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生命是思想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5191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是一个人的思想,人因思想而存在,人因思想而独立,人因思想而伟大。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生命外,还有思想的生命。一个人若没有思想徒有肉体,那只是活着的躯壳,或是会说话、能吃饭的动物。一个有思想的生命,才会让人成为真正的人,让生命成为真正的生命,也才会让我们拥有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更会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给平淡的日子以感动。
  现在很多教师停留于平庸,我以为这不是能力上的平庸,而是思想上的荒芜。是什么造成教师思想上的荒芜呢?一方面,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绝。一名好教师一定是对周遭、对外部世界、对时代脉搏保持着敏感的人。教师只有与周遭、与外部世界和时代脉搏主动保持着血肉联系,他才会生成思想,与时俱进,实现终身发展。另一方面,埋头拉车不看路,长期瞎忙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成天忙得不可开交,忙得不亦乐乎,忙得晕头转向,忙得焦头烂额。到头来,竟不知道忙些什么、为什么而忙。心亡则忙。人最大的痛苦并非忙碌,而是不知道忙碌的是什么,还有忙碌而无效,碌碌而无为,品尝不到忙碌的成果,体验不到忙碌的意义,感受不到忙碌的价值。
  只有个性才能塑造个性,只有灵魂才能唤醒灵魂,只有热情才能带动热情,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有思想的教师,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学科教学中就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在教育实践中就会具有学生立场,把学生当学生,让学生站立于教育的中央,让自己站在成全“人”的发展的高度,把学生培养成他们应该成为的人。
  有思想的教师,就会坚持生活信条,坚定人生信念,坚守教育信仰;不会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不会成为墙上芦苇,摇摆不定,见风使舵;不会被喧嚣的社会、浮躁的心态、功利的教育所湮没和吞噬;不会忘初心,易素心,丢掉宁静而美好的教育心;更不会在还没有来得及改变教育的现实的时候,就被教育的现实改变了。
  有思想的教师,不会只盯着枯燥的知识、冰冷的分数,不会被应试教育无情绑架;不会泯灭良知,跪着教书,丢失尊严。他会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朴素的姿态站立三尺讲台,用虔诚和执着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灿烂而深邃的星空,从而教出一批批有思想、能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学生。
  有思想的教师善于学习,敏于求知,勇于试错,敢于质疑,勤于总结。他会通过思考、思考、再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形成自己对教育特有的、立体的、综合而深刻的认识和系统思想;而不会唯各路所谓的“专家”马首是瞻,不会一味地逢迎所谓的“模式”“经验”;更不会迷茫游荡于教育乱象而无所适从,躬身屈从。
  思想让人这根苇草成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个好老师一定要有思想。我们不奢望成为思想家,但至少我们应该成为教育的思想者。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理事长)
其他文献
在很多视频中大家经常会看到谁家的两个或三个娃打闹、争抢东西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在校园里,一群娃更是有层出不穷的“斗争”。下课铃响了,我刚走出教室,一名女生委屈地跑过来哭诉:“老师,老师,坐我后面的小明拽我头发!”几名学生也围过来叽叽喳喳:“老师,今天王飞在校门口买零食!”“昨天张冬借我的橡皮不还我。”……像这样的“小事件”,天天不断,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  这些学生怎么了?天天有这么多的负面情绪
期刊
