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综上所述,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主要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演示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学生实验的操作者是学生,学生验证性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新课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不仅包括以往教学大纲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
化学实验设计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分析近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逐步过渡到能够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合理利用实验材料,得出科学结论。这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运用文字和图表中蕴藏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转换,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能用恰当的词语准确、清晰、流畅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述出来。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地配合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演示教学的效率,为达到演示实验的最大效率,我们要做到“二高三重”。
“二高”:成功率高、可见度高。首先,演示实验成功要高。因此,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前,要认真备课,明确该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并围绕目的要求处理好实验和讲课的关系;精心设计好演示的程序,适时地科学地选择好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时机,以及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思考问题。在课前事先进行实验,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研究和摸索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课堂教学中实验现象明显,以及教学时间的计划掌控。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求实验的可见度高。操作要面对学生,尽量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过程,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教学性,操作过程中结合所教知识点适当加以解释说明。
“三重”:重视实验思想的渗透、重视实验过程的分析、重视实验方法的培养。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现象。最后,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说明,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从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例如,“Fe(OH)制备”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开始前先提出要求,认真观察:(1)反应物的加入顺序及方法。(2)实验现象如何变化?分析讨论结果时,教师设疑:(1)为什么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胶头滴管要深入液面以下?(2)沉淀的颜色为什么会有一个过程的变化:白色—灰绿色—红褐色?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有效途径。实验课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综上所述,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主要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演示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学生实验的操作者是学生,学生验证性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新课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不仅包括以往教学大纲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
化学实验设计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分析近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逐步过渡到能够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合理利用实验材料,得出科学结论。这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运用文字和图表中蕴藏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转换,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能用恰当的词语准确、清晰、流畅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述出来。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地配合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演示教学的效率,为达到演示实验的最大效率,我们要做到“二高三重”。
“二高”:成功率高、可见度高。首先,演示实验成功要高。因此,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前,要认真备课,明确该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并围绕目的要求处理好实验和讲课的关系;精心设计好演示的程序,适时地科学地选择好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时机,以及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思考问题。在课前事先进行实验,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研究和摸索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课堂教学中实验现象明显,以及教学时间的计划掌控。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求实验的可见度高。操作要面对学生,尽量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过程,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教学性,操作过程中结合所教知识点适当加以解释说明。
“三重”:重视实验思想的渗透、重视实验过程的分析、重视实验方法的培养。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现象。最后,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说明,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从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例如,“Fe(OH)制备”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开始前先提出要求,认真观察:(1)反应物的加入顺序及方法。(2)实验现象如何变化?分析讨论结果时,教师设疑:(1)为什么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胶头滴管要深入液面以下?(2)沉淀的颜色为什么会有一个过程的变化:白色—灰绿色—红褐色?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有效途径。实验课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