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产区的重要检疫性细菌病害之一,对柑橘生产危害性极大。2000年莲都区首次发现柑橘黄龙病病株,之后病情逐年扩大蔓延到全区各柑橘种植乡镇,对当地柑橘产业造成较大影响。为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发生,十多年来,莲都农业技术干部开展了柑橘黄龙病一系列的生物学特性、鉴别特征、传播途径、危害程度、发病规律、防控技术的观察研究,摸索出防控八字经验"宣、查、挖、防、改、管、堵、扶",使莲都柑橘生产逐步走出黄龙病的阴影,实现柑橘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为莲都区广大种植柑橘农户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危害发病规律防控技术莲都区
1 前言
1.1研究背景
莲都区地处浙南山区,是"全国椪柑之乡"、"中国水果百强县"。在莲都农业中柑橘产业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莲都水果的主导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现有柑橘种植面积8万多亩,年产量12万吨、产值近2亿元,主要品种为椪柑、温州蜜橘、瓯柑。柑橘黄龙病是危害柑橘生产最危险的一种传染性、毁灭性病害。柑橘树受黄龙病菌侵染后,轻则树势衰退,产量骤减,果实品质下降;重则植株3-5年内枯死。一个生长茂盛的柑橘园感染了黄龙病后可在短短几年内毁灭。过去主要发生在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上世纪90年代黄龙病扩展蔓延到浙江温州、台州地区,2000年莲都区首次发现柑橘黄龙病病株,之后病情逐年扩大蔓延到全区各柑橘种植乡镇,对当地柑橘产业造成较大影响,尤其对山区柑橘农户造成最大危害。因此,研究黄龙病的发病规律及相应的防御措施,对莲都区柑橘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研究现状
为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发生,从2002年起,莲都区政府高度重视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将黄龙病防控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区乡村三级联动,层层落实责任,成立区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技术指导組和督察组,每年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将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列为乡镇年度考核内容。莲都区农业局植检、水果干部和各乡镇农技人员迅速行动起来,在上级农业部门支持指导下,及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疫情普查、挖除扑灭、病症识别宣传培训、入侵发病规律调查、木虱监测预报、试验示范、检疫检查等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做到边学习边试验边总结,既落实工作措施又总结防范技术,摸索出黄龙病防控"宣、查、挖、防、改、管、堵、扶"八字经验。使莲都柑橘生产逐步走出黄龙病的阴影,柑橘黄龙病株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病株率从2002年的2.7%下降到2016年的0.55%,柑橘木虱发生面积从2004年的2704.86 hm2下降到2016年的108.47 hm2,下降了95.66%。据测算,莲都区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10多年来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300多万元,有效保护了全区柑橘生产安全和持续稳定发展。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人从事乡镇农技站植物检疫员工作多年,一直参与莲都区柑橘黄龙病防控的全过程,深知柑橘是莲都区水果主导产业,黄龙病对柑橘产业危害性极大。通过开展一系列黄龙病生物学特性、鉴别特征、传播途径、危害程度、发病规律、防控技术的观察研究,总结摸索防控技术经验,确保柑橘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提供技术支撑。
2 黄龙病发生与危害
2.1病原及其传播
黄龙病病原为韧皮部杆菌,原来称其为类细菌。目前已报告此柑橘韧皮杆菌有2种,分别是亚洲韧皮杆菌和非洲韧皮杆菌。病菌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60~440nm,一般菌体大小为360~830nm。病原呈革兰氏阴性(G),不耐高温,对四环素族抗菌素和青霉素都敏感。
