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担任小学语文教师以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更灵活、自然、贴切地把孩子带入课本中感悟其中的情感,也有过针对不同形式课文的尝试。下面就结合几个小例子说说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
一、找准情感点,引起共鸣
教材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美丽的景色、生动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操的情操。
《七颗钻石》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中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入戏”点:其一,干旱带来危机,女孩出门寻水晕倒,体现出找水极其不易,凸显水弥足珍贵;其二,女孩拿着水罐回家,母亲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水给女儿,母爱感动天地,水壶变为黄金;其三,口渴难耐的女儿接过水,但又让给了素不相识的讨水路人,文章立意提升到“博爱”、“大爱”的高度,于是天地动容,水如泉涌,7颗钻石从水中跃然而出并变为天空的星星。要想让学生体会到“爱”从小到大的过程和“让水”这一看似简单动作背后的深意,就必须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背景——“旱”与“渴”。我是这样设计学习过程的:先问学生体会什么是口渴、极其的口渴(口渴)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学生很快抓住了“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词)?接着引导学生从“再也忍不住”体会到隐藏于文字深处的情感:那小姑娘忍了多久呀!学生结合上文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找水时忍着,有了一罐水后为了给妈妈喝忍着,给小狗喝水时忍着,到家后递给妈妈水时还是忍着……这忍需要多大的忍耐力,而这忍耐力是靠她那心中的“爱”支撑着。学生还从“咽了一口唾沫”感受到小姑娘已“渴到了极点”“渴得受不了”“再不喝水就要死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要把水给过路人喝。体会到这里,我和孩子们都被那无私、博大的爱震撼了。最后孩子们噙着眼泪读完了这段话的。由此我感悟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找准了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点”,带着他们走进文本里去,当他们内心受到触动,心灵受到撞击,情便由感而发。
当然,迅速找出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能够理解、容易接受的课文情感的切入点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在此我抛砖引玉提出一个自己领悟的办法,即备课时首先弄明白文章的中心(主题)是什么?然后找出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接着研读一些关键的词语。教学时抓住这些内容去读、去思、去品味。
二、由表及里,体会深意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宛如站着读者,桥的那边宛如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积极思维、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情点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
例如教学古诗《嫦娥奔月》(整首诗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初步体会整首诗的基础上,我追了一句:“诗中难道只有嫦娥感到孤独寂寞吗?”学生马上答道:“还有诗人!”“从‘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可体会到的。”我又问:“哪些词最能体会到诗人那寂寞孤独的心?“深”;“我从‘深’字体会到诗人孤零零地坐到了深夜。”;“我从‘深’体会到那时那景非常凄涼。”;“我还从‘深’体会到一种深深的寒意。”
多深入的体会,多丰富的想象。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我不禁感叹道:“原来诗人有着与嫦娥同样的心情,聪明的诗人是在借嫦娥抒发自己寂寞的心情。”接着学生朗读了全诗,情自然而然产生了。
知其然应深究其所以然,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有好处的。诗人为何会有这般感叹?适当引入诗词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履历,可以让学生对于诗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知识面也大大拓宽。如带领孩子们学习古诗《游山西村》,我先抓住题目《游山西村》中的“游”让学生说说通过读诗,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字面的意思。接着进一步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背景: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再接着让学生想象此时的陆游是怎样的心境。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表现出的诗人对人生的探索,报国无门时表现出的乐观但并不轻松的心情。从而感受到这位著名陆游伟大的爱国情怀。
三、活用课件,拓展视野
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丰富附加资料为学生带来的听觉、视觉冲击,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学生心底里沉淀的情感发酵释放。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制作了相关的课件展示了颐和园长廊形式多样的彩画。有人物故事、山水树鸟、花卉翎毛、建筑风景四大类。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二百多幅包袱彩画,它包括古典文学古著、历史人物传奇、民间传说、神化故事、戏曲片段等。学生看后惊叹画的精美与种类繁多,體会到“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的深意,同时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超凡的智慧。
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因此语文课堂应洋溢生机,真情流淌,成为师生的“情场”。课堂上,教师怀揣一颗关爱学生的火热之心,演绎文本的悲欢离合,传递人间的喜怒哀乐,学生在教师爱的阳光照耀下,溶于文本作者和教师的情感之中,感受世间的真情,激活智慧的种子,点燃情感的火把,在师生情感的互动中,让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磁场。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
