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ft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不少文学作品,想象牵手的内容应该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或丰满貌美的少妇牵着风烛残年老母亲的手,在淅沥的细雨中打着花折伞,或在骄阳似火的烈日下打着一把亭亭的遮阳伞, 牵着年迈、步履蹒跚的母亲在路上风雨兼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惑之年的我牵着年过七旬母亲的手,在生产队里转了一大圈,颇有一番情愫,感慨颇多。
  那是过年的日子,初八那天,下午我就要乘车回建三江了。母亲一大早起来,吃罢饺子拉着我的手说:“小晨啊!咱们的连队今年就要拆迁了,咱们出去转一转吧!”说到拆迁,我的心头掠过一丝淡淡的伤感和莫名的惆怅。我生活的这个生产队依山傍水,四周是连绵不断的完达山余脉,一条小河在连队南部穿过,大家都称它流南河。那里曾留下我童年追逐嬉戏的笑声和美好幸福的回忆,如同电影般掠过。
  牵着母亲的手,推开松木柴门,走出院子,两旁的杨树静静伸展裸露的枝杈漠然地注视着我,没有那夏日的瑰丽和风采。连队的空气是清纯的,我贪婪地呼吸着,品着丝丝的甜。久居城市,难得有这样的闲暇和逸趣,远山还覆盖着皑皑的白雪。连队的路没有城里的平,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和公鸡打鸣的声音。
  路过同学二民家,紅红的春联张贴在铁门两侧,透过铁栅栏,我看到院子里摆放着一台崭新的洋马高速插秧机,塑钢窗里不时传来时髦的流行歌曲,家门虚掩着,不时地冒出白色蒸汽,飘来让人流口水的肉香。母亲说:“二民两口子可能干了,种了300亩水稻,年年收入十来万呢!”
  路过养殖小区,空气中有奶牛的乳奶味、羊膻味与粪便味搅杂在一起。牛倌已经开始溜牛了,近百头奶牛和肉牛大摇大摆,甩着尾巴“哞哞”地叫着,向站杆的苞米地走去。放牛人朝我憨憨地笑着,时而挥起鞭子,清脆的声响传入耳际,牛群渐行渐远,雪地上留下杂乱的足迹和冒着热气的牛的粪便,连队家家户户的烟囱上飘着袅袅炊烟,彰显着一种原始和粗犷的美。
  我搀着母亲的臂弯,生怕母亲滑倒。母亲指着坡下的房子说:“晓晨,咱们去看看老屋吧!”说起老屋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老屋是我家最初的房子,也是我出生的居所,也是父母来北大荒的第一个家。老屋是一个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土坯房,一进门是锅台,一口大铁锅放在其上,里屋就是大炕和一张桌子。记得小时候父亲在院子里锯木头板子,母亲在鸡舍里养了10多只鸡。母鸡在一阵“咯哒咯哒”之后,母亲都会笑容可掬地挎着小筐去捡鸡蛋。一会工夫,母亲会站在门槛处,挎着战利品,解下围巾,脸上写满微笑。那年月,粮食紧着呢,严厉的父亲经常把馒头筐拴在房梁上,我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看着望尘莫及的馒头筐,真有一种“望梅止渴”的感觉。我陶醉在往昔的温馨回忆中。
  来到老屋旁,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住了,土坯结构的老屋摇摇欲坠,俨然像一位沧桑老人被岁月压得弯腰驼背,不管寒来暑往,老屋孤单地任其风雨飘摇。母亲说:前几年有一户养牛户在这里养牛,他们挣了钱之后,卖了牛就去场部买了楼,老屋也就废弃了。站在那里,我睹物思情,久久不愿离去,任思绪飞扬,天马行空,跌宕不羁。
  老屋朝南走二十多步就到流南河边,现在想想在老屋生活的日子就像是在世外桃源一般,人们春天在流南河边踏青挖婆婆丁,夏天用清清的流南河水浇菜园、洗衣服,秋天看大人撒网捞鱼,摸蛤拉,夏日黄昏听大人在河边天南海北地侃大山,或听知青老师弹俄罗斯风情的手风琴曲,夜晚听着不绝于耳的蝉声,我枕着流南河水进入甜甜的梦乡。
