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艺术中的女性意识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v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娘是二十世纪40年代北平沦陷区文坛与上海的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她们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共同关注女性命运,深切地抒写着女性的情欲世界。而梅娘通过《鱼》《蟹》《蚌》等一系列具有符号隐喻的作品,表现了更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立场。一般认为,“对女性的关怀和对男权及其社会文化的鞭挞是梅娘女性意识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是指由几个各自独立的音调或者声部组成的音乐。俄国文学评论家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时,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文学批评,首次提出“复调”理论。巴赫金认为,“许多种独立的和不相混合的声音和意识,各种有完整价值的声音的复调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点。”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呈现出的“多声部”特点,改变了传统小说的“独白”性质,使得众多声音共时性地平行展开,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对话关系和“众生喧哗”的局面。在对话中,各种意识各种声音相互争论、交锋,小说文本的内在“张力”因此而产生。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等术语,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独白”性质。
  当代法国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首次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介绍到法国,经过众多理论家的补充、丰富,使“对话”“复调”理论以及脱胎于其中的互文性理论成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而且,在广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研究领域后,克里斯蒂娃发现了巴赫金理论和女性主义之间的连接点:两者都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她认为女性主义与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理论有相似之处:“它嘲弄、颠覆、消解、悬置一切妨碍生命力、创作力的等级差异”,打破传统话语的逻辑结构,释放语言多义的无限潜能。
  女性主义者注意到语言、文化、书写与政治权力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认为女性在历史上的屈从地位,与她们的“沉默”“失语”有关。而争夺话语权,是女性获得主体性的开始。但在男权文化缝隙植入女性话语是不易的事情。克里斯蒂娃认为:女性不能直接借用现成的语言,只能发出一套特殊的“女性言谈”。正如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所说的“讲出全部真相,但以倾斜的方式来讲述”,道出了女性书写策略的奥秘。
  而梅娘的这篇《动手术之前》,在结构和手法上较区别于其他作品,她在“复调”的艺术话语中嵌入她一贯的女性意识,使整个作品意味深长,波诡云谲。而她坚定的女性书写姿态,促成了她在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
  《动手术之前》(1943年)写了“一个有着美丽的身体,有着丰盛爱欲的妙龄女人,在一个动心的夜里,被另一个男人引动了从未满足过、已经压抑了很久的人性之情结果失身”的故事。这其实是一个“诱奸”的故事模式,在《德伯家的苔丝》《复活》《雷雨》等中外文学史上曾被大量书写。但梅娘靠着不同的讲述方式,使这一古老的题材回归到她批判的中心——关怀女性,批判男权上来。
  在总结《德伯家的苔丝》《复活》《雷雨》等“诱奸故事程式”时,学者刘慧英指出:这些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既没有自我肯定的勇气,更没有自我选择和行动的力量,几乎绝大数的人物只具有年轻美丽的外貌,而无丰厚的内心世界,她们处于一片混沌、柔弱之中。她们是被男人玩弄和摆布的‘木偶’。作品不是从女性自身的价值出发去追寻和确立她们的存在意义”。她认为,这些作品的女性形象缺乏主体意识,缺少正视自己社会地位和人格价值的勇气和能力。在《动手术之前》这篇小说中,梅娘强烈的性别意识,使这一“诱奸”故事模式,有了主题上更深入的挖掘。
  《动手术之前》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出场。为了一件“我”无数次反对而他仍然去做的小事,女主人公和丈夫拌过嘴,这刺伤了“我”。寂寞的夜晚,“我”久久地等待着延宕在外的丈夫,希望“以宽容的体贴得到他的尊重”。可是,他连一个电话都不来,也不告诉“我”晚上有事。“我”明白,在他看来,“我只不过是他公寓器物中的一部分,一个活的器物。”“我只是他的臣属,他需要我的只是遵从。”等待落空。为美丽的夜色吸引着,“我”走出公寓,以“排遣那难捱的愤懑”。“我”邂逅了丈夫的一位朋友,他正准备送丈夫向他借的两本书到“我”家。他邀请“我”在公园茶座小坐后,把那两本书给“我”看。书中“散发着蛊惑人的野性”的艳情故事诱惑了“我”。后来,在他的挑逗和抚慰下,“我”内心沉睡的情欲苏醒了。与那男子刹那纵情的结果是:“我”被他染上了性病,并怀了孩子。
  前面提到的那些男性作家笔下的“诱奸”故事,多采取全知型叙事方式,叙述者君临一切,操持的是“独裁性话语”,这是典型的巴赫金所谓的“独白型”小说。梅娘的故事实际上表露的是“我”动手术之前的心理活动,但作者将医生博士纳入到“我”的叙事秩序中,女主人公的倾诉因为有了他的参与,成为“我”和医学博士的“对话”。“任何话语一旦引起对话的反应,它自身的主体性就显露出来了。”医生声音的嵌入,使“我”的声音在“对话”带来的交锋中得以放大。
  文章一开始,“我”恳切的要求医生给自己讲述的机会,医生的表情是“挤压”的“微笑”,当我开始为自己申诉、正名(说明自己不是卖淫女),医生开始不耐烦,厌恶,甚至要离开。我被动地展示,投降般地仰面躺倒,正如西蒙·德·波伏娃所说,“以失败的姿态躺卧”这时的医生已经开始检查诊断行为。整个带有身体政治隐喻的手术中,“我”清醒地感到性别差异的不平等,“你们男人逼女人那样,你们依恃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以男人为中心的优越地位,在社会上横行,欺凌女人、玩弄女人,逼使女人不得不以她宝贵的肉体去换取生存的时候,嘲笑她,唾弃她,推她落入死谷。”“我”开始讲述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被诱骗的过程。“我”进入控诉的“疯癫”状态,医生对“我”的疯癫先是不屑地笑,但在听完整个故事之后,他告诉我一个残酷的事实:那个诱使“我”疯狂的男人是他的病人,而医生曾不止一次警告过他:不要遗祸他人,不要使病毒扩散。就是这失去“起码的人道”的男人,让女主人公跌入痛苦的深渊。这最后真相的揭示,使作者对男性统治的批判,对男权及其社会文化的鞭挞达到顶峰。
  文章中,医生并没有显性出场,但作者让医生和患者双方在无形的话语“交往”中,将剧情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我”的有力辩驳,医生的声音的介入,“我”的倾诉不再是单向的“独白”,而是和几千年来压迫中国女性的传统文化的“对话”。这场对话中,我虽然势单力薄,但铁的事实,让“我”获得了义正言辞的正义。当医生听完“我”的控诉,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告知我那男人的卑劣,医生这一心理转变正预示着主导文化中陈腐观念的转变。而“我”对女性话语权的把握,让我们看到梅娘在女性意识觉醒中迈出的可贵一步。
  而作品中隐含的人物“我”的丈夫,他的隐遁造成的空白,留给我们大片的思考空间。他把我当成器物,对我不重视甚至轻视,“借故去外地,不过是去寻找新的刺激” “他借助他的财富地位放纵自己”,而他的朋友,这个看《爱的故事》——粗制滥造的性爱小说的病人,又何尝不是“我”的丈夫的显性存在呢?由此两者在不同情境中达到“互文”关系,合二为一,作者批判的矛头从单一个人自然聚集到对整个男性中心社会的统治秩序的谴责。
