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体现,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受到广大文化工作者的重视、保护和研究。本文从富县的地理位置、自然和环境差异、生活习俗、时代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富县民歌的特色,希望能够为富县民歌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歌;地域特色;传承与保护
法国丹纳曾经说过:“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富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于地域、自然和居住环境差异等方面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县域民歌。民歌遍布全县的所有乡镇,川道和塬面差异较大。然而由于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老一辈传唱者的年龄渐长、年轻人的不接纳,富县民歌正在快速消亡或是被人们遗忘,富县民歌的发展传承和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人们对富县民歌的重视和保护。
民歌带着泥土的味道,传递着当地人的喜怒哀乐。然而在这个全国文物大县和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县——富县,却少有人知道在它的区域内还有民歌流传。
富县历史文化悠久,浓缩了黄土高原源远流长的古文明文化史、政治经济史。是《陕西地方志》中明确圈定的“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氏族部落最初活动的中心地域。春秋战国时设雕阴县,唐建鄜州,至民国二年废州设县,属历代战略要地,文化重镇。境内遍布古文化文物,遗址328处,收集馆藏文物500余件,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132项,涵盖了国家非物质文化所有分类内容。
富县民歌在富县非物质文化中占极高的比重。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在陕北民歌的光芒下难露头角。富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承接关中与陕北的中间地带,川塬相伴,梁峁纵横,汉唐前后一直是农耕与游牧文化的过渡交汇地区。民歌的特色自然包涵了区域特征色彩,因此文化传统杂糅了陕北与关中各方之长,独树一帜。既有黄土高原的粗犷豪放、热情爽朗、真实率真的一面;又有八百里秦川浑厚深沉、婉转细腻、清新明快的一面。特别是二十世纪陕甘宁边区时期、到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互助组时期,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相聚时间相对较多,感情释放空间大,田间地头,男唱女对,大家合唱,歌声一片,此起彼伏,喜气洋洋。形式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伴随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富县民歌也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艺术风格,从形式、歌词、韵味、曲调都有不拘一格的风情、风味。
八十年代富县文化馆为了丰富发展富县民间艺术,组织人力对富县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共收集到150余首。经过精选,将88首按原味谱曲填词编印成书。2013年经县政协组织,县文化馆文艺专业人员又重新普查收集民歌曲词245篇(章),出版《富县民歌》集,为富县民歌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富县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人生的重要节点,都会有民歌的伴随。小孩子一出生,母亲会哼着“噢——噢—噢道道”的调调哄孩子睡觉。孩子难过了,“送病”曲子又唱响。结婚时,“拉枣刺”的程序一定要有。一命归西,那悲怆的哭腔,让山河动容。富县民歌唱着山川时令、吃唱玩乐、交际礼仪、爱情感情、生产劳动等,包罗万象。
幽默诙谐的《戏秋千》,在富县流传千载。它将唐代诗人韦庄描画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似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丙辰零食鄜州城醉饮二首》)的情景,用民歌的形式进行演绎。
如反映封建包办婚姻的《苦女谣》,“三月清丝柳丝长,我大卖我不商量。先要钱来不看人,布袋卖猫害死人。”真实表达出旧社会女性的思想情感、现实状况。
富县民歌也会有时代性和革命性,如《子午岭上飘红旗》,歌词为:“葫芦河埝沟川,鄜县连着保安县,保安县出了个刘志丹,领导人民打江山,穷人把身翻。”
富县民歌由于地域不同,自然和居住环境差异,而具有不同特点。很久以前由于饥荒战乱等原因,相继有十多个省的人移居富县,他们与当地人生活相习相染,感情彼此交流,年深日久必然反映到文化艺术上来。在西川一带,外来人口较多,民歌腔调涵有四川、湖北的韵味,有南方委婉细腻的风格,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圆润,优美动听。而塬面乡镇多为本地居民,民歌具有黄土高原粗犷豪放的特点和八百里秦川深沉含蓄的风味。以《锄地号子》为例,西川的锄地号子旋律优美跌宕起伏:哟哟伊儿哟号咳!哟号伊哟咳号,咳咳号咳伊儿哟哟号。伊儿哟号!而东边塬面乡镇的锄地号子则多了些环环,更为直白豪放:哟号哎嗨,哟号哎嗨号,咳号了腰嗨,腰号哎、哎嗨号。
