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未成年人社会认知的培养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博物馆教育作为未成年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起到了相当作用,使未成年人得到社会的预先认知。本文首先分析了博物馆教育的实质,概述了未成年人教育的特性,最后分析博物馆教育对未成年人实现社会认知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未成年人;社会认知
对于个体的教育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分别是以家庭、学校、社会为教育环境,终身的、强制的、自行选择的三种,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社会人的整体教育环境。作为最大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对社会人的教育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一个社会人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学到的各种知识、规范等直接在社会实践环境中得以实践、验证、纠错。博物馆教育贯穿在这三种教育之中,不仅可以作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辅助,也是社会教育中的一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间起到了衔接作用,对未成年人实现社会认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博物馆教育的实质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强调的是对事物的真实的呈现,所以在博物馆里经常陈列的都是一些直观的要素,比如时间、材料、形状等。但是基于不同的文化水平程度,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展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因此博物馆对人信息背景的限制常常使得博物馆的受众并不如一些大众场所的范围广。但是随着博物馆学的发展,博物馆的教育作用不断得到提升,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博物馆协会还修改了对于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了博物馆的首要定义,博物馆更加注重对于公众欣赏、教育需求的满足,更加体现其人文性。博物馆教育的形式也由及其的专业性变为更具人文色彩和创造性的表现方式,浅显易懂的表达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启发,也更加体现了其社会教育的大众性。举一个关于博物馆人文关怀得常见例子,很多博物馆现在都有翻译机器可以满足不同国家的人或者有视觉障碍的人来博物馆参观,甚至很多翻译机器还有青少年版、成人版、专业版等等设置,满足不同人群的认知背景特点。
二、未成年人教育的特性
教育研究心理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的认知可以根据社会认知的明显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龄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大致的年龄大概是3-5周岁,小学中高年级,13到18岁。
学龄前的儿童非常看重长辈的告知,认知的发展以语言表达为主,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老师、长辈教育儿童要怎样做他就怎样做,以期得到老师、长辈的认可表扬。
而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主要认知发展等多的体现在了记忆与技能,并开始有了生理因素的参与,产生出了自我意识概念,需要认可表扬的对象不再完全来自老师、长辈,更多的开始转移到同伴身上,这是儿童自尊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一句来自同伴的羡慕的、表扬的话语甚至比老师、长辈给予的物质精神奖励更有满足感。
进入青春期之后,未成年人这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能力,这时未成年人的社会认知主要表现在同一团体中社会情绪的产生,在一个互相认同的群体中的各人开始表现出一种责任感和亲密感,这时他们的认同感不再是老师、长辈,而直接表现为一种来自社会的认同。虽然他们的身心发展到了青春期后期阶段已经与成年人相差无几,但是由于还没有社会实践,他们在现实中还是表现出犹豫、迷茫的认知表现,比如追星就是对某种事物表现出极度的热爱,或者坚持特定行为来表明立场。
三、博物馆教育与未成年人社会认知
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连贯性,它更加注重教育的知识脉络和学科设计,最重要的是基于客观规律对知识进行直观客观的阐释。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之上,对教育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如一些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科学普及博物馆,一些针对专门类爱好者的邮票博物馆、船舶博物馆等等。在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认知教育上,博物馆主要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对社会的预知。
首先在于对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实践。博物馆在引导参观者参观上,就是一种约束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博物馆作为一共公众场所,不仅需要保持安静,而且要确保博物馆展品的安全。对于未成年人,在参观博物馆时,不仅得到文明参观的认知传递,而且提供了与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人群的一个交流渠道。
其次,博物馆展品内容对未成年人对社会认知具有构建作用。我国现在不仅有不同展品类型的博物馆,而且也开始有了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博物馆,比如发现王国让儿童体验不同职业的日常,就算不在儿童博物馆,各种科技博物馆也基本都有一些儿童体验项目来帮助儿童直观的认识科学技术。在这种角色扮演的博物馆,未成年人得到了社会职业信息,对进入社会参与各类型社会活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种类型的体验项目,不仅是一项与人交往的项目,也是一项社会团体的参与项目,帮助未成年人提升社会参与感,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对于社会角色的认知一直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不管是学习语言还是纯粹的学校学习,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学习一直都在学校、家庭中展开。但是目前出现了许多对于未成年人的过度关爱例子,导致他们的成长过程完全在长辈的保护之下,一直处于老师、长辈、同龄人的人际关系中,当他们进入社会就很难适应于不同年龄层人群的交往。因此,鼓励未成年人进入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的体验与尝试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活动设计者也应根据他们的认知需求设计多层次的体验活动,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扩展到知识简单传播之外的社会认知建构之上,真正更好地完成博物馆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实现社会认知的目标。
四、结语
通过博物馆教育让未成年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有一个更好的认知,这对未来进入社会将大有裨益,不仅帮助未成年人获得更为理智的思考,也将有更加客观的态度。因此,加强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加大力度发展博物馆是我们需要做的一项重要社会工程。
参考文献:
[1]格拉汉姆·布莱克, 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馆:博物馆吸引人的秘密[M], 中国轻工业出版, 2011 .
