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中蕴含着很多的美学元素,这些美学元素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浓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情感、想象力越来越丰富,提高其认识,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保证学生更有质量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学;策略
小学语文不论是识字、词的运用,还是句子的积累等,其学习都离不开课文这个载体,这一切的美感,也通过课文的整体性显现出来。除了小学一年级的拼音认识与学习,小学语文所有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课文,也离不开美。但是过去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虽然我们知道语文知识的学习都要通过体验课文中情感、人物等才得以展现和升华,但是我们没有把它们一一挖掘、提取、强化,而是整个模糊在了知识性的教育中,学习中,把一些美糅在所谓的知识中,使学生对课文以及课文中所蕴含的美学东西以及知识都理解得不那么深刻、透彻。再说,能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出其中的美学内容,也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產生情感上的依赖,让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审美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
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其中的美学内容,唤醒学生的一些美学素养呢?笔者从以下几点谈一些自己的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发现课文中的人性之美
每一篇文学作品也好,课文也好,都有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如,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品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等。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文,在选择时都有全面的考虑,既要力求它能教育人,又要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都文质兼美,都有其教育的意义深藏其中,有一些人性美的东西能引导学生,给学生力量,也能教育学生,给学生方向。比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小苗与大树——季羡林的对话,更反映的是大树苗季羡林对下一代的爱护,这是他身上体现的人性美。再比如,《落花生》这篇课文,虽然全篇写的是花生,是吃花生的过程,其实整篇除了一种亲情,就反衬一种人的价值。这些课文中体现的人性美,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来,且要一再强化,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质美,还要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达到语文教学的意义。
二、挖掘课文中的情感之美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情感,如果没有情感、情绪的融入,所谓的艺术肯定是失败的。小学语文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基础的知识,但是它所蕴含的情感是其他科目不可比拟的。尤其是课文,每一篇都有故事,故事中又有情感,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学生就能产生共情、共鸣,就能理解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那么写了。比如,三年级上《金色的草地》,作者通过暮春这个季节,通过他对满草地飞扬的蒲公英,抒发了自己对“暮春之际,群芳已过”的大自然一片萋萋的怜爱。这里通过“独怜”两个字,把作者对大自然已失浓荫、繁花的情感很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有作者深深的惋惜、可惜和不舍。一次自然的春游,就能牵起作者如此深厚的情感,如果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那这篇课文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所以,一定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美,让学生有共情,他们才能走进沉浸式的学习,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挖掘意境之美
要把小学语文教得生动、饱满、丰富,除了要把其中的人性美、情感美发掘出来,还要挖掘其意境美。有些文章之所以让人读后会有很多想象,如《草原》《白鹭》《金色的草地》等,就是因为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手法,使课文有了意境,有了拓展。让你读课文的时候,眼前会出现一幅美景,让你浮想不断,陶醉其中,所以说,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比如,五年级的《搭石》,你读着课文,都能想象到那个村落中的景色,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无私奉献的一种美好。同时,你也能感受到,村庄那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等。这就把人性美与意境美融合在了一起,只要老师能充分挖掘出来,学生学起来就更有感情,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当然,我们知道意境美,还不像人性美和情感美,容易感受,容易有共情,它更需要老师讲解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还有气息的运用,要能触动学生,他们才会有意境感和想象内容。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如,情感、人性、曲折的故事、意境,一些描写优美、准确的句子、好词、好段等。只要老师能在教学中有意挖掘,它内在的美,还有外在的美,都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段爱萍.把握“领扶放”习作原则 提高教学效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4(7):55.
[2]如何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5):11.
[3]杜无龙.课堂教学的艺术策略:浅谈启发式教育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刊),2011,8(2):12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学;策略
小学语文不论是识字、词的运用,还是句子的积累等,其学习都离不开课文这个载体,这一切的美感,也通过课文的整体性显现出来。除了小学一年级的拼音认识与学习,小学语文所有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课文,也离不开美。但是过去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虽然我们知道语文知识的学习都要通过体验课文中情感、人物等才得以展现和升华,但是我们没有把它们一一挖掘、提取、强化,而是整个模糊在了知识性的教育中,学习中,把一些美糅在所谓的知识中,使学生对课文以及课文中所蕴含的美学东西以及知识都理解得不那么深刻、透彻。再说,能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出其中的美学内容,也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產生情感上的依赖,让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审美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
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其中的美学内容,唤醒学生的一些美学素养呢?笔者从以下几点谈一些自己的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发现课文中的人性之美
每一篇文学作品也好,课文也好,都有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如,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品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等。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文,在选择时都有全面的考虑,既要力求它能教育人,又要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都文质兼美,都有其教育的意义深藏其中,有一些人性美的东西能引导学生,给学生力量,也能教育学生,给学生方向。比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小苗与大树——季羡林的对话,更反映的是大树苗季羡林对下一代的爱护,这是他身上体现的人性美。再比如,《落花生》这篇课文,虽然全篇写的是花生,是吃花生的过程,其实整篇除了一种亲情,就反衬一种人的价值。这些课文中体现的人性美,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来,且要一再强化,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质美,还要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达到语文教学的意义。
二、挖掘课文中的情感之美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情感,如果没有情感、情绪的融入,所谓的艺术肯定是失败的。小学语文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基础的知识,但是它所蕴含的情感是其他科目不可比拟的。尤其是课文,每一篇都有故事,故事中又有情感,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学生就能产生共情、共鸣,就能理解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那么写了。比如,三年级上《金色的草地》,作者通过暮春这个季节,通过他对满草地飞扬的蒲公英,抒发了自己对“暮春之际,群芳已过”的大自然一片萋萋的怜爱。这里通过“独怜”两个字,把作者对大自然已失浓荫、繁花的情感很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有作者深深的惋惜、可惜和不舍。一次自然的春游,就能牵起作者如此深厚的情感,如果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那这篇课文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所以,一定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美,让学生有共情,他们才能走进沉浸式的学习,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挖掘意境之美
要把小学语文教得生动、饱满、丰富,除了要把其中的人性美、情感美发掘出来,还要挖掘其意境美。有些文章之所以让人读后会有很多想象,如《草原》《白鹭》《金色的草地》等,就是因为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手法,使课文有了意境,有了拓展。让你读课文的时候,眼前会出现一幅美景,让你浮想不断,陶醉其中,所以说,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比如,五年级的《搭石》,你读着课文,都能想象到那个村落中的景色,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无私奉献的一种美好。同时,你也能感受到,村庄那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等。这就把人性美与意境美融合在了一起,只要老师能充分挖掘出来,学生学起来就更有感情,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当然,我们知道意境美,还不像人性美和情感美,容易感受,容易有共情,它更需要老师讲解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还有气息的运用,要能触动学生,他们才会有意境感和想象内容。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如,情感、人性、曲折的故事、意境,一些描写优美、准确的句子、好词、好段等。只要老师能在教学中有意挖掘,它内在的美,还有外在的美,都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段爱萍.把握“领扶放”习作原则 提高教学效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4(7):55.
[2]如何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5):11.
[3]杜无龙.课堂教学的艺术策略:浅谈启发式教育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刊),2011,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