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县域内未开发利用水资源较丰富。本文通过对目前该县城镇供水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镇;水资源;建设;湟源县
一、前言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湟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保障地位。饮水安全问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县域概况
湟源县隶属青海省西宁市管辖,位于东经100°54ˊ至101°25ˊ,北纬36°20ˊ至36°53ˊ之间。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62公里,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属湟水河流域(上游),河流众多,全县境内大小河道共86条,正常有水的河流有25条。湟水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县境北部,最大支流药水河由南向北注入湟水河,两条河将湟源分为三大块,中间形成一个狭长的“丁”字型河谷盆地。主要地貌类型由河谷阶地、低山丘陵、高山地组成,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海拔在2470-4898米之间。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2℃,无霜期162天。到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3.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2万人,农业人口10.91万人。
三、湟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城镇供水现状
1、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水资源以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补给为辅。全县水资源总储量3.15亿m3。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58亿m3(包括地下水资源储量5503万m3),平均产水模数为10.46万m3/km2,人均占有水资源1183.8 m3,按耕地面积平均占有水资源量531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于黄河流域。全县实际水资源利用量只有6000万m3,实际利用率为19%。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120.4万m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152.8万m3;牲畜饮水95.84万m3;农业灌溉用水5498.3万m3;工业用水149.2万m3。另外,小水电利用贯流水1.892亿m3。
2、县城供水现状
湟源县目前城镇供水水源只有一处,位于大华镇拉卓奈村拉拉河旁边,与1984年建成,由于当时用水规模小,设计标准低,受节季和供水范围限制,水量、水压均不能满足城镇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同时部分配水管网老化严重,急待更新。
四、湟源县城镇供水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及自然客观规律的要求,水资源利用上不断出现供水与用水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现利用水资源水量不足,自然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目前,湟源县全县城镇供水只有1个水源地,但随着城镇居民人口、旅游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大型工业(市级工业园区)园区的建设,现有的水源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远期发展形式来看,急需开辟县城新水源以保证供水能力。
2、水源供水量受季節性影响较大,年度内资源分配不均匀,导致季节性缺水。湟源县地处高海拔黄土高原地区,年内温差较大,供水量受季节性调控的影响严重,每逢少于和严寒季节严重缺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制约。
3、县城周边设施农业(温棚)发展速度较快,对定时、定量、稳定供水的要求较高。在全县各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县城周边郊区建设了大批设施农业(温棚),各温棚用水由经营者自己解决,无法长期、稳定的保证供给,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经营者积极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4、大华工业园区建成投产,用水量不断提高。湟源大华工业园区是青海省委省政府1994年批准建设的青海第一批重点发展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6.6km2,实际工业用地1.4万km2,工业预留面积3.8 km2。园区按功能划分为高载能冶炼区、社区式产业园和农畜产品加工区。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初步形成集冶炼、建材为龙头的产业中心。为实现湟源县“工业强县”战略,着眼提升全县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园区供水过程中水量、水质、水压均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日趋严重。
五、湟源县城镇供水条件的自然优势
目前县城唯一的供水水源就在湟水河拉拉河支流中游,拉拉河谷总长30km,总宽为2-3km,第四系遍布,构成河谷平原。汇水面积155.8km2,枯水期水量0.671 m3/s,丰水期最大水量达3.2 m3/s。县域内另外的一大支流药水河发源于野牛山和青阳山,贯穿县域南北,经日月山在县城青藏公路桥下游汇入湟水河,流域区间面积639 km2,多年平均流量2.84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0.9×108 m3。药水河支流水资源储量丰富,如果把这一水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入现有城镇供水管网中,即便受到节季性缺水的影响,但完全能够满足未来县城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六、改善湟源县供水条件的现实意义
经估算,至2015年县城用水量达8660吨/日,根据湟源城镇用水特点,冬春季用水量相对较小,随着旅游业大不断发展,夏秋季随着旅游人口的增加,用水量显著增大,目前现有水源地满负荷最大供水能力仅为7400吨/日。这无论与现在的用水需求量还是未来发展的用水需求量均相差甚远,能否保证足够的用水量已经成为本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此,为了湟源县经济的全面发展,改建城镇供水管网和开发新水源迫在眉急。
七、改变湟源县供水条件的具体做法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正确选择、合理开发新水源:目前来看,湟源县供水比较紧缺,但是根据县内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对药水河水源的合理开发,城镇供水诸多难题得以解决。药水河流域水资源丰富,近些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很多农村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工程,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看,水源储量丰富、水质达标,完全能够满足城镇供水的需求。
(二)统一规划,新(扩)建城镇配水管网:为开辟县城统一供水的新格局,新建和扩建同时设计实施,对已经老化的管网进行改造,对没有配置管网的人群集中场所和区域进行新管网布设,采用不同管径的PE管进行配置,管道布置成树枝状,根据当地情况管道最大冻土埋深定为1.8m。
(三)巧抓机遇,人水和谐发展: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明确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战略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因此,湟源县政府应抓紧机遇,“十二五”期间把城镇供水管网改造作为一项核心工程来抓,在政策允许和财政有能力支撑的前提下加强领导、放远眼光、科学设计,早日改善城镇生产、生活供水条件,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八、结 语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用水发展观,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水利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自然水源不足、水资源利用不充分、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设施农业需求等问题,湟源县应积极利用有利自然条件和国家“十二五期间加大水利投资计划”积极抢抓建设机遇,多方争取,因地制宜,尽快改善城镇供水不足的现状,以保证今后湟源县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城镇;水资源;建设;湟源县
