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守在电视机前,一边看春晚一边在网上吐槽节目,不过是几年前的生活,现在已感觉过去很久。春晚亦非古已有之,人们不再都守着春晚过年,实也体现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持续变化,娱乐方式的日渐多样化,未必需理解为“年味”不再。取代春晚成为春节期间网络最热门话题的则是贺岁片——由关注片段化的免费晚会节目,到关注个半钟以上情节连贯、有一定思考深度的付费电影,或许也可看作是网民娱乐生活的一种全方位升级。在2019年春节的贺岁片中,“喜剧之王”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和号称开启了中国电影“科幻元年”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在网络上引发了诸多讨论。这两部电影作为90年代以来中国贺岁片史上最经典和最新的类型片,在情节内容、价值取向上,也构成了非常有趣的彼此照映,展示了当下中国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状况。
首先,《新喜剧之王》显在地讲述了一个陈旧的故事,或者说一个已然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一个关于卑微的个人如何历尽艰难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关于灰姑娘如何凭借内在美赢过徒具外在美的花瓶美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直到20世纪终结仍然为人们熟知并相信,千百年来经口耳相传或书写穿梭于人们的生活,就如同古代上流社会反复聆听为数不多的昆曲、京剧曲目,不管听几次,每到会心之处,一样会唤起对应的感情。可以说,这样一个陈旧的故事,它来源于一个继承自前现代并为现代社会所接纳的故事结构。我们可以想象,正因为现代与前现代之间分享了大量相同或类似的故事结构,社会的现代转型完成后,才能依旧呈现出对前现代社会延续的一面。
当然,一个陈旧的故事,要在当下出场,它还需要在其陈旧的故事结构中填充今天的生活内容,使其看上去像一个今天的故事。这又如当下流行的清宫戏,它里面的价值取向、情感观念、情节框架实际上是颇为现代的,只不过它在此现代的故事结构中填充了清朝的生活内容,而使它像一个清代的故事。我们在《新喜剧之王》中可以看到诸多当下生活的标签式场景,如广场舞、群众演员、网上视频传播、骑电动车送外卖,等等。这是周星驰作为导演很可贵的一点,他始终在关注我们当下的生活——尤其是其中的普通大众的生活。这与周星驰身为一个直接从生活、拍戏中学习,而非经由学院理论教育成长起来的导演身份是一致的,他不善于借助理论去结构一个架空现实生活内容的故事,而只能直接由当下现实生活中挖掘故事内容,他的不足促成了他的电影与当下生活密切关联的特点和长处。
然而,受制于陈旧的故事结构,尽管电影情节由这些穿着当下生活外套的场景排列,《新喜剧之王》讲述的仍然是一个陈旧的故事。且不说一个大龄灰姑娘的逆袭在今天已难令人相信,剧中的富二代李洋因沉迷于电影,混在群众演员中跑龙套,并因为如梦同样的对表演的热爱而爱上如梦,却被如梦拒绝,在今天也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的故事:富二代如果喜欢演戏,选择自己投资自己当主角,请来别的著名演员演配角,才符合我们今天资本当道的现实逻辑;李洋如此痴心于一位大龄且失败的女青年,也不符合今天富二代的情场游戏规则。而如梦,面对富二代的痴心表白,却对她连结婚基金都要她一起攒的男朋友痴心不悔,在发觉男朋友是骗子后伤心欲绝,这般单纯、被动,也属今日熟稔大女主剧情的女青年中的异数。因此,作为90年代末期经典喜剧《喜剧之王》后续之作的《新喜剧之王》在今年春节档票房和口碑差强人意,实际上跟它不能唤起当下大多数观众的共情有很大的关系。