主要传播源是带菌的柑橘木虱、田间病株、带菌苗木和接穗。病害的近距离传播由带菌的木虱和高接换种引起,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带菌接穗和带病苗木。一般摩擦和土壤不能传播此病。柑橘木虱以持久性方式传递,病原在木虱体内的循环期为1个月左右,以成虫传播为主,3龄以上若虫也可带毒。病害的传播速度主要决定于木虱发生的数量,在病原和木虱同时存在的地方,病害会很快流行。
2.2寄主范围
柑橘黄龙病菌能侵染柑橘属、枳属、和金柑属中决大部分品种以及九里香,其中柑橘属中的宽皮橘类、橙类、柚类、柠檬类、杂柑类和香橼类是病原的主要寄主。目前尚未发现有高效抗病或免疫品种,相对而言,柑橘类中椪柑、瓯柑、蕉柑和茶枝柑等品种最感病,温州蜜柑、甜橙和柚类等次之。在试验条件下,还能通过草地菟丝子的接种侵染带草本植物长春花。
2.3起源分布
柑橘黄龙病国内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台湾、云南、四川、江西、重庆、浙江、贵州、和湖南等省区,其中广东、福建、广西三省最早发生,在广东,1919年即有文字记载。上世纪80年代浙江省温州南部地区发生该病,90年代后期开始在温州北部、台州等地柑橘主产区陆续发生,2000年莲都区首次发现柑橘黄龙病病株,2002年之后病情逐年扩大蔓延到全区各柑橘种植乡镇,对当地柑橘产业造成较大影响。在国外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欧洲的葡萄牙、意大利;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留尼旺、津巴布韦、南非、斯威士兰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柑橘种质资源的频繁调运,黄龙病的传播范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2.4危害情况
黄龙病是危害柑橘生产最危险的一种传染病,柑橘树受黄龙病病原侵染后,轻的树势衰退,产量骤减,果实品种下降;重则植株3-5年内枯死。一个生长茂盛的柑橘园感染了黄龙病后可在短短几年内毁灭。柑橘树体在整个生长季节均能感染黄龙病,4-6年生树发病最多。幼龄柑橘树感病后常常未进入结果期就被摧毁,损失最大。在广东、福建的果农中,流传着"后种先死"的说法,意思是指幼树的新梢发生次数和数量比较多,树体抗性弱,发病比成年树早,死亡快。 2.5典型病症
柑橘感染黄龙病后,全年均可发生,一般以夏秋梢发病最多,其次是春梢。新梢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均匀黄化、黄绿相间斑驳或缺素型(缺锌、缺锰)黄化。在叶片凋落后,枝梢上新长出的叶片表现缺素状花叶。病梢变短、树势衰弱、病叶黄厚、变少,且易脱落,形成枯稍。开花不适時,花开得多,落得多。果少而畸或红鼻果。后期,根部往往表现为小根腐烂。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典型症状有所不同。
2.5.1春梢症状
病树上当年抽出的春梢叶片转绿后,自5月开始其梢叶一般在侧脉附近、叶片基部及边缘褪绿黄化,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春梢病症特点是:①叶片转绿后才褪绿变黄;②叶片黄化程度较轻且不均匀,形成斑驳;③发病的新梢较多,在树冠的上、中、下部均有出现;④春梢病症发生很快,在4-5年生树龄的春梢上出现病状后,一般到冬季便可全株发病。
2.5.2夏秋梢症状
在5~8月和8~10月抽生的夏梢和秋梢症状基本相同,病梢一般出现在树冠顶部,多数以1~2梢或少数几梢出现。感病的夏秋梢在叶片老熟过程中往往叶脉先变黄,随后叶肉由淡黄绿变成黄色,均匀黄化,形成黄梢。
2.5.3病梢中后期症状
当年感染的黄梢一般在秋后落叶成秃枝,翌年春季秃枝重新萌发新芽,萌芽早而多,长成的新梢短而纤弱,叶片窄小,叶片老熟时叶肉停止转绿变黄,但叶脉及附近仍为绿色,症状与缺锌、缺锰相似,形成花叶。
2.5.4花器症状
已投产的橘树感染后,一般开花提早花量多,花器细而小,畸形,花瓣短而肥厚、色较黄,柱头弯曲外露,开花后不座果或座果率低,俗称"乒乓花"。个别树还有不定期开花的现象。
2.5.5果实症状
感染中期病树所结果实,外形偏小(横径缩小、纵横径比增大)、畸形、坚硬、皮肉结合特别精密,不易剥离,着色不均匀,部分黄部分绿,俗称"红鼻果";果肉汁少、味酸、渣多,风味极差;多数种子发育不健全,但部分种子仍能发育成正常的苗木。
2.5.6根部症状
发病初期,根部无明显变化。根部症状一般要待树冠叶片严重脱落后出现,开始须根、细根腐烂,皮层脱落,木质部外露;后期为主侧根腐烂,皮层开裂,木质部变黑,地上部分出现枯稍乃至全株死亡。
2.6发病规律
2.6.1侵染循环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俗称"柑橘癌症"的毁灭性病害,发病初期一般在2~3年左右死亡,老龄树在5~7年枯死或丧失结果能力,病害大流行时,果园将成片毁灭。柑橘黄龙病已对莲都区椪柑等柑橘产业造成严重威胁。从2001-2016年莲都柑橘黄龙病株数呈现先突然增长后逐渐减少的趋势,各年发病株数分别是9864株,195076株,64634株,64626株,54500株,47776株,34217株,24697株,21551株,13623株,9254株,8305株,5136株,4924株,4612株,2422株。在病区,黄龙病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是病树;新区主要是带病苗木和接穗。病树和病苗通过柑橘木虱传染,果园发病后3~4年内,发病率可达70%~100%。
