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楠是一位风格别具的作家,其代表作《画魂》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它记述着主人公潘玉良在追求艺术的坎坷道路上的奋斗精神。本文对石楠创作的《潘玉良传》中主人公的形象与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说创作 作家石楠 潘玉良传 人物形象
《画魂——潘玉良传》是石楠的第一部小说,这部成名作奠定了石楠以后传记创作的基本特征,其后的传记创作无论是从写作内容还是写作方法、艺术特征等都沿着《画魂》开创的范式进行。比如写积极向上的苦难者时,让人物在直面苦难、超越苦难的过程中尽显生命的价值,生动曲折的情节与悬念的设置,细节的虚构以及真挚感情的投射,直抵人心灵深处的文字表达等等。石楠的传记文学很难从职业上分,但她选择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选择经受苦难最终走向成功的苦难者,写他们用苦斗的方法对抗苦难的人生,不断追求改变的命运。
一、石楠创作的《画魂》主人公潘玉良人物分析
在中国传统文学里,虽然也有描述悲剧故事的作品,但是往往以正义的胜利或悲剧人物妥协或浪漫主义的手法冲淡了悲剧的味道,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痛苦在文学作品中淡化,人格的独立、人性的崇高也随之被淹没,人格精神完美让位给了灭欲忍让,从而达到心灵和社会的和谐。痛苦是唤醒人格精神的一味良药,只有深沉而剧烈的痛苦,才能激起生命里的意志,形成一股经久不衰的动力,从而真正体味到生命的价值。而这种潜在的意识一旦遇到优越的环境,就会像一粒种子遇到沃土、甘露的滋润一样立即破土而出,显示出一股不可压抑的生命力。
石楠的成名作小说《画魂》打下了写强女人的基础,主人公潘玉良出身卑微,家境贫寒,幼年失怙,很小就被卖给青楼。安徽农村的艰辛给她勤劳、自强的品格,也为她在妓院出人头地打下了心理基础,正因为她的勤学、自强、自重,赢得了新思想的潘赞化的好感和爱情,帮助她出了青楼、教给她文化、支持她学画。如果是一般的女性,她们就可能会陶醉在这转眼间得来的幸福里了。而潘玉良却并没有这样,她忘不了她有过的痛苦,她的心灵是压抑静止的,以至她到了上海后看到洪老师作画总是偷偷地学。到上海后,潘赞化又因事务在身而回安徽上任后,潘玉良的个人生活就变得更加孤单,她只有通过废寝忘食的画画、读书来减轻内心的痛苦,而对艺术的投入也唤醒了她对自我的自信。从此她更加发奋地学习艺术,以至后来风雨无阻地远赴法国学习西方艺术,为她在艺术上和社会上都赢得了很高的地位和荣誉,然而已经深深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教育熏陶的她,在她学成归来时却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她在艺术上、工作上、家庭生活方面都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她那被唤醒自觉意识受到了压抑,在与传统文化的较量过程中,她虽然失败了,但她却保住了自我的主体意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传统文化,最后她带着这份深切的体验又回到了艺术之都巴黎,在那里孤独地度过她的下半生。在那里,在痛苦的艺术奋斗中忘却了自己暂时的痛苦,最终达到她艺术上的最高境界,中西合璧,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早期一位杰出的女油画家,有“东方的马蒂斯”之称。
在上面的文本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主人公潘玉良的人物结构是充满悲剧性的,这种“悲剧性”又是充满魅力的。对于潘玉良而言,她既是身在此处但又是身在他处——这是因为她的存在已化作历史烟尘无力再穿越时光隧道实现回光返照;而文学竭力塑造的悲剧结构,的确还原了“潘玉良”,但还原是已不在此处的象征符号。但无论是肉身还是符号的“潘玉良”,它们都无例外地放射出“悲剧”的光芒,灼伤每一对善感的眼眸。因此,我们看到在文学之外,似乎都还存在着另一个“潘玉良”——那就是生活世界中的潘玉良。但是,谁都不会去质疑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因为,文学的叙事逻辑早就将人们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了悲剧的结构之中。毫不夸张地说,在《画魂》中,悲剧以其自身的魅力再造了一个能够吸引人们心灵的“潘玉良”,尽管这些文本披着艺术的羊皮,却仍然无法掩盖其冷酷动人的本来面目。
二、石楠《画魂》的创作手法分析
自传记体文学诞生以来,怎么写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既是传记,肯定有实的一面,既是文学肯定会有一些文学手段。传记文学的本质特征,“既不是纯粹的历史,也不完全是文学性虚构,它应该是一种综合,一种基于史而臻于文的叙述。”传记大体围绕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用文学的方法来写,有渲染和感情、比喻、夸张等,在大的事件上要忠于传主,要忠于所写人物的个性,个别细节和辅助的人物可以有想象有填充,是历史真实与诗意情怀的结合。