这部电影讲述的人物故事在当下显得如此异类,以致于不能助周星驰创造又一个票房神话,但我们能够认为电影中的人物便不存在于当下了吗?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亮点所在:它讲述的是一些保留了昔日情怀的人在当下绝望挣扎的故事。这样的人,自然也包括周星驰自己。在2013年上映的《大话西游之降魔篇》中,周星驰重新采用《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的主题曲《一生所爱》作为主题曲,当时已引发了一番对周星驰的怀旧情结的讨论。《新喜剧之王》则让如梦和李洋重演了《喜剧之王》中张柏芝饰演的柳飘飘和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的经典对话(尹天仇:“不上班行不行?”柳飘飘:“不上班你养我?”尹天仇:“我养你啊。”柳飘飘:“你先照顾好你自己吧,傻瓜。”)。电影上映之际,周星驰还找来张柏芝一起在电视节目中重演了那一经典画面。无论是“一生所爱”还是“我养你”,在今天看来都格外深情。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导演有意借助昔日的经典桥段唤起观众的怀旧心理,从而获得又一次的票房成功。但是,周星驰在电影故事之外表现出的怀旧式深情,与《新喜剧之王》中李洋对如梦、如梦对查理的感情明显是一致的。如梦和李洋执迷于表演本身的演员之梦,在今天看来,也显得过分地纯粹和理想主义。当这样的深情、纯粹和理想主义集结于今天某个人物的身上,他/她会有怎样的现实遭遇呢?可以说,周星驰通过《新喜剧之王》中的如梦和与她類似的小人物的挣扎,进行了一次很现实主义的写照,电影最后让如梦暴得大名,不过就像鲁迅先生在革命者坟头上加上一圈白花致敬罢了,毕竟对于此般个体绝望和挣扎是必然的,终于能够熬出头却非所有人物都能企及的命运——甚至连周星驰本人,都无法通过这样的人物故事在今年春节档为自己创造又一个票房神话。
相对于《新喜剧之王》某种程度的遇冷,《流浪地球》则是今年春节档绝对的票房赢家,并且得到了诸多网民的追捧——因对豆瓣网友给《流浪地球》的打分不满意,《流浪地球》的粉丝甚至开展了对豆瓣APP打一星的抗议之举——事实上,豆瓣给《流浪地球》的打分,远高于《新喜剧之王》,但为《新喜剧之王》辩护的网民以个人为单位,且数量甚微。显而易见,接近五十亿票房的《流浪地球》为人们带来了一次线上(网络)线下(观影)的集体狂欢。有趣的是,与《流浪地球》作为一个热点事件为人们带来热闹的集体狂欢相对应,电影也正好讲述了一个关于人们如何一起面对共同的灾难的故事——以一个共同的灾难之名,把个体逐个征集,进而打破国家界限,集体面对同一的人类困境。在这部电影中,理想是集体的理想,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个人和外界之间的壁垒取消了,只要放弃对狭隘的自我的执迷,个人就能融入到外界的共同目标之中,分享共同的理想和激情。我们也可看到,在《流浪地球》中,分享了共同的战胜灾难的理想主义激情的人物,其精神面貌与《新喜剧之王》中的人物截然不同,他们坚定而又不畏惧牺牲,伟岸而又不失温情,充满了浩然正气。 除了共同的战胜灾难的理想和激情,《流浪地球》中花了较大气力渲染的是家庭成员间的浓厚亲情。家庭亦可谓一个小集体,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也是由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一家担纲,这个家庭的成员,在电影中同样分担和分享了他们家庭内部共有的苦难和温情。也即是说,电影的主要人物,在电影中首先是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他们是带着保护家庭成员的情感冲动去融入到外界共同的拯救地球的理想行动之中。因此,《流浪地球》中实际上并不存在脱离了某个现实共同体的个体,他们首先是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体,其次是作为拯救地球的人类的一份子,片中疏离于集体较为强调个人利益的人物——如混血儿Tim,在电影中构成为被嘲讽和揶揄的对象,最终也只能通过融入共同的拯救行动中完成华丽转身。
