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教学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模式,应有机结合起来,多极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体育;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57-001
当前普遍存在的高职校体育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即依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生理变化规律来组织教学。但是事实证明,这种生物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校的教学发展,远远不能达到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不能适应发展高职校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就必须改革体育教学模式,走多极化道路,有机的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便合理、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一、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存在的弊端
1.“应试教育”的产物
首先,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考试内容,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中心,以技评、达标为目的。忽视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忽视了基础理论知识、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其次,传统的体育教学,片面地强调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教学要求,采用“齐步走,一刀切”的方法来对待体育教学,结果造成了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而体育素质差的学生“吃不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另外,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听老师讲,看老师做,跟老师练”的封闭状态中,表现为“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灌输,轻启发引导”。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受到牵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2.体育教学的生理模式有其内在的缺陷和消极因素
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诸种心理因素重视不够,没有把心理活动变化规律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加以考虑,对学生的心理负荷、心理障碍不能很好的解决。于是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掌握得不对,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运动兴趣和独立锻炼的能力。
3.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没有技术动作的基本概念
只是照葫芦画瓢而已,很大程度上限制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反而使错误增多,尤其表现为多余动作出现频繁。同时,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
二、体育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1.体育教学向心理模式发展
对于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条件。如果学生对某项运动没有兴趣,即使身体素质再好,也不会产生情绪兴奋,也不会有好的运动效果。所以,应该认为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倾向性。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能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和学习行为,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一些影响体育教学的心理因素,就必须要使体育教学模式向心理模式发展。
旧的生物模式衡量体育运动的客观标准是生理负荷。然而,体育运动必然存在心理负荷,心理负荷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神经系统保持紧张与兴奋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及心理能量消耗的多少等应激作用的总和。实践证明,如果生理负荷达到很大的情况下,而心理负荷尚适宜,仍可以唤起学生对学习运动技能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心理负荷很大,对某项运动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即使生理负荷较小,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和动机,只能半途而废,反而使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一种负担。所以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因素,就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2.体育教学向思维模式发展
思维是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脑间接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的过程。体育运动不仅需要一般的逻辑思维,,而且更加需要体育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思维能力。如动作思维、操作思维、运动战术思维、战略思维等。可见脑思维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应放到重要的地位上来。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应用脑思维模式学习运动技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贡献。
体育教学的脑思维模式,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脑思维——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借助语言暗示进行施教,而且需要学生充分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把技术动作学好。另外,人体有很多小肌群是难以用魔物模式进行训练的,那么就必须用脑思维模式进行训练,即采取脑思维形成生物电作用与某块肌肉的训练。
3.体育教学要向个性模式发展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他在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中形成,并在心理過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的倾向性是指需要、动机、兴趣。每个人都有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应其个性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个性倾向,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所以,体育教学一定要向适应个性兴趣模式发展。
体育教学的个性模式,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至于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优先地注意并怀有向往的心情。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那么就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让体育运动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产生动机,才能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可以肯定的说:兴趣是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所以要求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期的成绩,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满足了需要,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体育教学要向学生参与管理模式发展
旧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管理,这既辛苦劳累又效果不好,往往是劳而无功,倒不如大胆启用学生参与管理。学生参与管理,主要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更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在一堂课的考试由教师管理,在学习运动技术时就交代清楚,这一堂课由学生来组织管理,并给参与管理的同学打分。那么在学习运动技术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因为管理其他学生,自己学不好肯定不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动脑筋,不仅有利于提高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总之,体育教学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模式,应有机结合起来,多极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体育;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57-001
当前普遍存在的高职校体育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即依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生理变化规律来组织教学。但是事实证明,这种生物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校的教学发展,远远不能达到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不能适应发展高职校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就必须改革体育教学模式,走多极化道路,有机的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便合理、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一、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存在的弊端
1.“应试教育”的产物
首先,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考试内容,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中心,以技评、达标为目的。忽视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忽视了基础理论知识、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其次,传统的体育教学,片面地强调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教学要求,采用“齐步走,一刀切”的方法来对待体育教学,结果造成了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而体育素质差的学生“吃不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另外,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听老师讲,看老师做,跟老师练”的封闭状态中,表现为“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灌输,轻启发引导”。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受到牵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2.体育教学的生理模式有其内在的缺陷和消极因素
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诸种心理因素重视不够,没有把心理活动变化规律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加以考虑,对学生的心理负荷、心理障碍不能很好的解决。于是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掌握得不对,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运动兴趣和独立锻炼的能力。
3.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没有技术动作的基本概念
只是照葫芦画瓢而已,很大程度上限制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反而使错误增多,尤其表现为多余动作出现频繁。同时,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
二、体育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1.体育教学向心理模式发展
对于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条件。如果学生对某项运动没有兴趣,即使身体素质再好,也不会产生情绪兴奋,也不会有好的运动效果。所以,应该认为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倾向性。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能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和学习行为,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一些影响体育教学的心理因素,就必须要使体育教学模式向心理模式发展。
旧的生物模式衡量体育运动的客观标准是生理负荷。然而,体育运动必然存在心理负荷,心理负荷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神经系统保持紧张与兴奋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及心理能量消耗的多少等应激作用的总和。实践证明,如果生理负荷达到很大的情况下,而心理负荷尚适宜,仍可以唤起学生对学习运动技能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心理负荷很大,对某项运动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即使生理负荷较小,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和动机,只能半途而废,反而使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一种负担。所以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因素,就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2.体育教学向思维模式发展
思维是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脑间接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的过程。体育运动不仅需要一般的逻辑思维,,而且更加需要体育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思维能力。如动作思维、操作思维、运动战术思维、战略思维等。可见脑思维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应放到重要的地位上来。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应用脑思维模式学习运动技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贡献。
体育教学的脑思维模式,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脑思维——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借助语言暗示进行施教,而且需要学生充分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把技术动作学好。另外,人体有很多小肌群是难以用魔物模式进行训练的,那么就必须用脑思维模式进行训练,即采取脑思维形成生物电作用与某块肌肉的训练。
3.体育教学要向个性模式发展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他在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中形成,并在心理過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的倾向性是指需要、动机、兴趣。每个人都有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应其个性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个性倾向,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所以,体育教学一定要向适应个性兴趣模式发展。
体育教学的个性模式,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至于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优先地注意并怀有向往的心情。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那么就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让体育运动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产生动机,才能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可以肯定的说:兴趣是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所以要求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期的成绩,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满足了需要,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体育教学要向学生参与管理模式发展
旧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管理,这既辛苦劳累又效果不好,往往是劳而无功,倒不如大胆启用学生参与管理。学生参与管理,主要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更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在一堂课的考试由教师管理,在学习运动技术时就交代清楚,这一堂课由学生来组织管理,并给参与管理的同学打分。那么在学习运动技术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因为管理其他学生,自己学不好肯定不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动脑筋,不仅有利于提高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总之,体育教学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模式,应有机结合起来,多极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