小说式的写法使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扩大,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文学天赋,在组织人物刻画性格方面自由翱翔。但是传记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还要受传记这种文体的约束,所以太虚了不行。以《潘玉良传》为例,作者写到潘玉良的美丽用了很抒情的文字:“身材修长,两目秀美,白里泛红的两颊,现出一深一浅的酒擂,一攀一笑,就像两杯醇厚的青梅酒,诱人思醉。”写潘玉良人生历程中出淤泥而不染,特别注意渲染其贞其节;写潘玉良海外思念祖国,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等,都有刻意拔高美化的痕迹。有些虚构可能会脱离历史史实,比如:写潘玉良去美专读书因出身被拒;在写到潘玉良亲朋好友时,也往往回避其不美好的一面;写到潘玉良家人的种种做法,也处处是为潘玉良着想,没有任何别的因素。虚构过度的情节使作品在整体架构上不够均衡,对小说化手法的过多依赖,使作品在叙事手法和创作风格上给人雷同化之感。
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因为中国传统文学虽然也有带悲剧性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红楼梦》、《拜月亭》之类,但是从来没有描写过人性的执著与崇高,只是对现实社会做一些温和的批判、揭露,而没有认真描写过人的主体精神与现实社会斗争的过程的惨烈,没有达到高扬人性完善人格的作用,艺术失去了塑造人们完美心灵的作用。而这篇小说《画魂》却能给人以启发,让人最后精神振奋,虽然这篇小说并没有给人恐怖或令人同情的艺术效果,但它通过主人公与隐藏在她内心的痛苦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最后自身死去,整个故事弥扬着一种人类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因而给人一种忧郁的喜悦,给人一种淡淡的优美的悲剧味,这也是小说《画魂》能取得成功的审美意识的根基。
三、结语
小说《画魂》奠定了这种小说式的写法,以后《柳如是传》、《美神——刘苇传》、《另类才女苏雪林》、《中国第一女兵》等小说基本都是这种创作思路。在《潘玉良传》后记中作者石楠曾写道:“为人类生存和繁衍做过伟大牺牲和贡献的女人们,在精神文明上,同样不乏才华和建树。然而,历史长河的漫漫泥沙和世俗偏见淹没了她们的光辉。作为一个女性,我感到遗憾和不平! 我决意去寻找女性中即将被历史埋没了的星星,我想努力去工作,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擦拭裹挟她们的泥沙,让她们重放光彩。”石楠的小说让这些女性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她选择的写作人物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苦难中奋斗,自强不息,终获成功。石楠为苦难的奋斗者立传,从主人公苦难的人生中表现坚强,通过苦难阐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楠.我为苦难者立传——石楠文集(第1卷)[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17.
[2]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M].语文出版社,1999.
[3]石楠.画魂[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关键词:小说创作 作家石楠 潘玉良传 人物形象
《画魂——潘玉良传》是石楠的第一部小说,这部成名作奠定了石楠以后传记创作的基本特征,其后的传记创作无论是从写作内容还是写作方法、艺术特征等都沿着《画魂》开创的范式进行。比如写积极向上的苦难者时,让人物在直面苦难、超越苦难的过程中尽显生命的价值,生动曲折的情节与悬念的设置,细节的虚构以及真挚感情的投射,直抵人心灵深处的文字表达等等。石楠的传记文学很难从职业上分,但她选择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选择经受苦难最终走向成功的苦难者,写他们用苦斗的方法对抗苦难的人生,不断追求改变的命运。
一、石楠创作的《画魂》主人公潘玉良人物分析
在中国传统文学里,虽然也有描述悲剧故事的作品,但是往往以正义的胜利或悲剧人物妥协或浪漫主义的手法冲淡了悲剧的味道,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痛苦在文学作品中淡化,人格的独立、人性的崇高也随之被淹没,人格精神完美让位给了灭欲忍让,从而达到心灵和社会的和谐。痛苦是唤醒人格精神的一味良药,只有深沉而剧烈的痛苦,才能激起生命里的意志,形成一股经久不衰的动力,从而真正体味到生命的价值。而这种潜在的意识一旦遇到优越的环境,就会像一粒种子遇到沃土、甘露的滋润一样立即破土而出,显示出一股不可压抑的生命力。
石楠的成名作小说《画魂》打下了写强女人的基础,主人公潘玉良出身卑微,家境贫寒,幼年失怙,很小就被卖给青楼。安徽农村的艰辛给她勤劳、自强的品格,也为她在妓院出人头地打下了心理基础,正因为她的勤学、自强、自重,赢得了新思想的潘赞化的好感和爱情,帮助她出了青楼、教给她文化、支持她学画。如果是一般的女性,她们就可能会陶醉在这转眼间得来的幸福里了。而潘玉良却并没有这样,她忘不了她有过的痛苦,她的心灵是压抑静止的,以至她到了上海后看到洪老师作画总是偷偷地学。到上海后,潘赞化又因事务在身而回安徽上任后,潘玉良的个人生活就变得更加孤单,她只有通过废寝忘食的画画、读书来减轻内心的痛苦,而对艺术的投入也唤醒了她对自我的自信。从此她更加发奋地学习艺术,以至后来风雨无阻地远赴法国学习西方艺术,为她在艺术上和社会上都赢得了很高的地位和荣誉,然而已经深深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教育熏陶的她,在她学成归来时却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她在艺术上、工作上、家庭生活方面都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她那被唤醒自觉意识受到了压抑,在与传统文化的较量过程中,她虽然失败了,但她却保住了自我的主体意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传统文化,最后她带着这份深切的体验又回到了艺术之都巴黎,在那里孤独地度过她的下半生。在那里,在痛苦的艺术奋斗中忘却了自己暂时的痛苦,最终达到她艺术上的最高境界,中西合璧,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早期一位杰出的女油画家,有“东方的马蒂斯”之称。