从《流浪地球》作为春节档票房和口碑双赢家的地位,我们大概可以窥见,这部电影中的价值观念和情感逻辑是更为当今的大众所认可的,它唤起了更为普遍的共情。它以人类的共同灾难为名,展现了一种基于集体主义的理想主义,从而也使诸多网民自发构成一个为之呐喊、助威的粉丝团体,在电影之外分享其中的集体式的热闹和激情。《流浪地球》作为一部本以浩大的场面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科幻题材片,这样的集体狂欢式热闹倒也与之相称。此外,它大概也借重了近些年中国社会对婚姻、家庭问题的重视——从江苏卫视2010年推出《非诚勿扰》相亲节目始,“相亲”由一个有点暧昧和尴尬的词汇,甚或已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脱口而出的词汇之一,而由相亲及亲子、夫妻档综艺节目,个人不管此前具有如何多样的身份于其间实际上完成了一次角色的重新设定——个人是婚姻中的个人、是家庭中的个人,它甚而成为当下社会人们最看重的身份。对家庭的重视乃中国传统风习,但《流浪地球》中的情感逻辑和价值观念能够获得广泛而无条件的认同,不能不说还是依仗了当下社会某种程度上经由种种综艺节目所建构的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看重。
诚然,《流浪地球》中的故事实际上也不出20世纪经典的英雄故事框架,它在今天再次唤起人们的普遍共情,表明了集体主义的号召力并无全然由资本逻辑消弥,而与20世纪初及中叶以疏离于家庭情感唤起英雄主义激情不同,这次它反而是借重了家庭情感积蓄的能量。由《流浪地球》所揭开的这一层时代面纱,再来看《新喜剧之王》不讨好,其中因由似乎便不那么令人费解了。不难发现,《新喜剧之王》的主人公如梦的个性特征,与《流浪地球》中的人物的个性特征,正好恰恰相反——如梦最突出的个性,无疑是对父母构成的家庭生活的疏离,怀抱着一种源于自身热爱的理想主义激情,欲求抵达个人的梦想生活,而《流浪地球》的主人公则高度看重家庭情感,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全然归属于家庭,进而带着这份对家庭的爱献身于拯救地球的集体理想之中。这么恰好相反的个性,这么恰好相反的观众认同度,不能不使人认为,《新喜剧之王》中主人公所背负的那一份疏离于家庭的个体的理想主义激情,在当下不太能获得大众的共鳴,正是它不讨好的根本原因;电影的处境所展示的这一份个人主义理想激情在当下观众中的不讨好,却也正好暗示了剧中如梦们所面对的时代生活,以及他们何以在当下只能以一种绝望的姿态朝向理想奋斗——毕竟在20世纪初,疏离家庭情感、离家出走追求个人理想的青年,也一度拥有斗志昂扬的姿态。
可见,《新喜剧之王》和《流浪地球》在春节档的讨好与不讨好,事实上受制于其通过情节内容所展示的价值立场与当下的时代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两部电影的不同境遇和其所展示的价值观念告诉我们,在家庭已成为普遍认同的生存倚赖的今天,个体的理想主义是不那么讨好的,其理想激情促使个人生活处于绝望的挣扎状态,透露了个体精神和主体性在当下的处境;相比之下,当个人将自己视为家庭中的成员,将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归属于家庭和集体,则可在分享家庭、集体的能量和激情中,更乐观、坚定地展现自身的生命力。
首先,《新喜剧之王》显在地讲述了一个陈旧的故事,或者说一个已然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一个关于卑微的个人如何历尽艰难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关于灰姑娘如何凭借内在美赢过徒具外在美的花瓶美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直到20世纪终结仍然为人们熟知并相信,千百年来经口耳相传或书写穿梭于人们的生活,就如同古代上流社会反复聆听为数不多的昆曲、京剧曲目,不管听几次,每到会心之处,一样会唤起对应的感情。可以说,这样一个陈旧的故事,它来源于一个继承自前现代并为现代社会所接纳的故事结构。我们可以想象,正因为现代与前现代之间分享了大量相同或类似的故事结构,社会的现代转型完成后,才能依旧呈现出对前现代社会延续的一面。
当然,一个陈旧的故事,要在当下出场,它还需要在其陈旧的故事结构中填充今天的生活内容,使其看上去像一个今天的故事。这又如当下流行的清宫戏,它里面的价值取向、情感观念、情节框架实际上是颇为现代的,只不过它在此现代的故事结构中填充了清朝的生活内容,而使它像一个清代的故事。我们在《新喜剧之王》中可以看到诸多当下生活的标签式场景,如广场舞、群众演员、网上视频传播、骑电动车送外卖,等等。这是周星驰作为导演很可贵的一点,他始终在关注我们当下的生活——尤其是其中的普通大众的生活。这与周星驰身为一个直接从生活、拍戏中学习,而非经由学院理论教育成长起来的导演身份是一致的,他不善于借助理论去结构一个架空现实生活内容的故事,而只能直接由当下现实生活中挖掘故事内容,他的不足促成了他的电影与当下生活密切关联的特点和长处。
