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辜成允的环保逆袭,成就了台泥和它的未来,也为永续地球找到了一个真实的可能。如此看来,辜成允最想与这个时代分享的已经不单单是环保态度,更是一种情怀。
“2016年是台泥70岁生日。古人云:人生70古来稀。然而,对于台泥来说,70岁才开始,台泥要向世人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在台北君品酒店,温文尔雅的台泥集团董事长辜成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台泥将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传统水泥企业,而将是一个全新的、服务于永续地球、永续发展的环保企业。”
在台湾百年近代史中,鹿港辜家与板桥林家、高雄陈家、基隆颜家和雾峰林家并称“台湾五大家族”。其中,鹿港辜家先后对台湾的政治和商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身为辜振甫与辜严倬云的孩子’辜成允是标准的世家子弟:外曾祖父严复是清末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父亲辜振甫是纵横政商两界的“红顶商人”,作为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首任董事长,是两岸关系奠定重要里程碑的“汪辜会谈”的两位主角之_、“九二共识”的重要推手。
由辜振甫创建的庞大企业王国的第—块磐石——台泥,是台湾支柱企业之一。以台湾水泥业务为基点,辜家事业遍及工业、金融、租赁、地产、高科技以及媒体等众多领域,是台湾第一财团。在台湾股市1700多家上市公司中,连续获利长达20年以上,台泥作为台湾第一家上市企业,是蝉联上市获利最久的“赢利之王”,上市54年来连续获利,没有一年亏损。
在如此优越的家庭里,若不是家族的变故,排行老二的辜成允的人生或许是另番景象。毕业于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辜成允,天性安静、不善交际、兴趣广泛,喜欢摄影、音乐、潜水,还练得一手鲜为人知的北派少林地门功。然而,由于哥哥辜启允的病逝,让辜成允的生活轨迹被陡然改变。为承接起家族兴衰的大任,辜成允披挂上阵扮演起中兴少主角色。
这是一段内忧外患的时光:叔侄分家、兄逝父病、高达千亿元台币的巨额债务、企业内部弥漫着安于现状的养老心态,加之彼时台湾水泥市场增长停滞,致使台泥的利润降至历史低点……所有这些都激发和坚定了辜成允重塑台泥文化、冲出困境的决心。立志“把台泥过去50年的老爷车换上喷射机引擎”的辜成允以“鹰式铁腕管理”大刀阔斧,铁血改革。他接掌帅印的第一件事,就是挺进大陆。自2004年起,台泥在广东、福建、江苏等10余个省和自治区设厂。虽较同行整整晚了一轮,但后发先至的台泥在2015年,其产业规模已位列中国水泥前6强、世界水泥前10强。这令无论在商界还是在政界,自认无法超越父亲的辜成允自豪。“至少在传承台泥业务这一块,我没有辜负父亲。”
与此同时,辜成允谨遵老董事长辜振甫“环保不是成本,而是责任”的庭训,在跨界环保中更注入新的理解,“环保更是商机”。在他的率领下,台泥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环保服务公司,全台湾每5个人就有一人家里的垃圾是台泥在处理。另外,台泥也是新竹科学园区包括台积电在内,最主要的废弃物处理厂,晶圆厂和面板厂难以处理的废溶剂、废水、污泥等,都是送到台泥的水泥厂处理。台泥每年为台湾减碳相当于1000座大安森林公园的吸碳量。位于花莲和平厂的钙翅路碳捕捉工厂,把水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做为养殖藻类的原料,进而提炼成生物能源及化妆保养品的虾红素原料。这项与工研院合作的技术还拿到了美国100大未来科技奖。
