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9月13日林崇德教授领衔的学生素养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3方面6个素养18个基本点。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2017年初在教研员陈亮老师的主持下:萧山区提出《初中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科学态度”4个核心素养。在这些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如何审时度势重新确定培养目标,这个关键的决定方向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一月一型;一科多型;核心素养
引言
结合我们虎山路初中的特色和实际,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点,参照萧山区的《初中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继承13年—16年《新范式下的“一科多型”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本次课堂开展《核心素养立意下的新一科多型研究》提炼了培养初中生“模型建构”为主、以“探究推理”为主、以“问题解决”为主、以“观念形成”为主、以“态度建立”為主5个素养的5种课型。
我们计划着在一个月通过4、5次教研活动研究和构建一个课型,为什么不是一周一型,一学期一型呢?因为一个月的时间正好,第一次研讨确立课型和课题。然后有一周的时间可以准备课型和课题的结合,接着以同课异构形式展示,大家通过评课方式研讨完善课型。又有一周的时间可以再准备二次再优化展研再通过研讨定型课型优化细节,最后一星期展示和汇报。一个月4周的时间长度正好切合了这个教研活动的流程,不像一周那么仓促,不像一学期那么拖拉。
一、教研活动过程
第一周:在教科室主任沈国军老师主持下学习理论知识,指出课型和课题的选择要着眼于核心素养进行。
规划课型和课题确定的思路:
明确目标: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到什么程度。
选择内容(载体):选择哪节课选择什么活动能更好促成这个核心素养的发展。
有效实施:怎样的课型运行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在实施中着力探索有益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
教研组遵循这个思路结合这学期未上的课程讨论认为5月份的课型目标是着重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质疑批判”的2个素养,课型的框架是先 创设一个中心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用一系列子问题推进教学进程,通过子问题的解决学到新知或方法返过来能解决中心问题,最后要对问题进行应用。
课型确定好以后,我们讨论课题,课题是载体要能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选择的课题是否满足能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或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或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引出的中心问题应与学习课题相关、应使学生感到有趣、应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应是学生自然生成的、应注意联系前后知识等。
最后确定课题《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推选王丹波和胡铭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展研。
为什么同课异构呢?因为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能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这样能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汲取融合两个老师两个备课组的精华,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二周:两节课展示,《上课集锦》讲解:1、王老师的课堂大气,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在技术应用提升课堂效果方面比较欠缺。
2、胡老师的课堂更多的是高科技。胡老师是杭州青年研训班的技术指导,杭州的科学各类教研活动技术后台都胡老师在负责。教研活动微信签到也是胡老师开发的。
3、这是王老师根据教研组的二次研讨后的课堂,汲取胡老师的优点改进一些策略,巧妙的设计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素养。
二、研讨记录发现的不足
王老师的课第一:聚焦的问题不清晰。聚焦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植物移栽成活率”,这个问题太大、干扰因素太多,涉及到叶子的作用、环境因素等。
第二:问题模块的选择逻辑关系不清,重点不明。像模块二:植物根系分类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只要会分类就好不许要花太多时间在讲特点和画图上。又比如模块三:根尖的吸水部位在哪里?其实这个才是我们这节课的真正要聚焦的中心问题。而模块四:是我们解决中心问题的知识储备,应该提上来让学生学。
胡老师的课堂第一:任务驱动型课堂与我们设计的理想课型不一致。
第二: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质疑批判”素养,在课堂上落实还不是很到位。
基于2位老师的优缺点,我们讨论对课型的结构做调整。
三、结语
此次教研活动,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载体:一月一型。同時也探索出与课型研究相配套的学案设计模版,这样不仅使学生很明确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好学”,老师“好教”。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提升,比如教学的设计、作业的布置、学生的评价都要站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个高度进行。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善,使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到了实处。
通过这样的主题化、连续性的研究方式,营造了教研组的良好的教研和协作氛围。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师傅们传授老道的经验让徒弟们少走弯路,也传承着一种踏踏实实、辛勤工作的精神。徒弟们也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最后也使课堂教学得到真实有效的技术提升。
参考文献:
[1]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04):05.