然而,受制于陈旧的故事结构,尽管电影情节由这些穿着当下生活外套的场景排列,《新喜剧之王》讲述的仍然是一个陈旧的故事。且不说一个大龄灰姑娘的逆袭在今天已难令人相信,剧中的富二代李洋因沉迷于电影,混在群众演员中跑龙套,并因为如梦同样的对表演的热爱而爱上如梦,却被如梦拒绝,在今天也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的故事:富二代如果喜欢演戏,选择自己投资自己当主角,请来别的著名演员演配角,才符合我们今天资本当道的现实逻辑;李洋如此痴心于一位大龄且失败的女青年,也不符合今天富二代的情场游戏规则。而如梦,面对富二代的痴心表白,却对她连结婚基金都要她一起攒的男朋友痴心不悔,在发觉男朋友是骗子后伤心欲绝,这般单纯、被动,也属今日熟稔大女主剧情的女青年中的异数。因此,作为90年代末期经典喜剧《喜剧之王》后续之作的《新喜剧之王》在今年春节档票房和口碑差强人意,实际上跟它不能唤起当下大多数观众的共情有很大的关系。
这部电影讲述的人物故事在当下显得如此异类,以致于不能助周星驰创造又一个票房神话,但我们能够认为电影中的人物便不存在于当下了吗?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亮点所在:它讲述的是一些保留了昔日情怀的人在当下绝望挣扎的故事。这样的人,自然也包括周星驰自己。在2013年上映的《大话西游之降魔篇》中,周星驰重新采用《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的主题曲《一生所爱》作为主题曲,当时已引发了一番对周星驰的怀旧情结的讨论。《新喜剧之王》则让如梦和李洋重演了《喜剧之王》中张柏芝饰演的柳飘飘和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的经典对话(尹天仇:“不上班行不行?”柳飘飘:“不上班你养我?”尹天仇:“我养你啊。”柳飘飘:“你先照顾好你自己吧,傻瓜。”)。电影上映之际,周星驰还找来张柏芝一起在电视节目中重演了那一经典画面。无论是“一生所爱”还是“我养你”,在今天看来都格外深情。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导演有意借助昔日的经典桥段唤起观众的怀旧心理,从而获得又一次的票房成功。但是,周星驰在电影故事之外表现出的怀旧式深情,与《新喜剧之王》中李洋对如梦、如梦对查理的感情明显是一致的。如梦和李洋执迷于表演本身的演员之梦,在今天看来,也显得过分地纯粹和理想主义。当这样的深情、纯粹和理想主义集结于今天某个人物的身上,他/她会有怎样的现实遭遇呢?可以说,周星驰通过《新喜剧之王》中的如梦和与她類似的小人物的挣扎,进行了一次很现实主义的写照,电影最后让如梦暴得大名,不过就像鲁迅先生在革命者坟头上加上一圈白花致敬罢了,毕竟对于此般个体绝望和挣扎是必然的,终于能够熬出头却非所有人物都能企及的命运——甚至连周星驰本人,都无法通过这样的人物故事在今年春节档为自己创造又一个票房神话。
相对于《新喜剧之王》某种程度的遇冷,《流浪地球》则是今年春节档绝对的票房赢家,并且得到了诸多网民的追捧——因对豆瓣网友给《流浪地球》的打分不满意,《流浪地球》的粉丝甚至开展了对豆瓣APP打一星的抗议之举——事实上,豆瓣给《流浪地球》的打分,远高于《新喜剧之王》,但为《新喜剧之王》辩护的网民以个人为单位,且数量甚微。显而易见,接近五十亿票房的《流浪地球》为人们带来了一次线上(网络)线下(观影)的集体狂欢。有趣的是,与《流浪地球》作为一个热点事件为人们带来热闹的集体狂欢相对应,电影也正好讲述了一个关于人们如何一起面对共同的灾难的故事——以一个共同的灾难之名,把个体逐个征集,进而打破国家界限,集体面对同一的人类困境。在这部电影中,理想是集体的理想,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个人和外界之间的壁垒取消了,只要放弃对狭隘的自我的执迷,个人就能融入到外界的共同目标之中,分享共同的理想和激情。我们也可看到,在《流浪地球》中,分享了共同的战胜灾难的理想主义激情的人物,其精神面貌与《新喜剧之王》中的人物截然不同,他们坚定而又不畏惧牺牲,伟岸而又不失温情,充满了浩然正气。 除了共同的战胜灾难的理想和激情,《流浪地球》中花了较大气力渲染的是家庭成员间的浓厚亲情。