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联片研训”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实施后,县级教研部门都能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把校本教研作为转变教研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县有中小学38所,学校间存在诸多差异,在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城区学校规模扩大,优质师资流向城区,使本来骨干教师缺乏、教研机制不够健全的农村学校,在教科研动力、资源、质量等方面更显得薄弱,校本教研难上档次;(2)中心小学管辖下的村小,点多面广,教师编制紧,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常常“脱不了身”,“单打一”现象比较普遍,教师间相互沟通少,规模化教研活动开展有困难,不易获取外界信息;(3)交流不畅,部分农村教师数年来未参加过市级层面的现场教学观摩、交流活动,教育信息闭塞,教学观念相对落后;(4)从县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研室来看,虽然研训的重心能够下移,并通过聚焦蹲点学校等方式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僧多粥少,对具体的学科教师来说活动量还是显得过少,群众性的合作研训氛围尚未形成。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联片研训”活动。所谓“联片研训”,就是整合相关学校的力量,通过教研、科研、培训来改善教科研活动质量,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区域研训与校本研训的水平,促进本区域学校教育质量的均衡化、优质化。
二、“联片研训”活动主体的类型
(一)由教育局牵头,同一区域的学校组成的活动主体
县教育局领导、各科室负责人、全体教研员和区域内各校校长、教务主任共同深入课堂,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开展的活动针对性强(针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展开)、内容丰富(有上课、听课、评课等),可以促使学校间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由教研室牵头,同一学科教师组成的活动主体
这一活动主体开展的活动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统一策划,每学期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各学科活动,学校间进行轮流坐庄;二是形式多样,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上课、说课、评课、专题讲座等;三是主题明确,结合学科课题、教学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四是参与面广,既有名师、教坛新秀的送教,又有普通教师的展示。只要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就能有所收获。
(三)学校自发建立的共同体
这一共同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自己目标,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活动主题;二是校间能互补,它们基础相似,又有各自的特点,在学科上能够相互补充。它们有比较规范的活动制度,从学期初的活动计划制订到活动的组织方式都有一定要求。
(四)城区、农村学校相互结对组成的共同体
由教育局组织,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这样的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主题,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联片研训”的活动方式
(一)合“资”经营“教研”
1.共享教学资源
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开展区域合“资”经营“教研”活动,整合区域学校的资源,可以解决经费与资源的矛盾;对教学录像、教育名著、研究材料等实行“分开征订、共同使用”的原则,可以盘活教学资源;对优秀的课件、教案、试卷库以及学校内部的一些教学资源实行共享,可以节省学校有限的教学资金,还可以收到1+1+1>3的效果。
2.课堂主题教研
此项活动开始于各校推出骨干教师上课,主要围绕学科的重难点展开教学,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2008年9月,我们改“无主题教研”为“主题教研”。通常的教研活动,由于没有主题,参与的教师事先没有准备,缺少深入思考,活动的效益不佳。而主题教研,南于教师任务明确,目的性强,能在课堂观察、评课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流程(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观点展示-互动评课-专家点评),取得良好的成效。活动中既有学校所在区域内教师上课,也有外来的名师、骨干教师送教,一般采取的方法是:确定主题-课前思考-课堂观察-主题研讨-专业引领。
(二)合“做”科研项目
1.细化小课题
为进行“真、实”的课题研究,我们将课题细化为众多的小课题,然后在各种实践课、德育活动中集体攻关,完成研究。如同弓初中开展的”农村初中区域性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活动,就邀请了龙绕、何家初中的社会、科学老师参加。课题紧紧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主题展开研讨,活动既有展示课,又有专题发言,还有相关老师的评课研讨、相关专家的总结点评等。
2.合设课改论坛
针对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成功经验,我们在区域研训中,围绕主题开展论坛,要求每校派m若干名教师发言,每校发言时间为15分钟。如“山风共同体”在举办了班主任工作论坛。在活动中,三校各有一名班主任作专题发言,还邀请了市优秀班主任作专题发言,并请教育局教育科领导作总结指导。
(三)合力培训教师
1.共享专家资源
在专家引领教师的教研活动中,片内学校统一安排,资源共享。这改变了以往一所学校组织的活动,一位教师上课给一所学校的教师听、一位专家为一所学校做报告的情况。教学主题研讨活动每次都邀请市、县教研室专家作相关的主题报告,与主题研讨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进了活动向内涵发展,提高了活动效果。
2.共建“老中青”平台
我县的中老年教师较多,2005年的调查显示,中老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7.3%,个别学校达到了62.5%。因此,我们推出了“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互动学习”的研训活动,主要内容是: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定期开展“老中青合作课”,即针对同一堂课,中年教师备课、说课,青年教师上课,老年教师评课;开展“老中青合作课”赛课等活动。