  正如艾米莉·迪金森所说的“讲出全部真相,但以倾斜的方式来讲述”。在这篇作品里,梅娘运用“复调”的艺术手法,在“开放性的对话”中嵌入她一贯的女性意识,“使作品在有限篇幅里,映射了最宏大的社会历史空间,集束了强劲的、具有性别批判意义的呐喊”。由此本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作者高超的叙事策略中彰显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屈雅红. 论梅娘小说的女性意识[J].小说评论,2006(5).
  [2]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转引自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刘康.文化的喧哗与对话[J].读书,1994(2).
  [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前言[A].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本文引用梅娘小说原文均出自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7]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8]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A].转引自张杰.复调小说理论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9]西蒙·德·波伏娃.女人是什么[M].转引自蒋树勤.寻找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屈雅红.论梅娘小说的“复调”艺术—以《动手术之前》和《旅》为例[M].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9).[5]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沉默权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司法人员的询问享有保持沉默、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之所在。是否确认该权利及是否建立了保障其实现的程序机制,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对实体真实与程序正当、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等相冲突的诉讼价值的选择态度,而且也反映出一国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
期刊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极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中央政府执政重点逐步转向建设“和谐社会”,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自1978年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持续扩大”的增长路线①: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仅为209.8元,到1980年增长到261.46元;1980—1985年这一数字下降到242.
期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多,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要把农村放在重要位置。由于体育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创建离不开农村体育的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体育(1949—1956)    (一)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但国家仍然面临着社会的动荡。国内大部分地
期刊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内涵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不同形式的媒介开始崭露头角,手机报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会担心现在流行的都市报会不会因为手机报的出现而退出中国传媒江湖。就像当初网络出现时,我们对传统媒体的担心一样。日渐盛行的手机报会不会取代都市报的地位呢?  有人这样定义手机报:“手机报就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在每天的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内容,它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
期刊
档案是人们用以记录、保存和供查阅的文秘载体,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不同的范畴和门类有着不同内容和要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它是从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从事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一个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真是
期刊
“中国威胁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在美国火热过,事异时移,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已经不存在了,然而“中国威胁论”却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其根本,就是国际上围绕中国经济崛起而引发的特殊言论之一,而美国,特别是美国国会,是这个言论的温床。自从“9·11”事件之后,美国小布什政府在反恐和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需要中国的支持,“中国威胁论”声音渐弱,但是,正如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委员Patrick
期刊
先锋艺术属于现代主义艺术的范畴,发轫于西方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身体艺术”,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形成以心理体验、时间体验以及环境气氛的体验为一体的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相对于传统造型艺术的“外在视觉性”而言,先锋艺术更注重“内在体验”,根据体验物质载体的变化,可以看出其中彰显的先锋精神。  二十世纪80年代先锋精神的潮流刮入中国,先锋艺术经过本土化的包装与一系列的改革实验,具体的侧重点与依
期刊
作为文化翻译学派的核心人物,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以其对翻译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引起广泛的注意。苏珊·巴斯奈笔耕不辍,其专著和编著多达40余部。其中《翻译研究》总结了她的主要译学思想,是其翻译思想及研究的里程碑。她不仅是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而且在教学、翻译中实践自己的理论,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翻译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为这些领域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
期刊
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女作家丁玲在上世纪30年代的文坛上崭露头角。这篇自我表白型的心理小说,大胆地采用日记体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主观直感地呐喊出“五·四”时期新女性的精神苦闷,反映出内心似火的时代知识青年在混沌动荡的时代中无法寻求精神出路的惆怅心情。    一、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评价    《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后所得的评价褒贬不一。在上世纪30年代,茅盾曾高度评价:“莎菲女士是‘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