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之后,黄金在西方人的投资组合中占比越来越小,去货币化的进程使得黄金最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是西方实物金交割率极度低下的主要原因。
当黄金价格突然下跌的时候,中国(以及许多其他亚洲国家)带着挑衅的味道继续购买黄金,增加其黄金进口。为何会出现这种错配?
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黄金市场的合法性和透明度的问题越来越大,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在质疑这些“纸黄金”合约,到底是谁在支持这些合约?实体金吗?而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据说交易额最大的三个合同,其中两个是可立即交割的。交割率明显高于纽约商品交易所,实体金的参与率在各个黄金市场遥遥领先。
我们不妨对2013年4月份这两个交易所的交易额做一个对比: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黄金交易总额达到9500亿美元,而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总额不足250亿美元,比不上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零头。但是看一看交割率的数据:前者的交割率只有2.7%,后者则达到38%。至于交割的实体金的总额则完全出乎大家所料:前者交割总额为2.957吨,而后者为236吨。因此,这种差别导致了两个市场4月份的均价差别:纽约为1487美元/盎司,上海为1508美元/盎司,溢价率为1.41%。
虽然金价定价权由上海黄金交易所主导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要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交易所存在大量纸黄金,上海黄金交易所最终可能会掌握定价权,因此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对市场参与者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
这种差异会导致西方交易所的交割率上升,实体金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从交割数据而言,中国黄金市场是目前信誉最好、流动性最好的。这是一个持续的现象。不同于西方的投资者,中国的家庭主妇只是想购买实物黄金,与价格无关。不像在西方,黄金大多是作为一种投资,人们希望价格上涨,而对中国人来说,黄金是货币贬值后真正保值场所。
全球“黄金池”中,GoldMoney估计总额约为16万吨,西方投资者实际持有量占投资组合非常小的部分。西方人投资黄金的理念大多基于投资组合理论,这些经济理论,再加上现代投资分析应用到金条定价时,都未能理解人们对货币贬值的恐慌。其结果是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资本市场抑制下,黄金价格低于其自然水平。
回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时, 1974年,全球黄金存量估计为今天的一半,约8万吨。货币黄金约3.7万吨,4.3万吨为非货币性金条、金币和珠宝的形式。假设,按当时全球财富的分配,三分之二在西方的少数人手中,约3万吨。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牛市和不断增长的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包括石油出口国也大大提高了对金条的需求,而他们的购买场所即为纽约和伦敦的交易所。
在沃尔克时代全球利率大幅上升,随后通胀威胁下降以及由此产生的黄金熊市不可避免地导致西方富有者黄金持有量减少。瑞士和其他私人银行,采用新一代的基金经理和投资顾问培训,基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其客户的黄金持仓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减小,到了2000年已经很少。在熊市的后期,在西方的珠宝销售成为黄金供应的替代来源,但这不足以弥补投资组合进行大规模清算。
因此,2000年,西方黄金所有权非货币化了,持续20年的熊市和通胀预期的下降,让投资组合中的黄金比例急速下降。从40年前的10%-15%,到今天的微乎其微。鉴于在此期间,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珠宝消费每年只有400吨-750吨,比1974年的3万吨大幅下降。在西方,收藏珠宝和硬币的没有多少人。
自2000年以来,印度和中国的需求急剧增加,黄金继续积聚在非西方人的手中。因此,西方黄金市场处于实物库存危机的边缘已经有一段时间。而西方国家的投资管理界一直积极劝阻人们投资。其结果是,新兴国家和资源国的中央银行从西方国家大量买入黄金。虽然金融危机后,西方囤积量有所回升,但主要是ETF和硬币销售等一些机构的参与,而来自国家的需求相形见绌。因此,非货币黄金总存量很少留在西方手中。
当黄金价格突然下跌的时候,中国(以及许多其他亚洲国家)带着挑衅的味道继续购买黄金,增加其黄金进口。为何会出现这种错配?
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黄金市场的合法性和透明度的问题越来越大,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在质疑这些“纸黄金”合约,到底是谁在支持这些合约?实体金吗?而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据说交易额最大的三个合同,其中两个是可立即交割的。交割率明显高于纽约商品交易所,实体金的参与率在各个黄金市场遥遥领先。
我们不妨对2013年4月份这两个交易所的交易额做一个对比: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黄金交易总额达到9500亿美元,而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总额不足250亿美元,比不上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零头。但是看一看交割率的数据:前者的交割率只有2.7%,后者则达到38%。至于交割的实体金的总额则完全出乎大家所料:前者交割总额为2.957吨,而后者为236吨。因此,这种差别导致了两个市场4月份的均价差别:纽约为1487美元/盎司,上海为1508美元/盎司,溢价率为1.41%。
虽然金价定价权由上海黄金交易所主导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要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交易所存在大量纸黄金,上海黄金交易所最终可能会掌握定价权,因此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对市场参与者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
这种差异会导致西方交易所的交割率上升,实体金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从交割数据而言,中国黄金市场是目前信誉最好、流动性最好的。这是一个持续的现象。不同于西方的投资者,中国的家庭主妇只是想购买实物黄金,与价格无关。不像在西方,黄金大多是作为一种投资,人们希望价格上涨,而对中国人来说,黄金是货币贬值后真正保值场所。
全球“黄金池”中,GoldMoney估计总额约为16万吨,西方投资者实际持有量占投资组合非常小的部分。西方人投资黄金的理念大多基于投资组合理论,这些经济理论,再加上现代投资分析应用到金条定价时,都未能理解人们对货币贬值的恐慌。其结果是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资本市场抑制下,黄金价格低于其自然水平。
回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时, 1974年,全球黄金存量估计为今天的一半,约8万吨。货币黄金约3.7万吨,4.3万吨为非货币性金条、金币和珠宝的形式。假设,按当时全球财富的分配,三分之二在西方的少数人手中,约3万吨。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牛市和不断增长的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包括石油出口国也大大提高了对金条的需求,而他们的购买场所即为纽约和伦敦的交易所。
在沃尔克时代全球利率大幅上升,随后通胀威胁下降以及由此产生的黄金熊市不可避免地导致西方富有者黄金持有量减少。瑞士和其他私人银行,采用新一代的基金经理和投资顾问培训,基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其客户的黄金持仓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减小,到了2000年已经很少。在熊市的后期,在西方的珠宝销售成为黄金供应的替代来源,但这不足以弥补投资组合进行大规模清算。
因此,2000年,西方黄金所有权非货币化了,持续20年的熊市和通胀预期的下降,让投资组合中的黄金比例急速下降。从40年前的10%-15%,到今天的微乎其微。鉴于在此期间,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珠宝消费每年只有400吨-750吨,比1974年的3万吨大幅下降。在西方,收藏珠宝和硬币的没有多少人。
自2000年以来,印度和中国的需求急剧增加,黄金继续积聚在非西方人的手中。因此,西方黄金市场处于实物库存危机的边缘已经有一段时间。而西方国家的投资管理界一直积极劝阻人们投资。其结果是,新兴国家和资源国的中央银行从西方国家大量买入黄金。虽然金融危机后,西方囤积量有所回升,但主要是ETF和硬币销售等一些机构的参与,而来自国家的需求相形见绌。因此,非货币黄金总存量很少留在西方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