3.送“教”下村完小
针对村完小的教师很难有机会与同行交流的情况,我们组织了外乡骨干教师送“教”活动:由各学校分别派出优秀教师,采用互动的形式送教下村。送教的科目涉及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形式有说课、上课、评课、骨干教师讲座等。外乡教师来送教很新鲜,村完小教师特别欢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
(四)共同创设教师发展平台
教师进修学校搭建平台,开展三项教学竞赛(优质课、论文、案例评比)以及教师“3+X”基本功比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优质课、基本功比赛一般都采用“先学校比赛选拔,再参加区域评比,最后在县集中评比”的方式。竞赛对新生代、中老年教师单独设奖,让所有的教师都有一个适合向身发展的舞台,从而激励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发展。
四、“联片研训”取得的初步成果
(一)教研活动的策划更具实效性
通过有计划、细策划的对各个层面的学校开展“联片研训”活动,教研活动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以主题教研为切口的“三课两反思”“老中青同交流”等教、研、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促进了教研活动进一步有计划地实施。
(二)使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更多的平台
在“联片研训”实践过程中,上课、评课、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使参与的教师在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使各种学校在相互学习中共同发展
“联片研训”,取长补短,整合了教学资源,盘活了教师资源,促进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五、“联片研训”实践的反思
(一)区域研训活动内容有局限性
目前各区域研训活动大都局限在教育教学方面。初中段要创新点子,改变当前深度不够、力度不足,仅局限于片常规教研活动的现状;小学段组织比较松散。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形式上还可以尝试教师、学生业余生活等方面的联谊,以及针对学校管理层面的研讨。
(二)区域研训活动要有后续性
区域研训活动的后续性就是要对活动有一个反思、完善的过程。对每次活动后的材料要及时整理,包括活动方案、活动具体材料、活动小结等,都要求规范到位,统一由具体负责的学校组织整理。在具体工作中,还要有针对性地请全体教师对某些学校有欠缺的工作进行指导,并给予行动上的帮助,以便查漏补缺,进一步发挥效益。
(三)区域研训活动要注重内涵发展
区域研训活动不能浮于表面,要在内涵建没上下工夫:要提高活动的质量、注重实效;每次活动要有操作性,做到定人、定时、定点、定主题,有专人负责;要关注教师个体,建立区域内的教研大组,发挥校际间学科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勋贵,农村小学区域性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7(5)
[2]钟云姣,毛佩清创设“走出校本”的校本教研新形式[N]中国教育报,2007-11-30(5)
新课程实施后,县级教研部门都能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把校本教研作为转变教研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县有中小学38所,学校间存在诸多差异,在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城区学校规模扩大,优质师资流向城区,使本来骨干教师缺乏、教研机制不够健全的农村学校,在教科研动力、资源、质量等方面更显得薄弱,校本教研难上档次;(2)中心小学管辖下的村小,点多面广,教师编制紧,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常常“脱不了身”,“单打一”现象比较普遍,教师间相互沟通少,规模化教研活动开展有困难,不易获取外界信息;(3)交流不畅,部分农村教师数年来未参加过市级层面的现场教学观摩、交流活动,教育信息闭塞,教学观念相对落后;(4)从县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研室来看,虽然研训的重心能够下移,并通过聚焦蹲点学校等方式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僧多粥少,对具体的学科教师来说活动量还是显得过少,群众性的合作研训氛围尚未形成。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联片研训”活动。所谓“联片研训”,就是整合相关学校的力量,通过教研、科研、培训来改善教科研活动质量,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区域研训与校本研训的水平,促进本区域学校教育质量的均衡化、优质化。
二、“联片研训”活动主体的类型
(一)由教育局牵头,同一区域的学校组成的活动主体
县教育局领导、各科室负责人、全体教研员和区域内各校校长、教务主任共同深入课堂,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开展的活动针对性强(针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展开)、内容丰富(有上课、听课、评课等),可以促使学校间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由教研室牵头,同一学科教师组成的活动主体
这一活动主体开展的活动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统一策划,每学期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各学科活动,学校间进行轮流坐庄;二是形式多样,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上课、说课、评课、专题讲座等;三是主题明确,结合学科课题、教学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四是参与面广,既有名师、教坛新秀的送教,又有普通教师的展示。只要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就能有所收获。
(三)学校自发建立的共同体
这一共同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自己目标,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活动主题;二是校间能互补,它们基础相似,又有各自的特点,在学科上能够相互补充。它们有比较规范的活动制度,从学期初的活动计划制订到活动的组织方式都有一定要求。