在上面的文本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主人公潘玉良的人物结构是充满悲剧性的,这种“悲剧性”又是充满魅力的。对于潘玉良而言,她既是身在此处但又是身在他处——这是因为她的存在已化作历史烟尘无力再穿越时光隧道实现回光返照;而文学竭力塑造的悲剧结构,的确还原了“潘玉良”,但还原是已不在此处的象征符号。但无论是肉身还是符号的“潘玉良”,它们都无例外地放射出“悲剧”的光芒,灼伤每一对善感的眼眸。因此,我们看到在文学之外,似乎都还存在着另一个“潘玉良”——那就是生活世界中的潘玉良。但是,谁都不会去质疑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因为,文学的叙事逻辑早就将人们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了悲剧的结构之中。毫不夸张地说,在《画魂》中,悲剧以其自身的魅力再造了一个能够吸引人们心灵的“潘玉良”,尽管这些文本披着艺术的羊皮,却仍然无法掩盖其冷酷动人的本来面目。
二、石楠《画魂》的创作手法分析
自传记体文学诞生以来,怎么写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既是传记,肯定有实的一面,既是文学肯定会有一些文学手段。传记文学的本质特征,“既不是纯粹的历史,也不完全是文学性虚构,它应该是一种综合,一种基于史而臻于文的叙述。”传记大体围绕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用文学的方法来写,有渲染和感情、比喻、夸张等,在大的事件上要忠于传主,要忠于所写人物的个性,个别细节和辅助的人物可以有想象有填充,是历史真实与诗意情怀的结合。
小说式的写法使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扩大,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文学天赋,在组织人物刻画性格方面自由翱翔。但是传记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还要受传记这种文体的约束,所以太虚了不行。以《潘玉良传》为例,作者写到潘玉良的美丽用了很抒情的文字:“身材修长,两目秀美,白里泛红的两颊,现出一深一浅的酒擂,一攀一笑,就像两杯醇厚的青梅酒,诱人思醉。”写潘玉良人生历程中出淤泥而不染,特别注意渲染其贞其节;写潘玉良海外思念祖国,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等,都有刻意拔高美化的痕迹。有些虚构可能会脱离历史史实,比如:写潘玉良去美专读书因出身被拒;在写到潘玉良亲朋好友时,也往往回避其不美好的一面;写到潘玉良家人的种种做法,也处处是为潘玉良着想,没有任何别的因素。虚构过度的情节使作品在整体架构上不够均衡,对小说化手法的过多依赖,使作品在叙事手法和创作风格上给人雷同化之感。
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因为中国传统文学虽然也有带悲剧性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红楼梦》、《拜月亭》之类,但是从来没有描写过人性的执著与崇高,只是对现实社会做一些温和的批判、揭露,而没有认真描写过人的主体精神与现实社会斗争的过程的惨烈,没有达到高扬人性完善人格的作用,艺术失去了塑造人们完美心灵的作用。而这篇小说《画魂》却能给人以启发,让人最后精神振奋,虽然这篇小说并没有给人恐怖或令人同情的艺术效果,但它通过主人公与隐藏在她内心的痛苦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最后自身死去,整个故事弥扬着一种人类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因而给人一种忧郁的喜悦,给人一种淡淡的优美的悲剧味,这也是小说《画魂》能取得成功的审美意识的根基。
三、结语
小说《画魂》奠定了这种小说式的写法,以后《柳如是传》、《美神——刘苇传》、《另类才女苏雪林》、《中国第一女兵》等小说基本都是这种创作思路。在《潘玉良传》后记中作者石楠曾写道:“为人类生存和繁衍做过伟大牺牲和贡献的女人们,在精神文明上,同样不乏才华和建树。然而,历史长河的漫漫泥沙和世俗偏见淹没了她们的光辉。作为一个女性,我感到遗憾和不平! 我决意去寻找女性中即将被历史埋没了的星星,我想努力去工作,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擦拭裹挟她们的泥沙,让她们重放光彩。”石楠的小说让这些女性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她选择的写作人物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苦难中奋斗,自强不息,终获成功。石楠为苦难的奋斗者立传,从主人公苦难的人生中表现坚强,通过苦难阐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楠.我为苦难者立传——石楠文集(第1卷)[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17.
[2]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M].语文出版社,1999.
[3]石楠.画魂[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