习班吃晚餐。对孩子的功课一问三不知,对孩子的思想从不过问,这样的家长不是极少数吧?
我知道,要想阐述这个问题,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表达,都避免不了说教的成分,权当抛砖引玉吧。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