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戏曲表演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粹,扎实的基本功是戏曲表演的关键和基础。戏曲表演基本功中,核心的“四功五法”与程式性表演,展现出戏曲舞台表演形态。在当前戏曲表演传承中,外部环境影响以及“口传心授”教学模式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失衡,使得现代戏曲表演的传承能力逐渐减弱。基于此,文章对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推动当前戏曲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以及戏曲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戏曲表演;口传心授;传承;戏曲教学
戏曲表演的重要基础在于表演者扎实的基本功,“四功五法”是戏曲表演基本功的重要核心,同时,程式性表演则是戏曲舞台表现的重要特征。然而,我国传统戏曲表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以人物塑造为重、忽视表演功法的趋势,且这一趋势在当前呈现出固态化的形式。此外,在戏曲教学中,“口传心授”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主要模式,但从戏曲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总结角度来看,对传统戏曲传承的关注度明显不足。
一、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问题
(一)内因问题
一是当前戏曲界对戏曲表演基本元素中的“功法”尚未有统一明晰的界定,导致戏曲表演者对“功法”认知模糊。戏曲表演基本功中,“四功五法”是核心部分,是戏曲表演特有形态程式性表演能够实现的关键基础。“四功五法”最早是由程砚秋大师对“功法”基本内涵的阐发,是戏曲表演者系统训练的核心及基础,同时也具有戏曲表演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戏曲界普遍认为“四功”为“唱念做打”,但是对于“五法”则存在较大的争议。当前,对于“五法”的通行表述是“手、眼、身、法、步”,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传统戏曲表演恢复,戏曲界针对“五法”的争议逐渐增多,提出了包括“手、眼、身、腰、步”(刘世勋)、“头、眼、身、手、步”(倪传钺)、“手、眼、身、心、步”(李玉声)等众多表述,以及坚持“手、眼、身、法、步”表述的观点。
二是西方化以及现代化对戏曲表演实践的影响深重,造成戏曲表演整体的失范,这对传统戏曲表演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传统戏曲表演传承的变异。在这一时期过后,现代戏、新编古装戏创作的浪潮不绝,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戏曲创作新目呈现出显著的以塑造人物真实情感为主、表演功法与程式性表演形态为辅的特点,这对传统戏曲表演的传承形成了正面冲击,造成传承基本层面的失衡。
(二)外因问题
戏曲教学中,“口传心授”教学模式在长期应用中,呈现出相对稳定态势,但是,这种稳定性的建立基础在于外部社会环境的稳定。同时,个体差异性造成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存在内部脆弱性,而一旦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也必然会遭受破坏。一方面,特殊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表演外部环境动荡,社会对传统戏曲表演的禁锢,导致表演手法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现代戏曲表演中,戏剧导演的过度介入,使得传统戏曲结构与表演形态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传统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失衡。戏剧导演追求戏曲表演的“角色内心体验与程式性表演的统一”,同时,其更关注戏曲演员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体现,将戏剧人物的塑造、戏情戏理的钻研作为戏曲表演的重点。这导致了戏曲表演的“重人物塑造,轻表演功法”的现实情况,导致传统戏曲功法传承日渐衰微。
二、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尊重戏曲表演艺术的差异性与独立性
戏曲表演艺术本身包括丰富的审美因素,可以作为一种复杂多样的审美形式进行展示,戏曲演员可以通过对技艺、程式以及各种复杂的审美表现,展示出丰富的艺术样式。因此,戏曲表演艺术与以思想性、故事性等为主的体验艺术具有巨大的差异。在戏剧表演艺术呈现中,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而生搬硬套非戏曲表演内在规定性的表达形式,就是对艺术样式差异性和独立性的误解。这实际上是对戏曲导演制度的质疑。将戏曲表演的程式性表演形态与写实主义中的“真实体验”真正融合,从现实来看可能性是非常低的。这主要是由于戏曲表演的功法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任務体验方法本身就存在现实矛盾。就戏曲表演而言,戏曲演员是在舞台上,通过“歌舞”来表演“故事”,其中戏曲表演功法是“歌舞”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重要基础;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表演方法需要演员能够“真正生活在舞台上”,是对剧中特定人物情感的再现。可以看出,二者的审美情趣与目的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从维护戏曲表演传承的基本层面看,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尊重戏曲表演艺术的差异性与独立性,转变“重人物、轻功法”的表演思路,重视并加强戏曲表演基本功法元素的训练,以确保戏曲表演程式性表演形式的维护与延续。
(二)加强理论总结,保障戏曲表演元素的精准传承
在戏曲教育教学中,“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由于戏曲表演具有内部脆弱性,容易遭受外部环境冲击的影响,其完整性与稳定性难以长期维系。在这种情况下,对历史留存下的实体文献、口述历史记录等理论研究的整理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戏曲表演中程式性表演如何为人物服务的问题,以及怎样与情感体验相融合的问题等中,在传统戏曲表演训练中,其实都有明确的观念认识与实践程序。如《京剧表演艺术杂谈》提出了戏曲表演艺术由外入内的表演,需要经过“三形、六劲、心意八、无意者十”。这就是说,戏曲表演者首先需要保证外形有准,然后熟能生巧,准确拿捏表演的劲头,再然后就是进入到走心动情,最后至内外合一的无上境界。“三形、六劲”是一名合格的戏曲表演者应当具备的基础,而“心意八、无意者十”则是戏曲表演者成长为艺术家的必经之路。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表演基本功对于一名戏曲表演者的重要性。戏曲表演者也只有扎实掌握表演基本功,并能够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之后,才能向“心意、无意”的境界提升。通过对戏曲表演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总结可以明确,戏曲表演需要以深厚的“外功”作为发展基础,再修炼“内功”,达到内外功平衡,进而在戏曲表演教育中,真正做好戏曲表演基本功元素的训练与传承,为戏曲表演的传承奠定基础。