最近,网络上有个讨论:“对人而言,是出身重要,还是努力重要?”这是一个很好的议题。  如果出身可以选择,我估计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出生在富有、高贵的人家,而不是贫困、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家。因为与出身相关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都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是有竞争的,而这种竞争是代与代之间的接力赛:如果父辈的发展程度比较高(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子女发展的起点也就会比较高。  但人生的残酷就
期刊
我曾经和从业之初的一些年轻教师多有交流,建议他们早一点想清楚,想做教师还是想做行政。这是两条线,相互纠缠,也相互影响。其实学校不缺拿高薪的干部,而是缺能沉下心来读书、有思想追求、愿意真正投入精力做教育的好教师。要做一个好的行政负责人,又要做一个好教师,很不容易,要付出很多。那么纯粹的教师又如何收获幸福呢?  教师的幸福建立在学生认可的基础上。你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收获良多,学生回家甚至把你在课堂上
期刊
一  一辈子做老师的我,从站在三尺讲台上的那一刻开始,到退休多年的今天,尽管自己对每一个学生的付出根本称不上“滴水之恩”,但那许许多多的学生却一直对老师“涌泉相报”:一届届的学生,对老师的好,不是短暂的、淡薄的,更不是随大流敷衍式的,而是恒长持久的,是真心实意的,是令人感动不已、足以长久慰藉心灵的。  我的职业之路,走过了赣南、赣西和赣北,走到了深圳,还走到了北京。我教过初中和高中,做过科任教师,
期刊
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慈悲,不仅包括对他人的,也应该包括给自己的。  在对他人的慈悲里,可以看到另外的世界;在给予自我的慈悲里,可以触摸到生命的温暖。  这样,在他人的世界里雄浑,于自我的宇宙里绵密,然后一高远,一低回,一长河浩荡,一庭院深幽。前者让自己活到通达,后者让自己活到安详,最后殊途同归,抵达更高的境界。  遇上慈悲者,你容易成为另一个慈悲者,证明善意是可以传递的。  我觉得,对自己好一点比对
期刊
2017年一部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在中国上映,引起了很多人的好评,尤其受学生们的追捧。看过此片的人,都觉得能把一个中学生集体作弊的事件拍出“谍战片”的观赏效果是不容易的。而且创作者在保证了这部电影作品应有的娱乐效果的同时,也清晰表达了对作弊行径的理解却不认同的基本立场,整体上依旧保持了对考试制度既尊重也反思并批判的鲜明态度。  影片《天才枪手》讲述了“学霸”级高中生小琳在偶然帮助了同班一名女同学的
期刊
“闲庭秋一色,满架豆花垂。”秋意渐浓,草木渐衰,唯有扁豆,仍不知疲倦地开花结荚,一丛丛,一簇簇,一串串。那素素的白,莹莹的紫,顶着秋风,缀着晨露,明媚着秋的诗行,婉约着秋的韵脚,成就一篱秋色。  “西城闲访葛洪家,篱落秋余白豆花。”这个季节,随便到郊外走走,就能邂逅一篱豆花。印象中,豆花似乎总与土墙、竹篱为伴。豆花有了土墙竹篱就有了依托,土墙竹篱有了豆花便有了生机。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
期刊
前段时间,江苏援鄂抗“疫”“最美护士”于鑫慧上了热搜:先因抗“疫”期间自行前往武汉被各大媒体报道,感动无数人;后被曝光可能存在婚内征婚、债务纠纷、缺乏护士资质等问题而陷入舆论漩涡。对这件事,网上热议很多,观点各异。我想以一个从教者的视角谈谈我的看法。  一、认同“人无完人”  我们中华民族向来尊崇“仁爱”的儒家思想,讲奉献,讲诚信,也讲包容。所以有着“将功补过”“既往不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
期刊
“十年”这个词,于我而言,似乎有特别的意义。在我人生的时光轴上,曾经的那些个“十年”, 刻下了我与教育的情缘。  第一个十年:爱为底色, 情系语文  1993年,17岁的我成为山东省济南市一所历史名校——经五路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这所学校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都很丰富。刚入职的我热情高涨,如饥似渴地学习。  也许是因为自己过早上学的经历,我对年龄偏小的孩子,格外有一种理解和疼爱。祺
期刊
流年,如一笔暖色飞花,散落成文字。那些堆积在光阴里的“温暖”,浸润了每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而遇见,在这一季,显得愈发芬芳馥郁。  相识之初的“我见犹怜”  初次了解她,是从其他老师的口中听说的:肮脏的着装,永远散发出阵阵恶臭味;明明是个女生,却一直剪着超短的头发;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个位数;木讷呆滞的面孔上时而浮现的笑容,仿佛在告诉别人自己有多傻……作为班主任的我,这样的“后进生”见多了。  而与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