2.6.2发病条件
首先,田间有一定数量的病树和木虱是决定该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一般苗木发病率10%以上的新果园或田间病株率已达20%以上果园,木虱发生量大,则病害将严重流行,橘园将在2~3年内毁灭。如能及时挖除病株,扑灭木虱,病情就会得到控制。其次,老龄树比幼龄树抗病力强,病害传染和发展也较慢,幼树比老树先发病先死,原因是幼树新梢多、木虱分布多、染病机会多。其三,品种抗病性诱差异,椪柑、瓯柑、蕉柑和茶枝柑等品种最感病,其次为温州蜜柑、甜橙和柚类等,枳壳的抗病性很强,在田间不显症状。其四,栽培管理好坏对发病轻重有影响,管理好发病轻,反之则重。挂果多的柑橘树一经发病就会很快全株发黄,原因是挂果多的橘树养分转输频繁,抵抗力差,病原在体内扩展速度快;生态条件良好的橘园发病轻,海拔高的地区无木虱活动,发病轻。
3防控措施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涉及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各种手段,只有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和各部门通力配合下才能保证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防控队伍,层层落实责任,形成高效联动的防控工作责任体系。区级要成立农业重大疫情防控指挥部、技术指导组和督察组,负责技术指导培训及督查工作;乡镇级成立动植物疫病扑灭领导小组和挖除专业队,负责疫情普查和挖除工作;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防控责任状;并把防控工作列入年度考核项目。同时,把黄龙病防控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及时发放。对在防控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和奖励。
3.2发动宣传,提高认识
柑橘黄龙病是我国农业主要检疫对象,之初橘农对病症、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产生底制行为,认为种植多年柑橘树砍了很可惜,发现病枝砍除病枝就可以了。为此,我们坚持宣传培训相结合,组织农技干部到乡到村到田培训指导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报道的方式,广泛宣传柑橘黄龙病危害性、传染性、症状识别、防控技术知识,提高橘农对黄龙病危害认识,使防控工作深入人心,人人有责,防控意识从被动变为主动,营造良好的疫病防控环境。
3.3全面普查,彻底挖除
及时挖除病株是防控黄龙病病原扩散重点,我们采取群众自挖与组织专业队挖除相结合,采取边普查边挖除相结合。每年10-11月组织乡镇农技干部、村干部对柑橘种植地块进行全面普查,摸清黄龙病疫情分布情况,要求橘农自觉挖除,早发现早扑灭;在12-1月组织挖除专业队在农技干部的带领指导下,利用油锯、手锯等工具,到各村边检查边挖除,对失管抛荒橘园、村边橘树重点检查,防范隐患,彻底挖除,不留死角,对挖除的病株集中销毁,以消除传染源。区技术指导组和督察组将组织人员赴乡镇(街道)指导、督查柑橘黄龙病普查和挖除工作,各乡镇将普查面积、挖除病株登记造册上报,确保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 3.4抓好木虱防治,建立防控示范点
防治好柑橘木虱能有效抑制黄龙病传播蔓延。莲都区植检站开展了木虱系统观测工作,及时发送病虫情报,指导农户每年木虱防治3次以上,重点抓好每年春梢(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夏梢(7月上旬至8月下旬)、秋梢(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进行防治,并结合冬季清园消灭越冬代木虱,采取统一时间防治、统一药剂防治、集中防治等措施杀灭木虱。对病株周围的橘树喷洒有效杀虫剂,以防带菌木虱传播。防治药剂可交替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灭虫灵乳油2000倍液、拟除虫菊酯类乳油2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啶虫脒乳油1200倍液。建立防控示范园。每个乡镇建立了1-3个面积不少于50亩的防控示范果园,每年区防控指挥部投入5万元购买防治木虱药剂10%的大拇指药剂1000公斤(10万包),发放到各乡镇的防控示范果园重点防治,以点带面,提高橘农对木虱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对带动广大橘农防治木虱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减少了木虱发生面积。富岭街道林村是莲都区发现黄龙病最早村,通过建立防控示范园,统一发放药剂,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4次木虱,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推广三疏一改技术,多施有机肥,目前,220亩示范园病害少、稳产质优,新补种苗木无感染病菌,长势良好,成为莲都区有效防控黄龙病的典范,成为2006年浙江省黄龙病防控现场会场所,向全省推广。
