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足、专业课程教学尚未与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等问题,阐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融合、跨专业融合以及项目融合三种模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育融合路径,包括构建培养能力素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和实施方案、营造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良好氛围等措施。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 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8)05C-0043-03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已逐步代替原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新源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也日趋浓厚。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这对肩负培养人才任务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肯定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指出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和“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对高校而言,不是要做与否的事情,而是如何做以及每个专业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公共管理学科中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足。公共管理学科起源于西方,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在我国真正取得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高校都设置有如行政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等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更注重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教学,公共管理学科也是如此。从研究服务的内容看,公共管理学科更多关注公共事务领域,关注政府和公共部门主体,致力实现公共利益,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相关人、事、物为研究重点。从狭义角度看,公共管理学科培养的是为政府和公共领域发展提供智慧、具备治国理政思想和能力的人;从广义角度看,公共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具备现代公共理念、有宏观的分析思路和综合素质、能够服务社会发展的人,学生就业的目标大多定位在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文秘。因此,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并不属于能够快速转化成生产力或者与资本市场直接相关的学科,从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看也是如此。所以,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相较于工商管理类、法律类等其他同是社会学科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而言,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表现不突出。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尚未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育课堂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是提倡参与,即在实践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并从中捕捉前瞻性的商业信息。而且,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高校刚刚兴起,本身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在探索中,并无成体系的专业性教材,课程设置也较随意,一般很少有专业的教学团队(因为从受众角度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实战经验并且有成功的案例,否则,容易给学生形成教师在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感觉),教学效果也在观察中。前已论及,社科类专业教育的重点基本上是理论知识与实训模拟操作,其教学发展已形成固有的且行之有效的模式,公共管理学科也不例外。从实际操作来看,为稳妥起见,大多数高校多是在保持现有专业教学的同时,并行开设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两种课程教学几乎没有交集,更谈不上有机融合。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实践相分离。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大都是让学生深入相关单位进行感性认识或通过专业仿真实验室模拟实际操作,以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是通过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即使设置了一定量的课堂教学,也多是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剖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培养学生在掌握已有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创新岗位的能力,拓展未来职业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看,应该说是专业教育的深化与拓展。但实际上,目前高校所开展的两种教育实践大多数是分离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学遵循一般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进度适时开展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实际上,受专业社会实践资源的限制,许多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连这一点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统一的专业教学外,更多是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能力,由学校帮助他们开展创业体验,如提供创业场地、指导项目计划等。比较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随意性大,未成体系。因此,两种教育实践的分离使得学生更多地靠自身在实践中摸索,难以把专业实践同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相互提升。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分析
综合而言,目前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大体上有三种模式:
(一)课程融合模式。该模式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内按照各专业的特点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这种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最基础、最常见的并且也是与专业教学结合度相对最强的方式。一般又包括三种具体形式:一是课程内容的渗透。即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讲授本专业与创新创业的有关知识,如在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专业课中分析政府管理方式改革、社会保险政策等对社会创业、就业的影响,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教授创业计划项目的筛选方法,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以及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中研究创业成功者的心理素质等,实际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独立设置课程。即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的有关课程,但要根据专业特点确定课程内容,并聘请相对专业的创业导师或企业家来开展教学活动。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在1992年设置“个人创业项目与创业精神培养”课程,到2013年,该校有14个院系依据各自的专业嵌入这门课程。三是在专业教育中设置创新创业方向。这种形式是在独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专业教学范围内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方向,引导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在专业内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其实质就是给同一专业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分类教育。 (二)跨专业融合模式。该模式要求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联合不同的专业甚至院校,实现不同专业或学校优势教学资源的互补,它实际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课程融合。在这种模式下,培养方式上一般是“2+2”或“3+1”即普通高校低年级的学生先学习本专业的基本专业课程,到了高年级的时候,进入创业创新学院学习创新创业联合课程,最后,按照自身的专业获取相应的学位或者获得联合学位。此种模式以英国阿伯丁大学最为典型,其创设了会计与创业学、人类学与创业学、经济学与创业学、英语与创业学、法语与创业学等许多聯合专业,学生可通过四年学习获得联合学位。这种模式强调资源共享,使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互补,促进了教学资源在学科与专业之间甚至不同院校之间的实现互动。
