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经发表就传播至很多国家。肖洛霍夫没有表现大规模,大集团作战的场景,而是关注战争中的个人命运和情感,本文试着从叙事语层角度分析作品,旨在让大家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体会这部战争题材作品的凄和美。
关键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语层结构;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
作者簡介:吕丽丽(1991-),女,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5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叙事人语层和人物语层是组成文学作品的两大语层。每个语层均有自己的特点,旨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人的语言以独白为主,客观叙述的主要目的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等,主观叙述体现的是作家的态度。如果说叙事人语言只能从一个侧面展示人物的一些性格特点、那么人物语言则是将其毫无修饰地展现在读着眼前,一般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并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及文化水平、所处的社会地位,等等。
一.叙述人语言方面
作家在进行创作时首先面对的就是叙述人语言的选择,即创作主体在作品中希望表达何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打算用怎样的口吻、语调来叙述故事。通过瓦西里耶夫的描述,我们发现,作品中的叙述性语言、巧妙性插笔、都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对生命的敬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人给人类带来的沉痛的灾难打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反侵略的主张和对美好的人性的关怀。[1]
1.叙述性语言:
从小说中不难发现作者是从客观叙事人语层来描述这一事件的。小说第一章,叙事人向我们介绍封存了60年的关于战争的记忆。故事发生的地点,一个遭受了多次轰炸的车站171铁路会让站,故事的男主人公瓦斯科夫以及他的职务,171会让站军运指挥员,“他今年春天才满三十二岁,可长相却老得多,仿佛足有四十来岁。”这样一位不拘泥于小节,不修边幅,经历了岁月和战争洗礼的准尉跃然纸上。
作者用叙述性的语言描述了事件的经过,1942年,准尉带领五名女兵驻守171会让站,黎明时分,嘉丽娅在探望儿子返回的途中,无意发现了两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兵,并警惕地上报给准尉,随后和其他女战士前去狙击,最终五人都没能免于死亡。叙述人语言直接反映出创作主体对小说及其主人公的态度、情感及评价。本文体现了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平宝贵生命更宝贵。
2.描写性语言:
小说中不管是人物的肖像刻画还是细腻的风景描写都很凝练。如描绘嘉莉娅瘦小的身材,两根麻绳似的小辫,男孩子般的胸。写热尼亚窈窕的身材,金色的波浪卷,细嫩亮白的皮肤,寥寥数笔,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描写沼泽地:一股潮湿,恶臭到让人作呕的味道;写发现敌人丛林静悄悄的,喜鹊也飞向远处,德寇们小心翼翼地向四下张望,景物描写都切合场景,人物描写突出主要特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
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描写大多是抒情语气。例如热尼亚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她身材姣好,皮肤白皙,爱美如命,为了在敌人面前营造了一副和平劳作的景象,虽然她看到了树丛中闪着亮光的冲锋枪,还是淡定的脱掉衣服跳进河里,放声歌唱。为了把德寇从准尉和丽达身旁引开她故意暴露在空地上,19岁的她那么勇敢,即便是死也要那么高傲。至此,这样一个优越环境下长大的爱女,到一个无惧无畏的巾帼英雄,任性而率真,柔弱而勇敢,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逐渐显现出来。
二.人物语言方面
二战期间,苏联人民饱尝战争之苦,?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向我们展现了五名参战的女兵形象。主人公的原型本为男兵,作者有意塑造为女兵,他认为妇女的使命是延续生命而不是死亡,增强了悲剧性和感染力。作者通过各种类型的对话和描写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英勇抗战的女战士和一个有血有肉的具有国家责任感的准尉形象。
小说的背景是卫国战争,描写苏联红军为驻守会让站与敌人的殊死搏斗。但它一改往日描写战争的基调,没有大笔墨的描写喧啸的炮火、烟雾中的冲锋,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上,在表现人物心理时,作者采用了抒情的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等各种形式。如丽达受重伤后,准尉内疚地说: “是我害了你们,将来有人质问我:你们这些男子汉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保护好我们的妈妈,让她们饮弹而死呢?我该怎么回答他们呢?”丽达平静回答: “为什么要这样说,事情是明摆着的,战争嘛,我们是在保卫祖国。”这段对话展现了丽达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爱国情感。索尼娅被敌人杀害时,淮尉说"是啊,她还会念诗哪"。然而心里却在想: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索尼娅能够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可是现在这根纱断了。在人类这连绵不断的棉线上,一根细小的纱被一刀割断了。准尉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战争的憎恨,战争对女性的摧残对生命的践踏。[3]
三.结束语
每个作家对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体验感受。瓦西里耶夫通过描写女兵战争中的经历和心理。揭示了侵略战争的残暴、非人性以及苏联人民为击溃敌军做出的巨大牺牲。作家并没有浓墨重笔的描绘战争的过程也没有大肆宣扬战士的卫国行为,而是着力寻求战争中的道德因素和人在其中的真正价值。
注释:
[1]汪磊. 日瓦格医生叙事问题研究[J]. 北京大学. 2014.6.