3.5加强橘园管理,及时改种
加强橘园肥水管理,推广三疏一改技术,多施有机肥、磷钾肥,保持树势健壮,提高抗病力。控肥控梢,统一放梢,抽梢整齐,统一防治木虱,减少木虱传毒危害。新橘园尽量远离病果园,定植无病苗木,加强木虱监测及时防治。有条件的果园,四周可以栽种防护林,以减少日照和保护果园有较高的湿度,这对木虱的迁飞有阻挡作用。对结果树病情严重(发病率20~30%)、树势衰退的老果园,以及幼龄树发病较重(10~20%)的果园,要及时改植改种,全园挖除改种其他农作物,提高效益。
3.6检疫检查,强化监管
植物检疫是保护新区柑橘的重要措施,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禁止病区的接穗和苗木向新区和无病区调运。组织育苗单位(户)培训,要求育苗严格按照产地检疫规程操作,培育合格的苗木,一般病区不生产柑橘类苗木,不外销苗木;组织乡镇农技站植检员对本辖区内柑桔类种苗、育苗情况进行普查,对不按要求育苗或检疫不合格的,根据《植物检疫条例》、《浙江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进行严肃处理,坚决查处烧毁;同时,加强市场检疫,每年3-4月份对全区的各集贸市场进行巡查,禁止有病种苗上市销售,不留后患。
3.7政策帮扶,促进发展
政策扶持、政府重视是做好黄龙病防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实践证明:黄龙病是可防可控,只有一手抓黄龙病的防控,一手抓柑橘产业的发展,两手都要硬,才能有效防控疫病发生。莲都区政府高度重视,每年安排植物疫病防控专项经费50-80万元,用于支付普查挖除误工、药剂购买、工具购买、技术培训、现场会及工作奖励。同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帮扶,提升柑橘产业,一是调整柑桔内部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早桔、甜桔柚品种,对新发展特早桔、甜桔柚的每亩给予150元的补助,促进我区柑桔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柑橘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推广"三疏一改"技术、增施有机肥、强化精品果园建设,增强树势,提高防疫能力,对实施三疏一改技术的橘园每亩给予100元的补助,对优质高效精品园给予3-5万补助。三是对老橘园、失管橘园及时改植改种,减少柑橘黄龙病病源和木虱的生活繁殖空间,达到防控目的。政府对改种白枇杷、处州白莲、茶叶的每亩给予300-500元不等扶持补助。如富岭、紫金街道改种发展白枇杷、特早桔、处州白莲,太平乡改种发展特早桔、白枇杷,大港头镇改种发展茶叶等。总之,柑桔黄龙病防控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只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县、乡、村、户积极配合,主动积极防控,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4小结与讨论
4.1黄龙病是我国农业主要检疫对象,病症典型,以夏秋梢发病最多,新梢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均匀黄化、黄绿相间斑驳或缺素型(缺锌、缺锰)黄化,果实少而畸或红鼻果。
4.2黄龙病主要传播源是带菌的柑橘木虱、田间病株、带菌苗木和接穗,病原和木虱同时存在,病害将流行。
4.3黄龙病在当前没有特效药和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只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好"宣、查、挖、防、改、管、堵、扶"八字防控技术,黄龙病是"可防可控的"。
参考文献:
[1] 林云彪,余继华,孟幼青,等.柑橘黃龙病及其持续治理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周晓音.丽水市柑橘黄龙病防控及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浙江柑橘,2005(1)7-9.
[3]潘慧萍.丽水市莲都区柑橘黄龙病防控与治理浅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12)1855-1857.
[4]余继华,林云彪.外来有害生物及防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8-251.
[5]杜一新,等对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措施的思考.植物检疫,2006(4):257-258.
[6]余继华,等黄岩橘区柑橘黄龙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中国植保导刊,2006(1)27-28.
[7]萌幼青,等浙江柑橘木虱田间发生调查、带毒检测和药剂防治试验.中国植保导刊,2005(1):20-21.