(三)项目融合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创业项目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践化。即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创业项目或参与教师主导的各种实践项目来获得或加深创新创业教育。大致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学生主导型。即学生依据学校或社会组织提供的创业平台,由学生单独或自行组建创业团队并选择项目进行自主创业实践,学校或社会组织在项目启动前后进行相关创业指导并提供一定的资金设备等方面上的支持以及其他相关创业服务等。2009年,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依靠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开设淘宝班,让学生自己真切地开展创业实践,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取得了成功。实际上,也没有比创业实践本身更好的创业教育。二是教师主导型。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参与专业课教师开展的与专业密切关联的项目(课题),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创业过程的体验。由于专业特点,这种模式一般在工科院校表现较为明显。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基于以上分析,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操作难易程度上看,现阶段采用基于课程融合模式下的多种模式混合相对稳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培养能力素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后续的专业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实现培养目标而展开的。现行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般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等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在党政机关、非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主要来源于是我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定位,在实践中高校也就侧重公共管理学科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忽略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无可厚非,但在今天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大众化阶段,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显然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在国家在强调“双创”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便成为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必然,并在此目标下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
(二)制定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和实施方案。具体如图1。
1.开展教学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1)重构课程体系,即改进现有学分结构,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学分或互换学分的形式,即允许学生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实践课程)的成绩抵消部分学分,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2)改变教育模式,即转变传统课堂单一教学模式,融入跨专业教育、跨校选课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等形式,开阔师生视野;同时有益补充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3)更新教学内容,即通过“课程融合模式”把传统理论学习内容精炼、整合,通过独立设课、设定模块、案例学习、课程实验等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有关内容渗透到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学生主动思考、参与互动的环节,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4)灵活教学方法。即利用现在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直播平台等形式改变课堂式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互动交流平台、灵活分配时间。强化第一、第二课堂的互动交叉,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5)重构学生的评价机制。这是观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效果的重要环节,因为评价和激励机制更容易改变人的行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要能够适时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融入教学各个环节的评价中,对学生做出的成绩多鼓励、多支持,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和获得感。
2.培育专业特色。专业特色是不同专业之间比较和竞争的核心部分。从教学体系内部来说,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参与学科竞赛、社会活动中找到突破点。公共管理学科知识涉猎广泛、注重方法论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些优势都需要在一些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学科竞赛等社会活动正是适合本学科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通过培养和建设“竞赛型”学生团队和梯队,参与例如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模拟市长大赛、劳动关系集体谈判大赛等各级各类相关领域的竞赛,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研究、课题调研活动、顶岗实习等社会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华不断提升,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找到特长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也有助于学科从中培育专业特色。
3.拓宽创新创业教育渠道。教师先行、创业为范,成熟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充分运用当前国家鼓励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通过培育一些有思想、有能力、有意愿创新创业的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团队,通过注册公司、开发项目,拓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实际市场竞争中使教学科研有效结合,以项目带学生,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主动参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创业项目。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推动探索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通过公司运用的模式,让师生真正能够体会创业的艰辛、商业运作的规律、经营壮大的途径等,切实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营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氛围。对于应用型普通高校而言,特别是地方高校其主要功能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必须摒弃“传统以研究型重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马首是瞻”的思维,从地方实际出发,在不偏离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确立以培养应用型、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并以此统筹学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氛围。如学校可以将建立创业基地、创业创新学院等机构作为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纽带,以此协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在校内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科技作品创新大赛,邀请校外成功企业家或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代表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等创新创业活动,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必须意识到当前社会这一变化,从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教学的探索,以培养、塑造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參考文献】
[1]卢淑静.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求索,2015(2)
[2]杜辉,朱晓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5)
[3]马良.欧盟各国创业教育介绍[J].中国劳动,2009(8)
[4]赵光锋.专业教育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原则、模式与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6(2)