家庭亦可谓一个小集体,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也是由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一家担纲,这个家庭的成员,在电影中同样分担和分享了他们家庭内部共有的苦难和温情。也即是说,电影的主要人物,在电影中首先是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他们是带着保护家庭成员的情感冲动去融入到外界共同的拯救地球的理想行动之中。因此,《流浪地球》中实际上并不存在脱离了某个现实共同体的个体,他们首先是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体,其次是作为拯救地球的人类的一份子,片中疏离于集体较为强调个人利益的人物——如混血儿Tim,在电影中构成为被嘲讽和揶揄的对象,最终也只能通过融入共同的拯救行动中完成华丽转身。
从《流浪地球》作为春节档票房和口碑双赢家的地位,我们大概可以窥见,这部电影中的价值观念和情感逻辑是更为当今的大众所认可的,它唤起了更为普遍的共情。它以人类的共同灾难为名,展现了一种基于集体主义的理想主义,从而也使诸多网民自发构成一个为之呐喊、助威的粉丝团体,在电影之外分享其中的集体式的热闹和激情。《流浪地球》作为一部本以浩大的场面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科幻题材片,这样的集体狂欢式热闹倒也与之相称。此外,它大概也借重了近些年中国社会对婚姻、家庭问题的重视——从江苏卫视2010年推出《非诚勿扰》相亲节目始,“相亲”由一个有点暧昧和尴尬的词汇,甚或已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脱口而出的词汇之一,而由相亲及亲子、夫妻档综艺节目,个人不管此前具有如何多样的身份于其间实际上完成了一次角色的重新设定——个人是婚姻中的个人、是家庭中的个人,它甚而成为当下社会人们最看重的身份。对家庭的重视乃中国传统风习,但《流浪地球》中的情感逻辑和价值观念能够获得广泛而无条件的认同,不能不说还是依仗了当下社会某种程度上经由种种综艺节目所建构的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看重。
诚然,《流浪地球》中的故事实际上也不出20世纪经典的英雄故事框架,它在今天再次唤起人们的普遍共情,表明了集体主义的号召力并无全然由资本逻辑消弥,而与20世纪初及中叶以疏离于家庭情感唤起英雄主义激情不同,这次它反而是借重了家庭情感积蓄的能量。由《流浪地球》所揭开的这一层时代面纱,再来看《新喜剧之王》不讨好,其中因由似乎便不那么令人费解了。不难发现,《新喜剧之王》的主人公如梦的个性特征,与《流浪地球》中的人物的个性特征,正好恰恰相反——如梦最突出的个性,无疑是对父母构成的家庭生活的疏离,怀抱着一种源于自身热爱的理想主义激情,欲求抵达个人的梦想生活,而《流浪地球》的主人公则高度看重家庭情感,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全然归属于家庭,进而带着这份对家庭的爱献身于拯救地球的集体理想之中。这么恰好相反的个性,这么恰好相反的观众认同度,不能不使人认为,《新喜剧之王》中主人公所背负的那一份疏离于家庭的个体的理想主义激情,在当下不太能获得大众的共鳴,正是它不讨好的根本原因;电影的处境所展示的这一份个人主义理想激情在当下观众中的不讨好,却也正好暗示了剧中如梦们所面对的时代生活,以及他们何以在当下只能以一种绝望的姿态朝向理想奋斗——毕竟在20世纪初,疏离家庭情感、离家出走追求个人理想的青年,也一度拥有斗志昂扬的姿态。
可见,《新喜剧之王》和《流浪地球》在春节档的讨好与不讨好,事实上受制于其通过情节内容所展示的价值立场与当下的时代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两部电影的不同境遇和其所展示的价值观念告诉我们,在家庭已成为普遍认同的生存倚赖的今天,个体的理想主义是不那么讨好的,其理想激情促使个人生活处于绝望的挣扎状态,透露了个体精神和主体性在当下的处境;相比之下,当个人将自己视为家庭中的成员,将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归属于家庭和集体,则可在分享家庭、集体的能量和激情中,更乐观、坚定地展现自身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