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语言的研究必然会和其他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某些学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在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当中的意义是丰富多样的。
一、从语言学角度看
1.语言和思维的产生
语言和思维都是劳动的产物。人的祖先在劳动中制造和运用工具,人才有了相互交际的迫切需要,渐渐地产生了语言。另一方面,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劳动的推动,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人要表达的意义愈来愈丰富,抽象思维的能力也愈来愈强,但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却需要有语言的推动才能完全实现。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首先从许多的自然现象中抽出个别事物,给它起个名称;然后在进一步的生产过程中比较具体事物的时候,人在这些事物中发现了某种共同的东西,从而创立了一般的概念。这样,人类就在语言的推动之下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抽象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出来的,如果原始人类的形象思维没有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如果原始人类只会用发声器官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而没有形象思维的高度发展和抽象思维的萌芽,也不可能产生抽象思维。除内部原因之外,语言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紧密相联。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它使人们能够表达各自的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是人脑反映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没有思维,人们就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这两种社会现象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虽然是由人们嘴里发出的声音作为它的物质外壳,但是语言并不只是人们嘴里发出的声音。人们嘴里发出的声音,只有在它有意义或者是和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语言。离开了思维,语言就不存在。思维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就掌握同种语言的人的思维差别来看,对语言掌握的程度不同,思维的方式就不同,一个呀呀学语的幼儿的思维能力与一个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很显然是有差异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来讲,对于同一年龄段的人的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思维与语言,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3.语言与思维的区别
人类的许多行为活动都可以规定为“思维”,但是,并非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与语言有关。多数情况下人的情感活动与语言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面对一幅赏心悦目的美术作品,人所表现的情绪并没有直接与语言关联起来。语言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会有这些情绪,但这些情绪本身与语言无关。虽然语言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性不能解释为它们的同一性,语言与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生理现象,承认语言与思维的同一性就是否定了语言与思维的区别。首先,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既然语言是“工具”,那语言就不可能是思维本身。其次,语言与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思维是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各种不同的判断,并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按一定的规则构成的系统,语言和思维都有各自的概念,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不能把二者混同起来。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
1.儿童的认知过程
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可以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和人的认知心理的发展中得到启示。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进入了一个现成的语言环境里,并在周围的环境里逐渐学会了语言。刚出生的婴儿是不会说话的,只是发出声音,一岁左右会说一些单词和句子,后来发展到两个句子。到了五六岁,儿童就能自由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出不同的句子。具体说来,在0~2岁的时候,婴儿只能认识眼前的事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相联系的感知来认识外部世界。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认识经常接近的人,会用微笑来表示友好,用哭泣来表示自己的需求和心理需要,没有表象和语言。在2~6岁的时候,儿童的心理活动产生了象征性的功能,儿童开始脱离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来进行思维。这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儿童在学习语言上逐渐摆脱了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注重语言自身。在6~1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认识到一个事物的认知特征是不变的。当他们具备了选择能力后,他们就可以摆脱自己的观点,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获得了分析事物的类属关系和序列关系的能力。总之,儿童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在人的儿童时期如影随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语言是思维的媒介
思维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借助言语、表象或行为对客观的感知、联想所形成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这里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及其内在和外在联系的心理反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对通过各种感观器官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解码与整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加工与组织工作,在自身的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利用已有的经验、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把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其外部形式加以联系,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我们必需的和想要的东西的。就是说语言建立在交流我们“需要”的愿望基础之上。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主要是一种用于表达可交流的思想和感情的语言符号系统”。意思是语言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思想,体现思维。因此,语言是一种人们用于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作为一种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存在,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根据语言与思维的定义能做出这样的推论:语言是因人们相互交流而存在的,语言是思维的媒介。
3.语言与思维的互动
人们所运用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的方式。思维促使语言发生变化,因为思维提供了更简洁、更精确、更丰富的语汇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用语言交流思想。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一位演说者在演讲之前,首先必须做的是,准备演讲的内容和方式等这些演讲所需要的工作,然后他需精心措词以便能清晰地向观众传达演讲内容。这就意味着,当一个人被邀请做工作报告时,他就不可能谈论娱乐。思维变化,语言也随之变化,思维可以促使语言发展和演变。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们调整某种思维,而且语言训练在帮助孩子们更快、更准确地认知周围世界方面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遇见语言影响思维的情况。语言不仅在这个层面对思维有影响,有时还会对思维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当一个癌症病人被告知所患的是绝症时,如果心理意志不坚强,他的生命就会比没有告知时的预期时间结束的早些。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媒介,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语言不断变化以反映人们的思想并影响着思维。
三、从文化学角度看