[8]孙华阳主编.柑橘生产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9]许昌荣等.柑橘优质高产与浙江气候[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4-15
[10]葛仁兴,李厚忠等.柑橘主要病虫害测报与防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42
[11]李三玉等.当代柑橘[M]。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419
[12]陈道茂.柑橘病虫草害防治新技术[M].农业出版社1992.1-33
[13]何天富主编.柑橘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4]李益平,朱治龙.防治柑橘木虱有效药剂的筛选试验.浙江柑橘,2005.(4):16-17
[15]张大萍主编.绿色食品柑橘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5
作者简介:
雷军成 男(1963.7--)畲族,浙江丽水人,大学,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粮油技术推广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危害发病规律防控技术莲都区
1 前言
1.1研究背景
莲都区地处浙南山区,是"全国椪柑之乡"、"中国水果百强县"。在莲都农业中柑橘产业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莲都水果的主导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现有柑橘种植面积8万多亩,年产量12万吨、产值近2亿元,主要品种为椪柑、温州蜜橘、瓯柑。柑橘黄龙病是危害柑橘生产最危险的一种传染性、毁灭性病害。柑橘树受黄龙病菌侵染后,轻则树势衰退,产量骤减,果实品质下降;重则植株3-5年内枯死。一个生长茂盛的柑橘园感染了黄龙病后可在短短几年内毁灭。过去主要发生在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上世纪90年代黄龙病扩展蔓延到浙江温州、台州地区,2000年莲都区首次发现柑橘黄龙病病株,之后病情逐年扩大蔓延到全区各柑橘种植乡镇,对当地柑橘产业造成较大影响,尤其对山区柑橘农户造成最大危害。因此,研究黄龙病的发病规律及相应的防御措施,对莲都区柑橘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研究现状
为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发生,从2002年起,莲都区政府高度重视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将黄龙病防控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区乡村三级联动,层层落实责任,成立区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技术指导組和督察组,每年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将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列为乡镇年度考核内容。莲都区农业局植检、水果干部和各乡镇农技人员迅速行动起来,在上级农业部门支持指导下,及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疫情普查、挖除扑灭、病症识别宣传培训、入侵发病规律调查、木虱监测预报、试验示范、检疫检查等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做到边学习边试验边总结,既落实工作措施又总结防范技术,摸索出黄龙病防控"宣、查、挖、防、改、管、堵、扶"八字经验。使莲都柑橘生产逐步走出黄龙病的阴影,柑橘黄龙病株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病株率从2002年的2.7%下降到2016年的0.55%,柑橘木虱发生面积从2004年的2704.86 hm2下降到2016年的108.47 hm2,下降了95.66%。据测算,莲都区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10多年来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300多万元,有效保护了全区柑橘生产安全和持续稳定发展。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人从事乡镇农技站植物检疫员工作多年,一直参与莲都区柑橘黄龙病防控的全过程,深知柑橘是莲都区水果主导产业,黄龙病对柑橘产业危害性极大。通过开展一系列黄龙病生物学特性、鉴别特征、传播途径、危害程度、发病规律、防控技术的观察研究,总结摸索防控技术经验,确保柑橘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提供技术支撑。
2 黄龙病发生与危害
2.1病原及其传播
黄龙病病原为韧皮部杆菌,原来称其为类细菌。目前已报告此柑橘韧皮杆菌有2种,分别是亚洲韧皮杆菌和非洲韧皮杆菌。病菌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60~440nm,一般菌体大小为360~830nm。病原呈革兰氏阴性(G),不耐高温,对四环素族抗菌素和青霉素都敏感。
