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生命教育课堂的外延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d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育认为,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整体中,人格与德行占据着优先的位置,同时它也是思辨理性、见闻之知的领导、向导。在我的星星班教室里,我通过三个维度进行着生命课程的教育:我从哪里来——生命起源、我是谁——自我认知、我将成为怎样的人——自我发展。从生理特征、个性的多样化、人格和德行的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和解读,引领着孩子们构建属于自己的生命道德图谱。
  一、我从哪里来——生命起源
  对生命起源的迷茫让我在2014年9月带着我们班的孩子走入了男生女生课程。这是一个我自主开发的性教育课程。它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生命的起源;二是了解男生和女生的区别;三是介绍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的男生和女生。
  在课程开始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让孩子们在白纸上画出“我从哪里来?”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垃圾桶捡来的”“医院抱来的”,当然绝大部分孩子知晓自己来源于母亲的肚子,但对于为什么母亲会怀孕,母亲如何分娩,他们无从得知。绘本《小威向前冲》和《生命的起源》很好地讲述了生命孕育的奇妙过程。前者不仅介绍了婴儿的产生,还通过故事的结尾生动有趣地说明了基因的遗传,而后者则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更加科学直观地呈现了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胚胎,胚胎在子宫中生长变化的每个过程;当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小小的圆圆的受精卵逐渐分裂,形成四肢,头部上出现眼耳口鼻,身体上长出胳膊和腿,看着那个小小的婴孩在子宫中舒展着他的稚嫩的小手、蹬着小腿时,这无疑让每一个孩子包括我在内,都对母体的奇妙力量以及生命形成的不可思议而深深震撼!
  课程第二部分的开展就有些意味深长了。当我问孩子们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同时,一开始孩子们叽里呱啦,可积极了,他们和我一起从智力、兴趣爱好、衣着服饰、头发胡子的长度等对男生和女生的不同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和区分,可说完这些后,面对我反复追问,他们便怎么也不张口了。过了好一会儿,一个男孩才怯怯地举起了手,“老师,你不会说我坏吧!”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才涨红着小脸轻声地说出胸部的差异。没想到,话音刚落,班里就一片哗然,孩子们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一个个盯着我,看我的表情和反应。而当我出示女生和男生的身体器官图示时,孩子们的表现更是惊慌失措,有的连忙捂住了双眼,有的深深埋下头,还有的低垂着眼睛哧哧地笑。我只得反复强调:这是科学!在随后的课程中,孩子们逐渐变得坦然,我们参观了男女生厕所,了解男女的身体的差异,还请孩子们标注了不能让他人触碰的部位。
  课程的第三个部分,我引入了收集资料和分享环节,我们共同学习交流花的构造,雌蕊和雄蕊授粉后在花房中如何孕育果实,通过海龟产卵孵化、黑猩猩宝宝的诞生,了解到自然世界里每一次生命的诞生,每一种物种的繁衍都与人类同样神奇,同样来之不易。这一部分是对自我生命珍视的延伸和拓展,把这种对生命珍视的对待纳入到了更加广阔的自然世界中。当然,这个课程与班级的种植课程也有了交集,当每个春季,孩子们在花盆里精心地播种、认真地浇灌,耐心地守护着种子发芽、成长、开花、凋谢时,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着岁月给我们饱满生命的同时也给予了生命的无情,从绽放到死亡到下一个季节的播种其实就是一个个生命的轮回。
  在这段穿越生命之旅的过程中,很多孩子第一次知晓了这样一个未知的自己——生命的初始竟然要经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和精心呵护才得以呱呱坠地。而我,打消重重顾虑坚持开设这样的课程,只是简单地希望孩子们能够因为知晓了生之不易,从而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更多思索,对于死亡多一份慎重和敬畏;只是简单地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学会珍爱自己的身体,面对青春期生理的变化时不至于苦闷、害怕、仓皇无措……这是我的成长经历中、我周围的人的成长经历中不能逾越过的生命命题。尽管,它并不属于考试范畴。
  二、 我是谁——自我认知