一、找准情感点,引起共鸣
教材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美丽的景色、生动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操的情操。
《七颗钻石》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中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入戏”点:其一,干旱带来危机,女孩出门寻水晕倒,体现出找水极其不易,凸显水弥足珍贵;其二,女孩拿着水罐回家,母亲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水给女儿,母爱感动天地,水壶变为黄金;其三,口渴难耐的女儿接过水,但又让给了素不相识的讨水路人,文章立意提升到“博爱”、“大爱”的高度,于是天地动容,水如泉涌,7颗钻石从水中跃然而出并变为天空的星星。要想让学生体会到“爱”从小到大的过程和“让水”这一看似简单动作背后的深意,就必须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背景——“旱”与“渴”。我是这样设计学习过程的:先问学生体会什么是口渴、极其的口渴(口渴)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学生很快抓住了“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词)?接着引导学生从“再也忍不住”体会到隐藏于文字深处的情感:那小姑娘忍了多久呀!学生结合上文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找水时忍着,有了一罐水后为了给妈妈喝忍着,给小狗喝水时忍着,到家后递给妈妈水时还是忍着……这忍需要多大的忍耐力,而这忍耐力是靠她那心中的“爱”支撑着。学生还从“咽了一口唾沫”感受到小姑娘已“渴到了极点”“渴得受不了”“再不喝水就要死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要把水给过路人喝。体会到这里,我和孩子们都被那无私、博大的爱震撼了。最后孩子们噙着眼泪读完了这段话的。由此我感悟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找准了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点”,带着他们走进文本里去,当他们内心受到触动,心灵受到撞击,情便由感而发。
当然,迅速找出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能够理解、容易接受的课文情感的切入点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在此我抛砖引玉提出一个自己领悟的办法,即备课时首先弄明白文章的中心(主题)是什么?然后找出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接着研读一些关键的词语。教学时抓住这些内容去读、去思、去品味。
二、由表及里,体会深意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宛如站着读者,桥的那边宛如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积极思维、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情点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
例如教学古诗《嫦娥奔月》(整首诗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初步体会整首诗的基础上,我追了一句:“诗中难道只有嫦娥感到孤独寂寞吗?”学生马上答道:“还有诗人!”“从‘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可体会到的。”我又问:“哪些词最能体会到诗人那寂寞孤独的心?“深”;“我从‘深’字体会到诗人孤零零地坐到了深夜。”;“我从‘深’体会到那时那景非常凄涼。”;“我还从‘深’体会到一种深深的寒意。”
多深入的体会,多丰富的想象。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我不禁感叹道:“原来诗人有着与嫦娥同样的心情,聪明的诗人是在借嫦娥抒发自己寂寞的心情。”接着学生朗读了全诗,情自然而然产生了。
知其然应深究其所以然,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有好处的。诗人为何会有这般感叹?适当引入诗词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履历,可以让学生对于诗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知识面也大大拓宽。如带领孩子们学习古诗《游山西村》,我先抓住题目《游山西村》中的“游”让学生说说通过读诗,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字面的意思。接着进一步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背景: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再接着让学生想象此时的陆游是怎样的心境。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表现出的诗人对人生的探索,报国无门时表现出的乐观但并不轻松的心情。从而感受到这位著名陆游伟大的爱国情怀。
三、活用课件,拓展视野
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丰富附加资料为学生带来的听觉、视觉冲击,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学生心底里沉淀的情感发酵释放。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制作了相关的课件展示了颐和园长廊形式多样的彩画。有人物故事、山水树鸟、花卉翎毛、建筑风景四大类。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二百多幅包袱彩画,它包括古典文学古著、历史人物传奇、民间传说、神化故事、戏曲片段等。学生看后惊叹画的精美与种类繁多,體会到“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的深意,同时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超凡的智慧。
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因此语文课堂应洋溢生机,真情流淌,成为师生的“情场”。课堂上,教师怀揣一颗关爱学生的火热之心,演绎文本的悲欢离合,传递人间的喜怒哀乐,学生在教师爱的阳光照耀下,溶于文本作者和教师的情感之中,感受世间的真情,激活智慧的种子,点燃情感的火把,在师生情感的互动中,让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