主要传播源是带菌的柑橘木虱、田间病株、带菌苗木和接穗。病害的近距离传播由带菌的木虱和高接换种引起,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带菌接穗和带病苗木。一般摩擦和土壤不能传播此病。柑橘木虱以持久性方式传递,病原在木虱体内的循环期为1个月左右,以成虫传播为主,3龄以上若虫也可带毒。病害的传播速度主要决定于木虱发生的数量,在病原和木虱同时存在的地方,病害会很快流行。
2.2寄主范围
柑橘黄龙病菌能侵染柑橘属、枳属、和金柑属中决大部分品种以及九里香,其中柑橘属中的宽皮橘类、橙类、柚类、柠檬类、杂柑类和香橼类是病原的主要寄主。目前尚未发现有高效抗病或免疫品种,相对而言,柑橘类中椪柑、瓯柑、蕉柑和茶枝柑等品种最感病,温州蜜柑、甜橙和柚类等次之。在试验条件下,还能通过草地菟丝子的接种侵染带草本植物长春花。
2.3起源分布
柑橘黄龙病国内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台湾、云南、四川、江西、重庆、浙江、贵州、和湖南等省区,其中广东、福建、广西三省最早发生,在广东,1919年即有文字记载。上世纪80年代浙江省温州南部地区发生该病,90年代后期开始在温州北部、台州等地柑橘主产区陆续发生,2000年莲都区首次发现柑橘黄龙病病株,2002年之后病情逐年扩大蔓延到全区各柑橘种植乡镇,对当地柑橘产业造成较大影响。在国外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欧洲的葡萄牙、意大利;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留尼旺、津巴布韦、南非、斯威士兰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柑橘种质资源的频繁调运,黄龙病的传播范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2.4危害情况
黄龙病是危害柑橘生产最危险的一种传染病,柑橘树受黄龙病病原侵染后,轻的树势衰退,产量骤减,果实品种下降;重则植株3-5年内枯死。一个生长茂盛的柑橘园感染了黄龙病后可在短短几年内毁灭。柑橘树体在整个生长季节均能感染黄龙病,4-6年生树发病最多。幼龄柑橘树感病后常常未进入结果期就被摧毁,损失最大。在广东、福建的果农中,流传着"后种先死"的说法,意思是指幼树的新梢发生次数和数量比较多,树体抗性弱,发病比成年树早,死亡快。 2.5典型病症
柑橘感染黄龙病后,全年均可发生,一般以夏秋梢发病最多,其次是春梢。新梢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均匀黄化、黄绿相间斑驳或缺素型(缺锌、缺锰)黄化。在叶片凋落后,枝梢上新长出的叶片表现缺素状花叶。病梢变短、树势衰弱、病叶黄厚、变少,且易脱落,形成枯稍。开花不适時,花开得多,落得多。果少而畸或红鼻果。后期,根部往往表现为小根腐烂。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典型症状有所不同。
2.5.1春梢症状
病树上当年抽出的春梢叶片转绿后,自5月开始其梢叶一般在侧脉附近、叶片基部及边缘褪绿黄化,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春梢病症特点是:①叶片转绿后才褪绿变黄;②叶片黄化程度较轻且不均匀,形成斑驳;③发病的新梢较多,在树冠的上、中、下部均有出现;④春梢病症发生很快,在4-5年生树龄的春梢上出现病状后,一般到冬季便可全株发病。
2.5.2夏秋梢症状
在5~8月和8~10月抽生的夏梢和秋梢症状基本相同,病梢一般出现在树冠顶部,多数以1~2梢或少数几梢出现。感病的夏秋梢在叶片老熟过程中往往叶脉先变黄,随后叶肉由淡黄绿变成黄色,均匀黄化,形成黄梢。
2.5.3病梢中后期症状
当年感染的黄梢一般在秋后落叶成秃枝,翌年春季秃枝重新萌发新芽,萌芽早而多,长成的新梢短而纤弱,叶片窄小,叶片老熟时叶肉停止转绿变黄,但叶脉及附近仍为绿色,症状与缺锌、缺锰相似,形成花叶。
2.5.4花器症状
已投产的橘树感染后,一般开花提早花量多,花器细而小,畸形,花瓣短而肥厚、色较黄,柱头弯曲外露,开花后不座果或座果率低,俗称"乒乓花"。个别树还有不定期开花的现象。
2.5.5果实症状
感染中期病树所结果实,外形偏小(横径缩小、纵横径比增大)、畸形、坚硬、皮肉结合特别精密,不易剥离,着色不均匀,部分黄部分绿,俗称"红鼻果";果肉汁少、味酸、渣多,风味极差;多数种子发育不健全,但部分种子仍能发育成正常的苗木。
2.5.6根部症状
发病初期,根部无明显变化。根部症状一般要待树冠叶片严重脱落后出现,开始须根、细根腐烂,皮层脱落,木质部外露;后期为主侧根腐烂,皮层开裂,木质部变黑,地上部分出现枯稍乃至全株死亡。
2.6发病规律
2.6.1侵染循环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俗称"柑橘癌症"的毁灭性病害,发病初期一般在2~3年左右死亡,老龄树在5~7年枯死或丧失结果能力,病害大流行时,果园将成片毁灭。柑橘黄龙病已对莲都区椪柑等柑橘产业造成严重威胁。从2001-2016年莲都柑橘黄龙病株数呈现先突然增长后逐渐减少的趋势,各年发病株数分别是9864株,195076株,64634株,64626株,54500株,47776株,34217株,24697株,21551株,13623株,9254株,8305株,5136株,4924株,4612株,2422株。在病区,黄龙病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是病树;新区主要是带病苗木和接穗。病树和病苗通过柑橘木虱传染,果园发病后3~4年内,发病率可达70%~100%。
2.6.2发病条件
