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以“仰高山之德,做有根之人”为办学理念,立足学生实际,致力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2018年以来,学校着手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注重延时服务课程体系构建,推动延时服务提档升级。三年多来,学校积极敞开校门办教育,延时服务工作效果显著,已经成为顺应民生需求、造福一方百姓的“暖心教育工程”。
一、多方调研,搭建工作体系
遵循“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每一种课程,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理念,学校基于国家政策,根据延时服务工作目标,就延时服务各项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剖析课标、调查需求等手段,多渠道开展专题性调查摸底,并对数据深入剖析,梳理出常规课程与延时服务课程的异同以及各地校内外延时服务的优点与不足。经过反复研究,学校教研组根据《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延时服务实施方案》《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延时服务工作制度》《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延时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以及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作出具体调整,详细制定出《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延时服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方案》,以期完善延时服务信息库,构建科学合理的延时服务工作体系,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每一种课程,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内外联动,组建师资团队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科研骨干为组员的课程开发推进小组,负责延时服务课程的具体设计。为保证课程顺利推进,学校以“突出‘内’,依托‘外’,内外互补”为原则,组建成了一支高质量的延时服务师资团队。
学校充分挖掘教师专业特长,鼓励本校教师主动承担延时服务课程,向全体教师下发任课申请表,让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胜任课程,课程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在双方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组建起延时服务课程实施的主力军。学校对既承担日常教学任务又承担延时课程的“双课”教师提高其工作权重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树先、业务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激发教师任课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充分吸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会专业人士、有专业特长的家长、退休教师等参与学校延时课程建设,形成了“内外联动、一师双课、一课多师”的延时服务课程教师队伍。为促进教师团队携手共进,提高授课质量,学校分阶段、分层级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和综合培训,以提升教师团队整体教学素养,促进延时服务课程质量不断提升。
三、横纵结合,构建课程体系
(一)设计横向拓展课程
经过多次研讨,学校构建起完善的延时服务课程体系,开设了劳动实践、文化传承、艺体教育、现代技术四大课程,并从中细化出40多门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实现了延时服务课程的横向拓展。
劳动实践课。劳动实践课主要包括室内劳动、绿色田园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室内劳动中,低年级以洗涤为劳动主项,中年级以整理为劳动主项,高年级以修理为劳动主项。在绿色田园劳动中,学校在校内建设了“四园四区”劳动实践基地,打造了有机灵动的绿色课堂。在不同的季节,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从事种植、养殖活动,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社会服务性劳动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从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实践和学习。比如,学校利用延时服务时间,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创卫行动。
文化传承课。为把精彩纷呈的特色文化课程引入延时服务,学校开设了民俗特色课程,包括制作皮影、沙画的手工课程,彩绘马勺、京剧脸谱、酒瓶、团扇、青花纸盘的多彩彩绘课程;充满乡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剪纸等课程;具有学校特色、全员参与的太极拳、书法、传统文化诵读等课程,让学生们走近文化、传承文化。
艺体教育课。学校开设音乐教育课程,依据学生年级特点,启动“小乐器进课堂”,将口琴、竖笛和口风琴等小乐器列入延时服务内容,同时组建合唱队,利用延时服务时间进行练习、比赛、展演等。同时,学校还开展球类、棋类课程;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设计定点投篮、立定跳远等趣味活动以及跳房子、丢沙包等传统游戏;新设“陆地冰壶”“陆地冰球”“轮滑”等冰雪竞技项目。
现代技术课。开设机器人、趣味编程、初中高三级搭建、无人机等现代技术项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动手操作,积极探索,感受科技的魅力。趣味编程课上,同学们对“代码”越来越感兴趣,自编故事、益智游戏、教学课件,体会编程带来的乐趣;无人机被同学们操控着自如地穿梭在各类场地之中,调头、拐弯、急升、速降、俯冲……引得师生不住地赞叹。
学校定期对延时服务课程进行评估,采取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课程实施情况收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相應课程组,进行完善和调整。
(二)实施纵向序列化课程
各类课程分年级、分学期、分周次安排“进阶式”教育目标任务和课时计划,教学目标和课时计划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并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备案,由学校进行监测,形成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内容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同时对优秀课程资源进行推广,凸显课程特色,真正实现分段教学、精准授课,努力保证延时服务课程的实际效果。
(三)实现选课走班
学校每学期根据需要,合理设计“延时服务课程选课清单”,学生结合自身需求,从课程清单中的40余门课程中进行选择,各级部、各课程负责人进行权衡调配,形成课表,每两月调整一次。原来的“一班一表”变成了现在的“一生一表”,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与不同班级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在不分年龄、不分班级的课程实施模式下,每个学生每学期可体验2~3门课程,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机会体验所有的延时服务课程。
四、多维评价,激励学生成长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学校积极采用多维评价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首先,学校将延时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计出评价手册、评价清单,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延时课程档案袋,将其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待所有课程都完成时,该档案袋犹如一份“成绩单”,详细记录课程学习效果和实施效果。
其次,学校尝试变革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学校将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向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导评以及家校协同评价,将单一的纸笔考试方式转变为表现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变革,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同时,学校积极利用现代网络科技,注重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
最后,学校实行过程性评价。学校定期开展诗歌朗诵、文艺表演、经典阅读、体育比赛和科技节等活动,通过活动跟踪,采用科学公平的方法,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将成绩及时记入每学期的学生发展测评中,形成立体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为学生成长储值。同时,学校创建校刊《根之韵》,开设延时服务课程专栏,定期展示学生在延时服务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和风采,记录学生成长历程。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有效构建起延时服务课程体系,拓展了教育空间,丰富了教育形式,深化了教育内容,延时服务做得细致到位。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延时服务课程体系,让延时服务真正成为使家长和学生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暖心工程”“舒心工程”,让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张清志,山东省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一级教师;张宁,山东省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一级教师;刘艳,山东省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科处主任,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一、多方调研,搭建工作体系
