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泰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生活习惯、接受心理等方面,当通过两国的碰撞进一步融合的过程是克服“文化休克”的过程,我们可以在中泰两国的宗教信仰、对礼的追求等来达成共识。认识到中泰文化存在的异同对泰语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教好泰语,建立完备的泰语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关键词:差异;共识;文化休克;泰语教学
中泰交流历史悠久,主要体现在文化上。中泰自1971年7月1日正式建交后,双方关系日趋密切,文化交流上更显频繁。泰国的华人日渐增多成为中泰关系发展良好态势的重要体现,中泰能够在一起和睦相处,且相互对各自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大多是基于中泰对彼此文化的包容与认可。然而中泰虽然同属于一个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但生活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造成文化上的差异,这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生活习惯、接受心理等方面,认识到这些差异性有助于泰语专业的学生从异中找同,在相同中更好地互相学习。
从大的方面来讲,政治影响文化。泰国借鉴的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必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碰撞,而政治制度必会影响文化。但我们对待两国不同文化的突破点不要放在不同上,而要放在相似性上。
相似性最典型的是佛教,泰国人信仰佛教的比例要占去全国人口比例的95%,几乎达到全民信佛的程度了,且寺庙也广泛分布,泰国的73个省中约有三万多个寺庙。泰国人民在思想上受佛教影响很大,佛教渗透到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相信生命的轮回与因果报应。中国人的信仰融合着儒、释、道三家,而佛教早在汉代就已经传入中国,影响着许多信徒,历代都有高僧修佛,并在境内修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融,故可作为双方交流的重点。在泰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关注关于佛教的一些专有词汇,了解佛教的一些教义,引导泰语专业学生走进佛教。而中泰两国都在“崇礼”这点上达成共识,尚礼之风成为中泰文化上的共同追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教授基本的礼仪规范,学习泰国的基本礼仪,掌握关于礼仪的词汇。此外,中泰两国都以红色象征喜庆、欢乐。都喜欢莲花,莲花与佛教有关,因此佛教作为信仰的泰国的超市都喜欢命名为莲花超市;在中国,莲花常比作君子,代表圣洁、高雅。泰语老师在上课时都可以进行两国文化的异同分析,在分析中逐渐清晰。中泰都是大家庭的生活,会经常参加大大小小的活动,这些都为学习泰语专业的学生带来熟悉感。
从语言上讲,汉泰语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属于汉藏语系。都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且声调都能从汉语的四个声调中找到对应声调(泰语声调共五个,除泰语的四声)。在泰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抓住两种语言的共通性,给学生以熟悉的氛围,再去分析汉语与泰语中易混淆出错的地方,这样的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泰国在性别上更注重于男女有别。泰语中不仅男女写法上存在差异,且读音都要区别开来。而汉语表示男性用“他”,表示女性用“她”,写法不同,但读音没有区别。中国人更讲究长幼有序,但泰语只有很少的词去表达对长者的尊敬,汉语中询问年龄学问多,对儿童会说“你几岁了?”,对稍长一点的孩子会“问你多大了?”,而对待老人要问“您高寿?”对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区别,而在泰国人口中就只有“你几岁了?”,来适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的人。
不同的文化交流是好事,但不同的文化常会带来迷惑、紧张和不适应,这种心理体验有一个專有名词叫“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的理论,指的是在跨文化中的各种不适应症状,是指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及环境的各种心理反应。这需要进行跨文化的训练来接受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中泰两国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别也相当明显,中国人喜欢守时,并且认为守时是一种美德。如果两个人约好了时间,而一方并没有因为什么特殊的原因迟到,会被认为不尊重对方。而这些在泰国人严重就并非这样,他们的时间观念没有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强烈。泰国人的时间观,主要集中在当下,对于过去以及未来的观念要差很多。因此在中国人对泰国人在时间观念上的随意性要理解,将来如果到了泰国也不会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而因为对方迟到而愤怒。泰国人常习惯于每天诵经,唱国歌。吃饭时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喜用刀叉,很少使用筷子,由于处于热带地区,泰国人有喜欢喝冰水的习惯。这些细小的知识点不仅很有趣,且很实用。
在泰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熟悉泰语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去接触了解泰国的环境、历史、风土人情等以便于更加全面、深入的去启迪泰语专业的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语作为语言更是一个需要掌握词汇的基础上再综合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结果,因此全面地认识中泰文化的异同,比死记硬背效率要高得多,且文化方面的异同性教学探讨很有意义,毕竟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认识到中泰文化存在的异同对泰语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教好泰语,建立完备的泰语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理杏德·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孙汉萍汉.泰语的同异性比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2).