首先,田间有一定数量的病树和木虱是决定该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一般苗木发病率10%以上的新果园或田间病株率已达20%以上果园,木虱发生量大,则病害将严重流行,橘园将在2~3年内毁灭。如能及时挖除病株,扑灭木虱,病情就会得到控制。其次,老龄树比幼龄树抗病力强,病害传染和发展也较慢,幼树比老树先发病先死,原因是幼树新梢多、木虱分布多、染病机会多。其三,品种抗病性诱差异,椪柑、瓯柑、蕉柑和茶枝柑等品种最感病,其次为温州蜜柑、甜橙和柚类等,枳壳的抗病性很强,在田间不显症状。其四,栽培管理好坏对发病轻重有影响,管理好发病轻,反之则重。挂果多的柑橘树一经发病就会很快全株发黄,原因是挂果多的橘树养分转输频繁,抵抗力差,病原在体内扩展速度快;生态条件良好的橘园发病轻,海拔高的地区无木虱活动,发病轻。
3防控措施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涉及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各种手段,只有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和各部门通力配合下才能保证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防控队伍,层层落实责任,形成高效联动的防控工作责任体系。区级要成立农业重大疫情防控指挥部、技术指导组和督察组,负责技术指导培训及督查工作;乡镇级成立动植物疫病扑灭领导小组和挖除专业队,负责疫情普查和挖除工作;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防控责任状;并把防控工作列入年度考核项目。同时,把黄龙病防控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及时发放。对在防控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和奖励。
3.2发动宣传,提高认识
柑橘黄龙病是我国农业主要检疫对象,之初橘农对病症、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产生底制行为,认为种植多年柑橘树砍了很可惜,发现病枝砍除病枝就可以了。为此,我们坚持宣传培训相结合,组织农技干部到乡到村到田培训指导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报道的方式,广泛宣传柑橘黄龙病危害性、传染性、症状识别、防控技术知识,提高橘农对黄龙病危害认识,使防控工作深入人心,人人有责,防控意识从被动变为主动,营造良好的疫病防控环境。
3.3全面普查,彻底挖除
及时挖除病株是防控黄龙病病原扩散重点,我们采取群众自挖与组织专业队挖除相结合,采取边普查边挖除相结合。每年10-11月组织乡镇农技干部、村干部对柑橘种植地块进行全面普查,摸清黄龙病疫情分布情况,要求橘农自觉挖除,早发现早扑灭;在12-1月组织挖除专业队在农技干部的带领指导下,利用油锯、手锯等工具,到各村边检查边挖除,对失管抛荒橘园、村边橘树重点检查,防范隐患,彻底挖除,不留死角,对挖除的病株集中销毁,以消除传染源。区技术指导组和督察组将组织人员赴乡镇(街道)指导、督查柑橘黄龙病普查和挖除工作,各乡镇将普查面积、挖除病株登记造册上报,确保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 3.4抓好木虱防治,建立防控示范点
防治好柑橘木虱能有效抑制黄龙病传播蔓延。莲都区植检站开展了木虱系统观测工作,及时发送病虫情报,指导农户每年木虱防治3次以上,重点抓好每年春梢(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夏梢(7月上旬至8月下旬)、秋梢(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进行防治,并结合冬季清园消灭越冬代木虱,采取统一时间防治、统一药剂防治、集中防治等措施杀灭木虱。对病株周围的橘树喷洒有效杀虫剂,以防带菌木虱传播。防治药剂可交替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灭虫灵乳油2000倍液、拟除虫菊酯类乳油2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啶虫脒乳油1200倍液。建立防控示范园。每个乡镇建立了1-3个面积不少于50亩的防控示范果园,每年区防控指挥部投入5万元购买防治木虱药剂10%的大拇指药剂1000公斤(10万包),发放到各乡镇的防控示范果园重点防治,以点带面,提高橘农对木虱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对带动广大橘农防治木虱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减少了木虱发生面积。富岭街道林村是莲都区发现黄龙病最早村,通过建立防控示范园,统一发放药剂,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4次木虱,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推广三疏一改技术,多施有机肥,目前,220亩示范园病害少、稳产质优,新补种苗木无感染病菌,长势良好,成为莲都区有效防控黄龙病的典范,成为2006年浙江省黄龙病防控现场会场所,向全省推广。
3.5加强橘园管理,及时改种
加强橘园肥水管理,推广三疏一改技术,多施有机肥、磷钾肥,保持树势健壮,提高抗病力。控肥控梢,统一放梢,抽梢整齐,统一防治木虱,减少木虱传毒危害。新橘园尽量远离病果园,定植无病苗木,加强木虱监测及时防治。有条件的果园,四周可以栽种防护林,以减少日照和保护果园有较高的湿度,这对木虱的迁飞有阻挡作用。对结果树病情严重(发病率20~30%)、树势衰退的老果园,以及幼龄树发病较重(10~20%)的果园,要及时改植改种,全园挖除改种其他农作物,提高效益。
3.6检疫检查,强化监管