遵循“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每一种课程,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理念,学校基于国家政策,根据延时服务工作目标,就延时服务各项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剖析课标、调查需求等手段,多渠道开展专题性调查摸底,并对数据深入剖析,梳理出常规课程与延时服务课程的异同以及各地校内外延时服务的优点与不足。经过反复研究,学校教研组根据《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延时服务实施方案》《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延时服务工作制度》《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延时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以及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作出具体调整,详细制定出《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延时服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方案》,以期完善延时服务信息库,构建科学合理的延时服务工作体系,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每一种课程,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内外联动,组建师资团队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科研骨干为组员的课程开发推进小组,负责延时服务课程的具体设计。为保证课程顺利推进,学校以“突出‘内’,依托‘外’,内外互补”为原则,组建成了一支高质量的延时服务师资团队。
学校充分挖掘教师专业特长,鼓励本校教师主动承担延时服务课程,向全体教师下发任课申请表,让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胜任课程,课程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在双方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组建起延时服务课程实施的主力军。学校对既承担日常教学任务又承担延时课程的“双课”教师提高其工作权重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树先、业务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激发教师任课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充分吸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会专业人士、有专业特长的家长、退休教师等参与学校延时课程建设,形成了“内外联动、一师双课、一课多师”的延时服务课程教师队伍。为促进教师团队携手共进,提高授课质量,学校分阶段、分层级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和综合培训,以提升教师团队整体教学素养,促进延时服务课程质量不断提升。
三、横纵结合,构建课程体系
(一)设计横向拓展课程
经过多次研讨,学校构建起完善的延时服务课程体系,开设了劳动实践、文化传承、艺体教育、现代技术四大课程,并从中细化出40多门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实现了延时服务课程的横向拓展。
劳动实践课。劳动实践课主要包括室内劳动、绿色田园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室内劳动中,低年级以洗涤为劳动主项,中年级以整理为劳动主项,高年级以修理为劳动主项。在绿色田园劳动中,学校在校内建设了“四园四区”劳动实践基地,打造了有机灵动的绿色课堂。在不同的季节,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从事种植、养殖活动,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社会服务性劳动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从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实践和学习。比如,学校利用延时服务时间,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创卫行动。
文化传承课。为把精彩纷呈的特色文化课程引入延时服务,学校开设了民俗特色课程,包括制作皮影、沙画的手工课程,彩绘马勺、京剧脸谱、酒瓶、团扇、青花纸盘的多彩彩绘课程;充满乡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剪纸等课程;具有学校特色、全员参与的太极拳、书法、传统文化诵读等课程,让学生们走近文化、传承文化。
艺体教育课。学校开设音乐教育课程,依据学生年级特点,启动“小乐器进课堂”,将口琴、竖笛和口风琴等小乐器列入延时服务内容,同时组建合唱队,利用延时服务时间进行练习、比赛、展演等。同时,学校还开展球类、棋类课程;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设计定点投篮、立定跳远等趣味活动以及跳房子、丢沙包等传统游戏;新设“陆地冰壶”“陆地冰球”“轮滑”等冰雪竞技项目。
现代技术课。开设机器人、趣味编程、初中高三级搭建、无人机等现代技术项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动手操作,积极探索,感受科技的魅力。趣味编程课上,同学们对“代码”越来越感兴趣,自编故事、益智游戏、教学课件,体会编程带来的乐趣;无人机被同学们操控着自如地穿梭在各类场地之中,调头、拐弯、急升、速降、俯冲……引得师生不住地赞叹。
学校定期对延时服务课程进行评估,采取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课程实施情况收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相應课程组,进行完善和调整。
(二)实施纵向序列化课程
各类课程分年级、分学期、分周次安排“进阶式”教育目标任务和课时计划,教学目标和课时计划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并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备案,由学校进行监测,形成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内容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同时对优秀课程资源进行推广,凸显课程特色,真正实现分段教学、精准授课,努力保证延时服务课程的实际效果。
(三)实现选课走班
学校每学期根据需要,合理设计“延时服务课程选课清单”,学生结合自身需求,从课程清单中的40余门课程中进行选择,各级部、各课程负责人进行权衡调配,形成课表,每两月调整一次。原来的“一班一表”变成了现在的“一生一表”,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与不同班级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在不分年龄、不分班级的课程实施模式下,每个学生每学期可体验2~3门课程,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机会体验所有的延时服务课程。
四、多维评价,激励学生成长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学校积极采用多维评价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首先,学校将延时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计出评价手册、评价清单,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延时课程档案袋,将其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待所有课程都完成时,该档案袋犹如一份“成绩单”,详细记录课程学习效果和实施效果。
其次,学校尝试变革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学校将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向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导评以及家校协同评价,将单一的纸笔考试方式转变为表现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变革,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同时,学校积极利用现代网络科技,注重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
最后,学校实行过程性评价。学校定期开展诗歌朗诵、文艺表演、经典阅读、体育比赛和科技节等活动,通过活动跟踪,采用科学公平的方法,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将成绩及时记入每学期的学生发展测评中,形成立体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为学生成长储值。同时,学校创建校刊《根之韵》,开设延时服务课程专栏,定期展示学生在延时服务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和风采,记录学生成长历程。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有效构建起延时服务课程体系,拓展了教育空间,丰富了教育形式,深化了教育内容,延时服务做得细致到位。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延时服务课程体系,让延时服务真正成为使家长和学生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暖心工程”“舒心工程”,让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张清志,山东省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一级教师;张宁,山东省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一级教师;刘艳,山东省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科处主任,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