在环保路上辜成允不仅走得更远,而且更加纯粹。在他看来,永续经营的最终指向是永续地球。以母亲辜严倬云命名的亚洲植物保种中心,正是他超越传统水泥产业后升华的真实体现。辜成允在为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水泥业寻找到循环利用、零排放的闭环链条后,又打开了通往未来的绿色通道。辜成允的环保逆袭,成就了台泥和它的未来,也为永续地球找到了一个真实的可能。如此看来,辜成允最想与这个时代分享的已不单单是环保态度,更是一种情怀。
如今已62岁的辜成允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互联网时代,他认为,传统企业既要履行好社会责任,还要运用“互联网 ”的思维,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思考产业发展。“让大中华地区的水泥行业引领世界水泥业风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机遇。我们的角色演好了,这台戏就会很精彩。”
显然,辜成允和台泥已经做好了准备,以儒家思想为根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台泥,将在未来的70年,以君子之道,继往开来。
辜振甫奠定台泥环保基因
《今日中国》:您经常说最想与大陆分享和交流的是台泥的环保模式,请您谈谈台泥与环保的渊源。
辜成允:台泥与环保的渊源要从20年前谈起。一天,父亲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办公桌上的一张报纸让我看,报纸的标题醒目刺眼——“水泥业是环保污染大户”。当时的台湾正在热议苛收环保税,水泥企业首当其冲,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我:“既然社会上水泥业这样不谅解,台泥从今天开始,要改变大家对水泥业环保的看法。我们要从污染大户转变成环保模范,进而变成环保尖兵。”
就是这么一句话,改变了整个台泥对环保的思维和看法。父亲的叮嘱奠定了台泥环保的DNA。从那时起,台泥就针对环保给予高度关注和创新。在父亲提出的“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的理念下,台泥从赞助公益环保片的拍摄,到率先推广余热发电、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碳捕捉等方面留下了一个个环保探索的足迹。
《今日中国》:在台泥,我们随处都能看到“永续经营、永续地球”这八个字,那么,环保与台泥的战略是怎样的关系?
辜成允:台泥最核心的价值就是“永续经营、永续地球”。一位瑞典的科学家曾经针对如何永续地球、永续经营讲过这样几句话。第一,要有干净的空气;第二,要有干净的水;第三,要有充足的食物。
台泥就是把这个永续经营的理念,内化成整个的战略布局。因为永续经营的前提是调整好企业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水泥业是为了满足人们“住与行”的需求而存在的,同时也要消除工业污染给社会文明进步造成的负面影响。拥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充足的食物是社会和大自然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在制造水泥的过程中,不仅努力做到低排放直至零排放,还要利用水泥窑的热工环境和水泥业赚取的利润,跨界培育环保产业,还原洁净的水和空气,回补社会和大自然为水泥业的付出。 台泥不论是在垃圾焚烧、循环经济、碳捕捉、植物保护中心等方面都是想要朝这个方向去延伸,从而使整体的布局方式或者战略思维贴近“永续地球”这个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台泥把每一个环节串成了一个个“绿色价值链”,变废为宝。
跨界环保转型成功
《今日中国》:台泥在位于太平洋之滨的花莲和平水泥厂首开“水泥、发电、港口三位一体,资源互补”循环经济的先河。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达到了效率与环保的最大结合,被业界誉为“和平三宝”。请问您是怎么做到的?
