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教学并不重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应重于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有一双独具的“慧眼”,这是数学教师的第二双眼睛,这双眼睛主要的功能就是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数学思维的闪光点是在思维的碰撞下而产生的火花,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数学教师只有发现了思维的闪光点,才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关键词:独立思考;重建教学内容;信息传递
数学是科学之母,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形成了正确合理的数学思考方式,对其研究其它应用性科学的帮助是极大的。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形成数学的思考方式呢?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上点滴地浸润,数学课教学并不重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应重于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有一双独具的“慧眼”,这是数学教师的第二双眼睛,这双眼睛主要的功能就是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数学思维的闪光点是在思维的碰撞下而产生的火花,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数学教师只有发现了思维的闪光点,才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如果把数学教师比作厨师,学生数学思维的闪光点就是他制作大餐的原材料。平时的数学课上或多或少会有思维火花的出现,有一双慧眼的教师会抓住,无这双慧眼的教师会让这火花悄悄地熄灭。但这样的方式始终在被动地等,个人认为:等待闪光点不如创造闪光点。这样的教师不仅具有一双慧眼,还有一颗“慧脑”。
下面结合初次教低段数学的一些感受谈谈如何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1、学生独立思考,让思维火花有产生的时间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发展,不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意学生是否有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思”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担心浪费时间,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才能进入深度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一般不急于让学生讨论,也不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首先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独立思考时间不足,此时让学生交流答案,那些思维懒惰的学生就有了可乘之机,会让部分惰性学生坐享其成,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思维火花就无从谈起。独立思考后的交流中也许有很多学生给不出正确答案,有些甚至思路都不对,但这都没有关系,还可以再让该名学生继续思考(20秒以内),这个再思考的过程是对自我的质疑,同时对前面思路的修正,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会起到奇异的效果。若实在回答不对,但只要学生思考了,当别人讲答案的时候,他就明白了自己哪里想得不对。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17页编4的乘法口诀。
当学生编完4的乘法口诀后,要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发现4的乘法口诀的内在联系,便于记忆。如:“相邻两句口诀积相差4”等。此时就应让学生先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如果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了“相邻两句口诀积相差4”,可以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会相差4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是第二个因数代表车的辆数,增加一辆车就增加4个轮子,积就会增加4。这样有时间保证的再思考过程就避免了死记硬背,让学生理解记忆,每次在记4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就会联想起“增加一辆车就增加4个轮子”的情境,这就是创新思维的火花。
又如:教材第42页练习第7题。
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用加法算,但要求用前面学习的乘法算后,就可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时学生可以想到用5×3+6;继续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又有5×4+1;再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并给予鼓励的话语,又会有6×4-3。此过程中思维层次逐渐提升,其中第三种算法应该属于创新思维了,数学思维的火花在思考时间的保证上由此产生。
低段的数学知识就那么一点点,就像薄薄的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就没意思了,如果教师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维的弦憋足了劲,经过充分的浸润、交流,才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
2、重建教学内容,让思维火花有产生的土壤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一定要在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之上进行。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再复制一遍知识,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施再创造。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思维的起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建,学生会省时省力,更利于學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提供这样的土壤,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在认识了乘法的意义之后,教师应抓住时机出示这样一道题目:把6+6+6+6+6+5=?写成乘法算式。粗略一看是不能写出乘法算式的,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多动脑,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结果学生得出的答案是:6×5+5(一般思维)、7×5(7个5创新思维)、6×6-1(创新思维)。然后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
学生已经形成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式,对于这样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困难。由此,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得到了深化,通过重建教学内容,发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一次次的思维创新成果才会激励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
3、信息传递科学,让思维火花有产生的空间
教学活动中信息传递的状态是这样的:
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交流必须通畅才有利于思维火花的产生。尤其要控制好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影响,学优生思考需要的时间短,学困生思考需要的时间长,如果这个度把握不好,学困生就会“思维抄袭”,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思考,乐于发表意见,学生才会有参与意识,才会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理顺信息交流的渠道,提供学生思考的机会和舞台,才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具备了以上的条件,才有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物质保证,学生的思维才有起飞的可能。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尽量多的让学生思考,多尝试,让学生当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黄丰雷.引导学生质疑思辨 点燃数学思维火花[J].黑河教育,2019(09):69-70.