关键词:一月一型;一科多型;核心素养
引言
结合我们虎山路初中的特色和实际,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点,参照萧山区的《初中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继承13年—16年《新范式下的“一科多型”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本次课堂开展《核心素养立意下的新一科多型研究》提炼了培养初中生“模型建构”为主、以“探究推理”为主、以“问题解决”为主、以“观念形成”为主、以“态度建立”為主5个素养的5种课型。
我们计划着在一个月通过4、5次教研活动研究和构建一个课型,为什么不是一周一型,一学期一型呢?因为一个月的时间正好,第一次研讨确立课型和课题。然后有一周的时间可以准备课型和课题的结合,接着以同课异构形式展示,大家通过评课方式研讨完善课型。又有一周的时间可以再准备二次再优化展研再通过研讨定型课型优化细节,最后一星期展示和汇报。一个月4周的时间长度正好切合了这个教研活动的流程,不像一周那么仓促,不像一学期那么拖拉。
一、教研活动过程
第一周:在教科室主任沈国军老师主持下学习理论知识,指出课型和课题的选择要着眼于核心素养进行。
规划课型和课题确定的思路:
明确目标: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到什么程度。
选择内容(载体):选择哪节课选择什么活动能更好促成这个核心素养的发展。
有效实施:怎样的课型运行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在实施中着力探索有益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
教研组遵循这个思路结合这学期未上的课程讨论认为5月份的课型目标是着重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质疑批判”的2个素养,课型的框架是先 创设一个中心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用一系列子问题推进教学进程,通过子问题的解决学到新知或方法返过来能解决中心问题,最后要对问题进行应用。
课型确定好以后,我们讨论课题,课题是载体要能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选择的课题是否满足能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或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或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引出的中心问题应与学习课题相关、应使学生感到有趣、应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应是学生自然生成的、应注意联系前后知识等。
最后确定课题《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推选王丹波和胡铭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展研。
为什么同课异构呢?因为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能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这样能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汲取融合两个老师两个备课组的精华,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二周:两节课展示,《上课集锦》讲解:1、王老师的课堂大气,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在技术应用提升课堂效果方面比较欠缺。
2、胡老师的课堂更多的是高科技。胡老师是杭州青年研训班的技术指导,杭州的科学各类教研活动技术后台都胡老师在负责。教研活动微信签到也是胡老师开发的。
3、这是王老师根据教研组的二次研讨后的课堂,汲取胡老师的优点改进一些策略,巧妙的设计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素养。
二、研讨记录发现的不足
王老师的课第一:聚焦的问题不清晰。聚焦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植物移栽成活率”,这个问题太大、干扰因素太多,涉及到叶子的作用、环境因素等。
第二:问题模块的选择逻辑关系不清,重点不明。像模块二:植物根系分类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只要会分类就好不许要花太多时间在讲特点和画图上。又比如模块三:根尖的吸水部位在哪里?其实这个才是我们这节课的真正要聚焦的中心问题。而模块四:是我们解决中心问题的知识储备,应该提上来让学生学。
胡老师的课堂第一:任务驱动型课堂与我们设计的理想课型不一致。
第二: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质疑批判”素养,在课堂上落实还不是很到位。
基于2位老师的优缺点,我们讨论对课型的结构做调整。
三、结语
此次教研活动,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载体:一月一型。同時也探索出与课型研究相配套的学案设计模版,这样不仅使学生很明确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好学”,老师“好教”。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提升,比如教学的设计、作业的布置、学生的评价都要站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个高度进行。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善,使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到了实处。
通过这样的主题化、连续性的研究方式,营造了教研组的良好的教研和协作氛围。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师傅们传授老道的经验让徒弟们少走弯路,也传承着一种踏踏实实、辛勤工作的精神。徒弟们也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最后也使课堂教学得到真实有效的技术提升。
参考文献:
[1]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