  围着生产队转了一圈之后,我和母亲来到生产队最高点、流南河旁小雁山之巅的南岭。汗涔涔的母亲解下围巾,摘下手套,喜上眉梢地指着生产队说:“看,咱们的连队多美啊!”是啊,连队建在山坡上,纵横的街道,俨然整齐的房舍,一排排白杨树多像站岗的士兵。一条冰冻的小河缄默无语,无声地注视着生产队的沧桑变化。每到秋天,微风过处,连队西面的果园都会飘来沁人心脾的果香,东面随风起伏的豆海,颇有排山倒海之势,北面是一望无垠的麦浪,南面是黄灿灿的稻田,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牵着母亲的手下山,我的心一阵战栗,不惑之年的我牵母亲的手次数寥寥可数,忙学业,忙娶妻,忙生子,忙工作,忙成了最充分的理由。母亲毫不介意和吝啬,童年,母亲牵我的手呵护我,如今母亲牵孙女的手呵护她们。母亲的手布满青筋,虽然瘦小,却是那样温暖和有力。一则广告说过:什么都可以补,唯有孝心不可以补。我们回报母亲的是少之甚少,而母亲给予我们的关爱是多之甚多。我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在半夜醒来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经常感觉到母亲在寒夜里为我捂被角;母亲经常摇着辘轳往家挑水;母亲经常劈木头板子的手磨出了血泡;母亲经常大手握小手地教我写字。
  下了山,母亲对我说:“无论在哪,都别忘了咱们的连队,咱们的家。” 是啊,最美不过故乡的山和水,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丝一缕,一饮一啜,一颦一笑,一人一物,都与我心手相连,血脉相通。我爱这里的山山水水,更爱这里和我母亲一样淳朴善良的人们。
  临去客车停靠点的路上,我又牵起了母亲的手,母亲不舍地说:“小晨,今年连队拆迁了,春节我们场部新楼里见……”那一刻,心里涌动阵阵酸楚……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记忆中的秋天,总是和马灯有关。  每年,父亲都要亲手制作几盏比较粗陋的马灯。马灯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将制作马灯的材料报废。父亲先选好一个用薄薄的木片锯成的圆形灯座,在灯座的四周用刀子刻出一圈槽子,直径大小要跟选用的罩子相吻合。做罩子的材料是父亲从村里药房要来的盐水瓶,然后用缝衣服的线在盐水瓶靠近底部的地方缠上几圈,在线圈上浇上煤油,用火点着燃烧一段时间,再将瓶子的底部
期刊
在一段凄风苦雨的迷茫日子里,我进入了网络游戏《完美世界》。  一开始,什么也不懂。善儿问我,选个什么角色?我问,有什么角色?他告诉我,有老虎兽兽,有武侠勇士,有妖精妹妹,有法师灵灵,有羽芒弓箭手,有羽灵医生。因着羽灵医生这个角色天生有翅膀,且翅膀是纯白色的,于是我便指着羽灵说,这个。羽灵于游戏里又叫毛毛,主要给别人复活、加血、加状态等,是个辅助角色。  我很认真地给我的毛毛取了个名,叫“竟惹寂寥”
期刊
二哥做了一辈子农民,在临近花甲之年,开始了写作。白天在田地里劳动,晚上在电脑前码字,修改,投稿,不亦乐乎。  二哥长我十岁。孩提时代,二哥一直是我敬重的人。我上小学和初中阶段,二哥差不多是我的榜样,每次看着家中厅堂前方满墙壁贴着的二哥的奖状,我的心里就敬佩不已。只是,他高中毕业的1975年,正值“文革”时期,国家没有高考。贫穷农家的孩子,自然回到农村,种田之外,又凭着自己的勤奋,自学了一些医学知识
期刊
上海的很多家庭,都习惯称钟点工为阿姨。  我家的阿姨是上海郊外的乡下人,矮个子,黑皮肤,花白的短发下,露出一张圆圆的脸,两只细眯眯的眼睛总是向下耷拉着。她没读过书,不知是不是口头表达难以尽意的原因,平日里总不太多说话,似乎总是慢人一拍。但是,阿姨干起活儿来,从不懈怠,好像这个家就是她承包的一亩三分地,每次打扫卫生,不彻底清理干净是不会罢手的。特别是酷暑盛夏的季节,她跪着或趴在地上抹地板憋得满脸通红