辜成允:这个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当初政府在花莲和平规划水泥专区,其他水泥厂认为不赚钱都不去。父亲交代我“—定要配合政府政策,你要做全世界最环保的水泥厂”。于是,唯有台泥来此投资,因此政府决定由台泥自己建港口。我们用了极度创新的思维模式使台泥朝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三位一体”的规划,即整合港口、发电厂和水泥厂。和平厂的背后有一座矿山,厂旁为和平电厂,前面一公里多则是和平港。这种布局的可贵之处,一是港口和矿山紧邻水泥厂,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而发电厂亦可使水泥的生产和耗电成本降低,因此和平水泥厂的成本是全球同业最低廉者之一。另一个是水泥厂和电厂可以发挥共生的效应,因为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能,可再生利用来发电;而电厂所产生的脱硫石膏、飞灰、底灰等,又可供水泥生产之用。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电厂和港口持续的盈利,又弥补了水泥周期性的价格波动。
和平厂最为经典之处——世界上最大的竖井开采运输系统。在隧道深处的竖井操作平台,破碎机将开采的石灰石原料投至滑动的传动带后,再通过封闭式皮带廊运送至水泥生产线,最终产品再送到港口码头分至各地。整个流程自动、环保、安全、产能大、运输成本低,所经之处的道路、社区、乡镇的环境根本不会受到破坏。
人们从隧道口平台眺望,矗立在海岸边的水泥厂、发电厂和港口码头形成壮丽的景观,茂密的植物和盛开的鲜花点缀其间,宛若一座大型海滨公园。
比较有趣的就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成长和成就感,因为我们能够去想一些其他人不会想的配套,或者是跳出原来的传统水泥行业一些思维,去做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今日中国》:“环保听起来天方夜谭,但我们敢做这个梦。”我对您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请您谈谈这个天方夜谭般的环保梦想。
辜成允:创新环保模式一直是台泥努力的方向。二氧化碳因为其对地球的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是绿色零排放的“最后一里路”,也是全球看好的商机。“碳捕捉”是一种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2012年,台泥与台湾工业研究院合作的“碳捕捉”试点项目在台泥和平厂开启,将捕捉后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微藻上,进而制成生物质燃料,用来降低水泥厂能耗,同时还衍生出崭新的环保产业。
现在,我们已经在这里投建全球最大的碳捕捉工厂,捉来水泥厂排放的90%二氧化碳养殖藻类,提取每克售价2万元台币的虾红素,这一售价远远高于黄金。这是因为虾红素在国际美容健康产业上被认为是新兴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产品。台泥将在2017年年中全面投入量产以抢占商业新机。未来一吨也卖不到2万元台币的水泥将成副业。但是,实现这样的目标或许需要耗时10-15年时间。
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是为台泥未来的70年甚至100年,我们敢做这个梦。
现在,台泥正在通过降低碳捕捉的成本逐步向全面商业化靠近。2014年这项技术获得发明界奥斯卡——美国R
“2016年是台泥70岁生日。古人云:人生70古来稀。然而,对于台泥来说,70岁才开始,台泥要向世人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在台北君品酒店,温文尔雅的台泥集团董事长辜成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台泥将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传统水泥企业,而将是一个全新的、服务于永续地球、永续发展的环保企业。”
在台湾百年近代史中,鹿港辜家与板桥林家、高雄陈家、基隆颜家和雾峰林家并称“台湾五大家族”。其中,鹿港辜家先后对台湾的政治和商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身为辜振甫与辜严倬云的孩子’辜成允是标准的世家子弟:外曾祖父严复是清末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父亲辜振甫是纵横政商两界的“红顶商人”,作为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首任董事长,是两岸关系奠定重要里程碑的“汪辜会谈”的两位主角之_、“九二共识”的重要推手。
