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肇始,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它叙述简洁生动,含义丰富隽永。但时下有些文言文教师仍只是停留在字词句的翻译上,或者把它上成文学作品分析课,而忽视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特质,对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美的感悟。如何尽快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文言文的课堂?作者认为一要抽丝剥茧,其义自见;二要一视同仁,和谐互动 ;三要善于移花接木,完善自我;四要学以致用,创设情境。
关键词: 文言文课堂教学 新鲜 活力
但凡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大都经过大浪淘沙而文质兼美,由于它们离我们年代久远,含义丰富深奥,因此,对现在的学生而言,要想学习好并掌握它,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下一番工夫。然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比较慵懒,更无学习兴趣,陷入“被听课”状态中。教师热情高,投入大,课堂却收效甚微。怎样使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充满新鲜与活力呢?有一首歌曲唱道:“我对你的爱如此新鲜,你对我的依恋却越加明显……”爱情注入新鲜,会吸引对方,使爱情长久。那如果我们把教学的新鲜之风注入课堂,就一定会吸引我们的学生,使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呆板消之殆尽;让学生真正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进而培养人文素养。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
一、抽丝剥茧,其义自见
所谓抽丝剥茧就是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我利用这招让文言文现出真质和内涵。其实文言文教学同现代文教学一样,既要着眼于整体教学,又不能落入字斟句酌的窠臼中。
我在教学时比较淡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显性教学目标,对字词句的练习一般是以作业的形式放在课外进行,让学生自己查参考书自行完成,不过我一般会在堂上留时间答疑,彻底改变“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先学后教”的主动学习状态。再说如果教师仅只笼统地布置要学生预习,效果肯定不大,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用“招数”把学生吸引到语文学科上来,这个招数就是吹进“新鲜”的空气,让他们耳目一新,充满新鲜感,这就是第二层。
在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快速阅读从文中提取信息,并将信息加以筛选整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情感等,“披情入文”,让学生在“观其大义”的氛围中品味文质兼美的精神食粮,以保持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传统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劝学》时,我让学生讨论回答:作为论说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问:文章是怎样得出这一中心论点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论证过程,以使学生宏观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当然,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一定要加强诵读,第三层就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在诵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思想情感去感悟课文,把握作品。教学《五柳先生传》时,对其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读书却不求甚解呢?他表达了什么感情?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很快找到文章的具体细节,通过阅读,感悟他不慕名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这是和他的性格息息相关的。层层剥茧,让学生充满新鲜的感觉,不但学习不累,反而会让他们喜欢上它。
二、一视同仁,和谐互动
在教学中,因为选文离我们的生活有距离,学生很不情愿深入课文,教师也特别习惯于“讲授”,课堂几乎就没有学生的声音,更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如今教学的改革也要求教师克服“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构建互动课堂。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言,在充分的课堂民主中一视同仁,才能打破过去的传统。牵引学生的思想沉浮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欲望。
比如我在教授《秋词》时,在分析主要意象时问学生:历来文人笔下秋天都是孤独寂寞的代名词,而作者的笔下为何是“胜春朝”呢?学生回答:是作者的心情好,对生活乐观。我趁势问:大家想想是用了什么方法呢?问完后学生茫然,我赶紧让学生回忆诗歌的有关表现方法,并问:这里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学生一下子明白是融情于物,借物抒情。我顺势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里物我已经合二为一了。
只要教师肯放下师道尊严,俯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就作为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个体和学生实现课堂互动,拉近师生的距离,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交流平台。
三、移花接木,完自善我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语文教师要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现状,就必须引领学生传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有移花接木的本领,完善自己的品格和提高自己定的素养,从而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
如教学《口技》时,教师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一一写出道具,而且开头结尾都写?分析让学生明白交代道具是为了突出口技人高超的技艺,再启发学生道具越简单,越能体现它的技艺高超,让他们明白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在结构上同时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深挖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因素,培养学生爱国、遵礼、好学、诚信、廉洁、创新等传统美德,这些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像《师说》中的虚心求学,《劝学》中的锲而不舍,《小石潭记》中的勇于探索,《岳阳楼记》中的乐观旷达,《渔家傲·秋思》中忠心爱国、共御外敌……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让人心驰神往,备受鼓舞。如果我们能在青少年成长经历中需要偶像崇拜的这一阶段,利用文言文中的大量素材给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典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依此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学以致用,创设情境
现代的学生由于在阅读兴致、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较之先哲有很大的差距,常常下意识地对文言文敬而远之。所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妨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设法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在心灵的碰撞中去体味作品中的景、事、人、情。我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比如在上《出师表》时,投影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特别是三顾茅庐的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对智者的神往,又为他的早逝而扼腕叹息,在唏嘘感慨之后品读课文,在品味之中去分析把握人物;再加上适时的感情朗诵,使课堂教学具有现场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接受知识,陶冶情操。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体验文言文的美,积极思考、质疑、探讨,从而创造新鲜、有活力的课堂。这样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又能积累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时时带给学生新鲜的空气,让他们如沐春风,依恋课堂,喜欢我们的语言精粹——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钱国利.高中教材文言文基础调查与教学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2]周富国.发挥语文教育功能优化文言文教学[J]甘肃教育,2000,(05).
