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的父亲年届耄耋,依然喜欢读书。读书,成了父亲每天必做的要事和趣事。家中的书刊都被父亲反复翻阅到泛黄起皱的程度。 因患严重的肺病,父亲已卧床近三年了,但仍然读书不辍。病床头堆满了各种书刊,有军事杂志,有伟人传记,还有本地报纸。我儿子买来的历史书籍,父亲看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去年腊月,父亲染上流感,高烧不退,引发脑梗。自那以后,父亲反应迟缓,再也不能读书了,只能听收音机、看电视机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年届耄耋,依然喜欢读书。读书,成了父亲每天必做的要事和趣事。家中的书刊都被父亲反复翻阅到泛黄起皱的程度。
因患严重的肺病,父亲已卧床近三年了,但仍然读书不辍。病床头堆满了各种书刊,有军事杂志,有伟人传记,还有本地报纸。我儿子买来的历史书籍,父亲看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去年腊月,父亲染上流感,高烧不退,引发脑梗。自那以后,父亲反应迟缓,再也不能读书了,只能听收音机、看电视机里的节目。
习惯了阅读书报的父亲,眼神暗淡了许多。他对收音机和电视机的节目,不太感兴趣,每天听(看)不了多长时间,就关掉了,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发呆。我深知他的孤独寂寞和无聊无奈。我尽量抽时间从省城到地市陪伴父亲,为他洗衣做饭、读书读报。每次问他想听什么,他都说“新闻”。我本想把我写的文章读给他听,可每次都没有勇气,对自己写的文章没有信心。
有一天,碰巧姐姐和我一起去弟弟家看望父亲。我俩为父亲洗头、剃须、换衣,父亲也显得精神了许多。我趁机让姐姐朗诵我写的《我的父亲》。姐姐刚读了两句,父亲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随着文中情节的跌宕起伏,父亲时而微笑,时而哽咽,激动不已。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像孩子一样的父亲,我既伤心又激动,忍不住拍了一段视频。之后,我把姐姐给父亲朗读时的视频,发给了亲朋好友,他们看后都深受感动。我把视频珍藏在手机里,每当我想念百里之外的父亲时,就打开手机看看,感觉父亲时刻都在我身边。
为父亲朗读,让父亲重新感受到文字的光芒和温暖。每次去看望他,他就会问我最近写了什么,要我读给他听。现在,我的写作动力,大部分源自父亲的需求。我知道父亲思念爷爷奶奶,思念母亲,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所以我写的文章大多都是这些内容。
我把曾经的一些美好写出来,读给父亲听。为他读老家院子里那棵开满杏花的树,为他读陡坡地里盛开的油菜花,为他读秋收的往事,为他读家乡的变化,为他读他曾经治愈的那位男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对子孙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社会、对家乡的遐想之中。文字滋养了父亲的心灵,他的内心不再孤独。我快乐着父亲的快乐,忧伤着父亲的忧伤。我拙劣地写作,拙劣地朗读,让父亲不再孤独,不再寂寞。为父亲写作,为父亲朗读,以特殊的方式以尽孝心,我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我的弟弟是位英语教师,工作十分繁忙。但是,受我的影响,他忙里偷闲,也专门为父亲写了首诗,抒写了父亲生命的传奇。有一天,我把弟弟写的《致风浊残年的父亲》读给父亲听:
无情的寒风毫无怜悯之心,一天比一天更加肆虐,摧残着您病弱的身体,而您如同未飘落的枯叶依恋在枝头,牢牢地抓住,不松手……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滑落在我的手心上。我心里默默地祈祷:泪水呀,你溅落到父親干枯的皮肤上吧,滋润这棵养育子女、为十里八乡的乡亲治病的枯藤老树。
父亲也是泣不成声,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哽咽于喉的,往往是最令人感动的、最优美的旋律。在过去生活困苦的年代,父亲为了四个儿女上学付出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如今儿女们都过上了他期盼的生活,病床前对他悉心照顾,他深感欣慰。
最美好的相逢在心灵。我的朗读安抚着他的心弦,滋润着他的心灵,带给他无限的快乐。在父亲今后的岁月里,我将坚持写作,坚持朗读。为父亲而写,为父亲而读,我无上幸福,乐此不疲。
——选自2018年10月29日《海东时报》
其他文献
血红的太阳像一块烧红了的铁饼慢慢浸入黄色的河水,一座太阳神的雕像肃立起来了。顿时,黄河波涛汹涌,漩涡一个接着一个地翻滚着,大浪追逐大浪,小山推着小山地奔腾着。跳跃,漩转的河水直想把黄河底掏空。千万面铜鼓纷纷踏踏地一起擂响,轰轰隆隆的雷鸣响彻云霄,似乎要把大地震裂,犹如万只铁蹄奔突而来,千军万马在怒吼、呐喊、冲锋,振耳欲聋。轰鸣的声音擂在我们屏住呼吸的胸脯上。恢宏与雄浑,磅礴和大气,狂野与肆意让我们