1.语言的文化意义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民族内部成员交流的共同基础和手段,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并为之服务的。语言来源于该民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反映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受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制约。也就是说,语言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容,体现着一定的文化特点。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创造的符号标记,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另一方面也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满足人们的交流需要。在历史上,语言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极其巨大的作用。通过语言的交流,人们才能更好地相互协作,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条件。语言的交流和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同样,语言作为文化的反映形式,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古希腊在哲学上的成就巨大,希腊语中就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哲学术语。意大利音乐、美术高度发展,意大利语中发展出了很多音乐美术方面的专业语言。语言和文化是不同的社会现象,但又是相辅相成的。
2.语言是思维转换成文化的纽带
语言具有文化意义,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了文化。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过程,它是民族的心理倾向,而语言则是民族进行交流的工具,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手法,民族的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通过民族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该民族的一种特定的文化。语言是思维的媒介,是民族内部成员思想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过程,也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思维与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另一方面思维还支配着语言。需指出的是,虽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语言并非思维的唯一载体。有时思维也以其他非语言形式为载体,比如音乐家可以用曲调思维表达思想感情,艺术家是用形象思维表达感情的。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在思维转换成文化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民族文化的不同造成思维的差异
思维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发展又丰富了民族语言的内涵,民族语言的丰富促进了民族思维的发展与活跃。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没有民族的思维就没有民族的语言,也就形成不了民族特定的文化。
中国人特定的民族心理、特定的民族思维模式通过特定的文字、特定的民族语言形成了特定的文化传统。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和心理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西方民族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则过分强调个性,具有倾向个人价值的民族心理,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就形成了西方人特定的文化模式,如个人英雄主义。
中西方在人文、历史、地理等民族文化上的不同决定着中西方思维的差异,而思维的差异则反映出民族语言心理倾向的不同,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体现了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的思维特征,具体体现在:第一、西方人偏重抽象思维而中国人偏重形象思维。第二、西方人偏重分析思维而中国人偏重综合思维。第三、西方人偏重垂直思维而中国人偏重曲线思维。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则是曲线型的。第四、西方人偏重形式逻辑而中国人偏重辨证思维。西方人理性思维发达,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而中国人感性思维发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
[2]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知识出版社,1992.
[4]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吉兴东,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一、从语言学角度看
1.语言和思维的产生
语言和思维都是劳动的产物。人的祖先在劳动中制造和运用工具,人才有了相互交际的迫切需要,渐渐地产生了语言。另一方面,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劳动的推动,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人要表达的意义愈来愈丰富,抽象思维的能力也愈来愈强,但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却需要有语言的推动才能完全实现。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首先从许多的自然现象中抽出个别事物,给它起个名称;然后在进一步的生产过程中比较具体事物的时候,人在这些事物中发现了某种共同的东西,从而创立了一般的概念。这样,人类就在语言的推动之下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抽象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出来的,如果原始人类的形象思维没有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如果原始人类只会用发声器官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而没有形象思维的高度发展和抽象思维的萌芽,也不可能产生抽象思维。除内部原因之外,语言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紧密相联。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它使人们能够表达各自的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是人脑反映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没有思维,人们就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这两种社会现象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虽然是由人们嘴里发出的声音作为它的物质外壳,但是语言并不只是人们嘴里发出的声音。人们嘴里发出的声音,只有在它有意义或者是和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语言。离开了思维,语言就不存在。思维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就掌握同种语言的人的思维差别来看,对语言掌握的程度不同,思维的方式就不同,一个呀呀学语的幼儿的思维能力与一个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很显然是有差异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来讲,对于同一年龄段的人的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思维与语言,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3.语言与思维的区别
人类的许多行为活动都可以规定为“思维”,但是,并非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与语言有关。多数情况下人的情感活动与语言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面对一幅赏心悦目的美术作品,人所表现的情绪并没有直接与语言关联起来。语言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会有这些情绪,但这些情绪本身与语言无关。虽然语言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性不能解释为它们的同一性,语言与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生理现象,承认语言与思维的同一性就是否定了语言与思维的区别。首先,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既然语言是“工具”,那语言就不可能是思维本身。其次,语言与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思维是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各种不同的判断,并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按一定的规则构成的系统,语言和思维都有各自的概念,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不能把二者混同起来。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
1.儿童的认知过程
