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短期内辅助驾驶的智能汽车技术会成为主流,公司在该领域已经有充分的技术储备,未来2年将会有大量智能驾驶的技术应用于比亚迪汽车上。”如果北汽、长安的无人驾驶的高调亮相称得上平地一声雷,比亚迪的渐进之路就显得润物细无声了。
从汽车到智能设备
这款车上有Keyless智能钥匙系统、云服务、遥控驾驶、移动电站……”炎炎夏日,一家比亚迪4S店中,销售顾问正如数家珍地向一位年轻的准车主介绍新上市的“元”的一系列科技配置,见客户的目光开始盯上中控台的8英寸大屏,这位销售马上掏出手机一边开始演示手机和CarPad的双向操作,将手机中全部功能投射到显示屏上玩起了车机互控,一边不忘着重推介这款Carpad车机融合多媒体:原来,CarPad中有与百度合作的车联网应用CarLife,支持安卓和iOS双平台,可实现手机映射功能;内置无线网卡,可通过Wi-fi或4G网络联网,转化为热点最多可支持6-7台设备同时连接,旅途中可上网办公、购物、下载APP,影音娱乐功能就更不在话下……据了解,早年“秦”这款电动汽车上市时,电子化程度已经接近70%。
一般人会惊艳于新闻中看到的谷歌、百度等无人驾驶汽车,无法意识到眼前的这些高科技配置远不止我们看到的这么简单。早在几年前,时任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事业部总工程师罗如忠曾在公开场合一语道破:比亚迪的多媒体已经不仅仅是多媒体,它是整个车的一部电脑。“自动驾驶的难度在于底层零部件,车上的零部件要电子化,要实现线控,上面大脑才可以指挥。国内的自动驾驶虽然炒得很热,但重点在上面这一层,底层是空虚的。”
如果要简单粗略地理解这离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有多远,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也就是装一个或几个程序的距离。假如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对比亚迪而言,这一步很难吗?为什么迟迟不见呢?
有节奏的演进
横跨IT、汽车两大领域的比亚迪在很多人眼中向来比一般传统汽车企业多了个互联网基因,在智能科技和互联网思维方面也更具先天优势。其领导人王传福更被冠以“技术狂人”的称号。在电动化、智能化已成汽车技术大势所趋的今天,比亚迪电动汽车的成绩单已是有目共睹,在智能化方面,其汽车电子技术也有大量的积累、创新。但进入2016年,这个目前公认的智能汽车元年,除了个惊鸿一瞥式的“比亚迪与百度深化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一句话新闻,比亚迪显得格外低调。
相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任性”,比亚迪从态度上展现出的传统车企小心、严谨的一面。例如比亚迪有项自动遥控驾驶技术,储备了很多年才敢推出,罗如忠对此曾解释道:“这些东西没有全部推出是因为智能化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只要覆盖不到,少量的隐患都是有危险的,因此车企一直小心翼翼的。”
而且,比亚迪对自动驾驶看似相对“保守”、“递进”的态度在车企中也极具代表性,他们希望局部的技术积累可以发挥电脑的长处和传感器的长处来弥补人的短处,并不奢望自动驾驶能够完全取代人对汽车的驾驶。相比之下,外行人就显得格外胆大,期望甚高了。
事实上比亚迪对如何打造智能汽车生态环境和体系早有规划,步骤非常清晰:
第一步,先把每一辆汽车都变成一个智能设备;第二步,这些智能设备之间能实现很好的沟通,因为“智能化是靠每个模块互相通信以后实现的,没有通信,就没有智能化”;第三,能与所处的周边环境和其他种类的智能设备都实现良好的沟通。而比亚迪一直埋头做的正是前两步。至于第三步,比亚迪自己很清楚,这已远非一己之力可以达到了,因为“车与车、车与路的互联是才是真正的挑战,需要要建立统一标准,只有高度标准化才可以形成全面应用,假如只是我们的车有,别人的车没有,跟我们自己的车互联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比亚迪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还有一个更有预见性的判断:未来无人驾驶可能最早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出租车、公交上实现,可以节省人工成本。其将来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定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法律道德层面。
以智能提升安全
虽然行事低调,但事情本身却不低调。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初,比亚迪曾和北理工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研制出了线控自动驾驶实验汽车。这辆测试车在速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并在同年的全国无人驾驶车比赛里得了第一名。