由辜振甫创建的庞大企业王国的第—块磐石——台泥,是台湾支柱企业之一。以台湾水泥业务为基点,辜家事业遍及工业、金融、租赁、地产、高科技以及媒体等众多领域,是台湾第一财团。在台湾股市1700多家上市公司中,连续获利长达20年以上,台泥作为台湾第一家上市企业,是蝉联上市获利最久的“赢利之王”,上市54年来连续获利,没有一年亏损。
在如此优越的家庭里,若不是家族的变故,排行老二的辜成允的人生或许是另番景象。毕业于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辜成允,天性安静、不善交际、兴趣广泛,喜欢摄影、音乐、潜水,还练得一手鲜为人知的北派少林地门功。然而,由于哥哥辜启允的病逝,让辜成允的生活轨迹被陡然改变。为承接起家族兴衰的大任,辜成允披挂上阵扮演起中兴少主角色。
这是一段内忧外患的时光:叔侄分家、兄逝父病、高达千亿元台币的巨额债务、企业内部弥漫着安于现状的养老心态,加之彼时台湾水泥市场增长停滞,致使台泥的利润降至历史低点……所有这些都激发和坚定了辜成允重塑台泥文化、冲出困境的决心。立志“把台泥过去50年的老爷车换上喷射机引擎”的辜成允以“鹰式铁腕管理”大刀阔斧,铁血改革。他接掌帅印的第一件事,就是挺进大陆。自2004年起,台泥在广东、福建、江苏等10余个省和自治区设厂。虽较同行整整晚了一轮,但后发先至的台泥在2015年,其产业规模已位列中国水泥前6强、世界水泥前10强。这令无论在商界还是在政界,自认无法超越父亲的辜成允自豪。“至少在传承台泥业务这一块,我没有辜负父亲。”
与此同时,辜成允谨遵老董事长辜振甫“环保不是成本,而是责任”的庭训,在跨界环保中更注入新的理解,“环保更是商机”。在他的率领下,台泥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环保服务公司,全台湾每5个人就有一人家里的垃圾是台泥在处理。另外,台泥也是新竹科学园区包括台积电在内,最主要的废弃物处理厂,晶圆厂和面板厂难以处理的废溶剂、废水、污泥等,都是送到台泥的水泥厂处理。台泥每年为台湾减碳相当于1000座大安森林公园的吸碳量。位于花莲和平厂的钙翅路碳捕捉工厂,把水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做为养殖藻类的原料,进而提炼成生物能源及化妆保养品的虾红素原料。这项与工研院合作的技术还拿到了美国100大未来科技奖。
在环保路上辜成允不仅走得更远,而且更加纯粹。在他看来,永续经营的最终指向是永续地球。以母亲辜严倬云命名的亚洲植物保种中心,正是他超越传统水泥产业后升华的真实体现。辜成允在为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水泥业寻找到循环利用、零排放的闭环链条后,又打开了通往未来的绿色通道。辜成允的环保逆袭,成就了台泥和它的未来,也为永续地球找到了一个真实的可能。如此看来,辜成允最想与这个时代分享的已不单单是环保态度,更是一种情怀。
如今已62岁的辜成允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互联网时代,他认为,传统企业既要履行好社会责任,还要运用“互联网 ”的思维,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思考产业发展。“让大中华地区的水泥行业引领世界水泥业风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机遇。我们的角色演好了,这台戏就会很精彩。”
显然,辜成允和台泥已经做好了准备,以儒家思想为根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台泥,将在未来的70年,以君子之道,继往开来。
辜振甫奠定台泥环保基因
《今日中国》:您经常说最想与大陆分享和交流的是台泥的环保模式,请您谈谈台泥与环保的渊源。
辜成允:台泥与环保的渊源要从20年前谈起。一天,父亲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办公桌上的一张报纸让我看,报纸的标题醒目刺眼——“水泥业是环保污染大户”。当时的台湾正在热议苛收环保税,水泥企业首当其冲,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我:“既然社会上水泥业这样不谅解,台泥从今天开始,要改变大家对水泥业环保的看法。我们要从污染大户转变成环保模范,进而变成环保尖兵。”
就是这么一句话,改变了整个台泥对环保的思维和看法。父亲的叮嘱奠定了台泥环保的DNA。从那时起,台泥就针对环保给予高度关注和创新。在父亲提出的“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的理念下,台泥从赞助公益环保片的拍摄,到率先推广余热发电、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碳捕捉等方面留下了一个个环保探索的足迹。
《今日中国》:在台泥,我们随处都能看到“永续经营、永续地球”这八个字,那么,环保与台泥的战略是怎样的关系?