清晨,微风里氤氲着远处飘来的杏花初放的清香。打开窗子,就看见两只燕子在屋外的天空盘旋,时儿落在窗外那根电线上,呢喃低语,时儿飞向天空,消失得不知所踪。我想,燕子总是在阳春三月,踏着春的鼓点,准时从遥远的南方飞来,寻找自己的生活。“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在我现在这个生态宜居的小城,云淡风清的窗前看着似曾相识燕归来,心灵在恬淡的时光里享受着安宁和静谧,在杏花枝头啼唱春谣,在贺江之湄舞袖春风。 看
左江在与右江并流汇成邕江前,柔身一转,优雅地旋出了一个扬美湾。 湾如山里妹子温婉平和,有树在岸上恣意长着,枝叶横逸,撑出一汪荫凉,便有船停靠。船自南来,船自北往。船上人家上岸歇脚,补充粮油,扬美人烟渐兴渐旺,聚拢四面来客,至宋代码头开埠,明清最鼎盛时建起码头八座,有诗赞曰:大船尾接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钰闪似星浮。 因得水运及饮水、灌溉之利,江河沿岸多麋集人口而成圩成镇,
太阳梦 风摇着海边树,天空仿佛要倾斜…… 1 一只外婆故事里描绘的灰狼,摇头摆尾地在瞳孔中放大,远处一片深蓝,海呼吸得像铜锣敲打般沉重。 星星闪亮起单眼皮,远山附和着黑礁石沉默。 倘若明天路没有泥泞布置的阴谋,鲜花是很美地迎着天空微笑。 我们也站在海边微笑。尽管风和浪想要使一切麻痹、中风。 尽管我们难以与那座海石雕被看成是世纪的雕像,我们也静静地站在海边微笑。那个拾贝的顽童,便是我们
从孩童时代起就居住在南京这座历史文明积淀厚重的名城,在“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这块炽烈的土地上,气定神闲地生活有几十年,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不是南京人的南京人了。 南京在古代被称为金陵,在历史上与长安、燕京、洛阳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古城曾经很早就有了国家高等学府。它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是中国最早的国家最高学府。六朝至明清时期,这一带居住的都是名门
如果把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两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略改成“落霞与群骛齐飞,夏水共长天一色”,用在夏日的棠荫岛上,我想当为诗情倍增,更加恰如其分了。 “孤鹜”,一只野鸭,怎么能齐飞?纵与落霞,顶多也只是一种孤美的意境。这本颇困扰着许多历史学家和文化名流,成为一文坛悬案,是从日本皇宫的原抄本上看到是“孤鹜”二字,故被沿用至今。或许王勃是兼喻自己的孤身只影?但纵观全文,诗人又整个被滕
一 “不要过来!不要过来!” “小朋友,别怕,它们不咬人的。” “别哭别哭,我们马上就走。” 犹记得幼年的自己眼汪汪地慌叫着,一边忍不住跺脚,一边又想起妈妈的嘱咐遇到猫狗不要大声喊,喊得越厉害它们就叫得越厉害。可是,那时的我哪里能控制住自己。 牵绳的邻里乡亲们见了,总是笑着安慰道,然后熟练地撂起它们的宝贝赶忙走过,有些婶婶伯伯,爷爷奶奶下次遇见了还会再叨叨:“我家那小畜生不咬人的,小孩你
认识黄神彪之前,首先从读他的散文诗作品开始,那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我刚入大学中文系读书。而90年代初就被中国文坛誉为“诗坛少帅”的他,就是处于那个新诗潮滚滚而来,既展示春风的生机又滚动着流火的炽烈的狂热年代。之后,中国诗坛逐步趋于理性,黄神彪也进入了他的创作“潜伏期”。 这一潜伏就是25年。黄神彪曾经辉煌过,他通过长篇散文诗《花山壁画》,展现了壮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历程,获得文学界的
山遥遥几重,水迢迢几程,风雪声你又听过几更,哪个梦为真,哪扇门在等?提灯,可否照亮心上的城?而我卸下风尘,当回山水故人。 ——《山水故人》 一 二月十一日傍晚时分,贵阳街头。如海的人潮四散开去,四周开始模糊。站在空旷的露台上,眺望着阴郁的天空,春燕陷入了沉思。这个她生活了半生的城市依旧烟火味十足,但今天晚上,她将要和这里短暂告别,丈夫、孩子、长发,此刻成了她心头最难的割舍。 午夜一点,下夜
农历五月,春夏相交、万木葱茏,在大山深处的鄂西北村落,微风和煦,阳光正好,许许多多头戴草帽的农民正在自家田头上静静地看着平缓的渠水流淌进田地,在阳光的照射和天地的见证下,一场盛大的农忙仪式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插秧,这项传承久远的农忙劳作,因为它对于满足人类口粮的巨大價值而成为了我国南方家家户户的重要生活议题。每当我们在餐桌上拿起香喷喷的白米饭,那纵横交错的沟渠和田埂、弯腰后退的坚持、整齐划线的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