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课堂教学不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快乐?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中出现了断章取义、机械照搬、流于形式等问题,理解的偏差与实践的形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体育课的性质。本文就教学中遇到的现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谈谈如何让教学回归生活,让课堂熠熠生辉。
一、现实的素描——临床症状
走进体育课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远离生活世界,偏重应试教育的单一模式。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常常只是单一的认知关系,学生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服从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整个课堂教学充斥着枯燥、单调、乏味、毫无生活的激情。其问题的根源在于:
1.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生活的合理构建。教师极端地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教学内容脱离生活是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弊病之一。如果总是脱离生活,让学生重复做痛苦的身体操练,缺乏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那么课堂教学便不能成为学生生活组成部分,他们会日渐失去生活的源动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偏重技能学习和体能增长,忽视学生内心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不仅仅包括认知和体能,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多种形式。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3.活动空间局限和精神空间狭窄。班级规模过大,使学生常常被固定在很小的范围内,“画地为牢”,缺乏足够宽松的学习空间。同时面面俱到的直观教学和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机械重复,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二、现实的扭曲——理解片面
由于人们对体育教学“生活化”理解的片面,导致许多生搬硬套和流于形式的误区,在教学内容方面出现了非体育性教材的大量涌入,如魔术、电子竞技、棋牌等;在体育教具和器材方面出现了生活物品甚至蔬菜和水果进入体育课堂的现象,还有诸如扁担、箩筐、扫把、药箱等,这些不恰当的开发使得体育课的性质发生了蜕变,也使体育教学设计出现了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过于追求功利,对课程性质的定位失衡,偏离课程资源开发的本义等等。但有一点无庸置疑,那就是人们并未真正理解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意义。若要让体育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学生培养成学习体育的主体,赋予体育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体育课堂熠熠生辉,有必要对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真义进行分析。依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体育“生活化”教学应包括:
1.教学目标“生活化”。体育教学是为培养人服务的, 必须把满足学生现实需求, 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作为根本目标。可能生活对学生具有内在价值, 能给予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生活能力,激起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需要的整合,使学生通过特定的课堂学习生活熏陶,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人。二是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如我在“实心球”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提出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行性的近、中、远三个目标,使每位参与者结合自身身体素质选择某一目标,让学生怀着成功的希望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
2.教学内容“生活化”。体育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少了纯技术性的、缺乏生命力的内容,多了生命力鲜活、富有浓郁生活色彩的内容,体现了教材选择的生活化。因此教师应把兴趣作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创设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情景,使学生处于生活的氛围中,乐起来、玩起来、动起来,心情得到彻底放飞,在玩和动中积极思考和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魅力。如我在《耐久跑》教学中设计了“捕鱼”游戏。在操场上画一篮球场大小的长方形,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一队为鱼,一队为捕鱼人,鱼儿不能跑出界外。比赛胜负以规定时间捕到鱼儿多少或捕完所有的鱼儿所用的时间判定,对此学生的兴趣很高。这一情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耐久跑的教学任务。
3.学习方式“生活化”。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习惯先行后知,对知识技能更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 而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传授而获得。新课程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走和跳跃运动练习,我们可创设郊外游玩的生活情景,巧妙安排一系列与走和跳有关的游戏,如队列、过红绿灯、走独木桥、跳越小沟等。在跳的练习时,教师不先教技术动作,而是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跳,并穿插惊险游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针对跳法进行创造,想出各种与跳有关的游戏,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改变了传统体育课教师不断示范,学生重复模仿、机械枯燥练习等严重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
总之,体育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生活走进体育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使体育课堂熠熠生辉,才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现实的素描——临床症状
走进体育课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远离生活世界,偏重应试教育的单一模式。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常常只是单一的认知关系,学生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服从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整个课堂教学充斥着枯燥、单调、乏味、毫无生活的激情。其问题的根源在于:
1.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生活的合理构建。教师极端地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教学内容脱离生活是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弊病之一。如果总是脱离生活,让学生重复做痛苦的身体操练,缺乏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那么课堂教学便不能成为学生生活组成部分,他们会日渐失去生活的源动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偏重技能学习和体能增长,忽视学生内心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不仅仅包括认知和体能,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多种形式。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3.活动空间局限和精神空间狭窄。班级规模过大,使学生常常被固定在很小的范围内,“画地为牢”,缺乏足够宽松的学习空间。同时面面俱到的直观教学和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机械重复,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二、现实的扭曲——理解片面
由于人们对体育教学“生活化”理解的片面,导致许多生搬硬套和流于形式的误区,在教学内容方面出现了非体育性教材的大量涌入,如魔术、电子竞技、棋牌等;在体育教具和器材方面出现了生活物品甚至蔬菜和水果进入体育课堂的现象,还有诸如扁担、箩筐、扫把、药箱等,这些不恰当的开发使得体育课的性质发生了蜕变,也使体育教学设计出现了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过于追求功利,对课程性质的定位失衡,偏离课程资源开发的本义等等。但有一点无庸置疑,那就是人们并未真正理解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意义。若要让体育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学生培养成学习体育的主体,赋予体育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体育课堂熠熠生辉,有必要对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真义进行分析。依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体育“生活化”教学应包括:
1.教学目标“生活化”。体育教学是为培养人服务的, 必须把满足学生现实需求, 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作为根本目标。可能生活对学生具有内在价值, 能给予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生活能力,激起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需要的整合,使学生通过特定的课堂学习生活熏陶,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人。二是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如我在“实心球”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提出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行性的近、中、远三个目标,使每位参与者结合自身身体素质选择某一目标,让学生怀着成功的希望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
2.教学内容“生活化”。体育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少了纯技术性的、缺乏生命力的内容,多了生命力鲜活、富有浓郁生活色彩的内容,体现了教材选择的生活化。因此教师应把兴趣作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创设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情景,使学生处于生活的氛围中,乐起来、玩起来、动起来,心情得到彻底放飞,在玩和动中积极思考和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魅力。如我在《耐久跑》教学中设计了“捕鱼”游戏。在操场上画一篮球场大小的长方形,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一队为鱼,一队为捕鱼人,鱼儿不能跑出界外。比赛胜负以规定时间捕到鱼儿多少或捕完所有的鱼儿所用的时间判定,对此学生的兴趣很高。这一情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耐久跑的教学任务。
3.学习方式“生活化”。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习惯先行后知,对知识技能更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 而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传授而获得。新课程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走和跳跃运动练习,我们可创设郊外游玩的生活情景,巧妙安排一系列与走和跳有关的游戏,如队列、过红绿灯、走独木桥、跳越小沟等。在跳的练习时,教师不先教技术动作,而是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跳,并穿插惊险游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针对跳法进行创造,想出各种与跳有关的游戏,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改变了传统体育课教师不断示范,学生重复模仿、机械枯燥练习等严重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
总之,体育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生活走进体育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使体育课堂熠熠生辉,才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