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可以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和人的认知心理的发展中得到启示。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进入了一个现成的语言环境里,并在周围的环境里逐渐学会了语言。刚出生的婴儿是不会说话的,只是发出声音,一岁左右会说一些单词和句子,后来发展到两个句子。到了五六岁,儿童就能自由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出不同的句子。具体说来,在0~2岁的时候,婴儿只能认识眼前的事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相联系的感知来认识外部世界。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认识经常接近的人,会用微笑来表示友好,用哭泣来表示自己的需求和心理需要,没有表象和语言。在2~6岁的时候,儿童的心理活动产生了象征性的功能,儿童开始脱离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来进行思维。这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儿童在学习语言上逐渐摆脱了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注重语言自身。在6~1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认识到一个事物的认知特征是不变的。当他们具备了选择能力后,他们就可以摆脱自己的观点,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获得了分析事物的类属关系和序列关系的能力。总之,儿童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在人的儿童时期如影随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语言是思维的媒介
思维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借助言语、表象或行为对客观的感知、联想所形成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这里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及其内在和外在联系的心理反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对通过各种感观器官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解码与整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加工与组织工作,在自身的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利用已有的经验、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把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其外部形式加以联系,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我们必需的和想要的东西的。就是说语言建立在交流我们“需要”的愿望基础之上。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主要是一种用于表达可交流的思想和感情的语言符号系统”。意思是语言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思想,体现思维。因此,语言是一种人们用于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作为一种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存在,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根据语言与思维的定义能做出这样的推论:语言是因人们相互交流而存在的,语言是思维的媒介。
3.语言与思维的互动
人们所运用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的方式。思维促使语言发生变化,因为思维提供了更简洁、更精确、更丰富的语汇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用语言交流思想。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一位演说者在演讲之前,首先必须做的是,准备演讲的内容和方式等这些演讲所需要的工作,然后他需精心措词以便能清晰地向观众传达演讲内容。这就意味着,当一个人被邀请做工作报告时,他就不可能谈论娱乐。思维变化,语言也随之变化,思维可以促使语言发展和演变。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们调整某种思维,而且语言训练在帮助孩子们更快、更准确地认知周围世界方面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遇见语言影响思维的情况。语言不仅在这个层面对思维有影响,有时还会对思维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当一个癌症病人被告知所患的是绝症时,如果心理意志不坚强,他的生命就会比没有告知时的预期时间结束的早些。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媒介,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语言不断变化以反映人们的思想并影响着思维。
三、从文化学角度看
1.语言的文化意义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民族内部成员交流的共同基础和手段,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并为之服务的。语言来源于该民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反映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受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制约。也就是说,语言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容,体现着一定的文化特点。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创造的符号标记,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另一方面也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满足人们的交流需要。在历史上,语言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极其巨大的作用。通过语言的交流,人们才能更好地相互协作,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条件。语言的交流和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同样,语言作为文化的反映形式,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古希腊在哲学上的成就巨大,希腊语中就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哲学术语。意大利音乐、美术高度发展,意大利语中发展出了很多音乐美术方面的专业语言。语言和文化是不同的社会现象,但又是相辅相成的。
2.语言是思维转换成文化的纽带
语言具有文化意义,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了文化。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过程,它是民族的心理倾向,而语言则是民族进行交流的工具,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手法,民族的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通过民族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该民族的一种特定的文化。语言是思维的媒介,是民族内部成员思想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过程,也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思维与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另一方面思维还支配着语言。需指出的是,虽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语言并非思维的唯一载体。有时思维也以其他非语言形式为载体,比如音乐家可以用曲调思维表达思想感情,艺术家是用形象思维表达感情的。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在思维转换成文化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民族文化的不同造成思维的差异
思维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发展又丰富了民族语言的内涵,民族语言的丰富促进了民族思维的发展与活跃。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没有民族的思维就没有民族的语言,也就形成不了民族特定的文化。
中国人特定的民族心理、特定的民族思维模式通过特定的文字、特定的民族语言形成了特定的文化传统。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和心理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西方民族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则过分强调个性,具有倾向个人价值的民族心理,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就形成了西方人特定的文化模式,如个人英雄主义。
中西方在人文、历史、地理等民族文化上的不同决定着中西方思维的差异,而思维的差异则反映出民族语言心理倾向的不同,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体现了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的思维特征,具体体现在:第一、西方人偏重抽象思维而中国人偏重形象思维。第二、西方人偏重分析思维而中国人偏重综合思维。第三、西方人偏重垂直思维而中国人偏重曲线思维。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则是曲线型的。第四、西方人偏重形式逻辑而中国人偏重辨证思维。西方人理性思维发达,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而中国人感性思维发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
[2]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知识出版社,1992.
[4]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吉兴东,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