辜成允:台泥最核心的价值就是“永续经营、永续地球”。一位瑞典的科学家曾经针对如何永续地球、永续经营讲过这样几句话。第一,要有干净的空气;第二,要有干净的水;第三,要有充足的食物。
台泥就是把这个永续经营的理念,内化成整个的战略布局。因为永续经营的前提是调整好企业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水泥业是为了满足人们“住与行”的需求而存在的,同时也要消除工业污染给社会文明进步造成的负面影响。拥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充足的食物是社会和大自然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在制造水泥的过程中,不仅努力做到低排放直至零排放,还要利用水泥窑的热工环境和水泥业赚取的利润,跨界培育环保产业,还原洁净的水和空气,回补社会和大自然为水泥业的付出。 台泥不论是在垃圾焚烧、循环经济、碳捕捉、植物保护中心等方面都是想要朝这个方向去延伸,从而使整体的布局方式或者战略思维贴近“永续地球”这个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台泥把每一个环节串成了一个个“绿色价值链”,变废为宝。
跨界环保转型成功
《今日中国》:台泥在位于太平洋之滨的花莲和平水泥厂首开“水泥、发电、港口三位一体,资源互补”循环经济的先河。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达到了效率与环保的最大结合,被业界誉为“和平三宝”。请问您是怎么做到的?
辜成允:这个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当初政府在花莲和平规划水泥专区,其他水泥厂认为不赚钱都不去。父亲交代我“—定要配合政府政策,你要做全世界最环保的水泥厂”。于是,唯有台泥来此投资,因此政府决定由台泥自己建港口。我们用了极度创新的思维模式使台泥朝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三位一体”的规划,即整合港口、发电厂和水泥厂。和平厂的背后有一座矿山,厂旁为和平电厂,前面一公里多则是和平港。这种布局的可贵之处,一是港口和矿山紧邻水泥厂,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而发电厂亦可使水泥的生产和耗电成本降低,因此和平水泥厂的成本是全球同业最低廉者之一。另一个是水泥厂和电厂可以发挥共生的效应,因为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能,可再生利用来发电;而电厂所产生的脱硫石膏、飞灰、底灰等,又可供水泥生产之用。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电厂和港口持续的盈利,又弥补了水泥周期性的价格波动。
和平厂最为经典之处——世界上最大的竖井开采运输系统。在隧道深处的竖井操作平台,破碎机将开采的石灰石原料投至滑动的传动带后,再通过封闭式皮带廊运送至水泥生产线,最终产品再送到港口码头分至各地。整个流程自动、环保、安全、产能大、运输成本低,所经之处的道路、社区、乡镇的环境根本不会受到破坏。
人们从隧道口平台眺望,矗立在海岸边的水泥厂、发电厂和港口码头形成壮丽的景观,茂密的植物和盛开的鲜花点缀其间,宛若一座大型海滨公园。
比较有趣的就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成长和成就感,因为我们能够去想一些其他人不会想的配套,或者是跳出原来的传统水泥行业一些思维,去做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今日中国》:“环保听起来天方夜谭,但我们敢做这个梦。”我对您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请您谈谈这个天方夜谭般的环保梦想。
辜成允:创新环保模式一直是台泥努力的方向。二氧化碳因为其对地球的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是绿色零排放的“最后一里路”,也是全球看好的商机。“碳捕捉”是一种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2012年,台泥与台湾工业研究院合作的“碳捕捉”试点项目在台泥和平厂开启,将捕捉后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微藻上,进而制成生物质燃料,用来降低水泥厂能耗,同时还衍生出崭新的环保产业。
现在,我们已经在这里投建全球最大的碳捕捉工厂,捉来水泥厂排放的90%二氧化碳养殖藻类,提取每克售价2万元台币的虾红素,这一售价远远高于黄金。这是因为虾红素在国际美容健康产业上被认为是新兴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产品。台泥将在2017年年中全面投入量产以抢占商业新机。未来一吨也卖不到2万元台币的水泥将成副业。但是,实现这样的目标或许需要耗时10-15年时间。
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是为台泥未来的70年甚至100年,我们敢做这个梦。
现在,台泥正在通过降低碳捕捉的成本逐步向全面商业化靠近。2014年这项技术获得发明界奥斯卡——美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