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胡适海外学成归来,二十七八岁就被聘为北大教授,而且他的课大受欢迎。那时,傅斯年20岁出头,师从黄侃、刘师培这样的国学大师。傅斯年等一伙高才生对于胡适的本领抱有怀疑,于是推荐傅斯年去一探虚实。傅斯年不只是听,还频频发问,弄得台上的胡适心里直发毛。后来,胡适回忆说,当时傅斯年这类学生的国学功底跟自己难分伯仲,弄得他每次上课都提心吊胆。在这种压力下,他只好加倍用功,而傅斯年从此就成了胡适的学生,并保持了终身的师友关系。
好的学人,不但学问要好,还要有气节。
1944年,傅斯年在参政会上(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全国政协大会” ),向前任行政院院长(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总理)孔祥熙发难,怒斥他在发行美金公债中贪污舞弊:“抗战以来,大官每即是大商,专门发国难财。我们本是势力国而非法治国,利益之到手全不管一切法律,既经到手则又借法律名词如‘信用’‘契约’等以保护之,这里面实在没有公平。”他还大声疾呼:“惩罚贪污要从大官做起!”骂完孔祥熙他还捎上了蒋介石,说蒋在训斥国民党的中央委员时,还在说孔祥熙根本不贪污,真是叫人丧气啊!
1947年,傅斯年又连续发表文章,历数行政院院长、蒋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的贪腐和无能,迫使他黯然下台。他在《这样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一文中开篇写道:“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一个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的势力,而由于他自己的崩溃!有时是自身的矛盾、分裂,有时是有些人专心致力,加速自蚀运动,唯恐其不乱。如秦朝‘指鹿为马’的赵高,明朝的魏忠贤,真好比一个人身体中的寄生虫,加紧繁殖,使这个人的身体迅速死掉。”想来他这样的历史总结被蒋家王朝的灭亡再一次证明。
1947年,蒋介石改组政府,拉傅斯年从政,被他拒绝。蒋又托他说服胡适入阁从政,结果傅斯年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蒋表面上要改革政治,实则缺乏起码的改革诚意。借重先生您,全为大粪堆上插朵花!只要先生您坚持不可,非任何人能够勉强。您三十年之盛名,不可毁于一旦,令亲者痛,北大瓦解。我们自己要有办法,一入政府即全无办法。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我们是要奋斗的,唯其如此,应永远在野,盖一入政府,无法奋斗也。”
抗战结束时,很多人推荐傅斯年任北大校长,他却力挺远在海外的胡适任北大校长,同时又非要在胡适回国前先代理一下校长,目的是狠狠清除学校的汉奸教授,就连曾有恩于他的师长周作人也不放过。他担心温和宽容的胡适上台后当老好人,对汉奸们高抬贵手。
傅斯年与胡适虽然性格迥异,但他们对于历史前瞻性的认识都是一流的。这不仅要依靠敏锐的洞察力,也离不开对于历史规律性的把握,而理性,又是这一切的灵魂。
傅斯年身体肥胖,50多岁死于台湾。他有两个侄子,似乎都继承了傅家的“学术基因”。侄子傅乐成随傅斯年到了台湾,在台大历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上世纪70年代出版了《中国通史》。另一个侄子傅乐焕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1951年从英国回到中国大陆,1966年5月23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杀身亡。
胡适曾评价傅斯年:“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编辑·麻雯)
[email protected]
好的学人,不但学问要好,还要有气节。
1944年,傅斯年在参政会上(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全国政协大会” ),向前任行政院院长(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总理)孔祥熙发难,怒斥他在发行美金公债中贪污舞弊:“抗战以来,大官每即是大商,专门发国难财。我们本是势力国而非法治国,利益之到手全不管一切法律,既经到手则又借法律名词如‘信用’‘契约’等以保护之,这里面实在没有公平。”他还大声疾呼:“惩罚贪污要从大官做起!”骂完孔祥熙他还捎上了蒋介石,说蒋在训斥国民党的中央委员时,还在说孔祥熙根本不贪污,真是叫人丧气啊!
1947年,傅斯年又连续发表文章,历数行政院院长、蒋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的贪腐和无能,迫使他黯然下台。他在《这样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一文中开篇写道:“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一个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的势力,而由于他自己的崩溃!有时是自身的矛盾、分裂,有时是有些人专心致力,加速自蚀运动,唯恐其不乱。如秦朝‘指鹿为马’的赵高,明朝的魏忠贤,真好比一个人身体中的寄生虫,加紧繁殖,使这个人的身体迅速死掉。”想来他这样的历史总结被蒋家王朝的灭亡再一次证明。
1947年,蒋介石改组政府,拉傅斯年从政,被他拒绝。蒋又托他说服胡适入阁从政,结果傅斯年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蒋表面上要改革政治,实则缺乏起码的改革诚意。借重先生您,全为大粪堆上插朵花!只要先生您坚持不可,非任何人能够勉强。您三十年之盛名,不可毁于一旦,令亲者痛,北大瓦解。我们自己要有办法,一入政府即全无办法。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我们是要奋斗的,唯其如此,应永远在野,盖一入政府,无法奋斗也。”
抗战结束时,很多人推荐傅斯年任北大校长,他却力挺远在海外的胡适任北大校长,同时又非要在胡适回国前先代理一下校长,目的是狠狠清除学校的汉奸教授,就连曾有恩于他的师长周作人也不放过。他担心温和宽容的胡适上台后当老好人,对汉奸们高抬贵手。
傅斯年与胡适虽然性格迥异,但他们对于历史前瞻性的认识都是一流的。这不仅要依靠敏锐的洞察力,也离不开对于历史规律性的把握,而理性,又是这一切的灵魂。
傅斯年身体肥胖,50多岁死于台湾。他有两个侄子,似乎都继承了傅家的“学术基因”。侄子傅乐成随傅斯年到了台湾,在台大历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上世纪70年代出版了《中国通史》。另一个侄子傅乐焕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1951年从英国回到中国大陆,1966年5月23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杀身亡。
胡适曾评价傅斯年:“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编辑·麻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