[4]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泰国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关键词:差异;共识;文化休克;泰语教学
中泰交流历史悠久,主要体现在文化上。中泰自1971年7月1日正式建交后,双方关系日趋密切,文化交流上更显频繁。泰国的华人日渐增多成为中泰关系发展良好态势的重要体现,中泰能够在一起和睦相处,且相互对各自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大多是基于中泰对彼此文化的包容与认可。然而中泰虽然同属于一个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但生活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造成文化上的差异,这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生活习惯、接受心理等方面,认识到这些差异性有助于泰语专业的学生从异中找同,在相同中更好地互相学习。
从大的方面来讲,政治影响文化。泰国借鉴的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必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碰撞,而政治制度必会影响文化。但我们对待两国不同文化的突破点不要放在不同上,而要放在相似性上。
相似性最典型的是佛教,泰国人信仰佛教的比例要占去全国人口比例的95%,几乎达到全民信佛的程度了,且寺庙也广泛分布,泰国的73个省中约有三万多个寺庙。泰国人民在思想上受佛教影响很大,佛教渗透到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相信生命的轮回与因果报应。中国人的信仰融合着儒、释、道三家,而佛教早在汉代就已经传入中国,影响着许多信徒,历代都有高僧修佛,并在境内修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融,故可作为双方交流的重点。在泰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关注关于佛教的一些专有词汇,了解佛教的一些教义,引导泰语专业学生走进佛教。而中泰两国都在“崇礼”这点上达成共识,尚礼之风成为中泰文化上的共同追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教授基本的礼仪规范,学习泰国的基本礼仪,掌握关于礼仪的词汇。此外,中泰两国都以红色象征喜庆、欢乐。都喜欢莲花,莲花与佛教有关,因此佛教作为信仰的泰国的超市都喜欢命名为莲花超市;在中国,莲花常比作君子,代表圣洁、高雅。泰语老师在上课时都可以进行两国文化的异同分析,在分析中逐渐清晰。中泰都是大家庭的生活,会经常参加大大小小的活动,这些都为学习泰语专业的学生带来熟悉感。
从语言上讲,汉泰语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属于汉藏语系。都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且声调都能从汉语的四个声调中找到对应声调(泰语声调共五个,除泰语的四声)。在泰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抓住两种语言的共通性,给学生以熟悉的氛围,再去分析汉语与泰语中易混淆出错的地方,这样的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泰国在性别上更注重于男女有别。泰语中不仅男女写法上存在差异,且读音都要区别开来。而汉语表示男性用“他”,表示女性用“她”,写法不同,但读音没有区别。中国人更讲究长幼有序,但泰语只有很少的词去表达对长者的尊敬,汉语中询问年龄学问多,对儿童会说“你几岁了?”,对稍长一点的孩子会“问你多大了?”,而对待老人要问“您高寿?”对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区别,而在泰国人口中就只有“你几岁了?”,来适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的人。
不同的文化交流是好事,但不同的文化常会带来迷惑、紧张和不适应,这种心理体验有一个專有名词叫“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的理论,指的是在跨文化中的各种不适应症状,是指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及环境的各种心理反应。这需要进行跨文化的训练来接受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中泰两国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别也相当明显,中国人喜欢守时,并且认为守时是一种美德。如果两个人约好了时间,而一方并没有因为什么特殊的原因迟到,会被认为不尊重对方。而这些在泰国人严重就并非这样,他们的时间观念没有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强烈。泰国人的时间观,主要集中在当下,对于过去以及未来的观念要差很多。因此在中国人对泰国人在时间观念上的随意性要理解,将来如果到了泰国也不会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而因为对方迟到而愤怒。泰国人常习惯于每天诵经,唱国歌。吃饭时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喜用刀叉,很少使用筷子,由于处于热带地区,泰国人有喜欢喝冰水的习惯。这些细小的知识点不仅很有趣,且很实用。
在泰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熟悉泰语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去接触了解泰国的环境、历史、风土人情等以便于更加全面、深入的去启迪泰语专业的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语作为语言更是一个需要掌握词汇的基础上再综合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结果,因此全面地认识中泰文化的异同,比死记硬背效率要高得多,且文化方面的异同性教学探讨很有意义,毕竟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认识到中泰文化存在的异同对泰语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教好泰语,建立完备的泰语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理杏德·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孙汉萍汉.泰语的同异性比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2).
[4]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泰国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