[5]乔明哲,陈忠卫.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方法探索与实践”(2017JGB370);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公共政策分析”(2017KY0593);广西财经学院社会保障重点学科项目“我国养老服务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政府规制改进研究”(2015SBY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 丹(1980— ),女,辽宁鞍山人,管理学博士生,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府规制与人事行政。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 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8)05C-0043-03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已逐步代替原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新源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也日趋浓厚。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这对肩负培养人才任务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肯定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指出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和“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对高校而言,不是要做与否的事情,而是如何做以及每个专业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公共管理学科中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足。公共管理学科起源于西方,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在我国真正取得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高校都设置有如行政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等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更注重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教学,公共管理学科也是如此。从研究服务的内容看,公共管理学科更多关注公共事务领域,关注政府和公共部门主体,致力实现公共利益,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相关人、事、物为研究重点。从狭义角度看,公共管理学科培养的是为政府和公共领域发展提供智慧、具备治国理政思想和能力的人;从广义角度看,公共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具备现代公共理念、有宏观的分析思路和综合素质、能够服务社会发展的人,学生就业的目标大多定位在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文秘。因此,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并不属于能够快速转化成生产力或者与资本市场直接相关的学科,从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看也是如此。所以,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相较于工商管理类、法律类等其他同是社会学科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而言,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表现不突出。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尚未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育课堂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是提倡参与,即在实践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并从中捕捉前瞻性的商业信息。而且,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高校刚刚兴起,本身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在探索中,并无成体系的专业性教材,课程设置也较随意,一般很少有专业的教学团队(因为从受众角度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实战经验并且有成功的案例,否则,容易给学生形成教师在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感觉),教学效果也在观察中。前已论及,社科类专业教育的重点基本上是理论知识与实训模拟操作,其教学发展已形成固有的且行之有效的模式,公共管理学科也不例外。从实际操作来看,为稳妥起见,大多数高校多是在保持现有专业教学的同时,并行开设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两种课程教学几乎没有交集,更谈不上有机融合。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实践相分离。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大都是让学生深入相关单位进行感性认识或通过专业仿真实验室模拟实际操作,以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是通过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即使设置了一定量的课堂教学,也多是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剖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培养学生在掌握已有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创新岗位的能力,拓展未来职业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看,应该说是专业教育的深化与拓展。但实际上,目前高校所开展的两种教育实践大多数是分离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学遵循一般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进度适时开展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实际上,受专业社会实践资源的限制,许多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连这一点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统一的专业教学外,更多是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能力,由学校帮助他们开展创业体验,如提供创业场地、指导项目计划等。比较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随意性大,未成体系。因此,两种教育实践的分离使得学生更多地靠自身在实践中摸索,难以把专业实践同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相互提升。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分析
综合而言,目前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大体上有三种模式:
(一)课程融合模式。该模式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内按照各专业的特点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这种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最基础、最常见的并且也是与专业教学结合度相对最强的方式。一般又包括三种具体形式:一是课程内容的渗透。即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讲授本专业与创新创业的有关知识,如在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专业课中分析政府管理方式改革、社会保险政策等对社会创业、就业的影响,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教授创业计划项目的筛选方法,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以及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中研究创业成功者的心理素质等,实际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独立设置课程。即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的有关课程,但要根据专业特点确定课程内容,并聘请相对专业的创业导师或企业家来开展教学活动。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在1992年设置“个人创业项目与创业精神培养”课程,到2013年,该校有14个院系依据各自的专业嵌入这门课程。三是在专业教育中设置创新创业方向。这种形式是在独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专业教学范围内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方向,引导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在专业内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其实质就是给同一专业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分类教育。 (二)跨专业融合模式。该模式要求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联合不同的专业甚至院校,实现不同专业或学校优势教学资源的互补,它实际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课程融合。在这种模式下,培养方式上一般是“2+2”或“3+1”即普通高校低年级的学生先学习本专业的基本专业课程,到了高年级的时候,进入创业创新学院学习创新创业联合课程,最后,按照自身的专业获取相应的学位或者获得联合学位。此种模式以英国阿伯丁大学最为典型,其创设了会计与创业学、人类学与创业学、经济学与创业学、英语与创业学、法语与创业学等许多聯合专业,学生可通过四年学习获得联合学位。这种模式强调资源共享,使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互补,促进了教学资源在学科与专业之间甚至不同院校之间的实现互动。
