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看上去不起眼,不太知名的地方,却孕育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既有叱石成羊的传说,又是仙人得道飞升之地,更有朱明遗脉的事迹与矢志抗清义士的碧血丹心!潺潺流水之中,亦不乏名人画家的墨宝亲笔,与桂花掩映中的缕缕梵音。作为一个侨乡,从这里出走海外的人,亦有幸立像于英国皇家舞蹈学院!
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就是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
杜阮镇之中的叱石山,可以说是整个杜阮灵气汇聚之地,这里属圭峰山支脉,所以山势陡峭峻美,古树茂密,奇石异峰,溪水潺潺。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重阳当天会有万人以上登山,蔚为壮观!
如果各位读过《神仙传》,也应了解叱石成羊的传说来历,而叱石山的名字也源于此:相传东晋人黄初平,十五岁时上山放羊,自此失踪40多年。其兄黄初起一直寻访,直到碰到道人,才获知有一牧童在山上,不知是否其弟。后来黄初起果然在山洞中找到容颜不变的初平。才知道初平15岁开始遇仙在此修道,40年不食人间烟火。在悲喜间,初起问起羊群下落,初平说全在洞外山坡上。但哥哥外出一看,只有片片的石头卧于草丛中,并无羊。初平笑道:“羊都在,只是你看不见!”大叫“叱!叱!羊起!”满山白石应声而起,都变成了羊!明朝亡后,遗臣黄公辅拥着太子南奔到此,见到此地乱石无数,状如山羊,赞叹不已,遂据《神仙传》中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将此山改名为“叱石”,一直流传至今。
叱羊可能只是将别处传说嫁接过来,但叱石山仙根深厚,真有修道之人在此成仙!南宋道士白玉蟾,云游四海,足迹遍粤、闽、赣、浙诸省及罗浮、武夷等名山。一日到叱石,见风光清幽,长松竞秀,觉有仙迹,遂留驻潜心修道,后得灵芝十二,服之升仙。现在叱石山进山处的“芝仙初地”牌坊就是为了纪念此事。而白玉蟾飞升后,肉身化作巨石,形似巨蟾望月作起跳状,也形成了叱石一景之“天然石室”。后当地人在“玉蟾望月”下的石室设神台奉观音,所以又把此室称为“观音岩”。
若论香火旺盛,叱石山上还有叱石观音寺,该寺始建于明末,至今已近400年历史,为岭南百景之一,原大雄宝殿修于清代,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罕见奇观。佛堂前有两株百年丹桂,苍劲奇观,桂花开放时,满庭清香,还有一棵九十多年的紫藤花,藤盘突兀,清明时节,紫花满庭。
在叱石寺下有著名的“一洗红尘”景点。在叱石寺大雄宝殿的左边,有座“读泉亭”,亭前有巨石峭立的石壁泉水源源而下,石壁下有水池,故称“石流泉”,岩上清泉飞泻,激石淙淙,泉下水声,侧耳静听。石壁横刻有“一洗红尘”四个三尺见方的颜体大字,下款署名“咸丰八年八月,郑绩书”。
这位郑绩是何许人也?郑绩字纪常,号戆士,是江门新会人。是画学史上著名的理论家,清嘉庆、道光时期著名书画家。传说当年郑绩中秋之夜在叱石游览,在天成寺与住持赏月对酌,谈笑古今,吟诗作画。清风明月,两人开怀畅饮,酒至半酣,郑绩醉后直言,慨叹:“我虽清高,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也不免沾了世俗,为五斗米折腰,趋腐逐臭于名利场中,赶考科场。莫不是钱、钱、钱,命相连,之故!”于是借着醉意,将小沙弥打扫寺门的扫帚,扎成一笔,在泉边巨石上写下“一洗红尘”以示抱负。而在观音寺休息厅,还有郑绩著名的《金钱图》漫画和题诗,这是郑绩最著名的作品,辛辣地刻画了金钱世态。
观音寺与一洗红尘都是脱离尘俗之姿,但离此不远的北燕岩和鹏山黄公辅衣冠冢,却为整个叱石抹上一笔悲壮!