期刊
近些天来心有点闹,闹的不仅是眼前的事,还有岁月落下来的一粒粒种子,连同春天一起发芽了。我还很惊诧:“枝头春意闹”,时间尚早了些吧。  第一粒  刚背起书包的年纪真是对学习向往得很,当然,向往的还有那一支稀罕的钢笔。刚开始,我连握笔都不会,只能学着拿铅笔写字,拿树棍儿在地上写字,拿手指头在另一只手上写字。  然而,始终没摸过钢笔,钢笔便成神圣的了,钢的尖,镀了一层黄,金灿灿的,好一派直插云霄的气势。
期刊
过了三月,春风就开始为小兴安岭送暖,一点一点地化去树下的冰雪,一点一点地拂醒冬眠的树枝,于是,就有了报春的杜鹃花盛开满山了。  是啊,这片土地曾经历过历史的寒冬,有一条红色的河流奔腾在白山黑水之间,那么悲壮不屈,气壮山河。  记得,龙门石寨是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密营所在地,每一株杜鹃花里,都浸染着先烈们抗日救亡的铁血。  1931年秋天,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松江悲歌盘旋,辽河两岸人
期刊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陆陆续续的杀起了年猪。  猪好吃,但不好养。在春天就要抓紧选猪羔子。这是个眼力活,首选要注意二椅子(性别),母猪当然不行,选公猪,公猪肉嘎香。还要选品种好,四肢粗壮,猪匹子长,身体匀称的猪羔子。这样的猪长得大,出肉多。当然,这样的猪羔子价钱高不说,还要到離林场较远的屯子里去买。  有一年春天,柳条上,“毛毛狗”都毛茸茸地探出头了,河水还未开化。周末,父亲领我到离林场20多里地的“
期刊
车窗外,大雁塔毫无预兆地跃进眼帘,黄赭色的塔身古朴厚重,从绿荫灰墙的间隙流淌来,心一下子就平实澄明起来。  大雁塔塔高七层,四方楼阁式的塔体,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从下而上按比例递减,砖墙上显示出棱柱,简洁沉稳。  佛教从东汉末传入中原,陆续就有中国僧人结队前往印度,而绝大多数的朝圣者都死在了西行的路上。至唐朝时中原佛教界对经典的诠释仍存在巨大的差异,歧义百出,所以玄奘立下了到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
期刊
大年除夕,按照我家的传统,饭前献饭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一边献饭一边烧纸,在桌上点上一对蜡烛。做好了饭菜,先把饭菜都摆好,杯子里面倒上酒,碗里盛上饭,筷子放在碗上,一边说:“请得到请不到的老祖人些,请你们来请饭了!”叨念着祖先们和过世亲人的名字,保佑一家人的安康和顺利。年轻人要跪下给老祖人和逝去的亲人磕头,算是最简单的祭祖仪式吧。  整个过程十分钟左右,献饭仪式完毕,再把筷子放下来,开始上桌吃饭。  
期刊
1978年10月,我接到了鄂西北一所师范院校中文高师班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一只箱子,一卷铺盖,一张半价火车票,我就踏上了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  在师范学院,老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我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古典文学。全班四十五个同学,只有六个女生。年龄最小的不到十五岁,像我们二十岁左右的学生最多,年龄最大的是我们的班长三十二岁。因为老婆是本校77届的学生,实在是按捺不住寂寞,把两个孩子交给老人托管,追随
期刊