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绘画的构思阶段,“意”是指客观物象向主观心象的生成,也包含画家的作画之旨和谋篇布局,这就使得绘画作品中的“意”超越了有限的“笔”,突破了客观性的“景”,进展到自由、无限的精神之境.这种自由和无限是通过简笔、缺落来实现的,它是包括诗歌、小说、戏曲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精神.在艺术传达中,“意”涵纳了神、气、理,和自然的奥秘相沟通,成为创作自由的基础,这就使得中国绘画形成标举“写意”而贬抑“写实”的传统.绘画的目的在于把握“道”,“道”表现为天地之间阴阳的神妙变化,因此,山水是天地精神的表现,山水题材的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绘画的构思阶段,“意”是指客观物象向主观心象的生成,也包含画家的作画之旨和谋篇布局,这就使得绘画作品中的“意”超越了有限的“笔”,突破了客观性的“景”,进展到自由、无限的精神之境.这种自由和无限是通过简笔、缺落来实现的,它是包括诗歌、小说、戏曲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精神.在艺术传达中,“意”涵纳了神、气、理,和自然的奥秘相沟通,成为创作自由的基础,这就使得中国绘画形成标举“写意”而贬抑“写实”的传统.绘画的目的在于把握“道”,“道”表现为天地之间阴阳的神妙变化,因此,山水是天地精神的表现,山水题材的绘画是主流,水墨成为山水画的重要媒介形式.总之,作为精神性范畴,“意”体现了绘画中情感与理性的融合黏滞,是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理性的普遍性的有机统一.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的是书法家吴兆璜在书法批评方面的成果及其贡献.民国时期,吴兆璜发表了大量关于书法批评的文字,其中尤其以连载于新记《大公报》副刊的《书镜质疑》最为成熟和系统,对此书法史提及甚少,本文的介绍具有史料钩沉的用意.与此同时,本文特别指出了以吴兆璜、张荫麟二人为代表的书法批评这种文体的特点与作为其载体的新记《大公报》副刊的阅读趣味之间的相互塑造,从而观照新式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书法批评的生产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目前,诗歌创作受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和冲击,涌现出大量语言俗白、内容空洞、把诗歌视为分行游戏的“口水诗”.诗歌的高雅性与“形而上”的美学追求逐渐式微.李瑾作为一个学者型诗人,其诗歌实践中有着高度生命叩问与存在之思的终极关怀的创作自觉.他自觉采用客观冷静的旁观者口吻,在不动声色的诗意叙述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世界、把握历史和当下的独特视窗,充满了清明的理性与诗性的关怀,构建了属于李瑾个性诗歌的独特精神向度,具有启迪心智的生命张力.
2017年至201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延安”系列馆藏美术作品展,为美术界提供了一次重新再思考“延安美术”的契机.作为特定时代的艺术形态,延安美术超越了“艺术自律”特征,侧重艺术介入社会现实、塑造人民性等工作.通过总结延安美术在形塑政治理念、选择题材内容、创造视觉结构方面的创作经验,突破文艺“工具论”的解释框架,可以为今天美术界“以人民为服务对象”、塑造国家形象的美术创作提供有效借鉴.
对于天才与鉴赏力的关系问题,康德的启蒙主义美学作了独特的回答,他努力整合新古典主义和当时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的合理因素,充分强调天才独创性和想象力的审美理念在创作中的实质性作用,又坚持(基于鉴赏力的)规则与秩序是艺术更为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方面,他彰显了天才在艺术创作中的多方面的功能,阐明它不仅独创地提供诗意想象和审美理念,还提供出诸多基本的艺术规则、概念的独特内涵以及具体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他又凸显了鉴赏力在创制中持续发挥的重要的范导性功能及其甚至比天才更不可或缺的地位,反对赫尔德等狂飙突进运动代表对艺
近年来,全社会对艺术的热情日趋高涨,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呼声一直很强烈,在高等教育领域,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从教育部门到学校领导,再到普通的在校师生,都对艺术教育提出要求、寄予厚望.高校艺术教育正张开双臂拥抱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然而,高校艺术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教师和学生对其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有很大差异,因此,高校艺术教育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摄影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镜子”的媒介身份,指涉借由照片透视现实.然而在现当代语境中,摄影无论从拍摄手法或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呈现出有别于传统摄影中的凸显“透明性”的诉求.德国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的城市纪实系列作品尤其能够代表这种趋向.这位具有人类学背景的纪实摄影家在2003年SARS疫情反思中进行艺术摄影转向,以新视角透视香港、东京等高密度城市,采用大量的平视构图突出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空间.进而通过截取窗口元素,沃尔夫在镜头中重新度量城市,并将观众的视线和思考引导回关注媒介本身.本文认为正是由于这种“正面性
清初著名画僧弘仁,善写黄山真景.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六十开弘仁所绘《黄山图册》,是弘仁早期纪游写生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他以天地造化为师的独创精神,是其绘画艺术风格渐趋成熟的集中体现.这套册页早年流传于民间,民国时期被拆分为两部分,20世纪60年代重新合璧于故宫博物院,内容丰富,题跋众多,弥足珍贵,是研究弘仁艺术风格的重要作品.本文对这套册页的流传过程与艺术风格予以了再次考证.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影像、移动网络和云端服务等技术催发的海量舞蹈视频在网络传播中引发了一系列的侵权问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信息网络环境下构成著作权客体的舞蹈视频的三种类型,然后从技术和作品内容这两个层面分析了舞蹈视频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的问题和挑战,最后借鉴了国内外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经验,对交互式和非交互式信息网络环境下舞蹈视频集中管理的模式策略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是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资本.本文提出了关于少数民族工艺美学起源问题的三个层面分析模式和九个假说,系统梳理了少数民族工艺美学的特征与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工艺推广形态、产业形态、组织形态、市场化机制和政府支持框架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本文试图全面地展示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所推动的艺术批评场域,以《美展》会刊为依托,重审当时中国艺术批评新旧两派的观点.徐志摩和徐悲鸿在《美展》会刊上以“惑”为题进行了著名的“二徐论战”,本文别于前人研究,旨在将论战置于艺术批评场域之中,考察在相对更广的语境下,“二徐论战”所呈现出的现代性知识生产.在《美展》发表艺术批评或评论文章的人士众多,立场也各有不同.本文将进一步讨论《美展》中的传统理论资源,对全国美展中呈现出的“新”“旧”观念进行比对.文章将论述在中国艺术界、知识界的转型时期,“惑”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