时隔一年,来自国际的合作力量——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讯研究院(I2R)也加入其中。据了解,这是该国最大的信息通讯技术研究机构,专门从事情报系统、通讯系统、媒介组织等研究。从合作协议来看,双方将联合建立实验室,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合作不可谓不深:涉及联合研发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如利用电子线控系统实现对车辆的刹车、转向以及对其他汽车系统的操控;根据实时车况、路况等对无人驾驶电动车队进行智能化的监测和管理,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管理系统。比亚迪甚至为此向其提供百辆电动出租车,供其基于此开发无人驾驶技术。
虽然百度在车联网领域与比亚迪早有合作,比如CarLife,MyCar 私有云服务等。但到去年年底,一个百度颁发给王传福的“百度自动驾驶顾问”证书引起了人们更多的猜想,今年年初,王传福在媒体的追问下终于表示,正与百度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一直在进行这一技术研究的比亚迪非常需要精密的地图数据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微型传感器感应周边环境、利用激光测距仪计算出安全距离等。百度在这方面优势恰好可以补上短板。
这一重磅消息虽然吸人眼球,却非比亚迪眼下的工作重点,关于无人驾驶,比亚迪也没有再透露明确的商业计划时间表。在王传福看来,通过智能控制减少车祸,将现有的行车安全率提升十倍才是比亚迪当下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期,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舒酉星在全球汽车论坛上表示:我们来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大家所接触的每一个互联网终端都在不断进步,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汽车到今天为止还是远落后于手机、电视,甚至是自动冰箱的发展。在这方面比亚迪也在大力加强互联网化建设,我们希望用工程技术来改造汽车,让它拥有互联网的体验。六年以前,我们已经推出简单的开车、锁车、远程定位这样的服务,后来我们在主力汽车的体系上装载了富有开放式平台的系统。下一步我们推出的是全开放实时连接互联网的大屏车机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在第一时间把自己所熟悉的互联网的应用移植到汽车上,而且是非常简单的操作。我们很难预测互联网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拥抱互联网,去实时连通互联网,手机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第一入口,所以车机要第一时间来拥抱手机的平台。
从汽车到智能设备
这款车上有Keyless智能钥匙系统、云服务、遥控驾驶、移动电站……”炎炎夏日,一家比亚迪4S店中,销售顾问正如数家珍地向一位年轻的准车主介绍新上市的“元”的一系列科技配置,见客户的目光开始盯上中控台的8英寸大屏,这位销售马上掏出手机一边开始演示手机和CarPad的双向操作,将手机中全部功能投射到显示屏上玩起了车机互控,一边不忘着重推介这款Carpad车机融合多媒体:原来,CarPad中有与百度合作的车联网应用CarLife,支持安卓和iOS双平台,可实现手机映射功能;内置无线网卡,可通过Wi-fi或4G网络联网,转化为热点最多可支持6-7台设备同时连接,旅途中可上网办公、购物、下载APP,影音娱乐功能就更不在话下……据了解,早年“秦”这款电动汽车上市时,电子化程度已经接近70%。
一般人会惊艳于新闻中看到的谷歌、百度等无人驾驶汽车,无法意识到眼前的这些高科技配置远不止我们看到的这么简单。早在几年前,时任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事业部总工程师罗如忠曾在公开场合一语道破:比亚迪的多媒体已经不仅仅是多媒体,它是整个车的一部电脑。“自动驾驶的难度在于底层零部件,车上的零部件要电子化,要实现线控,上面大脑才可以指挥。国内的自动驾驶虽然炒得很热,但重点在上面这一层,底层是空虚的。”
如果要简单粗略地理解这离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有多远,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也就是装一个或几个程序的距离。假如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对比亚迪而言,这一步很难吗?为什么迟迟不见呢?
