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2
摘 要 伴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此保证事业单位健康稳步的发展,本文就当前事业单位中存在的不足予以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事业单位 财务工作 现状 对策
近年来,我国一些事业单位对财政体制进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公务卡等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在规范财政预算资金的分配,保证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改革也加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适应的艰难性。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不足逐步显现出来。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1.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完善
现行的零基预算办法缺乏对预算单位和人员的有效控制;缺乏编制预算时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其合理依据;缺乏对现有数据真实性、合理性的有效鉴定手段;缺乏对经费定额确认的科学手段,预算的审批与资源配置主观性和随意性因素偏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有限的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相关专业的预算管理制度的设计、执行、评估、监督和信息采集的专业团队,使得预算编制科学性、连续性、规范性有所减弱,准确性与合理性有所降低。
2.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有的单位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造成内控制度不完善。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的事业单位没有根据《会计法》等有关规定去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单位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凭惯例,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很不完善,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的表现出了与实际工作不协调现象。
4.缺乏必要的奖罚制度
财务控制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最根本的效率主要在于是否行之有效的开展奖罚制度,以及能否严格按照奖罚制度执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考评机制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奖罚的方式、方法单一。相比较于外部监督而言,有的事业单位虽然也建立了财务制度,但是没有得到贯彻和执行,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诸多事业单位缺乏对财务内部监管和内部审核的重视,内部监管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对于外部监管来说,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不到位,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
5.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基层事业单位受人员编制、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往往对预算编制缺乏足够的重视,直接表现为预算编制时间仓促,预算编制程序简单,审批不严谨,程序缺乏规范性。事业单位未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财力可能,逐项计算编制,编制预算时,未按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支出要求,造成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预算编制脱离实际,虚报冒报。单位并没有根据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及本年度事业计划和财务收支状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本单位本年度各项收支的预算,而是以同级财政部门界定的具体财政补助上限加上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和支出为标准编制预算,经费安排上缺乏可靠依据,预算编制数据脱离单位发展实际,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
6. 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组织内外部监督机构没有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对预算是否得到切实执行、超支或减支、费用支出结构变化的合理性、是否乱支滥用、是否做到专款专用等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监督。致使某些事业单位乱支滥用、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任意挥霍国有资产、损公肥私、假公济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完善体制,促进财政收入规模
目前,专项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专项拨款资金,涉及项目较多、政策性强、制约因素较复杂,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稳定规范资金管理渠道,完善已有资金,并按专项资金性质进行分类、筛选,确定纳入改革范围的专项资金。解决好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调控权和管理权问题,实行“两权分离”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预算外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的范围;预算外资金是依法设置的,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必须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预决算制度。”从而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2.权责明晰,健全内控制度
科学合理的权责分配、便于执行的问责机制和有效运行的内控制度是提高工作绩效、防范工作纰漏的关键,也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亟待落实的环节之一。一是建立部门财务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二是合理确定经费审批权限,对重大开支项目应集体研究决定;三是强化财务人员的分工和责任,定期对会计账簿进行核对,保证账证、账账、账实相符。
3.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自觉遵守
为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体制,例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各项支出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列支,不得弄虚作假等。其次,完善相关性的管理制度,例如:接待内外部来客统一归办公室管理,相关科室配合。这样,从单位内建立起一套与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相协调的支出约束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以抓源头管理,堵塞漏洞,降低成本费用,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明晰了各类人员的责任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科学合理的原则。首先确保日常运行经费、日常人员经费,其次保证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部分的需要。计划制定以后,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和程序进行。
4. 建立项目资金奖惩机制
对大型活动经费及大额项目资金支出使用情况,实行预决算审批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使用单位在活动和项目完成后,及时上报专项资金使用决算,大型活动资金实行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对擅自超支或挪用其他项目资金的单位,相应扣减公用经费,以后年度不安排项目资金。
5. 确保预算真实可靠
无论是基层预算编制单位,还是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在编制、审核预算之前,进行全面的人员、资产等清查,摸清家底,才能保证所有需申请的经费不漏报,所有不应核定的经费不多批,确保预算编制或核定的科学合理、真实完整。推行复式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职能。复式预算管理即将同一预算年度的经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收支对照表,在特定的预算收者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实行复式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可以把各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开管理,并根据其财力来确定两种资金的比例,从制度上杜绝两种不同性质资金在安排使用上的相互挤占和挪用。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后,对不同性质的经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能较快地提高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
6.加大财政监督力度
财政监督是国家赋予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省级各部门、各单位的监督力度。在监督层次上,应进一步完善财政绩效监督机制,逐步扩大绩效监督范围,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应有计划有步骤安排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安排使用的合理性;应开展好对预算单位基础工作的监督,确保各部门、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在监督组织形式上,应注意使用、引导、鼓励社会监督力量参与监督;应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民生项目的监督,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对监控发现的问题应认真核查,重大问题应跟踪核查,一旦核实应严肃处理。
总之,有效地组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探索和领导的支持和理解,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部门真正发挥管理、监督、服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朱敏琴,孙利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政监督.2009(12).
[2]肖红.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中国城市经济.2011(21).
[3]方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湖南农业科学.2009(08).
[4]刘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探析.金融经济.2009(24).
[5]黄燕.浅议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价值工程.2010(31).