富县民歌,一般一曲有多段唱词,歌词大致为四句一节,或多句一段,句式有五字、七字的,也有八字九字句不等,长短句也有,但不多见,多为歌谣体或叙事体,有的且具有诗情和故事情节。歌词语言表现大众化、口语化、含有方言特色,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十分浓厚。音乐以宫、商、徵、羽4个调式为主,惯用装饰音、辅助音、滑音等,章节中的“4”“7”,类似秦腔眉户曲的“4”和“7”。
富县民间歌谣,从歌词内容到曲调旋律,有很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贴切而又准确地表达着人民群众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客觀而又形象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状况和人类社会前进的足迹。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但不变的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感,爱恨情仇都通过民歌形式抒发得淋漓尽致。富县民歌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在实践中给人们增添乐趣,抒发内心情感,也具有扎根乡土的群众性,史诗思维的杰出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易于传播的广泛性。因此,传承和开发利用富县民歌,对研究富县的文化民俗,发展富县民间艺术,开发有富县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现在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音响电视广播传媒的普及发展,民歌这一民众自娱自乐的场面、空间越来越少,口头传唱也越来越少。据摸底调查,传承人在全县屈指可数,而且这部分人也年岁已高,记忆力极差,如不是20世纪80年代搜集整理编撰《富县民歌》,可能有失传的危险。
富县民歌是陕北民歌,也是陕西民歌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沉淀的组成。要把富县民歌的传承保存、发掘推广作为保护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重要工作,要多组织县内的民歌演唱会、民歌大赛等,为比较有特色的民歌、曲调、编撰、编排赋予时代内容,包装宣传,发行,使富县民歌更有为富县代言,传播县域文化内涵、风情浓意的意境,传播县域民众热情洋溢、直爽奔放的精神。 (富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缑金录:《富县民歌》,《政协富县文史资料(第七辑)》。
关键词:民歌;地域特色;传承与保护
法国丹纳曾经说过:“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富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于地域、自然和居住环境差异等方面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县域民歌。民歌遍布全县的所有乡镇,川道和塬面差异较大。然而由于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老一辈传唱者的年龄渐长、年轻人的不接纳,富县民歌正在快速消亡或是被人们遗忘,富县民歌的发展传承和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人们对富县民歌的重视和保护。
民歌带着泥土的味道,传递着当地人的喜怒哀乐。然而在这个全国文物大县和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县——富县,却少有人知道在它的区域内还有民歌流传。
富县历史文化悠久,浓缩了黄土高原源远流长的古文明文化史、政治经济史。是《陕西地方志》中明确圈定的“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氏族部落最初活动的中心地域。春秋战国时设雕阴县,唐建鄜州,至民国二年废州设县,属历代战略要地,文化重镇。境内遍布古文化文物,遗址328处,收集馆藏文物500余件,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132项,涵盖了国家非物质文化所有分类内容。
富县民歌在富县非物质文化中占极高的比重。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在陕北民歌的光芒下难露头角。富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承接关中与陕北的中间地带,川塬相伴,梁峁纵横,汉唐前后一直是农耕与游牧文化的过渡交汇地区。民歌的特色自然包涵了区域特征色彩,因此文化传统杂糅了陕北与关中各方之长,独树一帜。既有黄土高原的粗犷豪放、热情爽朗、真实率真的一面;又有八百里秦川浑厚深沉、婉转细腻、清新明快的一面。特别是二十世纪陕甘宁边区时期、到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互助组时期,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相聚时间相对较多,感情释放空间大,田间地头,男唱女对,大家合唱,歌声一片,此起彼伏,喜气洋洋。形式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伴随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富县民歌也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艺术风格,从形式、歌词、韵味、曲调都有不拘一格的风情、风味。