[3]吴志忠.文言文教学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S1).
[4]陈玉茜.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探究[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关键词: 文言文课堂教学 新鲜 活力
但凡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大都经过大浪淘沙而文质兼美,由于它们离我们年代久远,含义丰富深奥,因此,对现在的学生而言,要想学习好并掌握它,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下一番工夫。然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比较慵懒,更无学习兴趣,陷入“被听课”状态中。教师热情高,投入大,课堂却收效甚微。怎样使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充满新鲜与活力呢?有一首歌曲唱道:“我对你的爱如此新鲜,你对我的依恋却越加明显……”爱情注入新鲜,会吸引对方,使爱情长久。那如果我们把教学的新鲜之风注入课堂,就一定会吸引我们的学生,使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呆板消之殆尽;让学生真正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进而培养人文素养。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
一、抽丝剥茧,其义自见
所谓抽丝剥茧就是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我利用这招让文言文现出真质和内涵。其实文言文教学同现代文教学一样,既要着眼于整体教学,又不能落入字斟句酌的窠臼中。
我在教学时比较淡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显性教学目标,对字词句的练习一般是以作业的形式放在课外进行,让学生自己查参考书自行完成,不过我一般会在堂上留时间答疑,彻底改变“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先学后教”的主动学习状态。再说如果教师仅只笼统地布置要学生预习,效果肯定不大,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用“招数”把学生吸引到语文学科上来,这个招数就是吹进“新鲜”的空气,让他们耳目一新,充满新鲜感,这就是第二层。
在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快速阅读从文中提取信息,并将信息加以筛选整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情感等,“披情入文”,让学生在“观其大义”的氛围中品味文质兼美的精神食粮,以保持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传统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劝学》时,我让学生讨论回答:作为论说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问:文章是怎样得出这一中心论点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论证过程,以使学生宏观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当然,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一定要加强诵读,第三层就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在诵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思想情感去感悟课文,把握作品。教学《五柳先生传》时,对其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读书却不求甚解呢?他表达了什么感情?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很快找到文章的具体细节,通过阅读,感悟他不慕名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这是和他的性格息息相关的。层层剥茧,让学生充满新鲜的感觉,不但学习不累,反而会让他们喜欢上它。
二、一视同仁,和谐互动
在教学中,因为选文离我们的生活有距离,学生很不情愿深入课文,教师也特别习惯于“讲授”,课堂几乎就没有学生的声音,更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如今教学的改革也要求教师克服“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构建互动课堂。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言,在充分的课堂民主中一视同仁,才能打破过去的传统。牵引学生的思想沉浮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欲望。
比如我在教授《秋词》时,在分析主要意象时问学生:历来文人笔下秋天都是孤独寂寞的代名词,而作者的笔下为何是“胜春朝”呢?学生回答:是作者的心情好,对生活乐观。我趁势问:大家想想是用了什么方法呢?问完后学生茫然,我赶紧让学生回忆诗歌的有关表现方法,并问:这里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学生一下子明白是融情于物,借物抒情。我顺势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里物我已经合二为一了。
只要教师肯放下师道尊严,俯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就作为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个体和学生实现课堂互动,拉近师生的距离,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交流平台。
三、移花接木,完自善我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语文教师要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现状,就必须引领学生传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有移花接木的本领,完善自己的品格和提高自己定的素养,从而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
如教学《口技》时,教师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一一写出道具,而且开头结尾都写?分析让学生明白交代道具是为了突出口技人高超的技艺,再启发学生道具越简单,越能体现它的技艺高超,让他们明白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在结构上同时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深挖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因素,培养学生爱国、遵礼、好学、诚信、廉洁、创新等传统美德,这些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像《师说》中的虚心求学,《劝学》中的锲而不舍,《小石潭记》中的勇于探索,《岳阳楼记》中的乐观旷达,《渔家傲·秋思》中忠心爱国、共御外敌……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让人心驰神往,备受鼓舞。如果我们能在青少年成长经历中需要偶像崇拜的这一阶段,利用文言文中的大量素材给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典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依此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学以致用,创设情境
现代的学生由于在阅读兴致、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较之先哲有很大的差距,常常下意识地对文言文敬而远之。所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妨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设法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在心灵的碰撞中去体味作品中的景、事、人、情。我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比如在上《出师表》时,投影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特别是三顾茅庐的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对智者的神往,又为他的早逝而扼腕叹息,在唏嘘感慨之后品读课文,在品味之中去分析把握人物;再加上适时的感情朗诵,使课堂教学具有现场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接受知识,陶冶情操。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体验文言文的美,积极思考、质疑、探讨,从而创造新鲜、有活力的课堂。这样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又能积累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时时带给学生新鲜的空气,让他们如沐春风,依恋课堂,喜欢我们的语言精粹——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钱国利.高中教材文言文基础调查与教学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2]周富国.发挥语文教育功能优化文言文教学[J]甘肃教育,2000,(05).
[3]吴志忠.文言文教学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S1).
[4]陈玉茜.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探究[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