一、前言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湟源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保障地位。饮水安全问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县域概况
湟源县隶属青海省西宁市管辖,位于东经100°54ˊ至101°25ˊ,北纬36°20ˊ至36°53ˊ之间。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62公里,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属湟水河流域(上游),河流众多,全县境内大小河道共86条,正常有水的河流有25条。湟水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县境北部,最大支流药水河由南向北注入湟水河,两条河将湟源分为三大块,中间形成一个狭长的“丁”字型河谷盆地。主要地貌类型由河谷阶地、低山丘陵、高山地组成,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海拔在2470-4898米之间。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2℃,无霜期162天。到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3.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2万人,农业人口10.91万人。
三、湟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城镇供水现状
1、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水资源以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补给为辅。全县水资源总储量3.15亿m3。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58亿m3(包括地下水资源储量5503万m3),平均产水模数为10.46万m3/km2,人均占有水资源1183.8 m3,按耕地面积平均占有水资源量531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于黄河流域。全县实际水资源利用量只有6000万m3,实际利用率为19%。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120.4万m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152.8万m3;牲畜饮水95.84万m3;农业灌溉用水5498.3万m3;工业用水149.2万m3。另外,小水电利用贯流水1.892亿m3。
2、县城供水现状
湟源县目前城镇供水水源只有一处,位于大华镇拉卓奈村拉拉河旁边,与1984年建成,由于当时用水规模小,设计标准低,受节季和供水范围限制,水量、水压均不能满足城镇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同时部分配水管网老化严重,急待更新。
四、湟源县城镇供水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及自然客观规律的要求,水资源利用上不断出现供水与用水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现利用水资源水量不足,自然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目前,湟源县全县城镇供水只有1个水源地,但随着城镇居民人口、旅游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大型工业(市级工业园区)园区的建设,现有的水源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远期发展形式来看,急需开辟县城新水源以保证供水能力。
2、水源供水量受季節性影响较大,年度内资源分配不均匀,导致季节性缺水。湟源县地处高海拔黄土高原地区,年内温差较大,供水量受季节性调控的影响严重,每逢少于和严寒季节严重缺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制约。
3、县城周边设施农业(温棚)发展速度较快,对定时、定量、稳定供水的要求较高。在全县各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县城周边郊区建设了大批设施农业(温棚),各温棚用水由经营者自己解决,无法长期、稳定的保证供给,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经营者积极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4、大华工业园区建成投产,用水量不断提高。湟源大华工业园区是青海省委省政府1994年批准建设的青海第一批重点发展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6.6km2,实际工业用地1.4万km2,工业预留面积3.8 km2。园区按功能划分为高载能冶炼区、社区式产业园和农畜产品加工区。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初步形成集冶炼、建材为龙头的产业中心。为实现湟源县“工业强县”战略,着眼提升全县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园区供水过程中水量、水质、水压均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日趋严重。
五、湟源县城镇供水条件的自然优势
目前县城唯一的供水水源就在湟水河拉拉河支流中游,拉拉河谷总长30km,总宽为2-3km,第四系遍布,构成河谷平原。汇水面积155.8km2,枯水期水量0.671 m3/s,丰水期最大水量达3.2 m3/s。县域内另外的一大支流药水河发源于野牛山和青阳山,贯穿县域南北,经日月山在县城青藏公路桥下游汇入湟水河,流域区间面积639 km2,多年平均流量2.84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0.9×108 m3。药水河支流水资源储量丰富,如果把这一水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入现有城镇供水管网中,即便受到节季性缺水的影响,但完全能够满足未来县城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六、改善湟源县供水条件的现实意义
经估算,至2015年县城用水量达8660吨/日,根据湟源城镇用水特点,冬春季用水量相对较小,随着旅游业大不断发展,夏秋季随着旅游人口的增加,用水量显著增大,目前现有水源地满负荷最大供水能力仅为7400吨/日。这无论与现在的用水需求量还是未来发展的用水需求量均相差甚远,能否保证足够的用水量已经成为本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此,为了湟源县经济的全面发展,改建城镇供水管网和开发新水源迫在眉急。
七、改变湟源县供水条件的具体做法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正确选择、合理开发新水源:目前来看,湟源县供水比较紧缺,但是根据县内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对药水河水源的合理开发,城镇供水诸多难题得以解决。药水河流域水资源丰富,近些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很多农村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工程,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看,水源储量丰富、水质达标,完全能够满足城镇供水的需求。
(二)统一规划,新(扩)建城镇配水管网:为开辟县城统一供水的新格局,新建和扩建同时设计实施,对已经老化的管网进行改造,对没有配置管网的人群集中场所和区域进行新管网布设,采用不同管径的PE管进行配置,管道布置成树枝状,根据当地情况管道最大冻土埋深定为1.8m。
(三)巧抓机遇,人水和谐发展: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明确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战略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因此,湟源县政府应抓紧机遇,“十二五”期间把城镇供水管网改造作为一项核心工程来抓,在政策允许和财政有能力支撑的前提下加强领导、放远眼光、科学设计,早日改善城镇生产、生活供水条件,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八、结 语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用水发展观,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水利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自然水源不足、水资源利用不充分、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设施农业需求等问题,湟源县应积极利用有利自然条件和国家“十二五期间加大水利投资计划”积极抢抓建设机遇,多方争取,因地制宜,尽快改善城镇供水不足的现状,以保证今后湟源县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