八十年代富县文化馆为了丰富发展富县民间艺术,组织人力对富县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共收集到150余首。经过精选,将88首按原味谱曲填词编印成书。2013年经县政协组织,县文化馆文艺专业人员又重新普查收集民歌曲词245篇(章),出版《富县民歌》集,为富县民歌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富县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人生的重要节点,都会有民歌的伴随。小孩子一出生,母亲会哼着“噢——噢—噢道道”的调调哄孩子睡觉。孩子难过了,“送病”曲子又唱响。结婚时,“拉枣刺”的程序一定要有。一命归西,那悲怆的哭腔,让山河动容。富县民歌唱着山川时令、吃唱玩乐、交际礼仪、爱情感情、生产劳动等,包罗万象。
幽默诙谐的《戏秋千》,在富县流传千载。它将唐代诗人韦庄描画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似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丙辰零食鄜州城醉饮二首》)的情景,用民歌的形式进行演绎。
如反映封建包办婚姻的《苦女谣》,“三月清丝柳丝长,我大卖我不商量。先要钱来不看人,布袋卖猫害死人。”真实表达出旧社会女性的思想情感、现实状况。
富县民歌也会有时代性和革命性,如《子午岭上飘红旗》,歌词为:“葫芦河埝沟川,鄜县连着保安县,保安县出了个刘志丹,领导人民打江山,穷人把身翻。”
富县民歌由于地域不同,自然和居住环境差异,而具有不同特点。很久以前由于饥荒战乱等原因,相继有十多个省的人移居富县,他们与当地人生活相习相染,感情彼此交流,年深日久必然反映到文化艺术上来。在西川一带,外来人口较多,民歌腔调涵有四川、湖北的韵味,有南方委婉细腻的风格,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圆润,优美动听。而塬面乡镇多为本地居民,民歌具有黄土高原粗犷豪放的特点和八百里秦川深沉含蓄的风味。以《锄地号子》为例,西川的锄地号子旋律优美跌宕起伏:哟哟伊儿哟号咳!哟号伊哟咳号,咳咳号咳伊儿哟哟号。伊儿哟号!而东边塬面乡镇的锄地号子则多了些环环,更为直白豪放:哟号哎嗨,哟号哎嗨号,咳号了腰嗨,腰号哎、哎嗨号。
富县民歌,一般一曲有多段唱词,歌词大致为四句一节,或多句一段,句式有五字、七字的,也有八字九字句不等,长短句也有,但不多见,多为歌谣体或叙事体,有的且具有诗情和故事情节。歌词语言表现大众化、口语化、含有方言特色,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十分浓厚。音乐以宫、商、徵、羽4个调式为主,惯用装饰音、辅助音、滑音等,章节中的“4”“7”,类似秦腔眉户曲的“4”和“7”。
富县民间歌谣,从歌词内容到曲调旋律,有很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贴切而又准确地表达着人民群众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客觀而又形象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状况和人类社会前进的足迹。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但不变的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感,爱恨情仇都通过民歌形式抒发得淋漓尽致。富县民歌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在实践中给人们增添乐趣,抒发内心情感,也具有扎根乡土的群众性,史诗思维的杰出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易于传播的广泛性。因此,传承和开发利用富县民歌,对研究富县的文化民俗,发展富县民间艺术,开发有富县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现在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音响电视广播传媒的普及发展,民歌这一民众自娱自乐的场面、空间越来越少,口头传唱也越来越少。据摸底调查,传承人在全县屈指可数,而且这部分人也年岁已高,记忆力极差,如不是20世纪80年代搜集整理编撰《富县民歌》,可能有失传的危险。
富县民歌是陕北民歌,也是陕西民歌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沉淀的组成。要把富县民歌的传承保存、发掘推广作为保护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重要工作,要多组织县内的民歌演唱会、民歌大赛等,为比较有特色的民歌、曲调、编撰、编排赋予时代内容,包装宣传,发行,使富县民歌更有为富县代言,传播县域文化内涵、风情浓意的意境,传播县域民众热情洋溢、直爽奔放的精神。 (富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缑金录:《富县民歌》,《政协富县文史资料(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