[2]罗伯特·斯莱文, 教育心理学(姚梅林等译)[M], 人民邮电出版, 2005 .
[3]甄朔南, 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续)[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 .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未成年人;社会认知
对于个体的教育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分别是以家庭、学校、社会为教育环境,终身的、强制的、自行选择的三种,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社会人的整体教育环境。作为最大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对社会人的教育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一个社会人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学到的各种知识、规范等直接在社会实践环境中得以实践、验证、纠错。博物馆教育贯穿在这三种教育之中,不仅可以作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辅助,也是社会教育中的一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间起到了衔接作用,对未成年人实现社会认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博物馆教育的实质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强调的是对事物的真实的呈现,所以在博物馆里经常陈列的都是一些直观的要素,比如时间、材料、形状等。但是基于不同的文化水平程度,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展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因此博物馆对人信息背景的限制常常使得博物馆的受众并不如一些大众场所的范围广。但是随着博物馆学的发展,博物馆的教育作用不断得到提升,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博物馆协会还修改了对于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了博物馆的首要定义,博物馆更加注重对于公众欣赏、教育需求的满足,更加体现其人文性。博物馆教育的形式也由及其的专业性变为更具人文色彩和创造性的表现方式,浅显易懂的表达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启发,也更加体现了其社会教育的大众性。举一个关于博物馆人文关怀得常见例子,很多博物馆现在都有翻译机器可以满足不同国家的人或者有视觉障碍的人来博物馆参观,甚至很多翻译机器还有青少年版、成人版、专业版等等设置,满足不同人群的认知背景特点。
二、未成年人教育的特性
教育研究心理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的认知可以根据社会认知的明显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龄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大致的年龄大概是3-5周岁,小学中高年级,13到18岁。
学龄前的儿童非常看重长辈的告知,认知的发展以语言表达为主,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老师、长辈教育儿童要怎样做他就怎样做,以期得到老师、长辈的认可表扬。
而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主要认知发展等多的体现在了记忆与技能,并开始有了生理因素的参与,产生出了自我意识概念,需要认可表扬的对象不再完全来自老师、长辈,更多的开始转移到同伴身上,这是儿童自尊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一句来自同伴的羡慕的、表扬的话语甚至比老师、长辈给予的物质精神奖励更有满足感。
进入青春期之后,未成年人这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能力,这时未成年人的社会认知主要表现在同一团体中社会情绪的产生,在一个互相认同的群体中的各人开始表现出一种责任感和亲密感,这时他们的认同感不再是老师、长辈,而直接表现为一种来自社会的认同。虽然他们的身心发展到了青春期后期阶段已经与成年人相差无几,但是由于还没有社会实践,他们在现实中还是表现出犹豫、迷茫的认知表现,比如追星就是对某种事物表现出极度的热爱,或者坚持特定行为来表明立场。
三、博物馆教育与未成年人社会认知
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连贯性,它更加注重教育的知识脉络和学科设计,最重要的是基于客观规律对知识进行直观客观的阐释。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之上,对教育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如一些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科学普及博物馆,一些针对专门类爱好者的邮票博物馆、船舶博物馆等等。在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认知教育上,博物馆主要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对社会的预知。
首先在于对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实践。博物馆在引导参观者参观上,就是一种约束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博物馆作为一共公众场所,不仅需要保持安静,而且要确保博物馆展品的安全。对于未成年人,在参观博物馆时,不仅得到文明参观的认知传递,而且提供了与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人群的一个交流渠道。
其次,博物馆展品内容对未成年人对社会认知具有构建作用。我国现在不仅有不同展品类型的博物馆,而且也开始有了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博物馆,比如发现王国让儿童体验不同职业的日常,就算不在儿童博物馆,各种科技博物馆也基本都有一些儿童体验项目来帮助儿童直观的认识科学技术。在这种角色扮演的博物馆,未成年人得到了社会职业信息,对进入社会参与各类型社会活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种类型的体验项目,不仅是一项与人交往的项目,也是一项社会团体的参与项目,帮助未成年人提升社会参与感,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对于社会角色的认知一直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不管是学习语言还是纯粹的学校学习,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学习一直都在学校、家庭中展开。但是目前出现了许多对于未成年人的过度关爱例子,导致他们的成长过程完全在长辈的保护之下,一直处于老师、长辈、同龄人的人际关系中,当他们进入社会就很难适应于不同年龄层人群的交往。因此,鼓励未成年人进入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的体验与尝试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活动设计者也应根据他们的认知需求设计多层次的体验活动,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扩展到知识简单传播之外的社会认知建构之上,真正更好地完成博物馆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实现社会认知的目标。
四、结语
通过博物馆教育让未成年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有一个更好的认知,这对未来进入社会将大有裨益,不仅帮助未成年人获得更为理智的思考,也将有更加客观的态度。因此,加强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加大力度发展博物馆是我们需要做的一项重要社会工程。
参考文献:
[1]格拉汉姆·布莱克, 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馆:博物馆吸引人的秘密[M], 中国轻工业出版, 2011 .
[2]罗伯特·斯莱文, 教育心理学(姚梅林等译)[M], 人民邮电出版, 2005 .
[3]甄朔南, 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续)[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