  对于孩子们来说,不知道的不仅仅是在记忆无法追溯的深处里那个我的产生,还有另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正如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写道,你看不见你自己,你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子。被集体意识掩埋的我,被本我、自我、超我撕裂的我,面对镜像里熟悉而陌生的我,我是谁?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老师往往引领着孩子们对于客观的知识世界进行着深度的探寻,却疏于对主观自我的认知与觉察。所以,认知自我是我在进行新教育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目标与维度。进行绘本阅读教学时,我经常会发现小故事却蕴藏着许多深奥的心理学知识。比如,《子儿,吐吐》中小猪对待吃进肚子里的子儿会在头上长树这件事的不同反应就揭示着心理学情绪ABC理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而当故事与自我进行编织时,读故事便成了一个通往心灵之旅的途径,而写绘的过程则成了心理情绪隐秘的表达;依据新教育的道德六图谱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也是认知自我的方式。《一百条裙子》里的旺达,《鼹鼠的月亮河》里的米加,《夏洛的网》里的坦普尔顿、威尔伯、夏洛,每个人物角色都可以在道德六图谱中找到位置,让孩子们触及人性,认识人性的丰富和不同的道德层次;画自画像,是在学完《你很特别》这个故事后自我审视自我觉察的又一种方式。孩子们通过介绍自己姓名的不同、爱好的不同、长相的不同、性格特点的不同,让每一个孩子发觉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而班级经济课程、班级的评价体制、道德六图谱的印证,则是通过外界的评价为自省提供了另一种自我觉察的可能。不知不觉中,我的教室似乎有了一些改变,教室里不再出现老师声嘶力竭、暴跳如雷的斥责,也不再出现学生置若罔闻、依然故我的举止,取而代之是师生间和睦相处,“你觉得问题在哪里?”“你当时怎么想呢?”“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往往发现另一个隐秘的自我,宽容与等待、信任与改变就在一念之间。
  三、我将成为怎样的人——自我发展
  在三年的新教育实验中,我努力提供更多的生命可能性让孩子们体验到道德价值的更高层次,努力引领孩子通向更高的道德人格境界。   班级一帮一学习方式已经固化成班级的一种习俗规则,中午午休时间,总会看到孩子们两两互相学习的身影。这不仅优化了班级的学风,而且也让优秀的孩子有了才能的施展,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在小伙伴的监督下有了信心、力量。
  班级图书漂流活动让班级里的孩子们多了一份责任感。三年来,我们班的班级图书馆已经积攒了近千册图书,于是我们将图书有序地借阅给其他年级的弟弟妹妹,发挥图书的更大作用。孩子们不仅热心地给低年级的班级送书、登记、回收、交换,还附上自己的阅读单,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甚至做起了阅读推广员,给其他班级的孩子宣传读书的好处呢!这小小的举措带领了学校更多的班级加入到阅读中,掀起了学校的读书热潮。
  孩子们的阅读推广不止于此,他们还与新教育山西绛县的三年级五班的同学们通过鸿雁传书结成了新教育学习共同体,交流班级课程、探讨阅读心得,这些话题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进取的动力。
  雅安地震时,班里同学的父母们为灾区的孩子筹集学习用品和书籍,并委托新教育萤火虫成都站送往灾区;班级的孩子们在我的带领下也成立了萤火虫小义工,他们和我一起经常到成都市图书馆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从班级、到学校到社区,孩子们将更多的正能量传达出去,在这种惠及他人的行为中,他们也收获着自信和自强。
  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这一切最终要回归到活生生的教室生活。它们永远有待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在共同生活中身体力行,来慢慢地完成。而最终完成的,就是我们的生命本身。事实上,在人的生命中,并不存在着一个可以切割出来被叫做道德的部分,道德,永远是渗透于完整的生命之中的。
  在我看来,生命教育不仅是帮助教室里的孩子成长,一个孩子的生长就如同一粒种子,除了老师提供的阳光和雨露,还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土壤的滋養。所以,创办班级的家长学校、培养合格父母是我教育格局的延伸。我相信,只有让培养父母的心智成熟、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着同样的频率和节奏,教育的效能才能最大化。
  在我的班级里有这样几项举措:一是通过期末座谈会,对父母进行心理学知识的讲座,我甚至还在班级里尝试开展过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我比动作你来猜”的游戏,告诉父母:即便是面对同样的表达的方式,每个人的接受信息也是不同的,你所表达的“张牙舞爪”,或许在他人眼里便理解为“翩翩起舞”“姿态优雅”,同一件事情同一句话在每个人的头脑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所以,不要总觉得我理解的道理孩子一定懂,不要总觉得我讲出的话孩子没接纳就是他不听话,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不能从自己出发任意揣度。二是每周三,利用新教育萤火虫讲座在班级的QQ群给父母们做培训。一年多来,周三学习似乎已经成了班里同学的父母们的一种习惯,班里有固定的义工负责转播、签到、统计学习人次,每次学完后大家还在群里七嘴八舌地讨论交流心得,这让我们班的父母对新教育的理解深入透彻,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当我提出开展“男生女生课程”时,爸爸妈妈们没有一个人反对!三是进行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和家访。