摘 要 伴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此保证事业单位健康稳步的发展,本文就当前事业单位中存在的不足予以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事业单位 财务工作 现状 对策
近年来,我国一些事业单位对财政体制进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公务卡等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在规范财政预算资金的分配,保证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改革也加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适应的艰难性。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不足逐步显现出来。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1.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完善
现行的零基预算办法缺乏对预算单位和人员的有效控制;缺乏编制预算时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其合理依据;缺乏对现有数据真实性、合理性的有效鉴定手段;缺乏对经费定额确认的科学手段,预算的审批与资源配置主观性和随意性因素偏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有限的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相关专业的预算管理制度的设计、执行、评估、监督和信息采集的专业团队,使得预算编制科学性、连续性、规范性有所减弱,准确性与合理性有所降低。
2.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有的单位负责人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造成内控制度不完善。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的事业单位没有根据《会计法》等有关规定去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单位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凭惯例,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很不完善,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的表现出了与实际工作不协调现象。
4.缺乏必要的奖罚制度
财务控制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最根本的效率主要在于是否行之有效的开展奖罚制度,以及能否严格按照奖罚制度执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考评机制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奖罚的方式、方法单一。相比较于外部监督而言,有的事业单位虽然也建立了财务制度,但是没有得到贯彻和执行,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诸多事业单位缺乏对财务内部监管和内部审核的重视,内部监管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对于外部监管来说,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不到位,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
5.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基层事业单位受人员编制、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往往对预算编制缺乏足够的重视,直接表现为预算编制时间仓促,预算编制程序简单,审批不严谨,程序缺乏规范性。事业单位未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财力可能,逐项计算编制,编制预算时,未按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支出要求,造成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预算编制脱离实际,虚报冒报。单位并没有根据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及本年度事业计划和财务收支状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本单位本年度各项收支的预算,而是以同级财政部门界定的具体财政补助上限加上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和支出为标准编制预算,经费安排上缺乏可靠依据,预算编制数据脱离单位发展实际,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
6. 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组织内外部监督机构没有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对预算是否得到切实执行、超支或减支、费用支出结构变化的合理性、是否乱支滥用、是否做到专款专用等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监督。致使某些事业单位乱支滥用、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任意挥霍国有资产、损公肥私、假公济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完善体制,促进财政收入规模
目前,专项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专项拨款资金,涉及项目较多、政策性强、制约因素较复杂,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稳定规范资金管理渠道,完善已有资金,并按专项资金性质进行分类、筛选,确定纳入改革范围的专项资金。解决好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调控权和管理权问题,实行“两权分离”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预算外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的范围;预算外资金是依法设置的,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必须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预决算制度。”从而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2.权责明晰,健全内控制度
科学合理的权责分配、便于执行的问责机制和有效运行的内控制度是提高工作绩效、防范工作纰漏的关键,也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亟待落实的环节之一。一是建立部门财务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二是合理确定经费审批权限,对重大开支项目应集体研究决定;三是强化财务人员的分工和责任,定期对会计账簿进行核对,保证账证、账账、账实相符。
3.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自觉遵守
为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体制,例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各项支出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列支,不得弄虚作假等。其次,完善相关性的管理制度,例如:接待内外部来客统一归办公室管理,相关科室配合。这样,从单位内建立起一套与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相协调的支出约束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以抓源头管理,堵塞漏洞,降低成本费用,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明晰了各类人员的责任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科学合理的原则。首先确保日常运行经费、日常人员经费,其次保证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部分的需要。计划制定以后,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和程序进行。
4. 建立项目资金奖惩机制
对大型活动经费及大额项目资金支出使用情况,实行预决算审批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使用单位在活动和项目完成后,及时上报专项资金使用决算,大型活动资金实行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对擅自超支或挪用其他项目资金的单位,相应扣减公用经费,以后年度不安排项目资金。
5. 确保预算真实可靠
无论是基层预算编制单位,还是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在编制、审核预算之前,进行全面的人员、资产等清查,摸清家底,才能保证所有需申请的经费不漏报,所有不应核定的经费不多批,确保预算编制或核定的科学合理、真实完整。推行复式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职能。复式预算管理即将同一预算年度的经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收支对照表,在特定的预算收者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实行复式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可以把各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开管理,并根据其财力来确定两种资金的比例,从制度上杜绝两种不同性质资金在安排使用上的相互挤占和挪用。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后,对不同性质的经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能较快地提高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
6.加大财政监督力度
财政监督是国家赋予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省级各部门、各单位的监督力度。在监督层次上,应进一步完善财政绩效监督机制,逐步扩大绩效监督范围,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应有计划有步骤安排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安排使用的合理性;应开展好对预算单位基础工作的监督,确保各部门、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在监督组织形式上,应注意使用、引导、鼓励社会监督力量参与监督;应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民生项目的监督,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对监控发现的问题应认真核查,重大问题应跟踪核查,一旦核实应严肃处理。
总之,有效地组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探索和领导的支持和理解,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部门真正发挥管理、监督、服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朱敏琴,孙利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政监督.2009(12).
[2]肖红.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中国城市经济.2011(21).
[3]方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湖南农业科学.2009(08).
[4]刘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探析.金融经济.2009(24).
[5]黄燕.浅议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价值工程.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