有节奏的演进
横跨IT、汽车两大领域的比亚迪在很多人眼中向来比一般传统汽车企业多了个互联网基因,在智能科技和互联网思维方面也更具先天优势。其领导人王传福更被冠以“技术狂人”的称号。在电动化、智能化已成汽车技术大势所趋的今天,比亚迪电动汽车的成绩单已是有目共睹,在智能化方面,其汽车电子技术也有大量的积累、创新。但进入2016年,这个目前公认的智能汽车元年,除了个惊鸿一瞥式的“比亚迪与百度深化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一句话新闻,比亚迪显得格外低调。
相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任性”,比亚迪从态度上展现出的传统车企小心、严谨的一面。例如比亚迪有项自动遥控驾驶技术,储备了很多年才敢推出,罗如忠对此曾解释道:“这些东西没有全部推出是因为智能化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只要覆盖不到,少量的隐患都是有危险的,因此车企一直小心翼翼的。”
而且,比亚迪对自动驾驶看似相对“保守”、“递进”的态度在车企中也极具代表性,他们希望局部的技术积累可以发挥电脑的长处和传感器的长处来弥补人的短处,并不奢望自动驾驶能够完全取代人对汽车的驾驶。相比之下,外行人就显得格外胆大,期望甚高了。
事实上比亚迪对如何打造智能汽车生态环境和体系早有规划,步骤非常清晰:
第一步,先把每一辆汽车都变成一个智能设备;第二步,这些智能设备之间能实现很好的沟通,因为“智能化是靠每个模块互相通信以后实现的,没有通信,就没有智能化”;第三,能与所处的周边环境和其他种类的智能设备都实现良好的沟通。而比亚迪一直埋头做的正是前两步。至于第三步,比亚迪自己很清楚,这已远非一己之力可以达到了,因为“车与车、车与路的互联是才是真正的挑战,需要要建立统一标准,只有高度标准化才可以形成全面应用,假如只是我们的车有,别人的车没有,跟我们自己的车互联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比亚迪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还有一个更有预见性的判断:未来无人驾驶可能最早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出租车、公交上实现,可以节省人工成本。其将来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定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法律道德层面。
以智能提升安全
虽然行事低调,但事情本身却不低调。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初,比亚迪曾和北理工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研制出了线控自动驾驶实验汽车。这辆测试车在速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并在同年的全国无人驾驶车比赛里得了第一名。
时隔一年,来自国际的合作力量——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讯研究院(I2R)也加入其中。据了解,这是该国最大的信息通讯技术研究机构,专门从事情报系统、通讯系统、媒介组织等研究。从合作协议来看,双方将联合建立实验室,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合作不可谓不深:涉及联合研发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如利用电子线控系统实现对车辆的刹车、转向以及对其他汽车系统的操控;根据实时车况、路况等对无人驾驶电动车队进行智能化的监测和管理,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管理系统。比亚迪甚至为此向其提供百辆电动出租车,供其基于此开发无人驾驶技术。
虽然百度在车联网领域与比亚迪早有合作,比如CarLife,MyCar 私有云服务等。但到去年年底,一个百度颁发给王传福的“百度自动驾驶顾问”证书引起了人们更多的猜想,今年年初,王传福在媒体的追问下终于表示,正与百度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一直在进行这一技术研究的比亚迪非常需要精密的地图数据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微型传感器感应周边环境、利用激光测距仪计算出安全距离等。百度在这方面优势恰好可以补上短板。
这一重磅消息虽然吸人眼球,却非比亚迪眼下的工作重点,关于无人驾驶,比亚迪也没有再透露明确的商业计划时间表。在王传福看来,通过智能控制减少车祸,将现有的行车安全率提升十倍才是比亚迪当下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期,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舒酉星在全球汽车论坛上表示:我们来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大家所接触的每一个互联网终端都在不断进步,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汽车到今天为止还是远落后于手机、电视,甚至是自动冰箱的发展。在这方面比亚迪也在大力加强互联网化建设,我们希望用工程技术来改造汽车,让它拥有互联网的体验。六年以前,我们已经推出简单的开车、锁车、远程定位这样的服务,后来我们在主力汽车的体系上装载了富有开放式平台的系统。下一步我们推出的是全开放实时连接互联网的大屏车机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在第一时间把自己所熟悉的互联网的应用移植到汽车上,而且是非常简单的操作。我们很难预测互联网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拥抱互联网,去实时连通互联网,手机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第一入口,所以车机要第一时间来拥抱手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