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7年是繁昌县褐飞虱20世纪以来第六次大发生年,控制褐飞虱为害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特对今年褐飞虱大发生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控制对策。
关键词 中稻褐飞虱;大发生;成因;对策;安徽繁昌;2007年
今年褐飞虱是繁昌县20世纪以来的第六次大发生年。2005年吡虫啉被鉴定为褐飞虱高抗农药,目前还没有好的替代产品。怎样在目前形势下搞好褐飞虱测报、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平铺镇是县植保站稻飞虱系统测报点,笔者通过系统调查及普查,对今年褐飞虱大发生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1大发生原因
1.1褐飞虱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
截止8月20日,今年褐飞虱有7个迁入峰,分别在6月29日和7月5日、14日、19日、23日、29日,峰日累计4 800头。2006年6个迁入峰,分别在6月28日、31日和8月2日、8日、15日、17日,峰日累计814头。2005年5个迁入峰,分别在7月21日、23日和8月11日、16日、20日,峰日累计216头。2004年3个迁入峰,分别在7月28日和8月4日、10日,峰日累计110头。2003年3个迁入峰,分别在8月4日、7日、10日,诱虫分别为108头、54头、48头,峰日累计210头。1997年大发生年4个迁入峰,分别在7月21日和8月7日、12日、14日,峰日累计620头。今年褐飞虱首次峰日比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早8d、4d、4d,比2006年迟1d;峰次较往年多,迁入虫量居历史最高水平。
1.2四(2)代褐飞虱残留虫量对五(3)代影响大
四(2)代防治积极性差、药剂不对路等原因,使四(2)代褐飞虱残留虫量较高。7月23日四(2)代防治后,褐飞虱残留虫量最高230头/百丛,平均99头/百丛。在这些残留虫源进化到五(3)代低、中龄若虫期的7月21日(按历期法推算)调查,田间实际虫量最高为1.05万头/百丛,平均为2 204头/百丛(而且是我县五(3)代防治后的田间数据)。所以说,今年四(2)代褐飞虱残留虫量对五(3)代影响很大。
1.3五(3)代发生期田间虫量大
五(3)代低龄若虫盛期8月6~8日普查:褐飞虱虫量最高7 240头/百丛,平均3 027头/百丛,分别是2006年、2005年、1997年同期的2.2倍、2.9倍、1.4倍。褐飞虱卵量最高2.24万粒/百丛,平均1.09万粒/百丛,是2005年同期的2.2倍,是前3a同期均值的2.9倍。
1.4短翅成虫量高
将今年五(3)代褐飞虱短翅成虫量与前几年及1997年大发生年进行比较(见图1),五(3)代短翅型成虫数量高是今年褐飞虱大发生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田块间虫量差异大,农户易认为自己田块发生轻,而疏于防治。
1.6褐飞虱抗药性增强
自1997年以来,吡虫啉连续使用,使褐飞虱抗药性极高。据南京农业大学农药系专家监测,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为70~475倍,达高抗到极高抗程度。目前还没有好的替代产品。
1.7稻农防治水平落后
(1)在低龄若虫盛期防治积极性不高,在后期防治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这时防治效果差。
(2)施药机械落后。稻区绝大部分农户仍主要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靶标着药量少,造成农药利用率极低。
(3)药剂对水量严重不足。农户普遍施药液30桶/hm2,水量不足,药液很难喷到稻株中下部。
2防治对策
2.1搞好四(2)代的测报、防治工作
降低四(2)代褐飞虱虫口基数,对减轻五(3)代的防治压力意义重大。应采取多渠道进行宣传,提高稻农对四(2)代防治的积极性。
2.2做好五(3)代的测报、防治工作,是控制褐飞虱大发生的关键性环节
及时在五(3)代低齡若虫盛期选用高效农药进行科学防治,可以有效控制五(3)代田间虫量;在卵盛期用噻嗪酮类农药防治,具有较好效果。准确掌握五(3)代迁入虫量,做好短期测报工作。五(3)代中后期应根据田间虫量及时采取分行防治。
2.3采用科学的防治方法和对路的药剂
一要选择对路农药;二要根据虫情合理复配,选择长效加速效相结合的用药方法;三要用足药量与水量,手动喷雾器45~60桶水/hm2,机动喷雾器30桶水/hm2,以确保防效;四要对稻株中下部喷雾。
2.4用机动喷雾器开展大面积的联合防治
机动喷雾器的使用效果特别明显,它可以凭借强大的风力将药液直接喷到靶标部位,而且雾化性好,可大大提高防效。
2.5搞好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民植保技术水平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高效运转、快速反应的植保服务体系,以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参考文献
[1] 刘家成,缪勇.2005年安徽省水稻褐飞虱大发生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4):34-37.
[2] 熊桂和,何木兰,桂宿奕,等.皖西南混栽稻区2005年褐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因浅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7):16-18.
