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认为:诵读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这毋庸置疑,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必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行。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是首务。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一、交给学生主动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当然,这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无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没有了教师精心的组织和精妙的点拨引导,文言文富有文化内涵的“沉香”就难以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的精神素养的提高也无从谈起,文言文教学必如一塘死水。
二、问题激趣,领悟文本深层内涵
心理学指出:“由客观刺激物外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直接兴趣,有强大的力量,表现出很大的活力,但是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由客观刺激物内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间接兴趣,这样的吸引力带有持久、稳定的性质。”教材所选文言诗文大多堪称经典,是古文化的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可抓住文言诗文的结构、语言等外部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层,让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学生对文言文就可产生持久的兴趣。
三、古今相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文言文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要让学生读文言作品“披文以入情”实为不易,他们难以品出作品的“醇香”。那么,如何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文言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让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历史与现实相通,化他人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文言文便不再与我们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为今用”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当我教学《岳阳楼记》时,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我们的失意相通这一点,我采用了“以今度古”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就自然活起来了。
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名句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古人的话诉说自己”,“古为今用”。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活起来了。
四、创设想像的空间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如在《狼》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一个问题,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一个个“假如我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我会这样做:……”表现出学生奇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有同学的想象引起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我要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决不会像课文中的屠夫那样笨,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仞从’,然后等到前狼快吃完骨头的时候,再‘复投骨’。我觉得这样未免太可笑了。要是我,就一起投两块骨头,让两狼同时得骨止,这样就可借机甩掉两狼,就不会遇到后面的麻烦和危机了。”
事实上,这位学生已否定了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是教参上说的)也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表现了屠夫的机智勇敢”中的“机智”一说,并作出了“屠夫并不机智”的判断。
五、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的效率高的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称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六、做好带头作用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虽说得有些绝对,但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人师表”是教师工作的突出特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效法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要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需教师在文言文学习上先带好头。“吟诵、解释、背诵、运用”是古诗文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教师在这四个环节上带好头,做好样,学生学古诗文的兴趣和动力也会随之产生。例如,在背诵方面,我和学生拟了个“君子协议”:师生共同诵读好一两篇课文,背诵好一两篇课文,实行互相监督,共同完成任务。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相信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如果能晓之义理,教之有据,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
一、交给学生主动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当然,这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无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没有了教师精心的组织和精妙的点拨引导,文言文富有文化内涵的“沉香”就难以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的精神素养的提高也无从谈起,文言文教学必如一塘死水。
二、问题激趣,领悟文本深层内涵
心理学指出:“由客观刺激物外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直接兴趣,有强大的力量,表现出很大的活力,但是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由客观刺激物内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间接兴趣,这样的吸引力带有持久、稳定的性质。”教材所选文言诗文大多堪称经典,是古文化的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可抓住文言诗文的结构、语言等外部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层,让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学生对文言文就可产生持久的兴趣。
三、古今相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文言文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要让学生读文言作品“披文以入情”实为不易,他们难以品出作品的“醇香”。那么,如何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文言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让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历史与现实相通,化他人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文言文便不再与我们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为今用”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当我教学《岳阳楼记》时,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我们的失意相通这一点,我采用了“以今度古”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就自然活起来了。
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名句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古人的话诉说自己”,“古为今用”。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活起来了。
四、创设想像的空间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如在《狼》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一个问题,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一个个“假如我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我会这样做:……”表现出学生奇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有同学的想象引起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我要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决不会像课文中的屠夫那样笨,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仞从’,然后等到前狼快吃完骨头的时候,再‘复投骨’。我觉得这样未免太可笑了。要是我,就一起投两块骨头,让两狼同时得骨止,这样就可借机甩掉两狼,就不会遇到后面的麻烦和危机了。”
事实上,这位学生已否定了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是教参上说的)也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表现了屠夫的机智勇敢”中的“机智”一说,并作出了“屠夫并不机智”的判断。
五、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的效率高的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称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六、做好带头作用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虽说得有些绝对,但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人师表”是教师工作的突出特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效法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要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需教师在文言文学习上先带好头。“吟诵、解释、背诵、运用”是古诗文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教师在这四个环节上带好头,做好样,学生学古诗文的兴趣和动力也会随之产生。例如,在背诵方面,我和学生拟了个“君子协议”:师生共同诵读好一两篇课文,背诵好一两篇课文,实行互相监督,共同完成任务。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相信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如果能晓之义理,教之有据,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