[2]王婷玉. 试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的写作手法[J].山东交通学院2015.
[3]同上.
关键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语层结构;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
作者簡介:吕丽丽(1991-),女,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5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叙事人语层和人物语层是组成文学作品的两大语层。每个语层均有自己的特点,旨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人的语言以独白为主,客观叙述的主要目的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等,主观叙述体现的是作家的态度。如果说叙事人语言只能从一个侧面展示人物的一些性格特点、那么人物语言则是将其毫无修饰地展现在读着眼前,一般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并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及文化水平、所处的社会地位,等等。
一.叙述人语言方面
作家在进行创作时首先面对的就是叙述人语言的选择,即创作主体在作品中希望表达何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打算用怎样的口吻、语调来叙述故事。通过瓦西里耶夫的描述,我们发现,作品中的叙述性语言、巧妙性插笔、都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对生命的敬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人给人类带来的沉痛的灾难打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反侵略的主张和对美好的人性的关怀。[1]
1.叙述性语言:
从小说中不难发现作者是从客观叙事人语层来描述这一事件的。小说第一章,叙事人向我们介绍封存了60年的关于战争的记忆。故事发生的地点,一个遭受了多次轰炸的车站171铁路会让站,故事的男主人公瓦斯科夫以及他的职务,171会让站军运指挥员,“他今年春天才满三十二岁,可长相却老得多,仿佛足有四十来岁。”这样一位不拘泥于小节,不修边幅,经历了岁月和战争洗礼的准尉跃然纸上。
作者用叙述性的语言描述了事件的经过,1942年,准尉带领五名女兵驻守171会让站,黎明时分,嘉丽娅在探望儿子返回的途中,无意发现了两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兵,并警惕地上报给准尉,随后和其他女战士前去狙击,最终五人都没能免于死亡。叙述人语言直接反映出创作主体对小说及其主人公的态度、情感及评价。本文体现了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平宝贵生命更宝贵。
2.描写性语言:
小说中不管是人物的肖像刻画还是细腻的风景描写都很凝练。如描绘嘉莉娅瘦小的身材,两根麻绳似的小辫,男孩子般的胸。写热尼亚窈窕的身材,金色的波浪卷,细嫩亮白的皮肤,寥寥数笔,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描写沼泽地:一股潮湿,恶臭到让人作呕的味道;写发现敌人丛林静悄悄的,喜鹊也飞向远处,德寇们小心翼翼地向四下张望,景物描写都切合场景,人物描写突出主要特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
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描写大多是抒情语气。例如热尼亚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她身材姣好,皮肤白皙,爱美如命,为了在敌人面前营造了一副和平劳作的景象,虽然她看到了树丛中闪着亮光的冲锋枪,还是淡定的脱掉衣服跳进河里,放声歌唱。为了把德寇从准尉和丽达身旁引开她故意暴露在空地上,19岁的她那么勇敢,即便是死也要那么高傲。至此,这样一个优越环境下长大的爱女,到一个无惧无畏的巾帼英雄,任性而率真,柔弱而勇敢,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逐渐显现出来。
二.人物语言方面
二战期间,苏联人民饱尝战争之苦,?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向我们展现了五名参战的女兵形象。主人公的原型本为男兵,作者有意塑造为女兵,他认为妇女的使命是延续生命而不是死亡,增强了悲剧性和感染力。作者通过各种类型的对话和描写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英勇抗战的女战士和一个有血有肉的具有国家责任感的准尉形象。
小说的背景是卫国战争,描写苏联红军为驻守会让站与敌人的殊死搏斗。但它一改往日描写战争的基调,没有大笔墨的描写喧啸的炮火、烟雾中的冲锋,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上,在表现人物心理时,作者采用了抒情的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等各种形式。如丽达受重伤后,准尉内疚地说: “是我害了你们,将来有人质问我:你们这些男子汉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保护好我们的妈妈,让她们饮弹而死呢?我该怎么回答他们呢?”丽达平静回答: “为什么要这样说,事情是明摆着的,战争嘛,我们是在保卫祖国。”这段对话展现了丽达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爱国情感。索尼娅被敌人杀害时,淮尉说"是啊,她还会念诗哪"。然而心里却在想: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索尼娅能够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可是现在这根纱断了。在人类这连绵不断的棉线上,一根细小的纱被一刀割断了。准尉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战争的憎恨,战争对女性的摧残对生命的践踏。[3]
三.结束语
每个作家对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体验感受。瓦西里耶夫通过描写女兵战争中的经历和心理。揭示了侵略战争的残暴、非人性以及苏联人民为击溃敌军做出的巨大牺牲。作家并没有浓墨重笔的描绘战争的过程也没有大肆宣扬战士的卫国行为,而是着力寻求战争中的道德因素和人在其中的真正价值。
注释:
[1]汪磊. 日瓦格医生叙事问题研究[J]. 北京大学. 2014.6.
[2]王婷玉. 试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的写作手法[J].山东交通学院2015.
[3]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