家庭教育问卷调查被我戏称为“纸面上的家访”,作为我们班的原始资料让我清晰地掌握了父母们受教育的背景、教育理念的差异,并且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这些原始数据和孩子们的个性特征进行对比,父母们很容易接受我的观点:家庭藏书量的多少、家庭阅读的氛围对孩子的阅读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是否和睦对孩子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父亲的缺位会导致孩子规矩不足,而母亲的不尽责则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当然,根据这样的调查问卷表,进行深入的家访时,我很容易察觉父母教育的弊端:喜欢互相比较,性格暴躁,家里老人喜欢帮助孩子打理生活起居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等等。四是推荐阅读书目,开展父母读书会,鼓励父母写读后感,进行自我觉察。我们班级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家委会一位妈妈在登记学校选修课报名时,发现一个叫伊乐的孩子与户口簿登记的名字不一致,所以把他的名字涂抹掉了,准备问问我。没想到,伊乐的母亲看到这张报名表,没有问清楚缘由便破口大骂,认为家委会从中作梗,不让自己儿子参加选修课!读完《少有人走的路》后,伊乐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讲了这样一件事,她说,我曾经想成为一名老师,也考取了师范学校,然而在录取时,我的名字却被涂抹掉了,换上了校长的女儿的名字。这么多年,此事如鲠在喉,所以当我看到我孩子的名字被涂抹时,我不能理智了,我想我就是拼死也要捍卫儿子的权利!现在我了解了,是错误的心理地图诱导了我,我过去的经历让我产生了不理智举动,我向大家道歉!
  读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另一位经常抱怨儿子逆反的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以前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感觉真的非常欠缺,总喜欢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帮助孩子考虑问题、思考问题,甚至代办许多事情。其实这样做不但把我们自己搞得非常劳累,也错失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和锻炼的机会,也不利于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培养。我们班天成的妈妈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进行学习,读书、听讲座、讨论分享、制定活动方案等等。她不仅系统修完了公共心理学相关课程,还花了一万元自费去北京参加动能教育的培训,并且考取了国家三级咨询师的证书。用她自己的话说,“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体会了自身的价值,同时还拓宽了心胸格局,从现在起,我要做一个和善与坚定并行,积极、阳光、正面、快乐、自己幸福并给孩子带去幸福的人。”现在的她不仅解决了自己家庭教育中的很多问题,还协助我帮助梳理解决其他父母的家庭难题,成了我们班名副其实的家庭心理咨询师。我想,对于未知自我的这样相遇,连他们也是未曾想到的吧。
  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就如同三个同心圆,而对于学生在生命课程上的引领不是一个简单的智力游戏,重要的是将这些化身成为他的信念,并以身载道。而这样的过程还需要三者互相协调,支撑。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的人。这样的生命体,也才是新教育认为的完整的人。所以,重视生命教育,才能让未知的自己有更多的可能。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双楠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本期书画及诗词作品均为沈阳“蕙风诗社”社员创作。“蕙风诗社”成立于2015年,现任诗社社长为鲁斌,诗社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知识,为广大古诗词爱好者提供创作、交流的园地,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等职业学校面临诸多复杂的形势和问题,校园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使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作者通过自身抓校园安全管理总结出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八“不”
绝缘子覆冰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研究覆冰绝缘子放电发展路径有助于完善绝缘子覆冰放电理论。鉴于现有研究缺乏对盘型悬式绝缘子自然覆冰放电路径的系统分析,该文在现
我真的是个幸运并且幸福  的人。  2016年,休完产假回校,“临危受命”,带领习惯、成绩双差的班级,倍感责任重大。虽然在哺乳期,我仍全力以赴,用尽办法感染与转化每位孩子,想要尽快让这个班的孩子走上 “正轨”。校领导的倾力指导,同年级老师关心和帮助,特别叶海燕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个协作的团队在共同努力着。孩子们那一点点小的改变,让我无比欣慰;那一个个感动的瞬间,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