(三)项目融合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创业项目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践化。即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创业项目或参与教师主导的各种实践项目来获得或加深创新创业教育。大致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学生主导型。即学生依据学校或社会组织提供的创业平台,由学生单独或自行组建创业团队并选择项目进行自主创业实践,学校或社会组织在项目启动前后进行相关创业指导并提供一定的资金设备等方面上的支持以及其他相关创业服务等。2009年,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依靠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开设淘宝班,让学生自己真切地开展创业实践,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取得了成功。实际上,也没有比创业实践本身更好的创业教育。二是教师主导型。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参与专业课教师开展的与专业密切关联的项目(课题),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创业过程的体验。由于专业特点,这种模式一般在工科院校表现较为明显。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基于以上分析,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操作难易程度上看,现阶段采用基于课程融合模式下的多种模式混合相对稳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培养能力素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后续的专业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实现培养目标而展开的。现行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般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等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在党政机关、非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主要来源于是我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定位,在实践中高校也就侧重公共管理学科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忽略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无可厚非,但在今天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大众化阶段,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显然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在国家在强调“双创”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便成为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必然,并在此目标下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
(二)制定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和实施方案。具体如图1。
1.开展教学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1)重构课程体系,即改进现有学分结构,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学分或互换学分的形式,即允许学生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实践课程)的成绩抵消部分学分,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2)改变教育模式,即转变传统课堂单一教学模式,融入跨专业教育、跨校选课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等形式,开阔师生视野;同时有益补充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3)更新教学内容,即通过“课程融合模式”把传统理论学习内容精炼、整合,通过独立设课、设定模块、案例学习、课程实验等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有关内容渗透到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学生主动思考、参与互动的环节,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4)灵活教学方法。即利用现在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直播平台等形式改变课堂式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互动交流平台、灵活分配时间。强化第一、第二课堂的互动交叉,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5)重构学生的评价机制。这是观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效果的重要环节,因为评价和激励机制更容易改变人的行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要能够适时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融入教学各个环节的评价中,对学生做出的成绩多鼓励、多支持,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和获得感。
2.培育专业特色。专业特色是不同专业之间比较和竞争的核心部分。从教学体系内部来说,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参与学科竞赛、社会活动中找到突破点。公共管理学科知识涉猎广泛、注重方法论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些优势都需要在一些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学科竞赛等社会活动正是适合本学科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通过培养和建设“竞赛型”学生团队和梯队,参与例如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模拟市长大赛、劳动关系集体谈判大赛等各级各类相关领域的竞赛,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研究、课题调研活动、顶岗实习等社会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华不断提升,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找到特长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也有助于学科从中培育专业特色。
3.拓宽创新创业教育渠道。教师先行、创业为范,成熟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充分运用当前国家鼓励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通过培育一些有思想、有能力、有意愿创新创业的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团队,通过注册公司、开发项目,拓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实际市场竞争中使教学科研有效结合,以项目带学生,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主动参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创业项目。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推动探索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通过公司运用的模式,让师生真正能够体会创业的艰辛、商业运作的规律、经营壮大的途径等,切实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营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氛围。对于应用型普通高校而言,特别是地方高校其主要功能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必须摒弃“传统以研究型重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马首是瞻”的思维,从地方实际出发,在不偏离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确立以培养应用型、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并以此统筹学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氛围。如学校可以将建立创业基地、创业创新学院等机构作为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纽带,以此协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在校内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科技作品创新大赛,邀请校外成功企业家或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代表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等创新创业活动,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必须意识到当前社会这一变化,从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教学的探索,以培养、塑造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參考文献】
[1]卢淑静.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求索,2015(2)
[2]杜辉,朱晓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5)
[3]马良.欧盟各国创业教育介绍[J].中国劳动,2009(8)
[4]赵光锋.专业教育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原则、模式与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6(2)
[5]乔明哲,陈忠卫.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方法探索与实践”(2017JGB370);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公共政策分析”(2017KY0593);广西财经学院社会保障重点学科项目“我国养老服务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政府规制改进研究”(2015SBY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 丹(1980— ),女,辽宁鞍山人,管理学博士生,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府规制与人事行政。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