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 驿站 茶马 川藏线上的千年蹄印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g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關于茶马古道,很多人有所耳闻,却并不能说清。
  是的,这条路遥远得有点神秘,丰富得有点庞杂。它从历史的深处蜿蜒而来,穿行于横断山脉的腹地,带着多民族文化的芬芳,又随着当代交通的变迁黯淡退场,只留下千年回响。
  5000余里的茶马古道,有三条主线——川藏线、滇藏线、甘青线,它连接了亚洲板块最险峻奇峭的高山峡谷,跨越了大渡河、岷江、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几大水系,贯穿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等省区,乃至通往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等邻国,是已知亚洲大陆历史,上最庞大复杂的贸易通道,也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那么,这样伟大的远征古道,是怎样形成的呢?按照茶马古道命名者之一的陈保亚先生的说法,茶马古道可分为原生茶马古道和次生茶马古道。原生茶马古道也是最早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在局域盐运古道基础上形成的远征古道。次生茶马古道,则是因为大规模运茶,在早期丝绸之路等远征古道上形成的。
  茶马古道的形成,源自藏民对茶的依赖。唐朝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当时,公主不仅从,长安带去了茶叶,还带去了饮茶的习惯。藏族人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这使得饮茶成为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并形成了“嗜茶”的生活习性,甚至达到“不得茶,则困以病”的程度。明代《滴露漫录》中“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藏族对茶的依赖,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远征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因为藏族地区一般不产茶,所以,与藏地相邻的茶叶产地四川和云南,便成为他们远征的目的地。于是,来自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便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地区。
  另一方面,茶马古道的兴盛和“国家战略”密不可分。古时,朝廷作战需要大量马匹,藏地有广阔的草原,盛产良驹。我有茶,你有马;我需要马,你需要茶。所以,在相互需求的促使下,唐宋时期,汉藏之间便开始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特殊贸易往来,著名的“茶马互市”随之形成,内地和西藏之间的联系由此变得更加紧密。

  茶马古道是走出来的,这一走就是上千年,在漫长岁月中,它历经风雨,铸就了历史和文明。
  我是在一个偶然机会走上茶马古道的。2016年夏,我受所在媒体派遣,随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20多名学者,进行“藏羌茶马古道考察”。考察队从四川绵阳出发,沿岷江和大渡河沿线往返,先后赴理县、茂县、松潘、若尔盖、唐克、红原、马尔康、金川丹巴、康定、泸定等地进行了探访。
  这次考察令我极其震撼。当我知道,平时习以为常的茶汤上那片小小绿叶,竟在历史上成为连接汉藏之间交流的纽带,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汗颜;当我触摸当年背夫用拐杖戳出的“拐子窝”,犹如触动到他们喘着粗气艰难跋涉的心窝;当我从照片,上看到幼童和妇女也背茶挣钱,将性命托付给狂风肆虐、大雪纷飞、野兽出没的驿道,我想象人类为生存奔波的终极残酷亦不过如此……
  这次考察之后,我又多次深入茶马古道川藏线,探访茶马古道遗址,接触马帮背夫后裔,也感受这些地方的美丽和绚烂。
  茶之西行,马之东来,那是一个时代的华章。如今,茶草香气散尽,马帮铃声远去。但在我心头,茶马古道是一条永远不会消失、永远在天边蜿蜒的古道。
其他文献
幻术是中国古代对魔术的称呼,民间称“变戏法”。西周时期,幻术已在我国产生;到了汉朝,幻术表演已经十分成熟。《聊斋志异》名篇“种梨”的创意就来自幻术:道士以商人车上一
目的调查西安市过敏性哮喘的常见变应原,为本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4种吸入和7种食入常见变应原的标准提取液对2005年1月~2011年6月就诊我科的857例过
目的研究香烟烟雾的二甲基亚砜溶解物(DSP)及尼古丁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收缩性的影响。方法取大鼠肠系膜上动脉,与DSP或尼古丁共培养,用小血管张力描记技术记录其张力。结果
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方向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机器翻译》由四位多年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组从事机器翻译研究的同事合作编写。本书旨在作为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