植物检疫是保护新区柑橘的重要措施,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禁止病区的接穗和苗木向新区和无病区调运。组织育苗单位(户)培训,要求育苗严格按照产地检疫规程操作,培育合格的苗木,一般病区不生产柑橘类苗木,不外销苗木;组织乡镇农技站植检员对本辖区内柑桔类种苗、育苗情况进行普查,对不按要求育苗或检疫不合格的,根据《植物检疫条例》、《浙江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进行严肃处理,坚决查处烧毁;同时,加强市场检疫,每年3-4月份对全区的各集贸市场进行巡查,禁止有病种苗上市销售,不留后患。
3.7政策帮扶,促进发展
政策扶持、政府重视是做好黄龙病防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实践证明:黄龙病是可防可控,只有一手抓黄龙病的防控,一手抓柑橘产业的发展,两手都要硬,才能有效防控疫病发生。莲都区政府高度重视,每年安排植物疫病防控专项经费50-80万元,用于支付普查挖除误工、药剂购买、工具购买、技术培训、现场会及工作奖励。同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帮扶,提升柑橘产业,一是调整柑桔内部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早桔、甜桔柚品种,对新发展特早桔、甜桔柚的每亩给予150元的补助,促进我区柑桔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柑橘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推广"三疏一改"技术、增施有机肥、强化精品果园建设,增强树势,提高防疫能力,对实施三疏一改技术的橘园每亩给予100元的补助,对优质高效精品园给予3-5万补助。三是对老橘园、失管橘园及时改植改种,减少柑橘黄龙病病源和木虱的生活繁殖空间,达到防控目的。政府对改种白枇杷、处州白莲、茶叶的每亩给予300-500元不等扶持补助。如富岭、紫金街道改种发展白枇杷、特早桔、处州白莲,太平乡改种发展特早桔、白枇杷,大港头镇改种发展茶叶等。总之,柑桔黄龙病防控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只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县、乡、村、户积极配合,主动积极防控,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4小结与讨论
4.1黄龙病是我国农业主要检疫对象,病症典型,以夏秋梢发病最多,新梢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均匀黄化、黄绿相间斑驳或缺素型(缺锌、缺锰)黄化,果实少而畸或红鼻果。
4.2黄龙病主要传播源是带菌的柑橘木虱、田间病株、带菌苗木和接穗,病原和木虱同时存在,病害将流行。
4.3黄龙病在当前没有特效药和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只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好"宣、查、挖、防、改、管、堵、扶"八字防控技术,黄龙病是"可防可控的"。
参考文献:
[1] 林云彪,余继华,孟幼青,等.柑橘黃龙病及其持续治理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周晓音.丽水市柑橘黄龙病防控及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浙江柑橘,2005(1)7-9.
[3]潘慧萍.丽水市莲都区柑橘黄龙病防控与治理浅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12)1855-1857.
[4]余继华,林云彪.外来有害生物及防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8-251.
[5]杜一新,等对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措施的思考.植物检疫,2006(4):257-258.
[6]余继华,等黄岩橘区柑橘黄龙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中国植保导刊,2006(1)27-28.
[7]萌幼青,等浙江柑橘木虱田间发生调查、带毒检测和药剂防治试验.中国植保导刊,2005(1):20-21.
[8]孙华阳主编.柑橘生产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9]许昌荣等.柑橘优质高产与浙江气候[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4-15
[10]葛仁兴,李厚忠等.柑橘主要病虫害测报与防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42
[11]李三玉等.当代柑橘[M]。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419
[12]陈道茂.柑橘病虫草害防治新技术[M].农业出版社1992.1-33
[13]何天富主编.柑橘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4]李益平,朱治龙.防治柑橘木虱有效药剂的筛选试验.浙江柑橘,2005.(4):16-17
[15]张大萍主编.绿色食品柑橘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5
作者简介:
雷军成 男(1963.7--)畲族,浙江丽水人,大学,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粮油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