黄公辅是杜阮当地人,在南明史上非常有名!早年科举高中后骨梗忠直,仗义上疏弹劾魏忠贤,因此被罢官回乡。后崇祯皇帝讨平魏党后重新起用,官至吏部御史,后于67岁时告老还乡回到杜阮。
本来黄公辅可以就此安度晚年,但他退休次年李自成即攻破北京,同年清兵入关。黄公辅闻讯,悲愤满胸。1646年,南明隆武帝死后,清兵攻陷广州。广东各地义军纷起勤王。黄公辅与王兴起兵新会,约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各路起义军,谋攻广州。次年各路起义军皆被清兵打败。后黄公辅投奔永历帝,成为永历帝身边的重臣。
1654年,趁南明将领李定国率军入粤东进,黄公辅联合王兴的队伍攻新会城。未胜,李军撤走。黄公辅与王兴于台山汶村,储备粮食,铸造器械,继续抗清。他打算从水道配合郑成功军袭取南京。但事泄,清平南王尚可喜派大军围攻汶村。
尚可喜招隆降黄公辅,公辅即作《复平南王书》,表白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1659年,清兵围攻台山汶村,黄公辅与将军王兴自焚,终年83岁。据杜阮黄氏族谱有记:“自焚于百花寨(即台山汶村,也称绣花针寨),骸骨不归”。
世人感黄公辅忠义,在其家乡叱石鹏山上为其立衣冠冢,建于清代,民国后曾重修,砂灰土筑,墓在山窝中,两旁山脉呈V字形,像大鹏鸟的两翼向前伸张。墓碑上刻“大司马黄公辅之墓”。墓后石壁镌刻有黄公辅《戆叟初登叱石岩》诗,墓周崖壁上还有“崖山并峙”、“山高水长”等摩崖石刻,并建有黄公祠以祭祀其忠烈事迹。
鹏山上还有岩洞,相传明末崇祯皇帝自缢前曾遣人携两子出走,黄公辅新会起兵抗清时,为鼓舞勤王将士的斗志,曾托言明太子藏匿岩中,称为“北燕”以此号召忠义,鼓舞勤王将士斗志,所以北燕岩又称太子岩。传说当年随太子来此的宫女,怕拖累太子不肯再出逃,又不甘受辱,便于叱石燕子岩上一一跳岩,以死明志,壮烈殉国。
南明彻底失败后,杜阮乡人为纪念反清复明的明太子和大宗伯陈子壮、大司马黄公辅,便把太子藏身的石崖称为北燕岩,并在石崖上建一小亭,称“太子亭”,亭的石柱上刻有“石老岩虚,此日高瞻生远慕;山残水剩,当年北望矢孤忠。”立碑以为纪念。
杜阮镇所在的江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不少人远赴重洋,在海外开拓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接待厅里,陈列着世界4位杰出的女性舞者的肖像艺术品,其中之一便是祖籍杜阮的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教育家戴爱莲的石雕头像,其成就与地位可见一斑。
戴爱莲早年在英国游历学习,师从多位舞蹈大师,在伦敦舞蹈界渐渐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后来抗战爆发,戴爱莲积极在伦敦组织义演,编排舞蹈,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回到祖国,继续编排大量歌颂抗日精神和前线将士的舞蹈,宣传抗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戴先生又潜心致力于舞蹈人才的培养。戴爱莲是中国舞蹈事业上绝对值得大书的人物。
一个在地图上或者大家都会忽略的地方,竟有如此丰富的人文景色与自然环境,出了如此多的名人,实在令人感觉有些意外,或者就是那山川灵气所钟。总之,以后提起杜阮,不要以为这里只有凉瓜了。
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就是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
杜阮镇之中的叱石山,可以说是整个杜阮灵气汇聚之地,这里属圭峰山支脉,所以山势陡峭峻美,古树茂密,奇石异峰,溪水潺潺。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重阳当天会有万人以上登山,蔚为壮观!
如果各位读过《神仙传》,也应了解叱石成羊的传说来历,而叱石山的名字也源于此:相传东晋人黄初平,十五岁时上山放羊,自此失踪40多年。其兄黄初起一直寻访,直到碰到道人,才获知有一牧童在山上,不知是否其弟。后来黄初起果然在山洞中找到容颜不变的初平。才知道初平15岁开始遇仙在此修道,40年不食人间烟火。在悲喜间,初起问起羊群下落,初平说全在洞外山坡上。但哥哥外出一看,只有片片的石头卧于草丛中,并无羊。初平笑道:“羊都在,只是你看不见!”大叫“叱!叱!羊起!”满山白石应声而起,都变成了羊!明朝亡后,遗臣黄公辅拥着太子南奔到此,见到此地乱石无数,状如山羊,赞叹不已,遂据《神仙传》中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将此山改名为“叱石”,一直流传至今。
叱羊可能只是将别处传说嫁接过来,但叱石山仙根深厚,真有修道之人在此成仙!南宋道士白玉蟾,云游四海,足迹遍粤、闽、赣、浙诸省及罗浮、武夷等名山。一日到叱石,见风光清幽,长松竞秀,觉有仙迹,遂留驻潜心修道,后得灵芝十二,服之升仙。现在叱石山进山处的“芝仙初地”牌坊就是为了纪念此事。而白玉蟾飞升后,肉身化作巨石,形似巨蟾望月作起跳状,也形成了叱石一景之“天然石室”。后当地人在“玉蟾望月”下的石室设神台奉观音,所以又把此室称为“观音岩”。
若论香火旺盛,叱石山上还有叱石观音寺,该寺始建于明末,至今已近400年历史,为岭南百景之一,原大雄宝殿修于清代,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罕见奇观。佛堂前有两株百年丹桂,苍劲奇观,桂花开放时,满庭清香,还有一棵九十多年的紫藤花,藤盘突兀,清明时节,紫花满庭。
在叱石寺下有著名的“一洗红尘”景点。在叱石寺大雄宝殿的左边,有座“读泉亭”,亭前有巨石峭立的石壁泉水源源而下,石壁下有水池,故称“石流泉”,岩上清泉飞泻,激石淙淙,泉下水声,侧耳静听。石壁横刻有“一洗红尘”四个三尺见方的颜体大字,下款署名“咸丰八年八月,郑绩书”。
这位郑绩是何许人也?郑绩字纪常,号戆士,是江门新会人。是画学史上著名的理论家,清嘉庆、道光时期著名书画家。传说当年郑绩中秋之夜在叱石游览,在天成寺与住持赏月对酌,谈笑古今,吟诗作画。清风明月,两人开怀畅饮,酒至半酣,郑绩醉后直言,慨叹:“我虽清高,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也不免沾了世俗,为五斗米折腰,趋腐逐臭于名利场中,赶考科场。莫不是钱、钱、钱,命相连,之故!”于是借着醉意,将小沙弥打扫寺门的扫帚,扎成一笔,在泉边巨石上写下“一洗红尘”以示抱负。而在观音寺休息厅,还有郑绩著名的《金钱图》漫画和题诗,这是郑绩最著名的作品,辛辣地刻画了金钱世态。
观音寺与一洗红尘都是脱离尘俗之姿,但离此不远的北燕岩和鹏山黄公辅衣冠冢,却为整个叱石抹上一笔悲壮!