关键词:独立思考;重建教学内容;信息传递
数学是科学之母,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形成了正确合理的数学思考方式,对其研究其它应用性科学的帮助是极大的。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形成数学的思考方式呢?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上点滴地浸润,数学课教学并不重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应重于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有一双独具的“慧眼”,这是数学教师的第二双眼睛,这双眼睛主要的功能就是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数学思维的闪光点是在思维的碰撞下而产生的火花,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数学教师只有发现了思维的闪光点,才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如果把数学教师比作厨师,学生数学思维的闪光点就是他制作大餐的原材料。平时的数学课上或多或少会有思维火花的出现,有一双慧眼的教师会抓住,无这双慧眼的教师会让这火花悄悄地熄灭。但这样的方式始终在被动地等,个人认为:等待闪光点不如创造闪光点。这样的教师不仅具有一双慧眼,还有一颗“慧脑”。
下面结合初次教低段数学的一些感受谈谈如何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1、学生独立思考,让思维火花有产生的时间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发展,不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意学生是否有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思”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担心浪费时间,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才能进入深度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一般不急于让学生讨论,也不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首先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独立思考时间不足,此时让学生交流答案,那些思维懒惰的学生就有了可乘之机,会让部分惰性学生坐享其成,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思维火花就无从谈起。独立思考后的交流中也许有很多学生给不出正确答案,有些甚至思路都不对,但这都没有关系,还可以再让该名学生继续思考(20秒以内),这个再思考的过程是对自我的质疑,同时对前面思路的修正,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会起到奇异的效果。若实在回答不对,但只要学生思考了,当别人讲答案的时候,他就明白了自己哪里想得不对。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17页编4的乘法口诀。
当学生编完4的乘法口诀后,要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发现4的乘法口诀的内在联系,便于记忆。如:“相邻两句口诀积相差4”等。此时就应让学生先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如果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了“相邻两句口诀积相差4”,可以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会相差4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是第二个因数代表车的辆数,增加一辆车就增加4个轮子,积就会增加4。这样有时间保证的再思考过程就避免了死记硬背,让学生理解记忆,每次在记4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就会联想起“增加一辆车就增加4个轮子”的情境,这就是创新思维的火花。
又如:教材第42页练习第7题。
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用加法算,但要求用前面学习的乘法算后,就可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时学生可以想到用5×3+6;继续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又有5×4+1;再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并给予鼓励的话语,又会有6×4-3。此过程中思维层次逐渐提升,其中第三种算法应该属于创新思维了,数学思维的火花在思考时间的保证上由此产生。
低段的数学知识就那么一点点,就像薄薄的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就没意思了,如果教师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维的弦憋足了劲,经过充分的浸润、交流,才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
2、重建教学内容,让思维火花有产生的土壤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一定要在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之上进行。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再复制一遍知识,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施再创造。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思维的起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建,学生会省时省力,更利于學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提供这样的土壤,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在认识了乘法的意义之后,教师应抓住时机出示这样一道题目:把6+6+6+6+6+5=?写成乘法算式。粗略一看是不能写出乘法算式的,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多动脑,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结果学生得出的答案是:6×5+5(一般思维)、7×5(7个5创新思维)、6×6-1(创新思维)。然后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
学生已经形成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式,对于这样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困难。由此,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得到了深化,通过重建教学内容,发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一次次的思维创新成果才会激励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
3、信息传递科学,让思维火花有产生的空间
教学活动中信息传递的状态是这样的:
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交流必须通畅才有利于思维火花的产生。尤其要控制好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影响,学优生思考需要的时间短,学困生思考需要的时间长,如果这个度把握不好,学困生就会“思维抄袭”,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思考,乐于发表意见,学生才会有参与意识,才会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理顺信息交流的渠道,提供学生思考的机会和舞台,才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具备了以上的条件,才有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物质保证,学生的思维才有起飞的可能。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尽量多的让学生思考,多尝试,让学生当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黄丰雷.引导学生质疑思辨 点燃数学思维火花[J].黑河教育,2019(0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