(三)合理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促进戏曲传统功法的传承
戏曲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戏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现代教育理念中,科学性是基本教育理念之一。在传统戏曲教育中,合理融入现代化教育的科学性理念,通过现代教育与戏曲教育理性元素的有机融合,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戏曲教育中表演经验与理论资源的科学性,实现传统戏曲教育的科学化,从而为戏曲表演传承提供保障。例如,《京剧表演艺术杂谈》一书不仅对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法进行了详细精确的分类,同时根据各种行当气质,对其在表演中的口、手、眼、身等的运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心一想、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肩”等描述,对戏曲表演者在行动时的肢体动态进行了清晰的表述,精准概括出传统戏曲表演的要领。此外,《身段谱口诀论》等重要文献资料对传统戏剧表演基本功法均有重要论述。对于现代戏曲表演教学而言,《京剧表演艺术杂谈》等实体文献具有非常高的教育应用价值,需要戏曲教育者提起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采取科学性教育思维,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为戏曲传统功法传承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在戏曲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内部因素造成的戏曲表演者对“功法”认知模糊、戏曲表演整体的失范等问题,以及外部环境导致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不稳定,教育系统性、完整性、延续性较差等问题的影响,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基本功传承存在的基本层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戏曲表演艺术传承,需要重视并尊重戏曲表演艺术本身的差异性与独立性,重视加强理论总结,为戏曲表演元素的精准传承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将现代教育科学性理念融入传统戏曲教学中,实现与“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有效互补,从而确保传统戏曲表演基本功完整传承,为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玄.论以表演为介入点的戏曲音乐形态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2):132-151,5.
[2]刘雪颖.论戏曲“做”“唱”的传承[J].武夷学院学报,2020(4):78-82.
[3]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文化研究,2019(1):1-14.
作者单位: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戏曲表演;口传心授;传承;戏曲教学
戏曲表演的重要基础在于表演者扎实的基本功,“四功五法”是戏曲表演基本功的重要核心,同时,程式性表演则是戏曲舞台表现的重要特征。然而,我国传统戏曲表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以人物塑造为重、忽视表演功法的趋势,且这一趋势在当前呈现出固态化的形式。此外,在戏曲教学中,“口传心授”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主要模式,但从戏曲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总结角度来看,对传统戏曲传承的关注度明显不足。
一、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问题
(一)内因问题
一是当前戏曲界对戏曲表演基本元素中的“功法”尚未有统一明晰的界定,导致戏曲表演者对“功法”认知模糊。戏曲表演基本功中,“四功五法”是核心部分,是戏曲表演特有形态程式性表演能够实现的关键基础。“四功五法”最早是由程砚秋大师对“功法”基本内涵的阐发,是戏曲表演者系统训练的核心及基础,同时也具有戏曲表演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戏曲界普遍认为“四功”为“唱念做打”,但是对于“五法”则存在较大的争议。当前,对于“五法”的通行表述是“手、眼、身、法、步”,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传统戏曲表演恢复,戏曲界针对“五法”的争议逐渐增多,提出了包括“手、眼、身、腰、步”(刘世勋)、“头、眼、身、手、步”(倪传钺)、“手、眼、身、心、步”(李玉声)等众多表述,以及坚持“手、眼、身、法、步”表述的观点。
二是西方化以及现代化对戏曲表演实践的影响深重,造成戏曲表演整体的失范,这对传统戏曲表演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传统戏曲表演传承的变异。在这一时期过后,现代戏、新编古装戏创作的浪潮不绝,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戏曲创作新目呈现出显著的以塑造人物真实情感为主、表演功法与程式性表演形态为辅的特点,这对传统戏曲表演的传承形成了正面冲击,造成传承基本层面的失衡。
(二)外因问题
戏曲教学中,“口传心授”教学模式在长期应用中,呈现出相对稳定态势,但是,这种稳定性的建立基础在于外部社会环境的稳定。同时,个体差异性造成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存在内部脆弱性,而一旦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也必然会遭受破坏。一方面,特殊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表演外部环境动荡,社会对传统戏曲表演的禁锢,导致表演手法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现代戏曲表演中,戏剧导演的过度介入,使得传统戏曲结构与表演形态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传统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失衡。戏剧导演追求戏曲表演的“角色内心体验与程式性表演的统一”,同时,其更关注戏曲演员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体现,将戏剧人物的塑造、戏情戏理的钻研作为戏曲表演的重点。这导致了戏曲表演的“重人物塑造,轻表演功法”的现实情况,导致传统戏曲功法传承日渐衰微。
