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经济学课程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初级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提出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近几年,以西方经济学为核心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日益受到重视。高职经济学课程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初级经济学的入门课程。作为整个经济学体系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同时又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学习的目标要求、内容的难易把握、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与本科教学区分开来,同时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体现高职教学的特点。
高职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经济学学习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接受。其次,本门课程经常用到数学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再次,高职的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简单,对社会实践的了解有限,这些都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不仅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要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如果按照教学计划,用一学期56学时讲完微观、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的话,教学质量与教学任务就难以两全。
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高职层次的经济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全方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理念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就是说,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维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经济学理念的培养和塑造,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各种问题。例如,在绪论讲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同时补充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有关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及市场理论等章节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往往比较浅显,而且在分析的角度上更多地倾向生活化,教师经过修正以后学生往往才恍然大悟。在讲到宏观经济学部分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热点,准备一些最新的资料和学生进行交流,使他们既增加知识,又提高分析能力,同时对一些经济现象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该尽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系统介绍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以外,还要引入和介绍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例如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这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可以使学生对西方经济运行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经济学所采取的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及增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可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方法的介绍,结合具体的事例说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的出发点体现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的教学思想,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能力的塑造。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课程。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最主要的三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具体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在每一个课程单元都界定相应的能力标准,使这些能力培养都有相应的载体。另外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和经济学相关的报刊书籍,以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对于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整合作为经济学的入门课程,经济学主要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知识,不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的推导,因此教学内容应尽量简单明了。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式的整合,在大框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经济学内容体系庞大、深奥,各种流派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政策各有不同,应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如经贸类专业涉及的内容应包括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等。对于不同的专业应各有侧重,注意基础理论的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紧密衔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很强,如果实行从理论到理论的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当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让他们感到经济学就在身边。结合现实案例,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认识经济学、了解经济学。在讲授供求理论、市场理论部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让学生结合实际经历理解教学内容。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概念时,让学生计算和分析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而明确。除了多补充案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使用提问式教学,在讲述经济原理之前,先提出与之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原理的理解,同时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多做习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毅,卢崇高,季跃东.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吴汉洪.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刘记红(1972—),山西霍州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课程教学、产业经济与劳动经济。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近几年,以西方经济学为核心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日益受到重视。高职经济学课程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初级经济学的入门课程。作为整个经济学体系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同时又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学习的目标要求、内容的难易把握、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与本科教学区分开来,同时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体现高职教学的特点。
高职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经济学学习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接受。其次,本门课程经常用到数学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再次,高职的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简单,对社会实践的了解有限,这些都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不仅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要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如果按照教学计划,用一学期56学时讲完微观、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的话,教学质量与教学任务就难以两全。
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高职层次的经济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全方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理念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就是说,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维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经济学理念的培养和塑造,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各种问题。例如,在绪论讲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同时补充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有关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及市场理论等章节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往往比较浅显,而且在分析的角度上更多地倾向生活化,教师经过修正以后学生往往才恍然大悟。在讲到宏观经济学部分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热点,准备一些最新的资料和学生进行交流,使他们既增加知识,又提高分析能力,同时对一些经济现象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该尽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系统介绍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以外,还要引入和介绍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例如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这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可以使学生对西方经济运行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经济学所采取的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及增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可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方法的介绍,结合具体的事例说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的出发点体现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的教学思想,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能力的塑造。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课程。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最主要的三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具体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在每一个课程单元都界定相应的能力标准,使这些能力培养都有相应的载体。另外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和经济学相关的报刊书籍,以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对于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整合作为经济学的入门课程,经济学主要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知识,不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的推导,因此教学内容应尽量简单明了。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式的整合,在大框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经济学内容体系庞大、深奥,各种流派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政策各有不同,应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如经贸类专业涉及的内容应包括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等。对于不同的专业应各有侧重,注意基础理论的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紧密衔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很强,如果实行从理论到理论的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当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让他们感到经济学就在身边。结合现实案例,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认识经济学、了解经济学。在讲授供求理论、市场理论部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让学生结合实际经历理解教学内容。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概念时,让学生计算和分析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而明确。除了多补充案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使用提问式教学,在讲述经济原理之前,先提出与之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原理的理解,同时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多做习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毅,卢崇高,季跃东.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吴汉洪.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刘记红(1972—),山西霍州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课程教学、产业经济与劳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