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新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alone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标题为《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该标题突出了散文逻辑性、抒情性的特点。但如何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此特点尤其是“气脉”还须作进一步的研究。笔者以该单元首课《六国论》为例教学尝试如下:
  
  一、感知文本,“因声求气”
  
  古人创作,常常“气”积于心中、发于笔端、流于文中,结句成段,构段成章,往往以“气”役之、以“气”贯之。有“气”则生,无“气”则亡。曹丕曾用“气”来评论“建安七子”的文章:“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以力强而致。”(《典论·论文》)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乃文章的特质,是作者表达写作意象的力量与气势的体现,它贯于整篇文章,使文章气脉相通。而读者要想感知文章的“气”,诵读是有效的途径。“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张裕钊《与吴至甫书》)。汉代王充也在《论衡·程材》中说:“儒生之性,非皆能善也,日夜讽诵,得圣人之操矣。”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言语作品的诵读涵咏,逐渐感悟“圣人”在言语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操”——即情思意绪与文章气脉。
  教学《六国论》时,课前要求学生:抄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诠释课文;朗读课文三遍。上课时,不急于讨论课文内容,首先指导诵读:先指名男女学生分别朗读全文,力争读出语气,读出文势,抑扬分明。然后讨论如何“因声求气”:课文开宗明义“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宜读出无可置疑之气势;接下来的论述语短气足、言辞斩截,对比之下,宜读出一种雄辩的气势;中间两段,行文多用对偶和排比,增强了文气,特别是一些对比,宜读出鲜明的感情倾向;“呜呼!”以下四句,宜读出前三句绝对压倒后一句的语势;其后一节,以“悲夫”开头,形成一大转折,然后归结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宜读出其情感的沉郁,语气的激切;最后一段,与这上一段文气的流动过程相近,宜读出更大的力量和音节上的回旋之美。
  在此基础上“煽动”学生的情绪,使之进入角色,以声传情,放声诵读,读出文章高下、缓急、顿挫之声气……
  
  二、探究文本,把握“气脉”
  
  《六国论》的文字不是很深奥,在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互文见义”等方法,主动探求字词的意义,掌握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进而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脉络(即“气脉”)。
  各段讨论问题如下:
  (第一段:)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阐述的?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是本文中心论点。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是两个分论点。
  2、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有什么意义?
  明确: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紧扣了题目、明确了论题,在结构上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第一个分论点承中心论点直接提出,顺应自然。第二个分论点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考。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从道理上给人以明晰、严密的感觉,语气坚定,观点鲜明。
  (第二段:)本段论证的是哪一个分论点?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明确:本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分两层进行论述。第一层用三组对比加以论证:首先从数量上对比,用秦以积威所得比以攻取所得多倍,与六国因赂秦所亡者比因战败而亡者也多百倍的事实,论证“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其次从程度上对比,用先人开辟土地的艰难与后人割让土地的轻易这种事实上的对比,说明“得一夕安寝”是不可能的道理,因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最后从道理上对比,用“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餍”和“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这种关系上的对比,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道理。第二层,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两层都论述了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第三段:)本段论证的又是哪一个分论点?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明确:本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齐中反间计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被无厌的暴秦所灭;燕因“以荆卿为计”改变了抗秦政策,终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赵则因为听信谗言而诛杀良将李牧,内无实力,外无增援,用武不终,亡了国家。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接着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第四、第五段:)这两段如何论述的?意义何在?
  明确:本文二、三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
  
  三、浸润文本,体悟“神气”
  
  文贵有“神”尤其是散文,“神”乃一篇文章的精神面貌,是一篇文章所流溢出的特有气质。读者与文章的沟通,不仅是情感、经验上的交流,更有精神思想上的沟通,这种沟通,就是和文章“神”交,只有至此,读者才会精神上得到超越,认识上得到深化。在学习本文时,同学们感到本文的强大感染力不完全来源于论证的周密、说理的清晰,文中时时充溢着一种感情力量和气势。那么,这种感情气势从何而来呢?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再读全文,然后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最后屏显有关背景材料,并借此深悟到本文的“神气”。
  1、讨论问题:(1)尾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2)“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3)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4)为什么不写成“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2、屏显背景材料,进一步深悟本文的“神气”。
  [背景材料]: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志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讨论后明确]:明白了这一背景,你就会理解作者在论六国时为何不作纯客观分析,而是对六国责其不争,哀其破亡;在秦和六国之间,作者为何仇秦而亲六国,并且让这种情绪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因为如将战国形势转换为宋与契丹、西夏对峙的形势,则六国相当于宋,秦国相当于契丹和西夏。写作此文,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深层次是讽谏宋王朝尽快改变妥协政策,急起战斗,只有斗敌灭敌才有生存之路。这就使本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使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总之,以上述方式教学本文,以期在“因声求气”、注重情感性,把握“气脉”、注重逻辑性,体悟“神气”、注重思想性方面做点尝试。
  
  吕振中,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阜阳。本文编校:舒坦
其他文献
最近美国 Caterpillar 公司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所谓“Blade-Bowl”(平土板-鏟斗)装置,用来在某些工作条件下改善该公司所生产的 Cat№12E 和 Cat №14D 型自动平地机的性能和
市场经济下,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效益大多来自名牌效应。名牌无价,为越来越多的商家所认识。于是,中国大地上,这场创名牌大战中,奇招迭出。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the c
1991年至1993年是冶金标准化工作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搞好标准化的改革,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努力实践、勇于探索,在标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加强
一、利用距离公式例1已知x+y+1=0,则u=(x-1)2+(y-12姨)的最小值为.解如图1所示,如果将u=(x-1)2+(y-1)2看姨成是P(x,y)与B(1,1)两点间的距离,由于点P(x,y)的坐标满足x+y+1=0,
在诸多白人作家的作品中,黑人女性往往以定性的女仆形象出现,她们能吃苦,努力讨好白人主人的喜欢。早期的黑人男性女性作家,热衷于描写那些温柔美丽的混血姑娘,表现她们得到
在中西悲剧中,有几个非常耀眼、鲜明的女性形象,如古希腊戏剧欧里匹得斯的悲剧《美狄亚》中的美狄亚、莎士比亚戏剧《奥瑟罗》中的苔丝荻蒙娜、中国古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中的窦娥、高明的《雷峰塔》中的白娘子等,这几个女性虽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但人物各自的性格、行为、遭遇、反抗命运的方式却不一样。下面来粗浅地分析一下这几位形象。    一、短促的婚姻悲惨的命运    中西悲剧中的几位女性在爱情婚姻方
我公司创建于1985年,现有职工130人,经过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年来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拥有800多万元固定资产,10000平方米库场,250个吨位的货车,8个分支企业,20个联运网点,10个
A 不管经济理论界对中国企业内部问题怎样争论不休,群众在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却是他们单位领导的人品问题。根据中国这几十年的经验,群众议论最多而又最持久的问题不解决或
复合排汽排水植被屋面新技术通过在屋面构造中设置滤水层和二级排水系统,能有效消除雨水在屋面的积水现象,且能保证通风透气性良好。应用了该技术的江西洪城广场,完工一年来
《大学》、《中庸》经历“理学化”全面的洗礼,大略从朱子发轫(以朱子著《四书或问》、《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志);它们“究天人之际”的面向,由此展开原始(先秦儒)和理学(朱子学)的两系。而迄今的学界,或者较少牵涉其中演绎的所以然,或者甚至看理学系遮盖原始系为所当然。本文尝试就此格局作一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