二、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尊重戏曲表演艺术的差异性与独立性
戏曲表演艺术本身包括丰富的审美因素,可以作为一种复杂多样的审美形式进行展示,戏曲演员可以通过对技艺、程式以及各种复杂的审美表现,展示出丰富的艺术样式。因此,戏曲表演艺术与以思想性、故事性等为主的体验艺术具有巨大的差异。在戏剧表演艺术呈现中,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而生搬硬套非戏曲表演内在规定性的表达形式,就是对艺术样式差异性和独立性的误解。这实际上是对戏曲导演制度的质疑。将戏曲表演的程式性表演形态与写实主义中的“真实体验”真正融合,从现实来看可能性是非常低的。这主要是由于戏曲表演的功法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任務体验方法本身就存在现实矛盾。就戏曲表演而言,戏曲演员是在舞台上,通过“歌舞”来表演“故事”,其中戏曲表演功法是“歌舞”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重要基础;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表演方法需要演员能够“真正生活在舞台上”,是对剧中特定人物情感的再现。可以看出,二者的审美情趣与目的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从维护戏曲表演传承的基本层面看,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尊重戏曲表演艺术的差异性与独立性,转变“重人物、轻功法”的表演思路,重视并加强戏曲表演基本功法元素的训练,以确保戏曲表演程式性表演形式的维护与延续。
(二)加强理论总结,保障戏曲表演元素的精准传承
在戏曲教育教学中,“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由于戏曲表演具有内部脆弱性,容易遭受外部环境冲击的影响,其完整性与稳定性难以长期维系。在这种情况下,对历史留存下的实体文献、口述历史记录等理论研究的整理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戏曲表演中程式性表演如何为人物服务的问题,以及怎样与情感体验相融合的问题等中,在传统戏曲表演训练中,其实都有明确的观念认识与实践程序。如《京剧表演艺术杂谈》提出了戏曲表演艺术由外入内的表演,需要经过“三形、六劲、心意八、无意者十”。这就是说,戏曲表演者首先需要保证外形有准,然后熟能生巧,准确拿捏表演的劲头,再然后就是进入到走心动情,最后至内外合一的无上境界。“三形、六劲”是一名合格的戏曲表演者应当具备的基础,而“心意八、无意者十”则是戏曲表演者成长为艺术家的必经之路。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表演基本功对于一名戏曲表演者的重要性。戏曲表演者也只有扎实掌握表演基本功,并能够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之后,才能向“心意、无意”的境界提升。通过对戏曲表演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总结可以明确,戏曲表演需要以深厚的“外功”作为发展基础,再修炼“内功”,达到内外功平衡,进而在戏曲表演教育中,真正做好戏曲表演基本功元素的训练与传承,为戏曲表演的传承奠定基础。
(三)合理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促进戏曲传统功法的传承
戏曲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戏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现代教育理念中,科学性是基本教育理念之一。在传统戏曲教育中,合理融入现代化教育的科学性理念,通过现代教育与戏曲教育理性元素的有机融合,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戏曲教育中表演经验与理论资源的科学性,实现传统戏曲教育的科学化,从而为戏曲表演传承提供保障。例如,《京剧表演艺术杂谈》一书不仅对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法进行了详细精确的分类,同时根据各种行当气质,对其在表演中的口、手、眼、身等的运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心一想、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肩”等描述,对戏曲表演者在行动时的肢体动态进行了清晰的表述,精准概括出传统戏曲表演的要领。此外,《身段谱口诀论》等重要文献资料对传统戏剧表演基本功法均有重要论述。对于现代戏曲表演教学而言,《京剧表演艺术杂谈》等实体文献具有非常高的教育应用价值,需要戏曲教育者提起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采取科学性教育思维,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为戏曲传统功法传承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在戏曲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内部因素造成的戏曲表演者对“功法”认知模糊、戏曲表演整体的失范等问题,以及外部环境导致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不稳定,教育系统性、完整性、延续性较差等问题的影响,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基本功传承存在的基本层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戏曲表演艺术传承,需要重视并尊重戏曲表演艺术本身的差异性与独立性,重视加强理论总结,为戏曲表演元素的精准传承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将现代教育科学性理念融入传统戏曲教学中,实现与“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有效互补,从而确保传统戏曲表演基本功完整传承,为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玄.论以表演为介入点的戏曲音乐形态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2):132-151,5.
[2]刘雪颖.论戏曲“做”“唱”的传承[J].武夷学院学报,2020(4):78-82.
[3]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文化研究,2019(1):1-14.
作者单位: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