黄公辅是杜阮当地人,在南明史上非常有名!早年科举高中后骨梗忠直,仗义上疏弹劾魏忠贤,因此被罢官回乡。后崇祯皇帝讨平魏党后重新起用,官至吏部御史,后于67岁时告老还乡回到杜阮。
本来黄公辅可以就此安度晚年,但他退休次年李自成即攻破北京,同年清兵入关。黄公辅闻讯,悲愤满胸。1646年,南明隆武帝死后,清兵攻陷广州。广东各地义军纷起勤王。黄公辅与王兴起兵新会,约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各路起义军,谋攻广州。次年各路起义军皆被清兵打败。后黄公辅投奔永历帝,成为永历帝身边的重臣。
1654年,趁南明将领李定国率军入粤东进,黄公辅联合王兴的队伍攻新会城。未胜,李军撤走。黄公辅与王兴于台山汶村,储备粮食,铸造器械,继续抗清。他打算从水道配合郑成功军袭取南京。但事泄,清平南王尚可喜派大军围攻汶村。
尚可喜招隆降黄公辅,公辅即作《复平南王书》,表白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1659年,清兵围攻台山汶村,黄公辅与将军王兴自焚,终年83岁。据杜阮黄氏族谱有记:“自焚于百花寨(即台山汶村,也称绣花针寨),骸骨不归”。
世人感黄公辅忠义,在其家乡叱石鹏山上为其立衣冠冢,建于清代,民国后曾重修,砂灰土筑,墓在山窝中,两旁山脉呈V字形,像大鹏鸟的两翼向前伸张。墓碑上刻“大司马黄公辅之墓”。墓后石壁镌刻有黄公辅《戆叟初登叱石岩》诗,墓周崖壁上还有“崖山并峙”、“山高水长”等摩崖石刻,并建有黄公祠以祭祀其忠烈事迹。
鹏山上还有岩洞,相传明末崇祯皇帝自缢前曾遣人携两子出走,黄公辅新会起兵抗清时,为鼓舞勤王将士的斗志,曾托言明太子藏匿岩中,称为“北燕”以此号召忠义,鼓舞勤王将士斗志,所以北燕岩又称太子岩。传说当年随太子来此的宫女,怕拖累太子不肯再出逃,又不甘受辱,便于叱石燕子岩上一一跳岩,以死明志,壮烈殉国。
南明彻底失败后,杜阮乡人为纪念反清复明的明太子和大宗伯陈子壮、大司马黄公辅,便把太子藏身的石崖称为北燕岩,并在石崖上建一小亭,称“太子亭”,亭的石柱上刻有“石老岩虚,此日高瞻生远慕;山残水剩,当年北望矢孤忠。”立碑以为纪念。
杜阮镇所在的江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不少人远赴重洋,在海外开拓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接待厅里,陈列着世界4位杰出的女性舞者的肖像艺术品,其中之一便是祖籍杜阮的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教育家戴爱莲的石雕头像,其成就与地位可见一斑。
戴爱莲早年在英国游历学习,师从多位舞蹈大师,在伦敦舞蹈界渐渐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后来抗战爆发,戴爱莲积极在伦敦组织义演,编排舞蹈,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回到祖国,继续编排大量歌颂抗日精神和前线将士的舞蹈,宣传抗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戴先生又潜心致力于舞蹈人才的培养。戴爱莲是中国舞蹈事业上绝对值得大书的人物。
一个在地图上或者大家都会忽略的地方,竟有如此丰富的人文景色与自然环境,出了如此多的名人,实在令人感觉有些意外,或者就是那山川灵气所钟。总之,以后提起杜阮,不要以为这里只有凉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