[3] 丁锦华,尹楚道,林冠伦,等. 农业昆虫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1.
关键词 中稻褐飞虱;大发生;成因;对策;安徽繁昌;2007年
今年褐飞虱是繁昌县20世纪以来的第六次大发生年。2005年吡虫啉被鉴定为褐飞虱高抗农药,目前还没有好的替代产品。怎样在目前形势下搞好褐飞虱测报、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平铺镇是县植保站稻飞虱系统测报点,笔者通过系统调查及普查,对今年褐飞虱大发生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1大发生原因
1.1褐飞虱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
截止8月20日,今年褐飞虱有7个迁入峰,分别在6月29日和7月5日、14日、19日、23日、29日,峰日累计4 800头。2006年6个迁入峰,分别在6月28日、31日和8月2日、8日、15日、17日,峰日累计814头。2005年5个迁入峰,分别在7月21日、23日和8月11日、16日、20日,峰日累计216头。2004年3个迁入峰,分别在7月28日和8月4日、10日,峰日累计110头。2003年3个迁入峰,分别在8月4日、7日、10日,诱虫分别为108头、54头、48头,峰日累计210头。1997年大发生年4个迁入峰,分别在7月21日和8月7日、12日、14日,峰日累计620头。今年褐飞虱首次峰日比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早8d、4d、4d,比2006年迟1d;峰次较往年多,迁入虫量居历史最高水平。
1.2四(2)代褐飞虱残留虫量对五(3)代影响大
四(2)代防治积极性差、药剂不对路等原因,使四(2)代褐飞虱残留虫量较高。7月23日四(2)代防治后,褐飞虱残留虫量最高230头/百丛,平均99头/百丛。在这些残留虫源进化到五(3)代低、中龄若虫期的7月21日(按历期法推算)调查,田间实际虫量最高为1.05万头/百丛,平均为2 204头/百丛(而且是我县五(3)代防治后的田间数据)。所以说,今年四(2)代褐飞虱残留虫量对五(3)代影响很大。
1.3五(3)代发生期田间虫量大
五(3)代低龄若虫盛期8月6~8日普查:褐飞虱虫量最高7 240头/百丛,平均3 027头/百丛,分别是2006年、2005年、1997年同期的2.2倍、2.9倍、1.4倍。褐飞虱卵量最高2.24万粒/百丛,平均1.09万粒/百丛,是2005年同期的2.2倍,是前3a同期均值的2.9倍。
1.4短翅成虫量高
将今年五(3)代褐飞虱短翅成虫量与前几年及1997年大发生年进行比较(见图1),五(3)代短翅型成虫数量高是今年褐飞虱大发生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田块间虫量差异大,农户易认为自己田块发生轻,而疏于防治。
1.6褐飞虱抗药性增强
自1997年以来,吡虫啉连续使用,使褐飞虱抗药性极高。据南京农业大学农药系专家监测,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为70~475倍,达高抗到极高抗程度。目前还没有好的替代产品。
1.7稻农防治水平落后
(1)在低龄若虫盛期防治积极性不高,在后期防治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这时防治效果差。
(2)施药机械落后。稻区绝大部分农户仍主要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靶标着药量少,造成农药利用率极低。
(3)药剂对水量严重不足。农户普遍施药液30桶/hm2,水量不足,药液很难喷到稻株中下部。
2防治对策
2.1搞好四(2)代的测报、防治工作
降低四(2)代褐飞虱虫口基数,对减轻五(3)代的防治压力意义重大。应采取多渠道进行宣传,提高稻农对四(2)代防治的积极性。
2.2做好五(3)代的测报、防治工作,是控制褐飞虱大发生的关键性环节
及时在五(3)代低齡若虫盛期选用高效农药进行科学防治,可以有效控制五(3)代田间虫量;在卵盛期用噻嗪酮类农药防治,具有较好效果。准确掌握五(3)代迁入虫量,做好短期测报工作。五(3)代中后期应根据田间虫量及时采取分行防治。
2.3采用科学的防治方法和对路的药剂
一要选择对路农药;二要根据虫情合理复配,选择长效加速效相结合的用药方法;三要用足药量与水量,手动喷雾器45~60桶水/hm2,机动喷雾器30桶水/hm2,以确保防效;四要对稻株中下部喷雾。
2.4用机动喷雾器开展大面积的联合防治
机动喷雾器的使用效果特别明显,它可以凭借强大的风力将药液直接喷到靶标部位,而且雾化性好,可大大提高防效。
2.5搞好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民植保技术水平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高效运转、快速反应的植保服务体系,以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参考文献
[1] 刘家成,缪勇.2005年安徽省水稻褐飞虱大发生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4):34-37.
[2] 熊桂和,何木兰,桂宿奕,等.皖西南混栽稻区2005年褐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因浅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7):16-18.
[3] 丁锦华,尹楚道,林冠伦,等. 农业昆虫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