(四)城区、农村学校相互结对组成的共同体
由教育局组织,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这样的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主题,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联片研训”的活动方式
(一)合“资”经营“教研”
1.共享教学资源
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开展区域合“资”经营“教研”活动,整合区域学校的资源,可以解决经费与资源的矛盾;对教学录像、教育名著、研究材料等实行“分开征订、共同使用”的原则,可以盘活教学资源;对优秀的课件、教案、试卷库以及学校内部的一些教学资源实行共享,可以节省学校有限的教学资金,还可以收到1+1+1>3的效果。
2.课堂主题教研
此项活动开始于各校推出骨干教师上课,主要围绕学科的重难点展开教学,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2008年9月,我们改“无主题教研”为“主题教研”。通常的教研活动,由于没有主题,参与的教师事先没有准备,缺少深入思考,活动的效益不佳。而主题教研,南于教师任务明确,目的性强,能在课堂观察、评课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流程(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观点展示-互动评课-专家点评),取得良好的成效。活动中既有学校所在区域内教师上课,也有外来的名师、骨干教师送教,一般采取的方法是:确定主题-课前思考-课堂观察-主题研讨-专业引领。
(二)合“做”科研项目
1.细化小课题
为进行“真、实”的课题研究,我们将课题细化为众多的小课题,然后在各种实践课、德育活动中集体攻关,完成研究。如同弓初中开展的”农村初中区域性校本教研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活动,就邀请了龙绕、何家初中的社会、科学老师参加。课题紧紧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主题展开研讨,活动既有展示课,又有专题发言,还有相关老师的评课研讨、相关专家的总结点评等。
2.合设课改论坛
针对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成功经验,我们在区域研训中,围绕主题开展论坛,要求每校派m若干名教师发言,每校发言时间为15分钟。如“山风共同体”在举办了班主任工作论坛。在活动中,三校各有一名班主任作专题发言,还邀请了市优秀班主任作专题发言,并请教育局教育科领导作总结指导。
(三)合力培训教师
1.共享专家资源
在专家引领教师的教研活动中,片内学校统一安排,资源共享。这改变了以往一所学校组织的活动,一位教师上课给一所学校的教师听、一位专家为一所学校做报告的情况。教学主题研讨活动每次都邀请市、县教研室专家作相关的主题报告,与主题研讨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进了活动向内涵发展,提高了活动效果。
2.共建“老中青”平台
我县的中老年教师较多,2005年的调查显示,中老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7.3%,个别学校达到了62.5%。因此,我们推出了“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互动学习”的研训活动,主要内容是: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定期开展“老中青合作课”,即针对同一堂课,中年教师备课、说课,青年教师上课,老年教师评课;开展“老中青合作课”赛课等活动。
3.送“教”下村完小
针对村完小的教师很难有机会与同行交流的情况,我们组织了外乡骨干教师送“教”活动:由各学校分别派出优秀教师,采用互动的形式送教下村。送教的科目涉及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形式有说课、上课、评课、骨干教师讲座等。外乡教师来送教很新鲜,村完小教师特别欢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
(四)共同创设教师发展平台
教师进修学校搭建平台,开展三项教学竞赛(优质课、论文、案例评比)以及教师“3+X”基本功比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优质课、基本功比赛一般都采用“先学校比赛选拔,再参加区域评比,最后在县集中评比”的方式。竞赛对新生代、中老年教师单独设奖,让所有的教师都有一个适合向身发展的舞台,从而激励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发展。
四、“联片研训”取得的初步成果
(一)教研活动的策划更具实效性
通过有计划、细策划的对各个层面的学校开展“联片研训”活动,教研活动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以主题教研为切口的“三课两反思”“老中青同交流”等教、研、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促进了教研活动进一步有计划地实施。
(二)使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更多的平台
在“联片研训”实践过程中,上课、评课、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使参与的教师在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使各种学校在相互学习中共同发展
“联片研训”,取长补短,整合了教学资源,盘活了教师资源,促进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五、“联片研训”实践的反思
(一)区域研训活动内容有局限性
目前各区域研训活动大都局限在教育教学方面。初中段要创新点子,改变当前深度不够、力度不足,仅局限于片常规教研活动的现状;小学段组织比较松散。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形式上还可以尝试教师、学生业余生活等方面的联谊,以及针对学校管理层面的研讨。
(二)区域研训活动要有后续性
区域研训活动的后续性就是要对活动有一个反思、完善的过程。对每次活动后的材料要及时整理,包括活动方案、活动具体材料、活动小结等,都要求规范到位,统一由具体负责的学校组织整理。在具体工作中,还要有针对性地请全体教师对某些学校有欠缺的工作进行指导,并给予行动上的帮助,以便查漏补缺,进一步发挥效益。
(三)区域研训活动要注重内涵发展
区域研训活动不能浮于表面,要在内涵建没上下工夫:要提高活动的质量、注重实效;每次活动要有操作性,做到定人、定时、定点、定主题,有专人负责;要关注教师个体,建立区域内的教研大组,发挥校际间学科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勋贵,农村小学区域性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7(5)
[2]钟云姣,毛佩清创设“走出校本”的校本教研新形式[N]中国教育报,2007-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